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
复杂的社会管理要求政府运用权力去引导、控制和规范公民社会的各项活动,以互动的方式,将分化的各利益集团引入可控的体制轨道之中,最终改变多元利益集团因自由竞争而导致的无序状态。目前,公民参与意识逐渐增强以及公民社会的发展等,都为协同治理模式在中国的实施适时地提供了契机。我们应在政府与公民社会的良性互动中,努力探求完善社会管理格局的举措——建立协同基础、优化协同环境、构建协同模式、实现协同运行的平衡等,以推动和谐社会的构建。 相似文献
2.
姜裕富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1):22-24
宪政的核心理念是政府权力与公民权利的平衡。寻找政府权力与公民权利平衡点是宪政建设的任务,权利与权力从对抗到妥协必然产生一个公民社会,政府、公民、公民社会三者的良性关系维持了宪政的存在。 相似文献
3.
刘祖云 《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7(1):5-9
在政府与公民的互动空间中存在着一对结构性要素即契约与责任,这两者之间保持着一种必要的张力.首先,社会契约论从理论上设定了政府责任与社会契约之间的张力;其次,在中国社会,政府责任与社会契约之间是以一种隐性的心理契约的方式得以表达的;最后,"责任政府"的建构是实现政府与公民之间契约的合理路径. 相似文献
4.
群体性事件与公民社会构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基于公民社会理论对群体性事件进行分析,认为群体性事件频发的基本原因是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矛盾凸显期,但根本原因在于中国公民社会不健全,公民组织的匮乏,民众与政府对话平台的缺失;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防范和治理群体性事件,必须建构中国的公民社会,培养公民政治参与的意识和素质,推进公民政治参与的制度建设,培育和壮大公民组织。 相似文献
5.
近些年来,政府与公民关系是我国行政学研究的重要主题之一.在政府与公民关系研究中,有以下特点:一是理论研究视角的多样性,主要体现在从行政文化、和谐社会构建、信息公开、行政机构改革、社会发展变迁以及公共危机等角度的展开;二是研究内容的多层性,主要探讨了政府与公民关系的多种类型.由于现有的研究还存在着不足,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即厘定政府与公民关系中的核心概念;探析政府与公民关系发展的动力;把握政府与公民关系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6.
孔祥利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27(Z1):188-190
政府与公民的关系问题是政府治理的一个基本问题,但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我国政府与公民的关系呈现出明显的滞后性,致使政府治理面临重重困难.因此,在政府治理的过程中,思考政府与公民关系的重塑就有了极为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259-262
公共利益实现与否直接关系到每个社会成员的切身利益以及社会的和谐发展。但是,公共利益的动态性、层次性和模糊性使得学界不能在理论上对公共利益做出明确的界定,而政府也未能在公共政策实践中较好地界定公共利益。鉴于此,本文通过分析公共利益的概念,指出其有效的界定必然要求法律法规和公民参与的完善,在此基础上,从政府与民众关系的视角下,政府与民众展开有效的合作既是公共利益界定的制度要求,也是公共利益界定及实现的必要途径。 相似文献
8.
赵宏燕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3):259-261
为分析政府与公民信任关系的本质,从政府与公民之间信任关系的双向性内涵入手进行分析,即政府信任关系是双向的,既包括公民对政府的信任,也包括政府对公民的信任。因而政府与公民之间的信任关系是十分复杂的,必须揭示这种信任关系的本质。政府与公民间应是契约型的信任关系,即政府所享有的权力是公民权利的让渡,政府用契约的形式把公民对它的信任固定下来。 相似文献
9.
生奇志 《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6):137-140
网络群体性事件是指某些群体为了实现目标,利用互联网络大规模发布和传播信息,在相对自发、无组织和不稳定的情况下发泄不满、制造舆论的集群行为。以社会重大公共事件、伦理道德事件、民族主义事件、文化争论事件等热点事件为发端的网络群体性事件,近年呈上升趋势。网络群体性事件具有传播内容庞杂、传播主体复杂、传播范围广泛、传播渠道融合的特征。因此,政府应采取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建立网络问政制度、加强网络执政能力建设和提高对网民的伦理道德教育等应急管理策略。 相似文献
10.
博弈视角下群体性事件中群体与政府间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我国群体性事件呈直线增长。这类群体性事件对社会稳定、经济秩序、政府形象和人民的生命财产都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事实上,许多群体性事件最后基本都演变为相关利益群体与政府间的谈判。相关利益群体与政府间谈判的过程正是相关利益群体与政府博弈的过程。文章基于博弈论相关知识之上构建群体与政府间"讨价还价"博弈模型,从理论上对参与主体采取策略进行分析,研究参与群体在不同形式下所采取的博弈策略,并通过相关案例研究,最后提出治理途径。 相似文献
11.
论我国公民提起公益诉讼的制度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戴中祥 《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1):65-68,95
目前我国公民提起公益诉讼仍然处于立法不足的缺位遗憾中。公民提起公益诉讼符合利害关系说、诉讼信托等理论;应允许公民提起公益诉讼,同时构建公民提起公益诉讼的双重前置程序、诉讼费用、举证责任、调解以及原告保护等相关制度程序。 相似文献
12.
“向政府泄愤的群体性事件”中的社会心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秩序具有优先于一切的政治价值"。群体性事件对社会公共秩序危害巨大,其中尤以"向政府泄愤的群体性事件"为最烈。"向政府泄愤的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和演变,不仅具有利益、制度、体制、文化、心理等多个层面的成因,更重要的是盲目从众、借机发泄、冷眼旁观、被迫依附、安全焦虑等不良社会心态是事件发生和演变的"温床"。本文在调研和实地观察的基础上,力图解剖各种不良社会心态在"向政府泄愤的群体性事件"发生、演进过程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通过全面分析和总结中国政务微博发展历程,结合对交互性相关概念的系统分析,阐明政务微博中政民交互所包含的要件及相互关系.提出了以“交互主体覆盖度、交互时效性、网友认可度”为准则层的政务微博政民交互度的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对部分政务微博的实例分析,验证该体系的实用性和可靠性.为相关部门评价政务微博实际运用效果提供科学依据,为政务微博的健康发展和政民交互功能的充分发挥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14.
曾志云 《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2(3):12-14
探讨了党政关系的一个新的研究视角:党的领导、政府的管理。认为党政关系不是用简单的一个分还是不分来回答的,要想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更重要的是确定好各自的定位。从提出的理论依据、问题的关键、明确的意义等方面加以阐述,并提出解决这一问题的突破点:从"党管干部"到"党领导干部"。 相似文献
15.
“向政府泄愤的群体性事件”的生成机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秩序具有优先于一切的政治价值,群体性事件对社会公共秩序危害巨大,以"向政府泄愤的群体性事件"为最烈。"向政府泄愤的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和演变,不仅具有利益、制度、体制、文化和心理等多个层面的成因,更有其独特的生成机理。 相似文献
16.
公共政策的问题从本质上说是公共利益的问题,而公共利益内部又孕育着政府利益,本文从公共利益与政府利益的相互关系开始分析,进而分析政府利益扩张的根本原因,最后提出了克服政府自利性行为的有效途径。强调政府的根本职责是制定和实施有效的公共政策以实现公共利益,探索在公共政策过程中实现公共利益与政府利益互惠与公正的基本路径,规避不适的政府利益对公共政策效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大量文献证实了企业社会责任对企业绩效具有积极影响,但对这一影响的传导机制却研究不足。尝试从社会资本的视角证明企业承担社会责任不会直接提升企业绩效,原因在于处于社会关系网络中的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最直接后果是获取社会资本,而企业绩效则是社会资本经济作用的结果。正是经过社会资本这一中介,企业社会责任才影响到企业绩效。 相似文献
18.
鞠海龙 《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20(2):16-20
遏制中国 ,赢得亚太是美国实现“一霸回归”必定的战略方针。借助中国在经济改革中产生的社会问题 ,采取迂回战略 ,激发思想、意识形态的负效应 ,培植潜在的社会动荡 ,实现以精神打倒物质的战略目标 ,是当前乃至 2 1世纪中期美国对华战略、政策的基本走势。面对未来 ,中国要进行相应的战略调整 ,强化人的意志自由 ,实现物质、精神两大战略有效互动 ,为赢得 2 1世纪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9.
张雪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24(1):84-88;131
公民参与社区公共安全治理体现了社会职能的自主特性,同时也为相应公共政策的制定提供了合理性根据和合法性基础.从实际效果来讲,社会资本对于这种参与具有基础动力的作用,而当前的问题主要在于社会资本的存量不足以及分布不平衡等制约瓶颈.这种情况不仅可能造成“小群体”利益聚集的安全隐患,诱发新的不稳定因素,实际上也直接削弱了公民参与社区公共安全治理的积极性.因此,合理投资和有效使用社会资本,完善社会资本应该具有的公共精神、信任、规范.以及网络等正向职能,成为建构公民参与社区公共安全治理机制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20.
分析了政务公开的价值主要在于:以权利制约权力、公共责任以及科学决策的价值。针对转型期中国行政生态的复杂性使得政务公开在中国出现了扭曲变形等问题,即:经济价值泛化、制度配套的欠缺、动力驱动的制约,提出了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下,必须将和谐社会的具体要求纳入到政务公开之中,突出政务公开的和谐价值,注重政务公开的价值与特有国情相匹配。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