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选自刘问《新序》的《叶公好龙》一则寓言,其中“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屋室雕文以写龙”三句,许多选本的注解说法不一,关键是“以”的解释。其一,认为“以”是介词,作“用”或“把”解。如干在春《文盲散文的普通话翻译})(上海教育出版社1978年版):“……三个排比句里的‘以’都译作‘把’,移到前边去。”这种解释,解释前两句,尚可通解;而解释后一句,说成“用房屋雕刻的花纹去描绘龙”,或“把那房屋雕刻的花纹模上龙的形象”,就无法通解了。其二,认为前两句的“以”作介词“用”,后一句的“以”作介词“在”解。如《中华…  相似文献   

2.
辨“与”     
《史记·陈涉世家》中有这么一句:“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今各本大都将该句中的“与”作介词“和”、“跟”、“同”解。现行中学语文课本第五册即释为:“曾经同别人一道被雇用耕地。”当然,今人将“与”作“和”解并非言之无据。《汉书·陈胜项籍传》,颜师古注曰:“与人,与人俱也。佣耕,谓受其雇直而为之耕,言卖功佣也。”的确,这样讲似乎也通,其原因有二:第一,“与”作“和”解是极为常见的,第二,此解也能适应上下文。然而,我们却认为该处的“与”作介词“为”解似更准确妥贴。理由如下:  相似文献   

3.
“洗盏”辨     
宗代著名文学家苏轼的名篇《前赤壁赋》中有这样一句:“客喜而笑,洗盏更酌。” 对其中的“洗盏”一词,《古文观止》、《中华活叶文选》和《古代散文选》都没作注,只有从曹国锋先生译注的《古文观止》的译文“洗了杯子再吃”中,看得出他对“洗盏”的解释。前三家是不是也认为“洗盏”即“洗了杯子”,由于这太简单才没作注呢?不得而知。我认为,不能把“洗盏”解为“洗了杯子”。为什么呢?(一)可以任“杯盘狼藉”而不顾,可以“相与枕藉乎舟中”——苏轼与客豪  相似文献   

4.
说“解酲”     
解酲一词在古代诗文中屡有所见 ,而各种注释又都模糊不清 ,《汉语大词典》释为“醒酒 ,消除酒病。”台湾版《中文大词典》训作 :“解宿酒也。”两部大型辞书都认为“解酲”是醒酒的意思 ,因而许多古诗注释也都沿用此说 ,将古诗文中的解酲一词均训作醒酒、消除酒病。我们详读了大量诗文 ,认为此说有误 ,以下数例可证 :(1)客醉眠未起 ,主人呼解酲。 (孟浩然《戏赠主人》)(2 )酒伴来相命 ,开樽共解酲。 (孟浩然《晚春》)(3)五斗解酲尤恨少 ,十分飞盏未嫌多。 (元稹《放言》)以上三例 ,几乎所有的注释都将“解酲”注为“醒酒”的意思。但是 ,以…  相似文献   

5.
关于《文选》的选文范围与标准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选序》欲“以能文为本”作标准来区分文学与非文学,但这无法落到实处,《文选》不具备这样的功能。《文选》即“文”之选,而不是在“非文”与“文”中选文。其选文以“文集录”为封域,类随文立;而又不为其所束缚。《文选序》并没有提出作为全书的选录标准,“事出”两句或“综辑”四句说的只是史书部分的“赞论”、“序述”及其相近的各种实用性文体的选录标准。至于全书的选录标准是什么,只能就《序》与《选》作综合研究才有可能得出。萧统编撰《文选》以审美价值为其依归;其“教科书”的作用等等,都是“派生”的。  相似文献   

6.
现代汉语中的“从……到……”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和“到”在现代汉语里常作介词用。如: ①民主作风必须从我们这些人做起,要允许批评,允许发表不同的意见。(周恩来《在文艺工作座谈会和故事片创作会议上的讲话》) ②我们都是来自五湖四海,为了一个共同的革命目标,走到一起来了。(《毛泽东选集》906页) ③我们经过了很多困难,从南方被赶到北方……(《毛泽东选集》第五卷290页) 用“从”“到”组成的介词结构,不论是各自出现在一个句子中,如例①②,或者同时出现在一个句子中,如例③,都比较单纯,都是介词的一般用法,即介词结构作状语,例①;介词结构作补语,例②;介词结构作状语和补语,例③。  相似文献   

7.
《荀子·劝学》是中学文言教材的传统名篇.执教者对篇名历来似无歧解,甚至唯恐学生理解有误,还少不得讲几句“这个劝字、是勉励、鼓励的意思,不是消极劝告”之类的话.现在,张文熊同志提出新解:《劝学》的“劝”是勤奋、努力之意.(见《中学语文教学》今年第七期《释“劝”》一文)此说一发表,广大语文教师反应热烈.赞同张说的,认为这一来全文的逻辑体系更清楚了,篇首第一句(“学不可以己”)即点明勤学题旨,下笔痛快淋漓;持反对意见的,则认为张说标新立异,与通行解释不符,特别是对“劝”的本义能否作“勤奋、努力”解,还有怀疑.  相似文献   

8.
“作”与“做”这两个字,人们对它并不陌生,但使用时常常拿不定主意。这是由于两字的使用还不规范所致。就连《新华字典》和《现代汉语词典》也没有规范的解释。比如,《新华字典》在解释“作”与“做”时,都有“制造”之解,并没有区分出它们有什么差别。特别是在解释“作”时还明确注释为“同‘做’。”这就更使人无法理解使用哪个为对了。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解释“作”与“做”当“写作”解时,注释是一样的。不同的只是引用的范句不同,“作曲”等词用“作”,“做诗”、“做文章”用“做”。然而,曲和诗、文章都是脑力劳动的成果,既然“zuò曲”可写为“作曲”,那么“zuò诗”、  相似文献   

9.
我们认为,名词不借助于系词(即判断词)的帮助不能作谓语,这是名词的语法特征之一。但是,我们很多语法著作都认为名词可以单独作谓语。对于这一语法现象的解释,真是形形色色,不一而足。吕叔湘先生在《语法学习》(15页)中说:“‘明天星期六’是判断句,谓语是一个名词”。接着他说:“在判断句里面,刚才这一句的构造是例外;一般的格式是在主语和谓语中间加上个“是”字,就是这一句也可以说成‘明天是星期六”。显然,吕  相似文献   

10.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的政治意义和理论意义(韩瑞华)《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的出版是我国人民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目前,一个认真研读《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的热潮正在全国兴起。江泽民同志对《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的政治意义和理论意义作了简明概括,他指出:《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的出版,为我们进一步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全党,教育  相似文献   

11.
说“句”     
“句”字在中古有两读,一曰“古侯切”,一曰“九遇切”。读为“古侯切”者即所谓“句曲”之“句”(或作“鉤”,后世改为“勾”,“钩”等),读为“九遇切”者即所谓“章句”之“句”。读为“钩”者是其本音,对此几乎无人怀疑,然而对其字形构造和本义,《说文》家们的意见则颇有分岐。《说文》句部曰:“句,曲也,从口丩声”。从目前的材料来看,各家都接受许氏“曲也”的说解,但对“句”字形体构造的分析,以及对“曲”的具体涵义的理解,则有四种不同看法。其一,可以段玉裁为代表,在《说文解字注》中,他没有对“从口丩声”提出异议,同时认为“句曲”是其本义,“章句”之“句”是后起义,取其“稽留可钩乙”之意。其二,可以朱骏声为代表,他的《说文通训定声》在“句”字的释义方  相似文献   

12.
“把”在近代汉语里应用得相当普遍。一般都认为“把”的一般用法是将及物动词的宾语提前,与“把”字构成介词结构做状语,修饰谓语。其次是将部分兼语式中的兼语或双宾语中的直接宾语提前,修饰谓语,剩下的部分继续当全句谓语的补语或宾语。随着语言的发展,我们认为“把”字还有另一种用法,这就是将做补语的主谓结构(或曰主谓词组)的主语提到全句谓语之前和“把”字组成介词结构,充当状语,以修饰全  相似文献   

13.
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是一部在全国有影响的高校文科教材。一九八一年修订之后,更臻完善。笔者在教学中受益非浅。但对文选中有些注释仍存疑义,现试陈愚见如下: 一、“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左传·宫之奇谏假道》) 《文选》(指王力《古代汉语》修订本文选,下同)注:辅,面颊。车,牙床骨。(第一册17页) [解]:此注是根据西晋杜预的《春秋左氏经传集解》的注解,辅为面颊,是以辅为酺,故“辅车相依”译成“面颊与牙床骨互相依存”。此句“辅”非“酺”之假借,“辅”即车轮外的两条直木,帮助车承受压力。用的正是“辅”的本义。例如:  相似文献   

14.
“何……为”句中的“为”是句尾语气词,还是其他别的什么词?这历来是有争议的。吕叔湘先生在《笔记文选读》一书中注释“何以车为?”②一句时说:“‘何为’等于‘做什么’,照文言的习惯,拆在两处。同样的句法如‘何以家为?’、‘丈夫死耳,何以泣为?”王力先生在分析这件句子结构时,则说得更为清楚,他认为:“这件句子实际上是动词‘为’的疑问代同,宾语‘何’放在作状语的介词结构前面了,意思是‘用……做什么’。……在‘何以……为’这个格式里,“何’字可以用别的疑问问如”奚’、‘恶’、‘安’等来替换。”“最近,朱运…  相似文献   

15.
王粲《七哀诗》第一首“西京乱无象”句中的“无象”一词,历来注家都解释为“无道,没有秩序,不像样子”。本文指出,这个解释是错误的。而错误的根源则是《文选》李善注的矛盾。通过辨析比较,本文认为,王诗中的“无象”一词的意思不是“无道”,而应从属于《左传.襄公九年》的典故,意思是“上天不显示征兆”。  相似文献   

16.
《山东师大学报》哲社版1983年第1期许进先生《疑问句句尾“为”的词性》(以下简称《疑》)把关于“何以……为?”句尾的“为”的词性的意见归纳为三种:1.语气词,此说见于杨树达《词诠》、刘淇《助字辨略》、王引之《经传释词》、杨伯峻《古汉语虚词》、王力《古代汉语》(1962年版)等等;2.介词(介字)、语气词(作为“哉”字  相似文献   

17.
为乡里所患,始知为人情所患。《周处》(1)“为乡里所患”,课本注释和教参译文都讲成“被地方上的人认为是祸。”把“为”看作介词,当“被”讲;把“乡里”作为“为”引进的主动者;把“所患”当作动同性词语,“所”作动同“患”的助词。  相似文献   

18.
“因此”不只是个连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吕叔湘先生主编的《现代汉语八百词》是一部学术价值很高的专著,但对“因此”这个条目的解说似稍有未周之处。兹将该条目有关的解释和例证摘引如下: 因此[连]用于表结果或结论的小句,前一小句有时用“由于”呼应。可用主语后,也可 以连接两个句子。 ……试验虽然遭受到一些挫折,但是我们并未~丧失信心。(商务,80年,549页) “因此”是一个连词,固然没有疑问。但是也应该注意到在现代汉语里,“因此”有时还是一个介词结构,等于“因+此”,意思是“因为这”。限于《现代汉语八百词》一书的性质和体例,不收列和解释介词结构的“因此”是完全允许的,然而如果在举例中把介词结构的“因此”作为连词看待,就会造成混乱。上面引录该书的例句就是这种情况。这个复句有“虽然”、“但是”这些转折连词,表明它是个转折复句。如果把后一小句中的“因此”也看作连词,那么这个复句究竟是转折复句还是因果复句  相似文献   

19.
“吾谁与归”正诂余志朝范仲淹《岳阳楼记》最后一句是“微斯人,吾谁与归?”多年来初中教材,大学教材及其他一些出版物对这一句的注释、译解甚多。主要说法有以下四种:一是以为“与”是介词,“谁”是“与”的宾语,“归”讲成“一道”、“在一起”、“归依”。如初中...  相似文献   

20.
说“那堪”     
柳永词《雨霖铃·寒蝉凄切》中有一名句“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其中“那堪”一词怎讲?中学语文课本未作注释,翻了几个宋词选本也未做解释,大概都认为这词不必注释。《辞海》未收此词目,旧《辞源》在“那”字下有一义项说:“那,何也。如何堪,曰那堪。”然《辞源》、《辞海》“何”字均未收“何堪”这一词目。在一般辞书查不到的情况下,所以有的教学参考书根据“那”和“堪”两个字的意思,把“那堪”讲成“哪里禁受得住”(《辞海》“堪”字有一义项是“胜任;禁受”)。此说就这句而言可说得通。然而在另一些地方碰到“那堪”一词,按上意就不一定讲得通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