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0年来我国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经历了研究立场和研究主题的两大转型过程,从而促进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现代转型,加深了人们对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但在当前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图像却呈现出日益模糊的特征.体现在学术界对于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对象、理论性质、研究目的和意义等问题还难以形成共识.我们应当通过严格规定西方马克思主义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范式采研究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中、西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者的对话和互动.  相似文献   

2.
20年来我国价值哲学的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我国哲学界对哲学价值问题的广泛研究是从80年代初开始的,其初起的标志是杜汝楫在《学术月刊》1980年第10期发表《马克思主义论事实的认识和价值的认识及其联系》一文。该文回顾了西方关于事实与价值的讨论,认为对社会事物的认识有事实与价值之分。所谓事实的认...  相似文献   

3.
对新旧世纪的送往迎来,日历上虽只有短短一瞬,情感上则可能持续多年。与我们的区别是,在西方人心目中,对于逝去的19、18、17诸世纪和再往上的中世纪等时间单元,都有着清晰的定位(相当于我们对朝代的体认)。他们相对更容易将20世纪纳入完整的时间流程之中将这个百年视为既定文化传统的自然延续,即使西方式人文观念在20世纪曾发生突变性转捩,文化传统的变迁也是变异大于继承,但作为一种悠久灿烂的文明,他们不会也不必有中道崩裂之感。反观20世纪之进入中国,则如同一块时间上的飞来石,当我们进入它的怀抱时,为了象征…  相似文献   

4.
无神论是中国哲学的优良传统。无神论者认为 ,神是一种精气或是精气的功用 ,神形不二 ,从而揭去了有神论的面纱。然而任何一种神学观念的存在也有一定的外在因素。宗教观念也体现了统治者的意志与愿望 ,其间也反映了一种世俗目的。这一点对于我们看清法轮功的本质不无帮助。除此之外 ,宗教的产生与存在也还有着一定的认识心理因素 ,可以说鬼神在我。尽管这些无神论者也揭示了一些产生神学观念的原因 ,但显然缺乏一种知识论的阐述与支持。而这种阐述正是宗教与科学的真正区别所在。这一点 ,我们可以从休谟和墨子由具有科学精神的无神论走向有神论轨迹中得到解答  相似文献   

5.
19世纪至20世纪之交,中国文学史学实现了由潜学科向显学科的转化,其内在动因在于文学和历史观念的变革、文学史料范围的拓展以及文学史纂形式的演变,而这些条件的形成又离不开中西文化交流下学术传统更新的大背景。整整一百年间,文学史学科的发展经历了草创期、成长期、演变期和更新期四个阶段,各有其自身的特点。回顾这整个历程,在肯定其巨大成绩的前提下,就文学史研究的性质、对象、目的、方法等问题提出若干反思,将有助于这门学科在下个世纪更健康地成长。  相似文献   

6.
中国学术界政治哲学研究的前提检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治哲学研究是当前学术界极为关注的一个领域.然而,什么是政治哲学,如何算作政治哲学研究,这些问题迄今仍聚讼纷纭,未有定论.不解决这些问题,不对政治哲学研究的理论视野、研究对象、范式方法和功能特征等问题有一个明确的分梳与把握,势必影响相关研究的学术质量和理论深度.中国学术界的政治哲学研究,理应以充分的论据、严密的逻辑和缜密的论证为自身研究构筑坚实的理论前提.  相似文献   

7.
1978年至2008年,中国的改革开放已经走过了30年的历程。这在人类历史长河中只能算是短暂一瞬的时间里,中国却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  相似文献   

8.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国民经济管理法治化得失检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宏观调控法律制度"问题逐步成为"中国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宏观调控立法的关键仍要从三十年的实践中探索总结.检讨三十年来国民经济管理法治化进程,可以从"有法可依"和"有法必依"两个角度加以定量分析.指标体系的设计将成为进一步讨论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路宁 《学术论坛》2006,(6):162-166
近20年来,中国管理思想史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并涌现出一批重要成果,但同时也存在着不少困难和问题。中国管理思想史研究应在深入开展专题性研究、积极进行多学科交叉性与综合性研究、提高中国管理思想史研究的理论水平和推进中国管理思想史研究的国际化等方面进一步加强自身建设。  相似文献   

10.
余华林 《中州学刊》2005,(2):163-167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由于社会学、人类学研究的兴起,近代家庭史研究也逐渐兴盛起来.这一时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家庭观念、家庭规模、家庭结构、家庭功能、家庭关系等方面,对我们认识、理解近代家庭乃至近代社会有着重要的价值.但同时研究中又存在种种不足,如研究的趋同化、简单化问题,以及缺乏必要的理论反思.家庭史研究急需跨领域的理论建设.  相似文献   

11.
本文对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哲学研究之基本状况作一综述性回顾,认为中国哲学一开始便面临海外中国哲学研究的深入与国内重要出土文献不断被发掘之双重挑战。本文还对30年来主要思潮及主要领域的研究作出了基本的分析与评价。  相似文献   

12.
本文分三个阶段,对1949年以来中国发生的诸如“社会发展动力”、“过渡时期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矛盾性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思维和存在同一性”、“‘一分为二’与‘合二而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人道主义与异化”、“主客体”、“实践唯物主义”等重大哲学论争进行了概括性地描述,以期反映当代中国哲学史上重大哲学问题论争的概况。  相似文献   

13.
1980年代后期开始走向复兴的社会史学无疑是新时期历史学最具学术活力、发展潜力和挑战气息的领域。近年来对社会史学发展历程的回顾与思考一直伴随着社会史学的发展1。笔者着眼于自身对中国社会史研究历程的考察,将20年来的社会史研究划分为三个阶段,反思既有成果,以为社会史学的深入发展提供一些思考。一、复兴与初步整合(1986~1994)1986年冯尔康先生在《百科知识》上发表的《开展社会史的研究》一文,被视为新时期中国社会史研究走向复兴的开端,“恢复、发展社会史的研究,已是当今史学界一个刻不容缓的课题”2。此后介绍社会史学的文章相…  相似文献   

14.
严复对中国传统哲学的认知所涉及境域较为广泛,本文只就《易》哲学、儒家哲学、老庄哲学、哲学范畴四个方面,对严复关于中国传统哲学认知的情形予以讨论。这种讨论所传达的信息是:第一,“西学”是认知中国传统哲学的“有利武器”,严复对中国传统哲学的认知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传统哲学的发展;第二,“西学”引为认知中国传统哲学的“武器”,在很大程度上伤害了中国哲学,这种伤害包括化解中国传统哲学的特色、消解中国传统哲学意义的丰厚性和肢解中国传统哲学的精神;第三,准确把握“中学”、“西学”的内涵,是避免误读中国传统哲学,从而使对中国传统哲学的认知获得积极意义的基本前提。  相似文献   

15.
16.
马重奇 《东南学术》2011,(1):200-217
本文从四个方面介绍了近20年来闽方言研究的概况:一、重要科研项目立项情况简介;二、获省部级人文社科奖的重要成果简介;三、闽方言研究著作简介;四、闽方言研究论文简介。  相似文献   

17.
本文所谓道德失衡是指在当今社会结构转型中,道德领域所发生的不同道德观、价值观的冲撞,以及由此而产生的道德观念的扭曲和错位现象。它既表现为不同道德主体道德观的多元化倾向,同时又表现为统一的道德人格的分裂化,即既认同这一道德观,却又常常表现出与其信仰的道德观不符甚至相反的行为,陷入一种道德迷惆之中使道德要求处于失惘状态。必须认识到,在市场经济的激励中,我国人民的道德观念的确发生着巨大的变化,这一变化以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为主要特征,牢固的树立起了平等、自由、竞争、进取和积极上进等为主要内容的新观念,可以说这是一次巨大的道德进步,但由于诸多原因的影响,伴随着这一巨大的道德进步,道德失衡已成为一个无争的事实,这与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极不适应,因而全方位探究现阶段道德失衡之原因,以便研究对策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提供有效的理论保障成为一个急待解决的问题。限于篇幅,本文仅就道德失衡之原因做以探讨,以期引起人们的深入反思,把问题引向深入。  相似文献   

18.
19.
20世纪中国哲学传统与21世纪中国哲学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少明认为,中国哲学要走出困境,必须抛弃以往那种从中国传统的概念范畴寻找西方哲学理论注脚的路子,走用哲学论述中国自身的经验之路;并通过“器”、“惑”两个案例的分析,探讨了中国哲学研究的新途径。彭永捷对创建一种亦哲学亦思想的汉语哲学充满信心,认为必须深入到汉语世界的传统与现实土壤中来,才有可能产生具有独创性和代表性的汉语哲学作品。李维武认为,21世纪中国哲学在理论形态上的建构,一方面要对20世纪中国哲学的全部积极成果予以继承,另一方面还要对20世纪中国哲学的不同与局限予以改造和克服。胡维希认为,今后中国哲学的发展方向,一是努力继承与发扬中国哲学的固有传统,二是积极开展与西方哲学的对话。周山认为,是否重视个案研究,不仅关系到能否准确理解和评判中国哲学,更在于能否科学建构21世纪中国哲学的新形态,就此而言,21世纪中国哲学的发展,既需要智慧,也需要情感。  相似文献   

20.
现代白话诗语作为中国现代诗歌突出的元素,深刻地影响着现代诗歌的形式建构。回顾新中国70年来现代白话与中国现代诗歌形式建构研究的进程与现状,学界所关注的问题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第一,语言变革与现代诗歌的发生。诗歌的现代变革承载着实现语言变革与新文学变革的双重使命,语言变革不仅影响了诗歌语言由文言到现代白话的转换,还引发了诗学知识谱系的转型与重构。第二,现代白话对古典诗歌语言传统的继承。自五四白话诗开始,现代白话诗语与古代丰富的白话诗语资源处于一种复杂的交织与变革关系中,古典诗语资源在为现代白话诗语提供母乳时,也给现代诗语的建构提出了新问题。第三,现代白话对外来诗歌语言资源的借鉴。经过翻译而引进的西方诗学资源,不仅直接影响了汉语革新,促成了现代白话诗歌新诗体的诞生,还全面影响到中国思想文化以及文学的革故鼎新。第四,现代白话与现代诗歌形式建构研究。诗歌语言的现代转型,关涉词汇、语义、节奏、格律、诗体等构成诗歌形式诸要素的对应变化与发展。现代诗歌形式建构的未竟使命,将是一个不断探索现代白话如何实现与现代诗歌形式要素有机融合的艰难历史嬗变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