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王同顺先生所著《镇江古代石刻及焦山碑林书法研究》,以其丰富的资料和独到的视角,对镇江古代石刻及焦山碑林作了全面系统的评述和精确的考证,具有相当多的全新的开拓性的见解,使地域书法研究更上了一个新的台阶。该书以史与论、考与证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抓住焦山石刻要害,突出重点。  相似文献   

2.
焦山诗歌之缘起及其兴盛繁多之原因,主要在于幽静深藏之自然环境、丰富多彩之寺藏文物以及工诗博雅之僧众传承,提供了吟咏焦山诗之客现条件,招引历代作者荟萃于此,故其势如长江万里,奔腾澎湃,而蓄于海门。  相似文献   

3.
70年代以来的秦汉简帛文字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简牍学是继甲骨学、敦煌学之后兴起的一个专门学问.简牍文字最初作为释读工具受人关注,在逐步掌握对不同文字采用不同的释读途径后,已经对行之有效的方法作了归纳.秦汉简牍文字本体的研究,在文字形义关系、各种字体及形体演变、隶变等方面都获得初步成果.与此同时,人们开始利用简牍文字来解决传本古籍的一些疑难问题.丰富的原始资料推动了字编的编纂,至今已有多种不同类型的字编问世.  相似文献   

4.
著名摩崖石刻《瘗鹤铭》是焦山摩崖的滥觞之作,后世寻访《瘗鹤铭》的摩崖石刻形成了一个独特的主题。从某种意义上说,没有《瘗鹤铭》,也就没有今天的焦山摩崖。《瘗鹤铭》对唐、宋、明、清相关的书法石刻源流有非常深刻的影响,焦山寺僧为摩崖石刻的发展兴盛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5.
原平碑林     
原平市(旧称崞县)是传统文化大市,历来文人雅士众多,国学厚重,源远流长,碑刻作为传统文化的载体,在原平市更是一颗耀眼的明珠,历经风雨、相传至今。2013年,为实施文化强市战略,原平市在范亭文体广场专设“碑林苑”,将多年收集的50余通碑或镶或嵌陈列,再现原平人文荟萃的历史画卷。  相似文献   

6.
当代出版物文字校勘不受重视,本已是学界同仁所共同谈论的话题.改为电脑排版以后,又出现了相应的新现象、新特点.主要有数字失校、繁简字转换张冠李戴、同(近)音字词混淆、字形相近致误、同音词乱用对成语的重大伤害诸项.  相似文献   

7.
王雨竹 《山西老年》2011,(11):36-36
西安碑林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三学街内,存放有汉魏以来的各种碑石墓志千余块,真草隶篆,琳琅满目,堪称我国石刻书法艺术之宝库。它始建于北宋元佑五年(公元1090年),是为保存唐代开成年间镌刻的《十三经》而建立起来的碑石集中地,后陆续增加了历代名家的作品,如楷书四大家的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赵孟烦以及张旭、怀素、唐明皇、苏轼、米芾、宋徽宗等人的手笔刻石,堪称碑林“天下一绝”。  相似文献   

8.
表音文字是有音符带义的文字,表意文字是有义符带音的文字,兼有义符和音符的才能称为意音文字。汉字性质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主要缘于人们对音、音符、表音等概念用语有不同理解。汉字有音但无音符,固然不能称为表音文字,也不宜称为意音文字。语素文字是从所记录的语言单位角度着眼,属于低一层级的划分。把汉字称为表意文字,可以站在最高的层次上,抓住汉字的本质特点,便于与世界各种文字的比较。  相似文献   

9.
周有光的文字类型三相说认为,文字有符形相、语段相和表达相,文字按表达相分为表形、表意、表音、意形混合、意音混合诸种.这种分类法是不科学的.文字符号具有能指(书面形体)和所指(语言及语音单位)两个基本要素.所指的性质是区分文字类型的主要依据,首先分为实符文字和虚符文字,然后从前者分出词字和语素字,从后者分出音节符号和音素符号.三相说的缺陷使它错误地把汉字和日文一同列入意音文字.日文混用汉字和假名,可说是实符虚符兼用的(或意音)文字.汉字是只用一套符号的实符文字(表意文字),虽吸收了少量外来词,但决不能说它已具有表音文字的性质.  相似文献   

10.
所谓“广义文字学”是以文字学研究为基础的跨学科综合性研究,它不是对“狭义文字学”研究的简单颠覆,而是一种研究视角的转换,标志着文字学研究的新领域和新方向。在“广义文字学”之下,从纵向的符号发展史的角度探讨原始图画和成熟文字之间的关系即是“前文字”;从功能的角度讨论符号、文字、图画以及语言等不同表达手段在人类表情达意中的共同作用,讨论广义的“文字”在现代生活中的应用和视觉转换问题,讨论现代的符号创意活动,为基于网络的新媒体提供符号的基础支撑,即是“类文字”。“前文字”和“类文字”具备不同的价值,两者都是“广义文字学”的有机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1.
汉字是我国文化的载体之一,其自身的表义性特点使它能够生动地记录汉民族的文化历史。文章通过对几个与内衣发展有关的汉字进行考释,初步梳理了我国内衣的发展脉络。  相似文献   

12.
中国字书有着悠久的编纂历史,几乎每个朝代都有大型字书问世,大型字书的编纂几乎无一例外是在前出字书的基础上编纂增修而成的,字书之间往往存在某种传承关系,具有传承关系的字书共收的字,排列次序大致相同.为查检方便,字书编纂不断改进排字方法,力争做到有序排列.由于体例不同,字书列字或以义类为序,或以韵次为序,或以四声为序,或以笔画为序.无论采用哪一种编排方法,同一字书所收的字,大致有其相对固定的位置.掌握字书间的传承关系和字书的编排体例,利用字书列字次第对疑难字进行考释,本文称作"以序考字".  相似文献   

13.
对贞卜辞是甲骨文中有特色的文例形式,我们从对贞卜辞的判定、同字异形现象的判定以及两条卜辞刻写先后顺序的判定三个方面来细致研究对贞卜辞,进而为下一步的研究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4.
文章考校《石仓契约》中十余个疑难俗字。即“”“”“/樁”“”“”“”“”“”“”“”“”“”当分别为“背”“埕”“椿”“棟”“發”“荒”“窟”“瓦”“窑”“選”“種”“衆”的讹俗字,而非“貨”“罐”“樁”“揀”“叢”“疏”“掘”“”“瑤”“達”“耕”“裏”;“柚”“埬”分别为“抽”“棟”的换旁俗字,而非“柚”“堜”; “”为“拙”的讹字,又“拙”通“掘”;“”为“領”的讹俗字,又“領”通“嶺”,而非“镇”字;“”当为“魁”的讹俗字。  相似文献   

15.
党项与西夏碑石刻主要由夏州拓跋部家族及其幕僚的墓碑、西夏时期的佛事碑、西夏陵残碑以及西夏遗民的碑石刻等部分组成,它是“中国藏西夏文献”的特色所在,为研究西夏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民族、宗教、国名、纪年、语言文字等提供了重要资料。  相似文献   

16.
《仪礼》在汉代有今古文两种本子。两种本子在长期传抄过程中都难免产生误字、衍字、倒文、坏字。郑玄在给《仪礼》作注时,凡遇误、衍、倒、坏之字则皆不从,而必择无误之字从之,而不论其为今文、古文,从而为后人留下了一部校勘精审、错误较少的《仪礼》,并流传至今。本文尽索《仪礼》中郑玄所不从之误、衍、倒、坏之字例而一一考辨之,以明郑玄之所以不从之由。  相似文献   

17.
文章主要依据音义结合的方法,考证重庆方言中部分口语词之本字。  相似文献   

18.
文章对《石仓契约》(第三辑)中十余个疑难俗字进行了考校,指出“?”“垙”“”“厛”“樑”之“”“矮”之“”及“盘”之“”当分别为“坳”“缸”“背”“廳”“椽”“兒”及“磉”的俗字;“”则当为“衙?”的增旁字,而“衙?”即“衚衕(胡同)”;又“/”为“枙(軶)”的讹俗字,而“肥撘”实为“阔狭肥瘦品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