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石曾早年留学法国,深受法国无政府主义的影响。为了发扬学术、普及文化、改进社会,实现其理想的大同世界,他积极进行各种文化活动。1906年,他发起组织了“世界社”,围绕出版、研究、教育和社会等四项事业奋斗了近70年。他创办了中法大学、世界书局、中央研究院等60多项事业,在推动世界文化的交流与发展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李石曾一生不蓄私财、为民族和社会奋斗终生,其高风亮节更值得我们敬仰和学习。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世界文化是在世界历史中形成的,它通过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相互吸纳来展现。马克思恩格斯在探讨落后的东方国家如中国、俄国的文化发展问题时,是将其放置在"世界文化"视阈下考察的,他们认为,东方国家的社会与文化发展离不开世界历史与文化的促进,而东方国家的革命是推动世界历史与文化发展的条件。  相似文献   

3.
胡塞尔从意识哲学和认识论的科学批判立场来引进生活世界的概念,哈贝马斯则进入到社会哲学与批判哲学的视野来阐述生活世界观,同样地,许茨和赫勒从文化批判与社会批判的视角来论述日常生活世界的理论。在此基础上,最后阐述了中国传统日常生活世界的特点与其转入现代社会的艰难性。  相似文献   

4.
张恨水小说世界是中国市民社会的镜子,它不仅以广阔的视野与时空跨度展现了中国市民社会在城乡对立、传统与现代两种文化撞击中艰难渐进的历史,而且从意识形态与社会学角度深刻揭示了以金钱权力为本位的物质主义价值观的统治及其对人们精神和人格的奴役与扭曲是市民社会的万恶之源、悲剧之源。这一批判性主题是通过构成小说世界的三个子主题——物质主义价值观统治的观念世界、金钱权力支配的感情世界、官商一体的权力世界——表现的。  相似文献   

5.
"和合文化",即和谐、融合之文化,是"和谐世界"理念的思想渊源。传播"和合文化",使世界了解中国何以提出"和谐世界"主张,消解国际社会许多人对中国快速发展产生的种种不安。倡言"和谐世界",契合不同文化内涵的"和谐"理念,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发掘人类文明宝库中共有的文化资源。文化全球化的迅猛发展为"和合文化"传播提供了现实的文化语境,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重要作用为"和合文化"传播赢得了民族文化的话语权。  相似文献   

6.
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在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新形势下提出的一个重要理论论断,它不仅是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有效凝聚和统一社会各阶层、各利益群体思想、化解矛盾的有力武器,而且反映了人类社会普遍的需求,反映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揭示了人类共存的价值。而要真正实现和谐文化理念对世界文化秩序构建的指导性作用,其正确选择就是积极参与世界文化的角逐,在承认差异性、多样性中实现不同文化的和谐共存。  相似文献   

7.
本文诠释了“全球化”的概念,指出全球化涉及到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诸多领域,其中核心内容是文化。只有作为世界文化资源的各区域文化融合为一种世界各国普遍接受的“国际文化”或“世界文化”,才可以说进入真正意义的全球化。论述了全球化的文化转型和文化的多元化构建。  相似文献   

8.
语言世界图景是语言文化学的核心概念。在阐释这一受民族文化制约而形成的概念的同时,试图对俄罗斯民族在社会文化生活经验和活动方式中渗透的语言世界图景的民族文化性进行分析,阐述民族文化决定语言世界图景的形成。研究语言世界图景将对跨文化交际和现代外语教学产生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在分析大量史料和文献的基础上,对世界古代史进行了全面而精深的研究,科学地论证了古代世界的社会经济形态、生产关系、经济状况、城邦体制、阶级结构,古代社会的基本矛盾和奴隶斗争,古代社会的文化和艺术.马克思的研究纠正了当时一些肤浅和混乱的看法和观点,推动了对世界古代史的科学研究,他的这些论断,迄今仍是我们对世界古代史研究的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10.
世界图景是人类对世界知识的总和,是一个世界观的基础,表现为其携带者对世界本质特点的认识,是人所有精神能动性的结果。人所处的客观外界形式一般展现为三种不同的世界图景:现实世界图景、文化世界图景、语言世界图景。语言世界图景是世界图景在语言中的局部表达,研究的实质是现实、文化、语言三种世界图景的互动关系。“现实的”语言世界,着眼却是“虚拟的”文化或概念世界。语言世界图景与文化世界图景之间的关系总体上可用“语言”与“文化”的关系予以界定,即局部与整体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从认知社会语言学的世界英语变体研究看中国英语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认知社会语言学从文化认知和社会语言系统的浮现性、动态性和开放性提出认知和语言是复合适应系统,并通过世界英语变体在特定社会文化语境下的语义变异及其背后的的文化认知理据论证了英语变体对特定文化认知的适应性和创新性。世界英语变体的认知社会语言学视角和方法对推进和深化我国目前的中国英语研究具有重要的启示,对中国英语研究、世界英语变体研究乃至英语全球化的认识都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历经两千余年,远播海外,辐射周边国家,形成了影响世界的儒学文化圈,对世界文明有着深远的影响。因此,儒学文化既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儒家的道理正大恢宏,值得世界采用,它引领人类不断献身社会改革,是一种内在的文化原动力,是儒学献给人类的宝贵财富。只要以仁者爱人之心、"和而不同"、"天人合一"的思想和态度,建立互助互爱的社会秩序、互敬互爱的国际关系,那么,世界和平便可早日到来。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对惠能在禅宗前辈广泛兼容与吸纳中印文化的基础上,率先完成了把印度佛教全面彻底中国化进程的历史回顾,论证了惠能创新了印度的佛教文化,使之上了一个新台阶,并介绍了惠能创新中国传统文化的杰出贡献。认为惠能创立了平民化的佛教,使社会平等的理念在中国深入人心;惠能创立“和光接物”的理念,为宋明理学的诞生奠定了基石;惠能把印度佛教“出世间道”的思想与中国儒家的入世观念融合起来,为中国传统文化在道德与美学领域构筑起独特的精神家园。本文还进一步把惠能对佛教文化的创新放到世界范围加以考察,认为惠能在世界宗教史上,首创政教分离的宗教改革,为宗教服务社会开辟了新天地;惠能在世界哲学史上,是辩证唯心主义哲学体系最早的奠基人;惠能在世界文化史上,成功走出了一条自主把外来的异质文化完全彻底本土化,创造出比外来文化原产地更先进的文化,实现文化可持续进步的光辉道路。  相似文献   

14.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历经两千余年,远播海外,辐射周边国家,形成了影响世界的儒学文化圈,对世界文明有着深远的影响。因此,儒学文化既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儒家的道理正大恢宏,值得世界采用,它引领人类不断献身社会改革,是一种内在的文化原动力,是儒学献给人类的宝贵财富。只要以仁者爱人之心、"和而不同"、"天人合一"的思想和态度,建立互助互爱的社会秩序、互敬互爱的国际关系,那么,世界和平便可早日到来。  相似文献   

15.
体育的特点决定其不但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而且当它作为社会的一种文化时,能成为增进各国人民之间关系的桥梁和纽带,同时也是世界和平与发展不可或缺和永久性的主题。通过对体育与社会、经济、政治和科技等关系的研究,探询体育对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贡献。  相似文献   

16.
和谐世界有其理论渊源 ,具有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底蕴,同时,和谐世界的理念借鉴吸收了西方历史上有益的文明成果.人类社会生产力在不断发展,世界在不断进步,这既为和谐世界提出了客观要求,又展现了未来和谐世界的现实可能性.和谐世界既顺应当今时代发展的基本潮流,又符合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和利益诉求.和谐世界的基本内涵就是和平与发展,主要涵盖了政治、经济、安全、文化、环境等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和谐世界的理念,必定会对全人类的发展与进步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英国大英博物馆、维也纳MAK博物馆等为个案,研究规避欧洲文化中心化,与博物馆发展落后于社会文化发展的问题。同时,对现有的展品和博物馆的仓库进行建造;将中国艺术文化加入世界文化之圈,建设理想中的博物馆——具有世界文化历史的博物馆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8.
人文社会科学是研究人的精神世界 (内在的 )和文化世界 (外在的 )的科学。从研究内容来说 ,人的精神世界和文化世界就是意义世界和价值世界。如果说 ,自然科学是回答“是什么 ?”的问题 ;那么 ,人文社会科学便是回答“应当是什么 ?”的问题。人文社会科学总要设立一种理想人格的目标或典范 ,从而引导人们去思考人生的目标、意义、价值 ,去追求人的完美化。人文社会科学不仅关系到一个社会的价值导向和人文导向 ,而且关系到一个民族的民族理念的树立和民族精神的塑造 ,最终关系到一个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 ;关系到一个国家的社会生产…  相似文献   

19.
社会公平正义是社会稳定的基础,社会公平是构建和谐社会、和谐世界的需要。体育不公平现象,有悖于竞技体育和全民健身的发展规律,不利于体育事业的发展。体育权利、机会、目标的公平可以为社会公平贡献一分力量;体育是培养世界公民素质的需要,在当今全球化的过程中,通过培养世界公民能更好促进社会公平。体育课程要进一步认识体育权利、机会、目标公平的内涵,推动学生成为具有社会公平意识的个体。高校体育不仅要通过弘扬发展传统体育,构建民族意识和文化认同感,还要在培养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下的多元文化宽容和全球视野指引下,从促进社会公平角度,加强体育课程的改革建设。  相似文献   

20.
对于大众传媒作为世界的丰富内涵的阐释,则是传媒批判理论始终如一的目标。具体来说,最初是对于大众传媒作为文化世界的发现;继而,是对于大众传媒作为权力世界的发现;然后,是对于大众传媒作为文本世界的发现;最后,是对于大众传媒作为游戏世界的发现,它意味着文化世界、权力世界、文本世界的消解,也意味着全新的传媒世界的即将莅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