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诗广传》看王夫之的诗情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袁愈宗 《船山学刊》2005,(2):18-19,17
王夫之在《诗广传》中就诗学观谈的最多的是诗情,他把诗情分为裕情、白情、贞情、道情和沾忠滞之情、淫情、私情、匿情两类。王夫之认为诗就是表达人的情感的,但他的诗情观还是属于“温柔敦厚”的诗教。  相似文献   

2.
吴奔星诗歌理论与创作实践是相辅相成的,本文旨在弥补吴奔星诗歌研究方面新体诗和旧体诗、"诗情"和"诗美"比例的失衡,主要从三个方面阐述了吴奔星的"诗学是情学"观:一、作家创作方面强调缘情而发;二、作品内容方面重在表现"七情六欲";三、读者接受方面的"三同"、"三异",并着重从吴奔星诗歌创作中情与趣、情与理以及情与景的统一来阐述他的"诗学是情学"观.  相似文献   

3.
情理问题是中国思想史上探讨的重要问题之一,其牵涉了伦理学与美学等诸多领域,对这一问题的探讨和解答体现了中国哲人对"美善统一"与"情理和谐"的价值追求。王夫之对于情理关系的论述可以说达到了历史上的一个高峰。本文对王夫之的诗经学著作《诗广传》一书进行解读,从王夫之对情的定义入手,进而分析"性、情、欲"三者的关系,最后揭示王夫之"情者性之情"与"天理人情原无二致"的情理统一思想,揭示了王夫之《诗广传》一书在诠释诗经时从政治伦理的角度讨论诗歌美学的诠释学特色。  相似文献   

4.
王夫之的诗学观既具有唯物理性的哲学基础,又具有主情唯美的心理内核,他崇尚审美意象的意境化,从实现诗歌审美回归的强烈愿望出发来品评诗歌、发抒己见,使他的诗学观在古代诗论中达到了空前的高度。  相似文献   

5.
王夫之生逢乱世,有感于诗教与世道人心的因应关系,试图振兴业已衰落的诗教。他以博古通令的方式继承了温柔敦厚的诗教观。较充分地吸取历代审美诗学的理论成果和艺术精神,赋予诗教以丰富的审美意义。  相似文献   

6.
熊十力曾指出,王夫之哲学的特质有四个方面:尊生,明有,主动,率性。王夫之阐发《周易》经传的思想,把宇宙看作是生机盎然、永远运动的宇宙,强调自然、社会、人生之变动不居,肯定与时俱进的儒家精神。其"天地之化日新"之精神内涵的动静观、矛盾观及"乾坤并建""两端生于一致"的宇宙观及思维模式极有价值。王夫之继承了张载的气论,进一步肯定天人之间只是一气而已。"气"是王夫之哲学的最重要范畴。"气"为"实有",统贯天人,其宇宙观是"太虚即气""太虚一实"的气化宇宙观。其理气观、道器观、能所观、知行观有甚深意蕴。在人性论、性情论及理欲观上,他有真知灼见。他关于人性"日生日成""天理寓于人欲",情、才出于性且彰显性的看法,都可以作创造性转化。三百年来,王夫之的哲学思想成为近代启蒙思潮的重要资源之一,时至今日仍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王夫之诗论研究普遍出现了偏于其情景关系的倾向。在认真阅读了王夫之的有关诗论以后,笔者认为“诗乐之理一”也是王夫之诗歌理论的基本观点之一。他将诗与乐的关系明确表述为:“乐与诗相为体用者也”、“诗与乐相为表里”。乐为“体”、为“里”,诗为“用”、为“表”,王夫之如此强调诗歌与音乐的内在联系,把音乐视为诗歌的本质,这不能不引起我们极大的关注。在“明于乐者,可以论诗”口号的指引下,王夫之的诗歌理论出现了与传统言志观诗论大异其趣的三种变化。其一,以形式融化内容;诗的整体结构(即形式)上升为诗的本体。其二,以内在转化外在;诗的内在节奏统一外在声韵格律。其三,以时间率领空间;诗的节奏串连诗的意象。王夫之的这些新观念是对中国古典诗歌的高度理论总结,也是对诗歌审美派理论的发展,更是对前后七子格调说与诗法论的纠正。  相似文献   

8.
儒家风雅诗学之复兴和变异为清代前中期文学发展的一条清晰线索。儒家诗学复兴从清初开始,而王夫之为重要代表。王夫之以维护道统、延续文统为己任,以儒学传统为依托,建立起自己的哲学体系和诗学体系。王夫之严格区分诗与其他文体样式,强调诗的抒情性,将比兴视为诗之根本。比兴不仅为情感自然真实的表达方式,又为避免匿情、伪情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9.
王夫之用“情”把兴、观、群、怨贯通起来,用“兴观群怨”把诗人、作品、读者贯通起来,用博古通今的眼光和心胸.把从孔子起发展演变着的兴观群怨说加以总结、调整、阐发,在有意无意之间创立了他本人的兴观群怨说。  相似文献   

10.
“以神理相取”是王夫之诗歌创作论的核心命题,它包含着许多重要的美学见解。首先,“以神理相取”这个命题概括了构思阶段诗人进行艺术思维的主要任务和方法。诗情和诗景是构成抒情诗中艺术形象的两大要素。构思阶段,诗人进行艺术思维的主要任务,概括地说,就是捕捉诗情和诗景。但当神思方运时,外界物色纷至沓来,内在情思奔腾起伏,诗人既不可能将所有眼前景、心中情都搜罗得来,塞进诗中,也并非随意拾起一种情思和景色就能构成一个美妙的意象,因为在优秀的诗篇里情和景是十分投合、融为一体的。黑格尔说过:“在艺术创造里,心灵的方面和感性的方面必须统一起来。”(《美学》第一卷)对于诗歌创作来说,在构思阶段,诗人必须凭借巧妙的思  相似文献   

11.
王夫之,是明末清初的一位大学问家大思想家,著述丰富。近年来,对他的理论著作,研究日见深入;而他的诗作,还没有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一般都认为王夫之的诗作成就不高,文学史不曾提及,各种有关诗选也很少选他的诗。其实,王夫之的诗作,不  相似文献   

12.
一王夫之文学批评的一个重要内容是探讨作品本文与读者的相互关系,其中主要涉及二个问题:(一)解读的自由及其限度;(二)从读者接受的角度看,什么是作品本文的优化条件。先谈第一个问题。大家几乎一致公认,王夫之对传统的“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命题的阐释是一种历史性的突破。但是究竟这种突破的意义何在?其实他的阐释的突出之处,  相似文献   

13.
陈勇 《船山学刊》2011,(4):40-43
明代诗歌选学十分繁荣,《唐诗品汇》、《古今诗删》、《诗归》三部选本先后在诗坛占居主流地位。王夫之对明代诗歌选学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上述三部诗歌选本是他关注的重点,对其最终的审美价值茄诸每、理想,王夫之均持否定态度。王夫之认为,《唐诗品汇》追求“盛唐气象”,不意趋于“傭贱”;《古今诗删》追求“汉魏风骨”,难免走向“粗豪”;《诗归》以“孤怀孤诣”追寻古人真诗之精神,最终却沦入“猥亵暧昧”。  相似文献   

14.
关于王夫之的历史政治思想,主要有两种意见。一是认为,他的历史政治观虽然是仍代表中小地主阶级进步派的利益,但已带有资产阶级启蒙的性质;另一种意见则认为,他的历史政治观的核心内容是维护封建道统,因而是保守的,甚至是倒退的。 笔者认为,这两种意见,实质上是王夫之的哲学思想与他的历史政治观是否存在矛盾的问题。 认为王夫之的历史政治观是倒退的,主要根据王夫之曾说过:“帝王之受命,其上以德,商周是已,其次以功,汉唐是已。”(《宋论》卷一)“商周之德,万世之所怀,百王之所师也。”(《读通鉴论》)卷二十二)而来则…  相似文献   

15.
<正> 王夫之的美学思想,主要通过论诗、论乐,阐发儒家的美学理论。他关于中国古代美学范畴之一的兴观群怨的论述极其深刻,是我国古典美学宝贵的理论遗产。本文拟对此作些探讨。“小于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论语·阳货》)自孔子提出  相似文献   

16.
王夫之的"情景"论是理解"情景"说、"门限"说、"兴观群怨"说的法门。三个范畴各有侧重,互有联系。王氏"情景"说以景情关系为核心观点,增加了新的诗学范畴。"门限"说强调"景"是诗人的"身历目见",又必须为情激活和笼罩。"兴观群怨"说将"兴、观、群、怨"看作四情,沟通了读者与作品,突破了传统诗教思维定势,融通了文学功利性和文学艺术性。王氏"三说"融会"情"的内涵、"景"的来源和样式,并以二者相互关系为依托,形成了一个三维的动态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7.
王夫之是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他著有《夕堂永日绪论》一书,集中体现了他的八股制艺观。王夫之要求纯洁八股文体,对八股文的艺术技巧作了系统的探讨,包括:主体修养、审美范畴、法度意脉、字句锤炼、文体关系等内容,是其推尊八股文观念的体现。这与王夫之对八股文"代圣贤立言"时继承斯文、干预现实的积极意义的认识分不开。  相似文献   

18.
周妤 《船山学刊》2003,(3):27-31
本文运用了历史哲学的基本理论,从进化主义的历史变通观、天人并重的历史动力观、历史主义的理势相成观和理性主义的历史认识论四个方面较为全面地分析了王夫之的历史哲学思想。虽然王夫之所处的环境无法与同时期的西方历史哲学家波丹和维科相比,但他的历史哲学思想达到了当时世界上历史哲学思想领域内的高度。  相似文献   

19.
由于世界观、人生观的不同,“月”在杜甫、李白和王维的诗中所体现的艺术境界就表现出很大的差异。以王夫之的“情景论”为依据,杜甫、李白和王维月趣诗的意境当分别属于“景中情”、“情中景”和“情景妙合无垠”的审美范畴。  相似文献   

20.
中国古代诗学的传统中,伦理与诗学具有同一性,诗学理论在伦理思想的促进下不断发展和丰富,并在某种意义上具有独立性。王夫之继承了中国传统伦理诗学的特点,又试图用一种全新的视角来赋予新的意义。从其对诗言志、诗缘情、温柔敦厚、思无邪、兴观群怨等几个关键概念的态度,足可看出王夫之对中国传统伦理诗学的继承与超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