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外来词为载体的西方文化对汉民族文化的冲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从对外开放以来,大批外来词涌入我国,给民族文化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和冲击。本文在界定外来词概念的基础上,列举并分析了外来词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种种表现形式,探讨了作为西方文化传播载体的外来词对我汉民族传统文化的影响和冲击。指出外来词的产生是文化接触的必然产物,是一种自然的社会语言现象。文化接触产生的外来词对本民族文化的冲击利多弊少,我们对其应持积极欢迎的态度。  相似文献   

2.
语言是文化传播的一个载体.语言的交漉与借用。可以反映文化间的交流与影响。粤语方言的英源外来词中,早期英译词占了绝大部分;后期传入的外来词则以半音译半意译词为多。从粤语中英源外来词的特点和形成原因入手.分析英源外来词的类型及结构特点.可以看出.广府文化是开放的文化,对英源外来词有极强的吸收能力。  相似文献   

3.
为探求英源外来词所蕴含的文化现象与文化价值,从英源外来词的发生、音译过程、使用群体等角度分析研究了英源外来词中存在的社会、心理活动以及社会文化信息等文化学内容。研究结果表明,英源外来词反映人类社会发展水平、语言禁忌与灵物崇拜等心理文化以及个人社会文化信息,具有深刻的文化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4.
分析在外来词翻译过程中体现汉民族文化心理的现象及其发展变化所产生的影响,得出民族文化心理对翻译外来词的启示,阐述外来词当顺应汉民族文化心理和时代变化来进行翻译。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汉英两种语言中外来词的研究,强调外来词的语言文化色彩,分析外来词在中英语言文化中的作用,追寻中英语言文化接触的历史痕迹。  相似文献   

6.
语言作为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和重要载体,其发展变化必然受到文化的影响,外来词的吸收同样受到本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影响。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汉日外来词的吸收在数量和内容上基本相同,但在吸收方式上,与日语外来词从意译到音译的一次性转变不同,汉语外来词在经历了意译和音译的几番竞争之后以音义兼顾的形式实现了二者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7.
外来词是汉语语言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译名深受汉民族文化心理的影响。文中拟通过分析汉民族认知心理探究外来词的汉化途径,指出汉民族根据本民族的文化心理,通过音译、音义译以及音义译兼创译等途径对外来词进行了本土化的改造,如此极大提高了外来词的可接受性。  相似文献   

8.
外来词作为一种语言现象,是社会和文化交流的产物。史有为先生的《外来词——异文化的使者》是一部兼顾实用性和科学性的探讨外来词问题的著作。该书从文化语言学的角度对外来词进行研究,从历时和专题相结合的角度为人们构建了一个清晰的框架,使人们从纷繁中找到头绪,从总体上审视汉语外来词。  相似文献   

9.
不同语言文化互动交融而形成的外来词现象是跨文化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德语中的中文外来词现象进行研究,就是追溯中德文化交流的过程并探求其发展趋势。在当代德语外来词中占有一席之地的中文外来词至今在国内外学界仍未得到完整的梳理和分析,运用计量语言学方法对德语中的中文外来词现象这一文化互动结果进行分析后发现,早期进入德语的中文外来词发音多源自粤方言,主要通过英语进入德语和其他欧洲语言;当代德语中的中文外来词则呈现数量持续上升、拼写方式向拼音化转变的趋势。  相似文献   

10.
汉语在借贷外来词时总是倾向于对其汉化,然而语言与文化的学习与交融促使音译外来词和字母词异常流行,异化成为外来词的最新发展走势。  相似文献   

11.
文化 建筑文化 传统建筑文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论述了文化和建筑文化的基本内涵 ,分析了传统建筑文化的优秀成分和局限性 ,阐明了对待传统建筑文化的正确态度。这对于弘扬建筑文化 ,繁荣建筑创作 ,推动“建筑文化学”的创立和建筑事业的发展有一定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2.
从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出发,探讨了语言教学中如何导入文化的诸多问题,从而指出,教材应该把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作有机的结合,这样学生才可以既学到语言知识也学到文化知识。  相似文献   

13.
从本质意义来说 ,文化是人类自身发展的需要 ,是确定主体的符号。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的分野 ,是以文化样式对接收者发生作用的范围大小、离主流意识形态的距离远近来衡量的。正如许多大众文化逐渐变成了精英文化一样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知识蒙昧的洞开 ,使精英文化跟大众文化的距离已经消弥殆尽  相似文献   

14.
略论巴渝文化与蜀文化、楚文化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巴渝文化与蜀文化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两种文化。不同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导致了巴文化与蜀文化在其发展过程中显示出不同的特色。巴渝文化与楚文化有紧密的渊源关系 ,这主要是由地域的相接 ,族属的渊源 ,文化基底相同及历史上交融互渗这些因素造成  相似文献   

15.
当代中国的大众文化虽然具有明显的大众性,却与延安文艺以来的“大众文艺”大相径庭,既不是大众的文化,也不是文化的大众化,而是与西方“文化工业”同质的商业文化。电视大众文化正是这种商业文化与大众传媒、技术传播共同制造的“神话”。  相似文献   

16.
从"学校文化"与"校园文化"各自概念的产生、多种界定以及性质的多种理解上,分析比较了二者的关系,为"学校文化"与"校园文化"的理解理清了一个思路.  相似文献   

17.
草遭践踏、火烧、吃食和刈割仍生生不息,这既是生命卑微的象征,又是生命力强的典范。草是人类利用历史最悠久的生活资料与生存环境,常用于形容原始的生活状态与低级的生存质量,也用于形容粗俗的行为或态度,因此常用于谦辞。绿草能造就赏心悦目的景色,但萋萋绿草能强化离愁,映衬出破败凄凉。人们从草的生态习性上领悟出"寸草春晖"等哲理,也在草身上寄予各种美好的希望,包括驻颜、益寿延年、长生不老等人生终极希望。  相似文献   

18.
耻感文化与罪感文化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世界文化的划分因其角度不同而被分为不同的文化体系,其中较为直接的一种划分是将世界文化分为东方文化体系与西方文化体系,这是因为东、西方之间存在着根本的文化差异——东方属于耻感文化而西方属于罪感文化。究其原因,这两种文化的差异主要在于东方耻感文化根源于儒家思想而西方罪感文化根源于基督教之“原罪说”。  相似文献   

19.
随着“日常生活审美化”的讨论,大众文化研究已提升到了美学的高度。大众文化的审美特性对现有美学理论提出了有力挑战,而现有美学理论是把大众文化的审美诉求排斥在外的。在融入大众文化的美学视域下,美学理论也面临着理论重构的必要。  相似文献   

20.
西方文化对中国文化之需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两个层面来讨论与指陈西方文化对中国文化之需要:一是外在的需要,可以说是为了世界与人类的动态平衡、和谐发展引起的需要;一是内在的需要,可以说是为了解决现代西方思想内在矛盾的多元性引起的需要.关于前一需要,拟从亨廷顿的观点说起,而后一需要则从当代数种西方思想的根本形态说起.同时需要指出的是,中国文化如要成功应对这两项挑战也需要自身的提升和创造,即实现自我的世界化与现代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