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先秦时期"有"字较为常用,因其位置不定,学者们对其词性的看法也颇有异议。本文结合了上古"有"字的用例,试图论述在上古时期"有"字专门以词头形式出现在古代国名、族名、朝代、姓氏等名称前的这种用法是一种特殊义项,即语法结构是以定语后置情况出现,名词的义项可训为"区域",且"域大为国,域小为囿",并对"有"字的这种"固定"结构进行语音和语法方面的分析。  相似文献   

2.
正"欉"字在乌龙茶中常被用来指代茶树植株,现在一般被写成"丛",可加上不同的前缀,组成武夷岩茶的"名丛"、"老丛"、"高丛"、"单丛"、"提丛"、"真丛"乃至"丛味"等词组,成为独特的武夷岩茶茶文化系列术语。但这个字也是被写得极为混乱的字,如"从"、"苁"、"纵"都有人使用,因错得太过离谱,这里不加以讨论。值得一说的是常常被误写作"枞",即使多年前早已有文章指出其中之谬,但直到现在,譬如"武夷四大名枞"之类的说辞依然触目如故。当然同属乌龙茶的广东潮州工夫茶也用这个"丛"字,比如著名的"凤凰单丛",而且也同样存在"丛"、"枞"并行的情形。潮州功夫茶文化专家曾楚楠、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人兄弟之间取名有若干规则.双名者,兄弟名皆在相同位置有一字相同;单名者,兄弟名皆有相同的偏旁部首或结构形式.此外有若干特殊规则,如取"八元"、"八恺"、《周易》卦名等.取名规则与维护宗法秩序和血统纯洁的目的相关.古人表字有与名的涵义无关者,其形式为以表长幼次序的字与表男子身份的字构成.古人有单字表德者,加语助而为双音节词.单字加语助有两种情况,一为单字加行第,即表德之字加伯、仲、叔、季等;一为单字加美称,即表德之字加子、甫(父)、君、公等.僧人法名由"共名"与"殊名"组成,表字与士大夫同.法名可简称"殊名",字须全称,法名与表字可连称.据其称呼惯例可纠正古籍整理中的错误.  相似文献   

4.
"风马牛不相及"中的"风"字,主要有两种解释一说为"牝牡相诱",一说为"走逸".从三方面论述认为,此二说均不可靠,"风"当训为"如风奔之速","风马牛不相及"即"如风奔之马(牛),(人们)难以追及",以取喻彼此之间有距离而互不相干.  相似文献   

5.
论汉语字、词、词素的本位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语文的"字"虽然很特殊,但汉语文的历史发展又使词和词素概念成为必要。古汉语基本结构单位以单音形式为主,是一种字、词、词素三位一体的"字本位语言";现代汉语的基本结构单位以复音形式为主,是一种字、词、词素有别的"词本位语言"。当前的字本位理论是向古汉语的回归,不适应"词本位"的现代汉语;其"字"、"字组"概念所指歧异,不符合荀子提出的"善名"标准。恰当的选择仍应是让字、词、词素之名鼎足三分,各行其道。现代语言科学理应面向当今。  相似文献   

6.
江西别称为"赣",因赣水纵贯全省而名,而赣水、赣县名称源流在古代文献中复杂歧出。从赣字的形、音、义三方面对其来源进行考察,并辅证于史籍、方志等诸多文献,可以得出赣水之"赣"是假借表"赐予"义之"■"为之。后"■"字形体俗讹成"赣",并非来源于"贑"。从文献学及地名命名规律也可论证赣水名称先于赣县。  相似文献   

7.
西楚考论     
古今学者对"西楚"源于何时,区域到底多大的研究,一直争论不休。考论通过史料证明:过去大多学者认为楚的发祥地是"荆",即今湖北一带,这个认识是错误的。甲骨文里,只有"楚",没有"荆"字,直到商末周初时才有"荆"字。由此看出楚比荆早,楚起源于东方,东夷文化是其源。出土的材料证明"西楚"之名,至晚在春秋战国之际已有。其区域主要在豫东南、苏西北、鲁西南、皖东北部。  相似文献   

8.
"是"是古代汉语中常用的字,在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中"是"字的用法及意义有很大的差别,这也是汉字发展演变中不可避免的。本文以《论语》中出现的"是"为基础,量化式的总结《论语》中出现的"是",并诠释其意义,掘本溯源,简论"是"产生、发展、直到现在的发展流变。  相似文献   

9.
重释“比”、“齿”——与《语林趣话》商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语林趣话>对"比"的解释有三处失误一是认为其古文字形"像两个并列的人挨得很近",二是引证材料中认为比目鱼"也叫偏口鱼",三是讲述"比"字的引申义"等同"时的引诗翻译不准确.<语林趣话>对"齿"的解释有一处失误和一处不足失误在于认为"齿"字"本义是门牙,泛指牙齿",不足在于没有对"牙"、"齿"二字的异义进行分析.文章结合古籍和实际语言材料,对上述的失误和不足分别进行了辨析和补充.  相似文献   

10.
明代以来时有学者疑<卜居><渔父>非屈原所作,以为篇首作"屈原既放",不合古人自称不称字之习俗,其中叙事也有同当时历史不合之处.其实<史记>中"屈原者名平","名"乃"字"之误;屈原名原字平,南北朝以前人以至唐代一些人尚如此认识.此两篇也非顷襄王朝放于江南所作,而是怀王时被放汉北时所作.如此,则一些疑窦均可消除.至于有的学者以为此两篇中表现了道家思想,乃未能弄清文意所致,不可信.  相似文献   

11.
《文通》以义定类:一字一义,则一字一类;一字数义,则一字数类。后者即"字无定义,故无定类",实际上就是字的兼类。且《文通》的最小运用单位是字而不是词,因而一字数义的兼类现象就多了起来。而当某个字的甲义临时引申为乙义时,该字则由甲类字"假借"为乙类字。可见,《文通》的字类理论自成体系,其"字无定类"与"字类假借"并没有自相矛盾。  相似文献   

12.
汉语低语法化的文字学考察——兼同印欧语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语的语法不像西方语言的语法那样发达,或汉语语法同西方语言语法有巨大的差异,其根本原因在于汉语的基本单位是"字".汉字本身的性质就决定了汉语是一种非形态化的语言.汉字起源于象形文字,至今仍有顽强的表意性.汉字和语言的关系不密切,这也决定了汉语只能是一种低语法化的语言."字"是汉语语法的"纲",研究汉语语法必须以"字"为核心.  相似文献   

13.
荀子的"正名"论包含了丰富的逻辑思想。他反对"名家"那种纯粹的逻辑研究,主张"正名"是为了"明分",并强调"王"的"制名"权。他探讨了"名"的种类,并在坚持感觉的基础性作用下,提出了"制名"的四种方法。为了回归"王"所制定的"名",荀子认为儒者必须在"圣王没,名守慢"的时代以辩说来澄清谬论,从而驳斥那些"以名乱名"、"以实乱名"和"以名乱实"的诡辩。荀子的逻辑思想是先秦儒家思维方式的集中体现,有其优势,也可能导致国民缺乏真正的"协商"意识和"科学"精神。  相似文献   

14.
庖丁解牛的关键在于由"技"而"道",以"道"辅"技"。其解牛十九年,所历境界有三——"所见无非牛"、"目无全牛"到"官知止而神欲行"状态下的"更无牛",可谓其解牛之道的三部曲,其中三年与十九年之数,含有小成与大成之意。从更普遍的意义上而言,庖丁解牛的道便在"无厚有间"与"游刃有余"上:"无厚"之道是开启"无间"之"间"的关键,而"余"则象征着一种超出"礼"而直达"德"、超越"人"而直达"天"的更高生命形态。这是实现从"生有涯而知无限"到"知有涯而生无限"的转变之关键。  相似文献   

15.
请进     
宋朝时,有一位好客的富翁,他在自己家的大门两边贴了一副对联。上联是3个字":话不老",下联也是3个字:"镜中人",横批还是3  相似文献   

16.
楚共王,是春秋时期有名的君主,其一生有"葴"、"审"二名。关于二名之间的关系,目前学术界的普遍观点是:"葴"、"审"二字,读音相近,一也,皆为楚共王名。征诸史料,该观点值得商榷。楚王践祚后照例有易名的传统,"葴"、"审"二名,应是楚共王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称谓。  相似文献   

17.
通假现象是文字使用时的同音替代,借字与本字(或称正字)之间意义没有联系,是它的基本特点.前人统谓之"假借",概念含混.今人把"本无其字,依声托事"的造法则称为"假借",把"本有其字"的同音借用称为"通假",概念就比较明确了.发明文字通假.这本是清代研究语言文字的一大贡献.戴、段、二王诸大师,打破文字形体束缚,从文字的声音推求词义,认为"字之音同音近者,经传往往假借",故应"破其假借之字而读以本字"(见王引之《经义述?·自序》).这种方法使许多扞格难晓的文句涣然冰释,其功实甚巨.但我们认为先秦两汉  相似文献   

18.
牛与中国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语言中的牛字成语不胜枚举.牛字成语由相应的牛的属性以隐喻方式产生,这些成语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先后派生关系.本文通过对"牛"字成语的相互关系进行研究,展示了这些隐喻所生的成语在语言层面的内在层级关系.  相似文献   

19.
牛耕始于春秋一说,近年来已为不少史学家所肯定,且有趋向于定论之势。他们的论据归纳有以下几条: 一、孔子弟子冉伯牛名耕;司马耕字子牛,又晋有大力士称牛子耕的,都是用牛为字,以耕或犁为名。由于古人取名与字,习惯上是要求二者字义相比附,若非已有牛耕的事实,不会产生牛与耕犁相联系的概念。  相似文献   

20.
袁文良 《源流》2021,(2):61-61
每到牛年来临,媒体上说牛的文章便多了起来,读者在喜迎牛年的氛围中读上一读,也可增添几分喜庆与闲趣。而带"牛"字的口头语或俗语,可谓是民族文化百花园中的一朵小花,细赏之也会有独特的感触。【杀鸡何用宰牛刀】最早说是"割鸡焉用牛刀"。语出儒家学派经典著作《论语·阳货》:"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