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哲学语境中,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个基本话题,它构成了生态伦理学语境中人与自然关系的哲学背景和哲学基础。西方哲学语境中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观点具有三种形式,即古代形式、近代形式和现代形式。以此为背景和基础,生态伦理学中分别具有了以第二种形式为背景和基础的人类中心主义,以及似乎以第三种形式实质以第一种形式为基础的自然中心主义。自然中心主义是在反思人类中心主义的基础上诞生的学说,它若要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以第三种形式为背景和基础因而成为现代意义上的生态伦理学,并且有效彻底地解决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那就必须真正接受第三种形式的启示,在自然中心主义的基础上有机融合人类中心主义的观点。  相似文献   

2.
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的异化造成了人与自然的对立,人与自然解放的出场路径就是扬弃"异化劳动"。人类中心主义鼓吹"人类至上"的方法论,引致人与自然的双重异化;非人类中心主义脱离现实的实践,过度强调自然而遮蔽了人,能动、主体的人消解于自在自然之中。顺应我国"十二五"时期绿色发展的"国家需要",生态文明应以人与自然的双重解放为旨归,在实践范式的生态变革中通达"人和自然真正复活"的诗意之境。  相似文献   

3.
环境资源法调整对象历来被认为只调整人与人的关系,这样的观点必然导致对自然的内在价值的否定。随着环境的恶化,人类的生态伦理哲学从人类中心主义逐渐向生态中心主义过渡,在生态中心主义的生态伦理视野下,环境资源法的调整对象也必然应该有新的发展,就是环境资源不仅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可以和应该调整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这样的发展是法本身发展的要求,同时也已经在立法和司法实践中多有体现。  相似文献   

4.
对于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源是什么这一问题,人们的观点大致有两种:一是人类中心主义认为人乃万物之灵,凭借人类的力量完全可以改造、驯化自然为我所用,一切环境问题皆可以依赖各种手段加以解决。二是与人类中心主义对立的生态中心主义,它将人与自然置于同等的地位,承认自然的内在价值,否认人类凌驾于自然的特权,于是,生态中心主义认为"人类中心主义是环境危机产生的根本原因",并进而主张,要解决环境问题,必须彻底走出人类中心主义。但是,对于这一结论,也有许多学者提出了批评和驳斥,围绕着人类中心主义问题的大论战,至今没有结束。如果能从建设性的角度分析环境危机产生的真正原因,就可以作为解决环境问题的依据。  相似文献   

5.
对于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源是什么这一问题,人们的观点大致有两种:一是人类中心主义认为人乃万物之灵,凭借人类的力量完全可以改造、驯化自然为我所用,一切环境问题皆可以依赖各种手段加以解决。二是与人类中心主义对立的生态中心主义,它将人与自然置于同等的地位,承认自然的内在价值,否认人类凌驾于自然的特权,于是,生态中心主义认为“人类中心主义是环境危机产生的根本原因”,并进而主张,要解决环境问题,必须彻底走出人类中心主义。但是,对于这一结论,也有许多学者提出了批评和驳斥,围绕着人类中心主义问题的大论战,至今没有结束。如果能从建设性的角度分析环境危机产生的真正原因,就可以作为解决环境问题的依据。  相似文献   

6.
现代人面临的各种生态环境问题 ,把一个古老而严峻的问题重新摆在人们面前 ,即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 ,并由此引发了对人类中心主义的思考 ,随着非人类中心主义与人类中心主义争论的深化 ,我们越来越强烈地意识到 ,批判地继承和吸收两种观点的精神实质 ,建构起一种合理形态的人类中心主义 ,已成为拯救人类走出今天生态困境的刻不容缓的任务 ,也是研究现代生态伦理学的切入点。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通过"互为对象"的概念,把握了人与自然之间的相互依存的生态关系和生态整体性,从而引申出人-境生态系统这一范畴.它既超越了人类中心主义,也超越了自然中心主义或生态中心主义,是以具体的人-境生态系统来理解、改善人与自然的生态关系的理论.人-境生态系统作为人与物的变换系统,包括人-物相生尺度和人-物变换限度等原理,并由此形成了特别的人-境生态逻辑.对人-境生态系统的属性的把握,有利于具体的生态分析和进行行之有效的生态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8.
人类中心主义是以人为中心,以人的利益和需要来思考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论。基督教“是所有宗教中最具人类中心主义色彩的宗教”;佛教则认为众生平等,人类没有凌驾于万物之上、主宰世界的权利。儒家在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介于二者之间,主张人与自然或生态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9.
现代环境伦理学应包括两大问题 ,即“人与自然之间的伦理关系”与“受人与自然关系影响的人与人之间的伦理关系”。本文据此对现代环境伦理学中主要流派的观念恰当性进行评论。首先基于对“内在价值”概念的剖析 ,比较了生态中心主义与人类中心主义 ,并指出生态中心主义的理论意义以及它在发达国家中的实践意义。接着从对“人与人关系”的处理着眼 ,比较了可持续发展伦理观与生态中心主义 ,指出生态中心主义的局限性与可持续发展伦理观的广泛可接受性 ,并且提出了一种基于可持续发展伦理观的“理性生态经济人”行为模式。本文最后讨论了中国经济制度转型期中环境伦理观的选择 ,指出其优先需要的是环境意识启蒙以及有利于提高与落实环境意识的一系列行动纲领  相似文献   

10.
科学发展观的和谐生态意蕴包括生态哲学的本体论、方法论、价值观与和谐生态伦理。科学发展观继承和发扬了传统生态思想的精华;是我国传统生态思想的升华;是发展观思想史上的一次革命;是对生态中心主义的超越。科学发展观认为人与自然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要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辩证地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一方面尊重人,另一方面爱护大自然。科学发展观体现了深刻的生态哲学思想,它不仅扬弃了人类中心主义,而且超越了生态中心主义,它为我国乃至世界的发展都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11.
作为西方环境主义思潮中最具革命性的代表理论,挪威学者阿伦·奈斯创立的深层生态学深刻批判了人类中心主义,并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哲学省思。奈斯深层生态学的整体主义自然观和方法论与马克思主义生态整体观高度契合,蕴涵着宝贵的系统辩证的思维与精神。衡之于历史唯物主义,其又存在着人的主体性的缺失、神秘主义等明显缺陷。新时代的生态文明建设,亟需在变革传统的人类中心主义自然观和避免陷入生态中心主义困境的双重努力中,最大程度地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相似文献   

12.
从可持续发展观看生态伦理学的价值取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生态利益中心主义从一种泛伦理而非发展的角度来看待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抹杀了人与自然主客体分野的现实差异。我们应坚持可持续发展前提下的生态伦理关系 ;把人与自然之间的有机和谐关系作为追求目标 ,实现人类社会系统与地球自然生态系统和谐相处 ,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13.
对技术理性的过度张扬激化了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而要缓解这些矛盾。必须正确把握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人类中心主义”、“生态中心主义”和“可持续发展观”尽管观点殊异,但实质上不同程度地肯定了人在自然界的“主体”或“中心”地位。在自然界必须也只能倡导以人为“本”,而要巩固人类的“主体”或“中心”地位并实现其可持续发展,必须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为基础。提出了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若干途径。  相似文献   

14.
"人类中心主义"和"生态中心主义"都不能解决当今世界的生态问题,传统生态伦理观的合理性在全球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面前必须质疑。和谐生态伦理是一种新的生态伦理观,它强调人与自然道德关系和谐的基础地位,强调人的利益的重要地位,强调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目标实现,它具有存在的理论合理性依据和现实合理性依据。这些合理性依据真正体现了生态伦理学从对立走向统一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5.
在科学化、工业化迅速发展的20世纪,生态环境危机成为全球性的共识。与此相应,国内外学术界出现了人类中心主义与生态伦理学两派观点的对峙。人类中心主义认为,当今的生态环境危机是因为个人主义、群体主义、国家(民族)主义的泛滥,恰恰背离了人类中心主义的原则;科学技术虽然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但反过来生态环境危机可以通过科学技术来治理。而生态伦理学则认为科学技术的发展必须会打破生态系统的稳定与平衡,导致环境恶化,二者之间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人类中心主义与生态伦理学的观点都有着深刻的人性根源。人是自然又不仅仅是自然,人类中心主义强调人与自然对立的一面,而生态伦理学则过于注重人与自然同一的一面。二者的尖锐对立表明,在当今生态环境危机面前,人类陷入了一个两难选择的境地  相似文献   

16.
人类的价值意识取向决定着人类的行动。自然内在价值是人类面对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对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反思而得出的一种新兴伦理学范畴。自然价值论的宗旨是通过肯定自然界的内在价值,主张人与自然界之间具有必然的伦理关系,把传统人类道德原则扩展到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调整人类不合理的行为活动,缓和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尖锐矛盾,约束人对自然的道德行为,改善人们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经济、社会、生态的良性循环与发展。  相似文献   

17.
走向"共生"--人与自然,人与人的生存哲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球化的今天迫切需要共生理论作为指导,本文阐述了“共生”的概念及其特征,指出了“人类中心主义”的弊端及导致的各种危机。认为只有走出“人类中心主义”,走向“共生”,充分发挥人类主体性的作用,运用交往理性与他者平等对话,使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共生共荣,和谐发展,才能化解危机,创造人类美好的生存家园。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自然观、实践观和主体性思想与人类中心主义的产生有着密切地联系.但是,马克思从社会历史的视角更深层揭示了人类中心主义产生的根源.人类中心主义与当今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存在紧密联系,人类中心主义的出路何在?在马克思看来:首先,必须改变传统的人与人之间片面、狭隘与冲突的社会关系,建立一种新型的全面、和谐与融洽的社会关系;其次,把对自然的控制理解为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全面把握;最后,寄希望于共产主义社会.  相似文献   

19.
立足感性的对象性活动即实践,马克思主义生态人学观秉持自然向人而生与人向自然复归的双重意涵。这种人与自然辩证互动的双重意涵,为整合与超越生态中心主义把人还原为普通生物和人类中心主义以利益为圆心规定人提供了全新的方法与视域。承接马克思主义生态人学观思想的内在动源,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论超越了外来话语体系渲染的“自然人”与“利己人”的形而上学割裂与对峙,在对人与自然非合作性博弈的自觉矫正中,凭借实践的上通下达,牵引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和人与自然的协同进化与联动。  相似文献   

20.
生态中心主义整体性思想是针对西方传统哲学的主客二分(人与自然的对立)思维模式,从伦理道德的角度提出的一种人与自然平等并处于同一个生态系统的崭新理念,然而生态危机的真正根源还在于各种人际之间进一步强化的生存竞争和利益的分裂,因而仅仅树立整体性的思维模式只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并不能彻底解决生态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