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雨晴 《老友》2013,(7):57
明清时期的许多竹雕作品,在当时就是供人清玩的,或被置于客厅,或被摆设于书房。人们既把其当器物使用,又在空闲时,捧握于胸前,摩挲中把玩端详,作消遣之娱。这些古旧竹雕器件,流传到今天,便成为一件件艺术珍品,具备了一定的收藏价值。专家建议收藏竹雕要把握三大要素。  相似文献   

2.
人们说:“草发成苑,树茂成林。”竹子自古称“林”,似乎属于树类了。其实不然,草木之别的关键要看是否有年轮。木本植物每过一年,茎干的横断面便增添一圈同心轮纹。然而锯断竹子看,里面却空空如也,由此可知,竹子是“草”而非  相似文献   

3.
竹雕是中国古代工艺美术中最早的品类之一。虽然竹雕多为小器,但一器之微,往往穷工极巧,精雕细琢,所以竹雕历来是收藏者的珍爱之物。赵汝珍在《古玩指南·竹刻》中这样概括:“竹刻者,刻竹也。其作品与书画同,不过以刀代笔,以竹为纸耳。”言简意赅,却颇为精妙。  相似文献   

4.
柏克 《山西老年》2014,(6):35-35
竹子自古称“林”,那它属于树类吗?草木之别,关键是看有无“年轮”。木本植物每过一年,茎干横断面便增添一圈同心轮纹。然而,剖开竹子,里面却是空的,依此可以判断,竹子应该是“草”而非“树”.竹既是“草”,茎干为何长得如此高大呢?  相似文献   

5.
春节的由来     
李昶奕 《源流》2023,(11):30-31
<正>我们学校的课堂多姿多彩,比如有一节课,老师给我们讲了一个关于春节的精彩故事。相传古时候,有一种伤人的恶兽叫“年”,它每年春节都会来到村子里为非作歹,人们叫苦连天。后来一位仙人告诉人们,“年”怕光、红色与响声,只有这三样东西才能击退“年”。于是人们就用火烤竹子,使竹子发出声响与火光,这就是最早的鞭炮;再在门、窗上贴上红色的春联和窗花,以驱赶“年”。  相似文献   

6.
由于竹雕艺术熔书法、绘画、雕刻艺术于一炉,散发出独特的艺术魅力,一向为文人雅士所喜爱,是我国民间工艺美术的奇葩,饮誉海内外。当下明代竹雕艺术品的拍卖成交价格很高,因而对其制作工艺和艺术价值做一探讨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7.
怪竹     
酒竹在非洲坦桑尼亚的一个大森林中,生长着一种酒竹。人们想喝酒时,削几枝竹子插入杯内,一夜间便会渗满一杯30度左右的“白酒”。竹子酒是当地人待客的佳酿。甜竹亚马逊河岸边生长着一种甜竹。其叶肥厚,颜色深绿,嚼之其汁甘甜如蜜。电竹北美洲有一种电竹,它能产生电,人、畜都不  相似文献   

8.
企业资讯     
吉品坊温州市“吉品坊”传统工艺精雕艺术商品商行位于民航路71 -73号。是一家集木雕、竹雕、根雕、石雕、玉雕、景德镇陶瓷、龙泉青瓷、黑陶及现代装饰,仿古工艺于一体,采用世界  相似文献   

9.
教育既是一门严谨的科学,又是一门高超的艺术。别的不说,光“乐学”艺术就很有研究价值。所谓“乐学”,通俗地讲就是喜爱学习。东晋孙盛“论学忘餐”被人们奉为佳话,明末清初黄宗羲“鸡鸣就枕”也被人们传为美谈,至于蒲松龄从晨到暮迫日读,手不释卷乐如狂,更是精神感人。《论语·雍以篇》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礼记·学记》亦云:“不兴其艺,不能乐学”。“好”、“兴”、“乐”,即喜爱、感兴  相似文献   

10.
人物简介     
《成才与就业》2011,(17):58-59
杨竹君是上海市老城厢书画会会员,师从同济大学著名教授陈从周先生。他从小受祖父的影响学习书画,对竹子尤为喜爱。多年来,画竹成了他最拿手的才艺,在业内素有“竹王”之称。杨竹君说:“字画如其人。”他喜欢竹子那种高尚、宁折不弯的气节,就像做人一样,要保持谦虚的态度行事。  相似文献   

11.
一篇文章或一件工艺品,一经作者创作出来,便可供人们阅读或欣赏。人们可以通过视觉来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了解作品中所表现的内容的风格。而一首声乐作品的创作,则与之不同,它是由词曲作者运用艺术语言和艺术手段创作完成的停留在纸面上的“静物”,人们不能直接从乐谱上受到感染并欣赏它。要想让其成为有声、有字.有情、有形的“活”的歌唱艺术,形成感染力,就一定要经过演唱者的再创作。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古代,人们曾经用竹作为文字记录的材料,但竹子易朽、易蠹,而记录文字后人们又希望长久保存,于是就必须克服这个弊病。据文献记载,古人就是将竹简经过“杀青”这道工序,以使其不朽不蠹。 什么是“杀青”,历来有三种解释: 《太平御览》卷六○六引《风俗通》说:“刘向《别录》杀青者,直治竹简书之耳。新竹有汁,善朽蠹,凡作简皆于火上炙干之。陈楚之间谓汗,汗者,去其汁也。吴越曰杀,杀亦治也。”  相似文献   

13.
郁达夫的小说,具有中国现代文学所共有的“启蒙”性,即用科学和民主来启封建之蒙。在郁达夫生活的时期,他的小说表现的社会意识是社会精神流向的“前浪”。具有超前的属性。因此,郁达夫小说对于少数首先觉醒的人们是一种有效的艺术对话,对于不觉醒的人们就产生了一种阻抗。本文仅就此作一简单探讨。  相似文献   

14.
中国现代在引入西方艺术过程中,“写实”之风强劲,原因是写实艺术在具有审美功能之外,更易体现与当时国情相适的功能(救亡图存,宏扬革命等)。但就在“写实艺术”统治现代中国画坛时,一个少为人知,在现代画史上影响不大的“决澜社”,发出了不同的声音。他们追求“纯造型世界”,追求艺术最本质,最单纯,最超然的审美功能。当下,时过境迁,社会状况、人们的观念意识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中国的民族性也在面向国际化,三十年代“决澜社”的艺术主张及活动,被再次提出来论述,有它的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15.
有一个成语“学富五车”,是形容人读的书多、学问大。问题来了:学问何以用车来装载呢?原来,这与写字用的“纸”有关。汉以前,纸还没发明出来的时候,人们把字写在竹片或木片上。当时人们把竹子和木头削成又长又薄的片儿,在上面写字,然后用麻绳或皮条把它们穿在一起,便成了册。竹子做的叫“简”,木头做的叫“牍”。  相似文献   

16.
艺术的本质是上层建筑中的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在七十年代之前人们对之不持异议。但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人们开始对这一问题进行反思。朱光潜在《西方美学史》的“序论”中提出“社会意识形态不等于上层建筑,两者系并列关系”的观点。这一观点引发了人们对艺术的本质的不断探索与思考。鲁枢元将人类社会存在的模式比做蓬莱仙阁;经济基础是仙阁的台地;国家、政治、军队、法庭、学校等上层建筑是主体建筑;道德等意识形态是上层建筑中更高的层次;哲学、宗教、艺术则是云霓。将艺术比做云霓,则显得虚无飘渺。栾昌大在《文艺意识形态本性说辨析》中指出“文艺就总体而言,有意识形态性,又有超意识形态性”,“只能把它看作是与意识形态不同的社会意识形式之一,或精神现象之一”的观点。为了对艺术本质作探讨,本文拟从艺术属于上层建筑现象之一;艺术属于社会意识形式现象之一;艺术属于社会意识形态的形式现象之一,这样三个层次阐述拙见。  相似文献   

17.
中国的工艺美术历史悠久,其品种之繁多,内容之广泛.技艺之精湛,风格之独特,为世界所罕见,它是中国古老文化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造型艺术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用一定的物质材料,按审美要求塑造可视的平面或立体形象的一种艺术,亦有人称它为“美术”,“视觉艺术”和“空间艺术”。工艺美术属于造型艺术。工艺美术的范围,涉及到衣、食、住、行、用等各个方面,它的基本属性是实用与美观相结合,在满足人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在电影工业理念下的邵氏黄梅调电影,尝试了走现代性格的戏曲电影之途,为传统艺术在现代艺术中的转换作了有益的实验。邵氏黄梅调电影的艺术特征首先反映在银幕结构上是以主唱段分割的唱段式结构;第二是它的通俗流传,因为其黄梅曲调好听易唱;第三是它的写实风格,体现在写实时空与写实动作造型两方面。虽然邵氏黄梅调电影已不是原来意义上的“戏曲”,但邵氏黄梅调电影自身的艺术“空间”,却给了我们“创新”的可能,它都显示了人们对艺术概念的重新思考——一种建筑在电影基础上的,以大众的市场思考为主的“以戏就影”的黄梅调电影。  相似文献   

19.
影视艺术从它们形成的那一刻起,就具有独特的表现形式:即以连续活动的画面艺术地表现存在于客观世界的真善美以及假恶丑,反映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喜怒哀乐。为此,影视作品首先要解决的第一个关键问题是,在真实地表现之基础上艺术地再现现实生活。影视艺术所以为人类特别钟爱,是因为它们太“真”了。这里的“真”,除了演员逼真地表演了日常生活中的人们外,更重要的是因为影视艺术的技术手段在所有的观众面前展现了一个活生生的“真实”的空间世界。因此,从视觉语言角度看,影视作品是否在观众眼前展现了“真实”的空间世界,乃是影视作品获得成功的首要前题。 影视画面的空间感,是摄影师运用各种影视造型手段协调作用而形成的。如光影、透视、对比,景深控制及运动拍摄技法等。本文拟从三方面谈谈笔者的一孔之见,以求教于方家。 一、关于运用光影表现空间 影视艺术从它诞生之日起,就与光影结下了不解之缘,或许应该更进一步说,没有光影就没有影视艺术。但是在早期阶段,人们往往只注重光的照明作用,而没有充分注意运用光,及其光影去再现现实空间。随着影视器材的发展以及人们对影视作品认识的提高,艺术家们越来越重视光在影视片中的艺术表现。但是,仍有许多影视片给我们的印象是只注重了故事  相似文献   

20.
一艺术,是人的精神活动的领域,蕴含着情感。艺术不只是情感的表现,但没有情感,就会显得枯涩、干瘪,没有生气,缺乏活力,甚至会出现概念化的倾向。沁人心脾的艺术魅力,当然不止包括情感这一因素,但艺术要引起人们为它笑,为它哭,为它振奋,为它动魄夺魂,不能自己,却非有情感不可。艺术的情感性,是艺术的根本特性,为创作和欣赏的规律所决定。作家的感情色彩愈浓厚、愈鲜明,艺术作品就愈有光泽、愈有风韵,对读者的吸引力和感召力就愈强烈。鲁迅一开始从事文学活动,就重视艺术首先是艺术的特点。他从艺术的感染力着眼,提出:“一切美术之本质,皆在使观听之人,为之兴感怡悦。文章为美术之一,质当亦然”(《摩罗诗力说》)。他认为艺术的本质特征,就在于能拨动人们的心弦。这见解对于提高人们认识艺术的特点,是有启迪意义的。作家反映客观生活,既不是抽象概念的图解,也不是原封不动的照搬。艺术是按照美的规律来创造的,必然带有作家的精神的烙印,渗透着作家的诗意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