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满洲拓植公社”是日本帝国主义为适应“百万户移民”国策和全面侵华的需要而设立的。“满洲拓植公社”是由日本和“满洲国”政府合办的具有国家政权性质的现地移民侵略机关。它承担着日本移民用地的掠夺、经营、管理、分配、资金贷付、助成设施等任务,总揽日本移民现地的一切权力。“满洲拓植公社”在其存在期间,为获取日本移民用地,对中国东北的土地疯狂掠夺,对日本移民各项事业的助成不遗余力,给中国人民造成了极大的灾难,是日本帝国主义侵华的得力助手和“别动队”  相似文献   

2.
战败前,日本帝国主义如果没有对台湾、朝鲜、中国,东南亚等殖民地的占有,就无法生存。就是说,在日本帝国主义形成与发展的整个过程中,殖民地成为其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研究日本帝国主义史,若忽视殖民地问题,将举步维艰。近年来,日本殖民史研究有了长足的发展,且不断深入,但尚未达到系统地掌握日本帝国主义对殖民地统治全貌的地步。日本的满洲移民(其核心是农业移民),是日本帝国主义为将满洲变成以人为核心的彻底的殖民地而进行的。日本农业移民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满洲统治,在政治、军事、经济、思想诸方面发挥了怎  相似文献   

3.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战败投降。此后,根据《波茨坦公告》精神,中美苏等盟国开始磋商解决滞留海外的日侨俘问题,并做出遣返安排。然而日本政府却向驻外国公使馆发出训示,提出日本侨民"现地定着"的方针。"现地定着",实际上意味着"现地抛弃"。利用日本移民充当战争"人盾"日本武装占领中国东北后,将数十万日本开拓民(1936年,日本关东军制定了所谓的满洲农业移民百万户移住计划,大批日本贫民涌入我国东北地区,成为日本开拓民)安排到中苏边境一、二线地带,扒任对苏防御和镇压抗日武装任务。  相似文献   

4.
日本移民对中国东北土地的掠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向中国东北移民以扩大对中国的侵略,作为一种主张和思潮,在日本帝国主义者中由来已久。早在日俄战争后,日本为巩固其在中国东北南部攫取的权益,向中国东北移民便被提到了议事日程。但是,当时一方面受中国当局的抵制,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对向中国东北移民问题,在日本政府中并没有形成国策,日本政府对此尚未全面倡导和组织。 一、“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向中国东北移民概况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出兵侵占整个中国东北,为公然全面向中国东北移民创造了条件。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向中国东北的移民,可以1936年7月日本政府确定“二十年百万户送出计划”为界限,分为试验移民期和大规模移民期两个时期。 “九·一八”事变后不久,日本关东军和拓务省就多次研究,制订向中国东北移民的计划和方案。关东军在1932年10月1日确定的“关于向满洲移民要纲案”中,明确提出了日本农业移民所具有的四项军事、政治作用,即规定“日本移民以在满洲国内扶植日本民族为指导以谋求远东文化之成就为重点”。就是说,日本向中国东北移民是为了加强对中国东北的统治力量,充实对苏作战的后备兵源,镇压东北人民的抗日活动和进行奴化宣传。此外还有一个目的,那  相似文献   

5.
日俄战争后,日本殖民主义者为达到独霸中国东北的目的,开始对中国东北进行有组织、有计划的移民侵略活动,其中以除队兵移民、爱川村移民和大连农事株式会社移民最典型。尽管日本殖民主义者煞费苦心的经营移民侵略事业,但终因种种主客观原因,使得日本向中国东北的初期农业移民招致失败,反映了这一时期日本殖民主义者移民理论和移民政策的狂妄性与盲目性。  相似文献   

6.
日本向中国东北移民史的断限一般指“九·一八”事变之后至日本战败投降,即1932年——1945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曾向东北进行了多种名目的移民活动。例如:农业移民、林业移民、渔业移民、酪农移民、烟草业移民以及商工移民等,其中农业移民人数最多.对东北的农业经济影响也最大,故本文仅就农业移民的研究情况作以述评。史料的发掘  相似文献   

7.
1937年7月7日,日本近卫内阁上台仅仅一个月,就挑起了中日战争。关东军的精锐师团因增援华北战场,遂使“满洲”的防守空虚,兵员不足。同时随着侵略战争的扩大,各方面劳动力的需求不断增加,日本国内的兵源也日趋枯竭。面对这种状况,日本政府和陆军当局倍感不安,为扭转“满洲”的对苏战备的劣势,近卫内阁采取了应急的措施,决定自1938年开始以移民的形式,分期分批地送出16——19岁的日本青少年在“满洲”现地训练,名为青少年义勇军移民(后改称开拓青年义勇队),训练期满适令入伍,成为正规军,及时补充关东军的兵员不足。然而青少年义勇军移民的这一军事目的,一  相似文献   

8.
“九·一八”事变后,伴随着移民政策从初期的“武装移民”转向“二十年百万户移民”,分村移民逐渐成为日本“满洲移民”的重要形态。山形县庄内地区的两市三郡作为一个区域而实施的移民计划,相对来讲规模极其庞大,被称为庄内型分村移民。从大和村的移民输送情况来看,庄内型分村移民为顺应国策,解决农业危机,制定的移民计划规模大,数量多,但从实施结果来看并未完成。  相似文献   

9.
“满洲移民”是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东北的重要手段之一,尤其是后期进行的“满蒙开拓青少年义勇军”政策作为“满洲移民”政策的一部分,更是具有强烈的军事战略目的。加藤完治是“满蒙开拓青少年义勇军”政策的提案者,他在制定和实施这一政策的过程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是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东北的帮凶。  相似文献   

10.
日本“满洲移民”政策的三点透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日本帝国主义武装占领中国东北之后,为解决岌岌可危的国内社会矛盾,镇压中国人民的抗日武装力量,防御、进攻社会主义苏联,构筑“新大陆政策的据点”,建立起以“大和民族”为核心的“日本秩序”,便大力推行“满洲移民”政策,企图以此来壮大日本实力,形成日本人口优势,达到亡我中华,灭我族类之目的,实现永久霸占之野心  相似文献   

11.
50、60年代旅外作家与80、90年代"新移民作家"是20世纪继"五四"时期大规模的留学浪潮之后两个大的移民作家群体,移民后的"离散"状态使得他们的小说呈现出对故国的共同怀想,凝重的写实是他们怀想中国的共同方式之一,在此共同方式之下,他们的小说文本又显现了群体的差异与个体的多样性。以华文文学史为背景,对这两个移民作家群体的小说进行比较,能彰显他们的群体差异、个体的独特以及"离散"状态下小说创作的独特意义。  相似文献   

12.
日本企业劳资关系是一种以稳定、和谐、合作为基本特征的社会经济关系,蕴涵着日本企业独特的经营伦理观。而以回报社会、利益共享为要义,主张以"义利合一"为原则从事经济活动的报德思想则是这种观念的理论来源之一。日本著名企业家涩泽荣一、丰田佐吉、松下幸之助、稻盛和夫等作为报德思想的信奉者一直在生产经营活动中践行不辍,使报德思想成为日本企业重视员工权益、构建利益一致型劳资关系的文化道德土壤。  相似文献   

13.
小城镇建设是解决三峡库区移民安置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库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措施。三峡库区移民小城镇的产业发展方向和重点,是强化农业产业化经营,带动商品基地建设;构建以工业为骨架,以服务为导向的城镇经济体系;以乡镇企业为主体,构造库区小城镇的产业体系  相似文献   

14.
美国为扩张远东势力,支持日本对俄战争,以打开俄国的"满洲""门户关闭"政策,乘机将其势力伸人中国东北.日、俄谈判期间,美国仍支持日本,以赢得日本的"好感",换取日本在"满洲"的利益.当<朴茨茅斯条约>尚未签订之际,美国便迫不及待地插手日本的"满洲"利益,实施购买南满铁路计划.当此计划遭到日本的阻挠后,美国转而在中国东北实施投资修筑锦瑷铁路、策划"满洲铁路中立化"等计划.为此,日、美双方在"满洲"利益的问题上产生了对立与冲突,展开了激烈的争夺,从而也充分暴露了美国称霸世界和日本独霸"满洲"的野心.  相似文献   

15.
巴黎和会上,日本代表团提出将"种族平等"作为一重要原则写入国联盟约,试图从根本上解决长期悬而未决的日裔移民遭受排斥的问题。该提议由于触及了美国及英联邦国家的利益而被和会否决。"种族平等"的提出,主要是由于日方认为移民问题已严重伤害了日本的民族情感,并对其业已取得的大国地位产生了不利的影响。而日本在种族方面的努力,却在客观上加剧了美国社会对日裔群体的排斥,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二战期间日裔移民遭受集体监禁的悲剧。  相似文献   

16.
《满洲评论》创刊前后——时事与文学的初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31年8月15日,时事评论周刊《满洲评论》创刊号发行,主编橘朴、文学专栏编辑山口慎一。本文叙述了在华日本新闻人士为《满洲评论》创刊而付诸的一系列活动,触及了《满洲评论》创刊与九一八事变的关联以及事变爆发前后该刊的舆论导向,侧重考察了《满洲评论》文学专栏中时事对文学的映射,还原了伪满洲国时期重要时事评论周刊的历史面貌与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17.
小浪底水库淹没区人口中多数为农业人口 ,根据资源和经济发展状况 ,移民安置方针以大农业为主。为使水库淹没区在人口、资源环境容量减少的情况下 ,使移民“安得下、富起来” ,如何通过制度创新使移民真正做到生活水平不低于迁移前。通过对山西垣曲县小浪底移民安置区的实地考察、调研 ,从经济学的角度对移民安置区创新的经营模式作了分析、评价  相似文献   

18.
早在1921年,满铁试图利用会社组织入植日本农业移民,遂在奉天以资本金1千万元成立东亚劝业株式会社,而后该会社在通辽不择手段地购买土地,进行农业侵略,但不断遭到东北政府和当地人民的抵制。伪满成立后,日本于1933年正式向通辽入植了开拓团。后又在通辽设开拓机构,1939年的资料记载该县设有开拓股。翌年9月的资料记载满鲜拓植会社在当地的产业有通辽农场,雇有满农7个部落,1227户,旱田 20365.2町。后满洲拓殖公社在新京成立,下设通辽出张所,直接管辖;终战前兴安事务所创立,该出张所由该事务所管辖。实际上,至日本投降,通辽是兴安南省王爷庙以南,唯一入植了日本开拓团的旗县,也就是说这是今哲里木盟日占时期唯一有日本开拓团的地方。  相似文献   

19.
移民经营的各行各业所显示的地域性特征及利益上的排它性,各行各业经营者与地方官府之间形成的以"应差纳赋-颁发牙贴"为基础的利益关系,成为移民行帮形成的深层理由。清代重庆移民行帮既显示出很强的移民来源地特征,也显示出很强的移民家族特征。利益当前,移民行帮之间的关系难以协调,而移民行帮成员的内外部关系调处也极为不易,这就使得移民行帮自身整合难以实现,它对清代重庆移民社会整合的正向功能是有限的。  相似文献   

20.
19世纪后半期,中国移民大量赴美为美国西部的开发做出了很大贡献,但很快就遭遇了白人种族主义者的排斥。19世纪末日本移民继而赴美,白人种族主义者"排亚"的矛头又指向了日本移民。随着排日移民法案的通过,日本移民大量进入美国之路也被堵死。在美国社会的排日运动中,部分在美华人虽然由于痛恨日本帝国主义的侵华政策而对排日运动持嘲讽的态度,但华人舆论的主流还是同情日本移民的遭遇,感叹本国国力衰微,呼吁中日两国移民共同携手对抗美国的"排亚"风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