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从唐宋古文大家看骈散之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骈文的产生不仅与汉民族语言文字的特点密切相关,更体现了六朝时期人们对文学作品的艺术形式美的自觉追求。骈文的末流虽有种种弊端,但骈文作为一种文学体裁,其历史作用不能抹煞。唐宋古文运动以后,骈文并未消亡,而是在科举考试的推动与散体古文的影响下有了新的变化和发展,出现了骈散并峙、各放光明的局面。唐宋古文大家无论在文学主张还是创作实践方面,对六朝骈文均未绝对排斥,而是采取了批判继承的态度。  相似文献   

2.
在魏晋和南北朝两个时期,众多批评家发挥优长顺时采用渗透法,使本是散体语言写就的序跋体、书信体、史传体、子书体等批评文体普遍地赋化与骈化,在语体上打上鲜明的时代烙印,实现各种批评文体的互融与共生,极大地提升了批评文体的文化品位。进入南朝,骈体文完全成熟,批评文体也普遍地骈化了。一是在文体中综合运用各种对偶并灵活进行变换,且四、六句式非常鲜明;二是大量使用典故来析理;三是广泛采用声律,注重词句的藻饰,形成形美兼声美之批评。  相似文献   

3.
汉赋渊源初探辛保平,夏立华汉赋是继承先秦文学而形成的一种崭新文体,是汉代文学的主潮。汉赋从内容和形式上看大体可分为三类:骚体赋、散体大赋和抒情小赋。通常所谓汉赋,或者说严格意义上的汉赋是专指散体大赋的。因此,本文所论汉赋仅就汉大赋而言,汉初的骚体赋和...  相似文献   

4.
语体指的是语言的文与白、骈与散、质与文、雅与俗等质素.先秦散文学语体探索最明显的特征是,从白向文,骈散共居,质文相渗.先秦散文的底色是言语白话,但作者们一直在尝试着由言向文的转换,这次追求与转换的历程甚至可以称为文言运动.与此相应,先秦散文在散体的基础上,也有了骈体的萌生,但它们还只能称为骈语,而不能称为骈文.正因为有上述两种因素的交融,所以,先秦散文学的语体总体上呈现出文质相渗、文质彬彬的特点.它们共同为整个中国散文学的语体面貌定下了发展的基调.  相似文献   

5.
谈到西汉初的文学和学术,人们通常都会以汉廷为中心进行讨论。实际上,由于在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的整体实力,汉初藩国在相当长的时期内都领先于汉廷,加上对游士的优待,藩国在文化学术方面也取得了汉廷所不及的成就,形成了几个不同的学术重镇,成为汉初的学术中心。可以说,汉初相当长的时间内学术、文学的中心皆在藩国。如齐、鲁、楚河间之经学,吴、梁之文章辞赋,淮南之诸子学等等,无不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6.
《淮南予》中的神游意象既具有道家的审美属性,又呈现出描写的多样化特点。其道家的审美属性反映了汉初官方文化以道家哲学为思想基础和审美追求的特征,而神游意象所表现出来的多样化的文学描写,则显示了汉初文学独有的富丽、广博的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7.
《东岳论丛》2016,(7):172-181
从西周、春秋战国时期一直到秦代以及西汉前期,儒士的社会角色依次经历了教化之儒、纵横之儒和贤良之儒这三个阶段的历史演变。教化之儒产生于西周,主要负责贵族子弟的教化工作。春秋末期出现的纵横之儒则是生存于乱世的儒士群体参与贵族政治的产物。西汉初期,纵横之儒极其活跃,可分为四种类型,即制礼作乐的实践派,发挥荀学的理论派,依隐玩世的滑稽派,奔走诸侯的游士派。汉初的纵横之儒不仅对汉初政治产生了重大影响,而且对汉初文化和文学的影响也极大。汉武帝即位后独尊儒术并施行"推恩令",于是汉初活跃一时的纵横之儒逐渐失去了生存的空间,贤良之儒则继之而起,成为中国古代士大夫阶层的主体,并始终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8.
蒋振华 《学术研究》2015,(3):143-147
骈文的形式规范自形成后,对中国古代文章创作的渗透和影响无孔不入。在辽金道教文章创作中,这种渗透和影响呈现出多元化情形。一,骈文严格的词性对称、文字对偶特征在辽金道教文章创作中呈现松散自由、对偶弱化、流水对加强的趋势。二,辽金道教文章之骈体恪守平仄韵律成规,讲究平仄相对、声韵相协,尤其是颂赞、铭箴诸体,平仄齐整划一,调韵和谐优美,不在六朝骈文之下。三,辽金道教文章扩大了用典的文献来源,除传统经史子集外,还涉及道教原典、道教故实、神仙传说,形成了道教特色的用典风格。四,骈散结合的结构形式体现了散文观念与骈文观念的折衷调和,辽金道教文章普遍运用了三维结构形式:开篇为单加偶起首式;腹部骈体、首尾散体的散—骈—散结构式;末篇为骈加散结尾式。  相似文献   

9.
汉初诏令,悯农怜民,体现休养生息的治国之策和德行建设。通过诏令创造了开放、自由、包容、活跃、激情的汉初社会,为汉代政治、经济和文化艺术的繁荣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诏令情真意切,语气雍容,行文自由灵活,言简意远,影响后代文学,形成汉初文学真切自由、奔放热烈的风格,同时也成就了融合儒道、思想多元、体现时代特色的《淮南子》。  相似文献   

10.
赋与骈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赋与骈文是中国古代文学中两种各自独立的文学样式,但在审美趋向上却有着惊人的一致性,那便是贵族化和典雅化,“崇雅尚丽”是其共同的追求。辞赋作为汉魏晋六朝的经典性文体,对骈文影响最大。就发展路向而言,是赋的日益骈偶化,再到用赋的方法做文章,最后形成骈文;就其实现方式而言,则是各类辞赋日益骈偶化,然后为各体文章所利用和借鉴,最终形成骈文。辞赋不仅给予作家以突出的骈对意识,而且为骈文提供了四言、六言和骚体等各类偶句的骈对资源。  相似文献   

11.
<涵芬楼古今文钞>作为"目前收文最多的通代散文选集",其中所体现的文章观念、分类标准都与吴曾祺的文话著作<涵芬楼文谈>息息相通.文钞的文章学贡献主要在于文体辨析,通过选文来践行其观念,而文谈则将之融入理论阐释当中.在一定意义上,文谈是从理性批评的角度,对文钞的分类编纂作出释读,其对文体规范的阐发也得益于文钞中大量的文章实例.通过这一方式,吴曾祺完成了由文选到文论的转化.从理论构架而言,文谈取法<文心雕龙>处为多,其章节设置亦与之相类;而具体观点方面,多得益于桐城传统,体现了以古文为论述中心的文章学见解.  相似文献   

12.
鲍照赋略论     
鲍照是南朝刘宋时期赋作较有特色的作家,但历来对其诗的重视远远超过赋.鲍照赋仅存十篇,数量不多,但却和诗一样,都展现了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深深抒发了人生感慨.  相似文献   

13.
时文"以古文为法"肇始于宋代科考改革,并成为科考制度下历代士子的共识.这种时文法古思潮和创作实践成为古文得以复兴与繁盛的最根本因素,尤其是适应于应试技法的实际需求,极大地推动了古文文法的探讨与总结,促进了古代文章学的兴盛.尽管科考时文屡遭历代学者文士的诟病,但倘若没有科考时文实际需求的催动,古文的复兴与繁盛将会较为滞后.  相似文献   

14.
建安散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特色,具有显的现实主义精神,可视为“汉末实录”。真实而深刻地反映了军阀混战、瘟疫流行等天灾人祸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弥漫着浓重的忧患意识,反映了人们忧世不治、功业不就的苦闷,同时亦有着激扬人们建立功业、重整乾坤的进取精神和治国平天下的士人抱负。  相似文献   

15.
散文的诗性之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的散文越来越小,很有必要回到古典,惟有从古代诗性中获取营养,才有可能强健起来,进行新的再出发.本文认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立足点在周易,老庄哲学、汉字和禅悟上,而中国古代散文的诗性因素,一是以寓言为主;二是禅宗的妙悟;三是性灵的归潜与飞扬.  相似文献   

16.
周作人的小品散文在 2 0世纪二三十年代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但在建国后很长一个时期里 ,冲淡型散文在大陆几乎销声匿迹。然而 ,在海峡彼岸 ,经梁实秋、林语堂等人的传播 ,由周作人开创的这一类型散文倒绵延不绝 ,成为台湾当代散文的一大景观。周作人与台湾当代学者散文形成了深刻的渊源关系。  相似文献   

17.
徐渭散文的古奥语体与尖锐情感、网式结构与真实情感、短截体制与深邃情感之间存在着剧烈的张力运动,这一运动形成了其散文特别是前期散文的郁勃风格.以此而论,徐渭散文所可看重者,不独在于后期一直为人们所推崇的小品文,其前期富有张力的散文同样也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8.
郑向恒是台湾当代著名的学者和散文家。其游记散文表现了她对中华古老文明和民族命运的深厚热爱和关切之情,显示出浓郁的文化底蕴和家国之思。风格自然、亲切,语言简炼、朴实  相似文献   

19.
杨绛的散文艺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牛运清 《文史哲》2004,(4):127-131
杨绛是当今中国散文高手之一。《我们仨》等散文营造出堪称文学研究界"第一家庭"的温馨世界,可谓中国式的"追忆似水年华"。杨绛散文的主要成就在于以平实淡雅之笔描绘浮生众态。她心系梦萦的是家人、家事、琐事、身边事,表现的却是大智慧、大胸襟、大境界、大时代。胸有丘壑,笔有藏锋,平淡之中见神奇,于无声处见喜悲,这与当下流行的女性私人化写作大相径庭。如写其夫钱钟书的大智若愚、童心未泯;其女钱瑗的外秀内慧、勤奋敬业;杨绛"三伯伯"即三姑母杨荫榆曾因在"女师大学潮"中"镇压学生",多年来一直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但她却是在日寇攻陷苏州时因斥骂侵略者而遇害的爱国志士。杨绛的散文不仅淡雅、睿智,而且幽默诙谐,妙趣横生,且不乏老吏断狱般的老辣,其论辩性散文如同检察官读诉状,以事实为据,滴水不漏,一掴一掌血。另外,杨绛还将魔幻小说笔法引入散文,写梦游,写幻觉,虚实相生,平淡之外又现神奇。其"魔幻散文"在当今散文中独树一帜。杨绛是烤着生命之火为文,她既烤着自己的生命之火,亦烤着钱钟书的生命之火,还烤着爱女钱瑗的生命之火,用"我们仨"的生命之火烤出的散文极品,自然具有不同寻常艺术价值和珍贵的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20.
鲁原 《阴山学刊》2001,14(1):48-50
许淇的散文在寻找自己,既是散文家的自己,又是散文的自己.通过对大自然的欣赏和回归探索人的生命的终极意义,把人生从繁冗的世事或社会的异化中解脱出来.文人的雅趣、诗画的情调、章法的严整、文笔的清丽,构成了许淇散文的风格.其志人散文常常在简约的文笔中突出人物命运的巨大跌宕,具有人生的悲怆感和苍凉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