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道歉"的语用研究及对Meier"修复工作"的完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道歉行为在语用学里是一个热门话题, 研究方向大体可以分为两种:第一种是在"礼貌/面子"理论框架上进行的;第二种持"修复"观点,以Meier为代表.后者建立在批判和继承前者的基础上,是目前较为流行的,并且沿袭了受到公认的分析道歉行为的理论思路.但是,Meier的"修复工作"仍旧无法完美地解释中国语境下的道歉行为.一方面,对于道歉的起因,中国式道歉可能并没有违反社会规范,或者道歉发生在违反社会规范之前;另一方面,对于道歉的结果,除了Meier提出的"修复",中国式道歉还能达到"美化"的效果.而且中国式道歉还有可能是"反"和谐的,从而导致中国人的道歉频率比较低.总之,Meier的模型有待修改,从而适应中国式道歉的特殊性.  相似文献   

2.
文学产生虽然很早,但一个相对独立的文学场域却是魏晋才形成的,这是"文学自觉"的深层内涵.文学场域是在整个文化场域的矛盾运动中形成、发展起来的.文学中蕴含的权力因素使统治者依靠不断走向自主性的文学去夺取文化权力,文学场域在整个文化场域中的地位不断提升.  相似文献   

3.
笔者通过把布迪厄提出的"场域"这一重要范畴作为分析工具运用于对教育问题的研究中,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学习场域"这一重要概念并集中阐释了这一分析视角的含义、特征及其运作机制,同时着重分析了"学习场域"的建构策略以及合理性反思.  相似文献   

4.
"十七年"时期的中国科幻文学多以少儿为潜在阅读对象,从布迪厄场域关系视角蠡探"十七年"期间政治、经济、科技等场域对科幻文学的建构,可以更好地重返历史现场,探索其少儿化及科普化的倾向成因.通过考察科幻文学场域行动者(报刊、编辑、作家、评论家等)的文化资本内涵,关注行动者为了控制场域的合法逻辑而形成的制衡关系,探析作家惯习的养成及其结构,爬梳场域中的诸种力量如何互动、竞争、合作,一步步为科幻文学的少儿化、科普化营造文化空间.可以从生成角度深入理解"十七年"少儿科幻文学.  相似文献   

5.
道歉作为一种言语行为,其实现模式在语用学和社会语言学领域一直是研究的热门课题之一。1984年Blum-Kulka等人进行了"跨文化言语行为实现研究",首次对道歉和请求两种言语行为的实现模式进行了系统的阐述。随着人们对道歉言语行为研究的不断深入,Blum-Kulka等人提出的有关道歉策略的划分也显现出不足之处。文章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对道歉言语行为中所涉及的另一种言语行为的实现模式,即请求策略进行分析,以探讨两种言语行为之间的内在关系。  相似文献   

6.
道歉语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的语言,它在不同文化中有不同的语用规律。本文结合语用学和跨文化交际的基本理论探讨道歉策略在中西方不同商务语境中运用的异同并分析了原因。  相似文献   

7.
田野调查(Fieldwork)是文化人类学的基本研究方法.这一方法也为其他学科的实证研究所借鉴和采用.我们从传播学理论出发、结合实际运用,提出"分场域调查法".其目的是将对社区大规模文化考察从传统的"问题格"指向中解放出来,通过对家户、庭院、社区、社会、观念等场域中民族学事项的观察和访谈,呈现社区的状态和变化,凸显社区文化质和量的规定性和动态.  相似文献   

8.
语用学已有很多关于道歉策略的研究,但道歉回应作为一个研究领域一直被大多数研究者忽略.近年来研究者们意识到话语中的说者和听者互动在意义制造过程中的重要性,因此开始给予这一互动过程越来越多的重视.不同于前人研究往往侧重道歉这一单一维度,本实证性研究通过详细分析从开放式言谈情境角色扮演收集而来的口语数据,探究和讨论了在话语中的道歉和道歉回应四个显著的互动特征,并提出了在话语中的道歉和道歉回应衔接顺序的修正模式.  相似文献   

9.
对于"文化研究的""元理论"的反思,是对于理论思维本身的一种严格的历史化:将思维形式与历史经验之间的内在关系纳入思维视野,在重新审核与祛除幻象的基础上,使得思维在一种更加真实的历史经验基础上重新展开;将作为新的批评理论范型的文化研究与文学研究对立起来,这本身是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的结果。文化研究的理论情境,正是当下文化语境本身的含混与歧义百出,可以将文化研究看做是将反意义、非意义化的文化场域本身赋予意义的努力。  相似文献   

10.
英汉"喜悦"隐喻认知对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隐喻理论把隐喻仅仅看作是一种普通的修辞想象.现代隐喻理论明确地把隐喻看作是一种认知现象,是人类思维的重要方式.它是人类将某一领域的经验用来说明或理解另一领域的经验的一种认知活动.对英汉两种语言中的情感隐喻进行对比研究,目的是从英汉两种文化的角度来支持隐喻的现代认知理论,进一步证实和发展当代隐喻理论,即抽象概念主要是通过隐喻来理解的,而概念隐喻,至少是情感概念隐喻存在着认知的普遍性和文化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11.
基于英语学习者和英语本族语者语料库的研究,采用中介语对比分析的方法,对比分析了中国英语学习者与本族语者口笔语中词性比例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中国英语学习者口笔语中的词性比例与本族语者相比整体分布趋势一致,但有些词性的比例与本族语者差异较大,且口语、笔语语体特征不明显。  相似文献   

12.
无论在篇章语言学还是在语用学研究中,话语联系语均被认为具有重要功能。篇章语言学家认为,话语联系语是实现篇章语义连贯的重要手段;语用学家认为,话语联系语的作用更多地体现在为话语的理解指路导航。本文运用基于语料库的研究方法,对比分析了中国学习者与英语母语者在英语论文中使用话语联系语的差别,结果显示:(1)中国学习者在论文写作中比母语者倾向于更多地使用联系语;(2)二者使用的联系语在语义分布上大致相同;(3)在每一类别内部具体联系语的使用上二者存在较大差异,主要表现为:学习者机械套用,欠缺必要的文体意识,及在表示列举、总结、转题和推论时,倾向于借助明显的联系语来达到发展主题的目的。本文试从连贯理论与关联理论的角度出发,对可能造成以上差异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进一步对话语联系语的教学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3.
道歉作为一种言语行为,其实现模式一直是语用学和社会语言学领域研究的热门课题之一。B lum-K u lka等人首次对道歉和请求两种言语行为的实现模式进行了系统的阐述,然而对于道歉的回应,却鲜有涉及。文章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对汉语道歉言语行为的回应进行分析,以期对B lum-ku lka研究中关于道歉言语行为作更进一步的补充阐述。  相似文献   

14.
英语中介语请求言语行为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实际问卷调查结果,通过对中国非英语专业本科生的英语中介语请求言语行为序列的统计分析,可以得出三个结论:(1)英语中介语请求言语行为序列具备请求言语行为的普遍性结构特征;(2)说话人与受话人的社会地位、行为的难易程度明显影响请求言语行为序列;(3)母语与目的语的文化差异导致英语中介语请求言语行为中出现一些语用迁移和语用失误现象。  相似文献   

15.
跨文化言语交际正不断引起中外学者的关注.本文从交际时机、内容、方式等方面讨论了中英言语交际的差异.因文化背景、交际模式、交际策略等有所不同,中国人与英美人交流时常常会造成交际障碍、误解直至失败.因而在教与学过程中,学习者不仅要掌握必备的语言知识,而且还要掌握使用语的语用原则.  相似文献   

16.
停顿是语言里普遍存在的一种语音现象。停顿的长度、频率、位置的合适可以使发音流畅、韵律清晰、表达清楚,让听者更好地理解。国内对英语朗读中停顿现象的比较研究较少。比较中英英语专业大学生朗读中的停顿,找到中国二语学习者与本族语者在停顿语速、停顿频率、停顿次数、停顿时长、停顿位置方面的差异,可以为我国英语朗读教学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语音对比与对外汉语语音教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语音是语言客观存在的物质形式。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语音教学首当其冲。掌握科学的教学方法是语音教学成功的重要因素。文章以对以英语为母语的留学生进行语音教学为例,结合教学实践,讨论了语音对比和我们认为行之有效的语音对比教学法。  相似文献   

18.
依据Spencer-Oatey(2005)的人际关系管理理论框架,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对汉语中同情言语行为进行了调查分析;调查设计考虑到了对话双方社会权势和社会距离的差异。结果表明,汉语使用者在表达同情时强调对交际权或关联原则的遵守,通过对听话人表示关联、同感、尊重等方式来满足交际的行为期望,维护双方的身份面子和素质面子,从而达到提升和谐人际关系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在跨文化言语交际中,由于汉英语用规则作用于交际活动,导致语用语言趋异现象产生,同时在言语行为实施策略的选择方面出现差异.以汉语为母语的英语学习者,经常使用汉文化的社会语言规则,来理解、解释和评价英语本族语者的言语行为,将汉语语言表达习惯迁移到目的语中,使自己的语用用意被误解或不可理解,造成跨文化交际的失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