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宪政文化与和谐社会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共十七大报告中指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政通人和、社会和谐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心愿。要实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美好理想与目标,需要在治国理念上进行变革,在制度建设上进行创新。其中,最关键的是通过发展宪政,为和谐社会提供良好的规则和制度。和谐社会的根基在于宪政,宪政所提供的制度,不断消解社会矛盾和冲突,使人们能够和谐相处。可以说,和谐社会的内蕴与宪政建设的旨意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和谐社会与宪政是一种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良性互动关系,宪政的发展是和谐社会从理想走向现实的重要保障,构建和谐社会的实践可以为宪政发展提供新的动力和基础。因此,在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背景下,充分开发宪政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价值和功能,就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基于此,我们组织了"宪政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笔谈,从宪政的内容、法治政治、宪政文化等方面探讨了宪政与和谐社会的内在联系、宪政如何支持和谐社会建设以及怎样结合我国国情推进宪政发展等问题,期望有助于准确把握当前我们构建和谐社会的逻辑定位,从而使构建和谐社会的实践有一个良好的起步。  相似文献   

2.
郭晓岚 《阴山学刊》2008,21(5):106-110
人权保障与权力制约作为和谐社会的核心内容和内在要求,宪政为其构建提供了根本保障。构建和谐社会的宪政保障的关键,在于进一步培养宪法意识,增强宪法权威;促进公民政治参与,推行以宪治国;保障公民权利,实行宪法司法化;均衡公民权利义务体系,架构多元纠纷解决机制,以期使宪法真正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最重要的和谐保障法。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深入研究宪政对构建和谐社会的保障作用,从法律、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层面全方位建构符合中国国情的宪政体系,从现实性的角度为中国宪政建设提供具有参考价值的路径支持。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深入研究宪政对构建和谐社会的保障作用,从法律、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层面全方位建构符合中国国情的宪政体系.从现实性的角度为中国宪政建设提供具有参考价值的路径支持.  相似文献   

5.
当代中国宪政伦理是时代宪政运动的精神内核,是人类现代宪政伦理价值的中国形态,深深植根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宪政国家实践之中.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坚持党的领导与人民当家做主的有机统一,尊重和保障人权,国家机关分工负责和接受人民监督,确立宪法的至上地位等,是我国宪政伦理的基本价值.当代中国宪政伦理存在着社会转型期特有的价值矛盾,即人权保障与主权维护之间的矛盾,人民当家做主与“为民做主”之间的矛盾,权力的正当性要求与实际权力结构之间的矛盾,政治伦理与法律伦理之间的矛盾.当代中国宪政伦理的重构应主要包括:确立以人为本的根本伦理价值理念,着力构建以人权保障为核心的宪政伦理价值体系;明确将民主和法治作为实现以人为本、保障基本人权的宪政制度伦理价值;选择中国特色的宪政伦理建构路径.  相似文献   

6.
王骥洲 《兰州学刊》2006,(1):128-129
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明确三个问题,什么是和谐社会?建构和谐社会的领导主体是谁?如何建构和谐社会?和谐社会是一个人际关系和群际关系互顺、共赢的社会,是一个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是一个非物质文化空前繁荣和发展的社会。和谐社会的领导主体是一种复合领导主体。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构是居于社会实践层面上的双重建构,一重是基于思想层面上的元建构,另一重则是居于社会行为层面上的次生建构。  相似文献   

7.
随着改革的不断推进与深化,与全球"政府重塑"、"政府再造"的声浪相呼应,服务型政府日益成为我国政府模式的新选择。而在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公民社会日益多元的当下,路径的探究与选择则是服务型政府建设的关键所在。从宪政视角来看,服务型政府的建构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一是积极树立公民本位的施政理念,增强服务意识;二是合理定位公共服务的职能取向,提升服务水平;三是健全完善政府行为的制约机制,强化服务保障。  相似文献   

8.
宪政机制是构建和谐社会诸多机制中的重要环节。宪政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制度基础,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制度保障,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大促进作用。社会主义宪政建设的展开和深化应当立足于构建和谐社会的总体目标。  相似文献   

9.
对人权的珍重和保障既是人类文明发展的理性选择 ,也是近代以来各国立宪的根本目的和基本原则 ,更是各国宪政的重要内容和核心价值所在。但是 ,宪政的水平和程度一方面取决于时代精神的感召 ;另一方面取决于一国的政治、经济及文化的发展程度。通过揭示人权与宪政的本质联系 ,总结我国宪政建设的经验教训 ,可以科学地把握我国宪政的世纪走向。  相似文献   

10.
谢昉 《船山学刊》2007,(2):152-155
沈从文对民主政治与公民素质进行阐释,以期实现社会的和谐建构。他所体现出的那种上下求索、担当社会的伟大情怀,依然给当代知识分子以某种启示。  相似文献   

11.
建构和谐社会的道德思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和谐也是一个道德范畴。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既是一个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过程,同时也应该是实现道德同社会的和谐与道德自身内部关系和谐的过程。因此它也对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提供了新的契机和推力,对此有必要进行深入的思考。  相似文献   

12.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社会主义势力主导的社会矛盾的制衡态,在明确其性质的前提下,坚持社会主义原则,正视矛盾,完善民主法制,抑制、克服旧的统治势力,利用和控制自由资本势力,改造小农经济,强化社会主义势力对社会矛盾的主导与制衡,才能真正建构健康有序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3.
和谐社会中伦理秩序的建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黄岩  王辉 《兰州学刊》2005,(4):58-60
和谐社会是一种和而不同的动态的理性社会.在政治、经济、文化上,和谐社会分别体现着追求民主与平等、公平与正义、共生与仁爱的伦理精神.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伦理秩序,要惩治腐败,彰显法律正义;关注弱势群体,强调分配公平;还要弘扬和培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形成积极向上而又和睦相处的社会氛围.  相似文献   

14.
随着充满复杂性的网络社会的崛起,数字化社会的和谐建构便成为一个“合理的命题”。本文在现代社会理论的基点上,将对数字化社会的和谐建构的意义、现象和特征以及途径诸问题作初步的探讨,以此来回应当代社会所面临的、来自数字化、网络化技术及其技术理性的种种挑战。为了促进数字化社会的和谐发展,不仅需要个体的适应,而且也需要社会的建构。  相似文献   

15.
后现代主义思潮是针对西方工业文明以及现代性矛盾所进行的深刻反思,虽然它对现代性诸多后果的批评基调悲观,而且不无偏激,但它在这种批判中所阐发的许多思想仍对我们不无启迪。我们要构建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有必要吸收后现代主义思潮的积极的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16.
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最高原则,社会发展应关心人的本性的各个方面的平衡和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这是我们构建和谐社会的理论基础。从人禽之辨到理性与自由的启蒙、从"异化"到"人的全面发展",古今中外的学者们对人性作了不同的界说。在和谐社会建构中,人性的完善应建立在主体性的合理规约与适度需求基础上。  相似文献   

17.
和谐社会建构的制度伦理基础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面对由市场经济所内生或者所强化的个体之间的差异性、个体行为的分散性、资源的有限性和思想道德观念的多样性,和谐社会的建构可以选择美德、权力和制度三种主要模式,而制度则是支配现代社会的主要而又优先的力量。这意味着和谐社会的建构需要制度伦理。制度伦理包括制度设计伦理与制度运行伦理两大部分。除了形式方面的要求之外,制度设计伦理的合理内容主要包括发展理念、秩序理念、人权理念与平等理念等伦理理念。制度运行伦理包括制度管理伦理与制度实现伦理,它以服从原则、公平原则与效率原则为主体内容。  相似文献   

18.
从总体上来说,人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是统一的;从社会角度来说,人类文明的发展需要把握人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和谐;从个人角度来看,同样需要促成人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和谐。人的二重性的统一有利干发展自身的双重属性,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人与自身的和谐;有利于走出生态危机,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有利于克服人的异化,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实现人与社会的和谐。  相似文献   

19.
党的十七大进一步将和谐社会确定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目标之一。和谐社会内容应明确写入宪法,即宪法明确“和谐社会”条款,确认公民权利和国家权力以及相互关系,通过健全违宪审查和舆论监督机制的途径来完善宪法,从而保障和谐社会的实现。  相似文献   

20.
随着改革开放逐渐深入而来的利益多元化和利益冲突,使得如何实现社会公正成为人们日益关注的理论和现实问题之一。在某种程度上,社会公正已成为我们评判现代化成就的"阿基米德支点",没有社会公正,我们将无法实践以人为本理念,也无法使人们共享社会发展成果,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现也将成为美丽的海市蜃楼。在现实生活中,造成社会不公正的因素很多,但是最为明显和最具破坏力的不公正则往往来源于政府滥用职权所带来的不公正,这就要求我们所要建构和实现的社会公正观必须建立在宪政的基础上,在宪政保障下的社会公正才是最真实、最持久和最现实的社会公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