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宗白华的散步美学在 2 0世纪中国美学发展格局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它的存在既是对“失美”的哲学美学的校正 ,也是对流于艺术鉴赏的常规艺术美学的超越。古典美学精神与现代理论观照方式的融会构成了它的基本特点 ,自由主义精神是这一美学方式的灵魂。另外 ,与哲学美学相比 ,它有自己独特的体系构成方式 ,即一种有我的、自在的体系 ,一种依托于形象思维的潜逻辑体系  相似文献   

2.
“物色”作为中华感兴美学理论的一个基本范畴,最初由刘勰提出。“物色”既是中华古典艺术审美“感物”“感兴”“比兴”得以发生的对象来源,又是古典艺术“意象”“气象”“意境”得以生成的重要基础。物色论是进入中国古典美学尤其是感兴美学研究的必经之路,但学界对物色论美学范畴的研究相对薄弱。“物色”美学范畴在中国美学史上形成了一个绵延不断的学术谱系。“物色”美学范畴的哲学基础是中国古代气论哲学和气感哲学。“物色”是宇宙元气和天地精神在自然物象之声色状貌光影中的感性闪耀,同时又是人的德性精神之光与自由精神之光的生动呈现。物色成为中华感兴美学精神之光的灿烂显现。物色论美学可与西方美学的自然美论、形式美论、审美感性论、灿烂感性论、存在境域论加以比较,亦可与德国古典美学精神和马克思主义美学精神相互发明。物色美学范畴因而具有重要的当代意义和普遍价值,值得展开系统研究和现代阐释。  相似文献   

3.
封孝伦的生命美学在与实践美学长期的对话、交流中脱颖而出。他以"历史与逻辑相统一"为研究方法,以"人的生命需要"为逻辑起点,以"三重生命"学说为理论支撑,以"美是人的生命追求的精神实现"为核心命题,从而创建了一个科学、严谨、具有重大学术价值的美学理论体系。该体系既是封孝伦美学思想的完美体现,同时也是中国美学发展的新创获。  相似文献   

4.
20世纪英国马克思主义美学在密切关注工人阶级文化经验与大众文化转向的理论迈进中,形成了“文化唯物主义”的理论范式.从“文化唯物主义”概念的提出,到后来在20世纪马克思主义美学中产生广泛影响,雷蒙·威廉斯都作出了卓越的理论贡献.在“文化唯物主义”的理论基础上,20世纪英国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开始面向整个社会过程,开始从整个社会的组织形式、结构方式的角度面对各种现实的文化关系与文化经验,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威廉斯的“文化唯物主义”其实已经超出了理论观念与研究方法层面的意义,而成了一种明确而复杂的理论范式,它的实践影响和示范性意义在于它开始将马克思主义美学真正带入了社会实践领域,不但对威廉斯以后的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影响了包括“伯明翰学派”在内的20世纪英国文化研究的实践过程和基本精神.  相似文献   

5.
实践美学是终结了还是发展了——兼与马驰先生商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实践美学论者在"回到马克思,发展马克思"的思想指导下,在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具体语境里,有原则地吸纳融合西方美学理论中的合理成分,以适合当代理论生态环境的叙述方式,重新理解和阐释马克思主义哲学美学,卓有成效地对实践的概念范畴和一些重要命题进行拓殖创新,这不会导致实践美学的终结,而是对实践美学的思想内涵和理论形态的丰富与发展。  相似文献   

6.
任何一种美学理论都应当有自己的哲学基础。实践存在论美学的哲学基础,总体上说就是马克思实践的唯物主义即唯物史观,具体而言就是将美学的哲学基础从近代以来单纯的认识论转移到马克思以实践为中心的现代存在论根基上,在思维方式上由主客二分和现成论转换为关系论和生成论。实践存在论哲学基础在美学上的一个重要体现是,在肯定人生实践是人存在的基本方式或在世方式的基础上,进一步肯定审美活动是人生实践中一个基本的、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从而肯定审美活动也是人的基本活动和基本存在方式之一;另一个重要体现是,美学研究的对象发生重要变化,从把探究美和美的本质当作美学的主要对象和出发点的现成论思路,转换成把探讨人对世界的审美关系及其现实展开——审美活动作为美学研究主要对象的生成论思考方式。  相似文献   

7.
杨杰在《当代美学研究的方法论反思》一文中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一种世界观,只有转化为方法论时才能真正地成为人们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的科学指南,才能成为实践的有力武器,因此,作为科学的方法论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美学研究中的重要地位不容忽视。然而,在当前的美学理论研究中却出现了忽视方法论科学性的倾向,值得我们予以重视。由于方法论意识的淡薄,导致当前美学理论探讨中出现两种值得商榷的倾向:一是极力张扬审美精神性特征,将审美归为绝对精神自由,二是抽空概念的具体历史内涵,试图建构一个超越时空与历史限定的抽象的人类学基…  相似文献   

8.
作为20世纪中国美学的典范符号,李泽厚“实践美学”理论体系构建的过程是中西美学与文化艺术理论融汇、提炼的过程,康德、黑格尔、马克思主义乃至现代西方文化理论成为这一美学体系的西学符号,“巫史”传统、实用理性以及“乐感文化”则成为李泽厚借鉴西学思想烛照中国传统艺术精神的理论产物,其化合中西、融会贯通的理论驾驭范式不仅成就了20世纪中国美学的奇观,也引发了对美学与艺术理论延展的无尽思考。  相似文献   

9.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是中国马克思主义者以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理论和实践为依据,结合中国传统文化和具体革命实践,从20世纪初至今不断丰富、发展的文学批评体系.它在美学上具有明显的特征:一是它的革命实践性,把文学批评作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一部分来建构理论和进行实践;二是它的伦理意识形态性,把文学批评与政治和道德等意识形态紧密联系在一起,这是它继承和发展中国传统伦理型美学的必然结果;三是它的整合和谐性,在其发展过程中不断整合美学思想,运用到文学批评的理论和实践之中,逐步形成了内容与形式相统一、革命现实主义与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中西美学思想相融合的和谐体系.  相似文献   

10.
从"实践"的界定反思实践美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践”作为实践美学体系构架的基础性范畴 ,对其发展和完善应是实践美学的当务之急。目前实践美学的最大局限正在于实践范畴界定的模糊性 ,对实践美学的质疑大多也可归结到对实践理解的差异上来。因此实践美学应解决好“实践”中物质性与精神性、社会性与个体性、自然的人化与人的自然化等关系 ,弥补自身的缺陷 ,以显示其为一个具有生命力的自我超越的开放体系。  相似文献   

1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美学思想和美育理念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美育重要论述构筑了历史文化基因,是“中华美育精神”重要理论来源,启迪了新时代美育建设中的美学理念、美育要求、美育方法和美育理想。总体上,习近平总书记在论述美育的过程中,基于中华美学思想中的朴素唯物主义和实践本体论之精华,突出了“美”及美育问题的现实性本质。通过凝练传统教育思想中的“成人”精神和“德性”要求,将“立德树人”作为美育建设的核心要义;通过汲取传统“礼乐”教化的积极因素,为美育工作搭建了以艺术教育为重点,以系统视野为高度的实践路径;通过弘扬传统文化中的“和美”情怀,最终将美育通向了对于广大人民群众自由全面发展的伟大追求,构建了实现“真正的自然主义”和“真正的人道主义”的宏伟蓝图。  相似文献   

12.
实践美学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产生到现在,在思维方式上经历了从主客二元对立的反映论到打破主客对立、实现主客统一的存在论的转变过程。实践美学思维方式的这种转变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首先,马克思实践观本身包含着存在论的思想维度;其次,实践美学在其半个多世纪的发展过程中,其本身的理论自足性也要求这种转变;第三,后实践美学对实践美学某些问题的批评,为其思维方式的转变提供了参照性视野。实践美学思维方式的转变对自身和中国现代美学的发展均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实践”作为实践美学体系构架的基础性范畴,对其发展和完善应是实践美学的当务之急。目前实践美学的最大局限正在于实践范畴界定的模糊性,对实践美学的质疑大多也可归结到对实践理解的差异上来。因此实践美学应解决好“实践”中物质性与精神性、社会性与个体性、自然的人化与人的自然化等关系,弥补自身的缺陷,以显示其为一个具有生命力的自我超越的开放体系。  相似文献   

14.
实践派美学并非如代迅先生引述的"深受苏联学者斯托洛维奇等人的影响","生态美学恰恰与实践派美学逆向而行"的误解是如何形成的?除了忽视实践美学建立和发展的整体性,仅以李泽厚早期传统的实践美学理论为批评对象以外,和实践美学自身研究的阶段性、侧重的方向性有一定的关系。就实践美学已经形成的整体科学体系而言,生态维度内涵于实践美学奠基性的原理、原则、方法和对象中,缺失是相对的。  相似文献   

15.
2006年11月11日至13日,中华美学学会、福建省美学学会、《文艺研究》编辑部、福建省文学学会文艺理论研究会、厦门大学中文系、泉州师范学院等单位联合主办了“美学文艺学基本理论建设全国学术研讨会”。来自全国各地近70位学者应邀赴会。会议采取大会发言、分组讨论、圆桌论坛等活泼多样的形式,贯穿了平等开放的对话精神,对于美学文艺学基本理论的研究,在深度与广度上都进行了有效的拓展。本次大会的宗旨是:总结近年“美学、文艺学基本理论建设全国学术研讨会”在我校召开来美学文艺学基本理论研究的成果,检讨理论建设的问题与得失,探讨进…  相似文献   

16.
岭南手工艺的研究在学界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然而,岭南手工艺仍缺乏原创性、有效的研究理论与方法,导致相关研究呈现出碎片化,缺乏理论贡献。论文从手工艺的艺术特征、技法整理、跨学科研究与创新设计四个方面筛选并梳理了中国知网上关于岭南非遗手工艺的相关文献,提出在手工艺艺术特征研究方面需要有效地引入成熟美学理论与方法;在技法整理上需注重非遗技法前期原料及制作工具的相关研究;在跨学科领域中需突破产品载体创新及商业模式创新的跨学科合作框架,探讨更为广泛的跨学科合作研究;在手工艺产品创新体系研究上避免单纯的个案实践研究,需探索更为有理论价值的手工艺产品创新理论与方法。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西方美学思想对现代艺术具有重要影响,美学思想与现代艺术共生并相互影响。通过整理分析西方美学中艺术情感理论、美学理论与艺术的关系,从哲学、美学精神及西方现代艺术发展角度论证美学本质是艺术情感与精神问题,西方现代艺术美学特质是对艺术情感和精神的本体主义追求。从西方美学角度探究西方现代艺术内涵,以艺术生命形式体验并挖掘现代艺术表现语言,为当代艺术创作理论与实践提供美学参考。  相似文献   

18.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朱光潜与蔡仪分别建立了自己的美学体系,这意味着西方美学中国化或在中国体系化了.从全球化视角来看,朱光潜的美学体系体现了强调主客一体的重视审美活动的西方现代美学精神,蔡仪的美学体系体现的是强调主客相分的重视美的本质的西方古典美学精神;共和国建国后的美学大讨论以及实践美学,基本上都受蔡仪美学体系之后的苏俄文化的影响,新时期后有人提出“回到朱光潜”,这实际上是要求中国美学“回到现代”.  相似文献   

19.
朱光潜在新时期摒弃了认识论意义上的美在主观或者客观的哲学式定位,而是在"主客观统一"的基础上全面发展了独立的实践美学样态,将主体的精神实践纳入广泛的实践范畴,从而为艺术和审美活动创造了"合法性"的言说空间。在1950年代的"美学大讨论"中,朱光潜经过对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学习和改造,以"主客观统一"的美学思想初步显出了实践性萌芽;在1980年代的"美学热"中,朱光潜建构了一条从主体实践到美感经验的理论谱系。实践美学对人性的关注、对人情的渴望以及对人道主义思潮的坚守,构成了美学话语体系的价值核心,成为"美学热"话语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深刻地影响了美学的历史发展。  相似文献   

20.
红岩精神是伟大建党精神在特定时代方位、特有文化土壤、特殊斗争环境中生成的具体革命精神,呈现出独树一帜的鲜明特质。准确认识红岩精神的生成逻辑,应着力从理论、历史和实践三个维度去把握。从理论之维看,红岩精神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和近代重庆地方文化的土壤,是伟大建党精神思想的传承发展。从历史之维看,红岩精神熔铸于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党在国民党统治区的奋斗历程,是伟大建党精神初心使命的延续传承。从实践之维看,红岩精神凝结于中国革命重要转折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在国民党统治区的革命斗争实践,是对伟大建党精神鲜明特质的内在彰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