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素蓉  张钟德 《职业时空》2008,4(10):141-141
在我国现行的高职生数学教学中,教学模式基本上还是以“特殊认识活动为基本框架,大多还是以所授知识为主要教学目标,以课堂讲授为主要教学方法,以教材和教师为中心”,只重视教师教的过程和教师的主导地位,忽视学生学的过程和学生的主体地位,表现在实际教学提问中,就是教师所提的问题频率过高,问题的针对性不强,给学生思考的时间严重不足,并且总是提问和回答的简单循环。在这些情况下,导致大多数问题成了无效问题,在这种教学方式下,学生的思维得不到发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不到提高,创造能力得不到培养,这是与高校“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宗旨是背道而驰的。为改变这种现状,用问题贯穿整堂数学课,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不断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进而不断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成就感,不失为高职院校数学教师的一种有效的教学策略。  相似文献   

2.
当前,高校贫困生问题已成为社会和学校共同关注的问题。作为高校中的特殊群体,贫困生时常会面临学习、经济、思想、心理等问题。对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问题展开研究,不但有利于掌握贫困生的思想和心理特点,便于教育工作者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而且有利于实现贫困生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3.
李丽娟  孙东  胡娅 《现代妇女》2014,(12):106-106
近年,大学生在校问题越发受到社会关注。网络游戏、单亲家庭、留守儿童等问题带来的不良效应,在高校突显。针对大学生入学调查以及在校问题的分类追踪和原因分析,了解学生问题的症结,建立全面的育人体系和人文关怀。同时呼吁社会和家长重视学生的全人教育,使学生能够成长为适应社会,奉献社会的人。  相似文献   

4.
在数学思维活动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是一个重要环节。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解决问题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问题意识,提升学生的数学概括能力与抽象思维能力。在中职数学课堂中,强调数学知识的应用性,重视问题创设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著名的物理学家李政道说过:要教学生“学问”,必须首先从教学生学会发问开始,没有自己的问题,就永远没有发展和前途,因为问题能使学生在心理上感到茫然,从而产生认知冲动,促使学生积极思考,所以问题是学生思维活化的源头.是主动学习的基础。通过问题的创设,让学生在认识活动中.对现有的知识经验和一些难以解决的实际或理论问题所产生的怀疑、困惑、焦虑与探究等心理状态.并在其驱动下,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本文对初中数学教学学生问题意识培养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6.
据汶川县民政局、县妇联不完全统计,汶川特大地震后,汶川县新增了124户单亲家庭。这些家庭中,家长因生活的突变而面临种种问题,如经济问题、心理问题、人际交往问题、子女教育问题等;子女往往也得不到很好的照顾。这些家庭往往容易成为特困家庭,需要得到社会的支持和帮助。  相似文献   

7.
蒋卓辰 《现代交际》2013,(9):120-120
随着社会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整个社会在向着计划的方向发展。在教育方面也有进步与发展,但是,发展之余也存在着很多的问题,现在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成为相关专家、学校领导、毕业生和在读学生们最为关注的问题。近年来,由于社会环境、用人单位和学生自身等许多因素,导致毕业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不断提升,对于体育专业显得更加的严重。通过查阅文献法,针对现存的问题进行分析,指出了体育大学生要针对现存的问题多方面地提高自己的就业能力,全面地提升自己,为自己以后走上工作岗位做好有利的铺垫,为高校体育专业毕业生今后的就业提供强有力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王庆岩 《现代交际》2013,(9):152-152
问题意识是学生思维创新的动力,是课堂教学的灵魂。教师不仅要深刻认识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重大意义,还要探讨分析学生缺乏问题意识的原因,进而采取必要的策略和手段,有效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创设情境,搭建平台。  相似文献   

9.
反思改革开放以来的青年研究,标准问题是基础性问题。在学者们通常使用的七个标准中,最值得重视的是学科标准和方法标准。我国的青年研究还没有成为建制性的学科,研究者的学科化诉求需要考虑在非行政权力干预下的基础条件,包括青年是否是独立的知识领域、青年研究的理论硬核等问题。在现实条件下,青年研究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是问题意识,即青年本位的、社会关怀和公共性自觉下的自主意识、理性精神和怀疑、批判态度。  相似文献   

10.
杨峰 《职业》2008,(4):58-59
面试过程是主试者与受试者双方面对面地观察和交谈的过程,也是一个双方相互沟通和相互了解的过程。主试者可以通过对受试者外部行为特征的观察与分析,考察评价其基本素质:表达能力、应变能力、对问题的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而受试者也可以通过对主试者进行细致地观察与判断,进而了解主试者面试的真正目的,及时调整自己回答问题的思路,迅速组织回答问题的内容,抓住问题的要害,科学、简明地回答主试者的各种问题,力争给主试者留下较深刻的“第一印象”,这对于求职者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相似文献   

11.
人们用典型的临床问题以及标准问卷调查来评估流浪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受害经历和使用毒品的情况。这些流浪青少年也被问及他们认为的主要问题。结果显示。那些和健康有关的问题。如曾经的受害情况、高毒品使用率、心理问题等,并不被他们当作问题看待。另外,根据一项采访的反馈,流浪青少年表示他们几乎很少寻求心理专家的帮助.常常是用各种其他方式来对待问题。尽管流浪青少年不愿使用上述服务。但很多流浪青少年表示他们愿意和顾问探讨自知问题,自我认知和他人认知两者之间也有共同点。  相似文献   

12.
在思想政治新课标的实施过程中,常遇到学生缺乏自主意识,不能在阅读和听讲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导致许多教师对新课标的推广失去信心和耐心。本文剖析了问题产生的原因,并结合实例,提出了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姜学霞 《职业》2008,(5):9-11
近来,收入分配问题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面对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一系列难点、焦点问题,作为薪酬问题专家和政府研究机构的官员,苏海南先生对大家普遍关心的薪酬改革问题有着很深的思考。  相似文献   

14.
征稿启事     
《阿拉伯世界》2014,(4):F0003-F0003
《阿拉伯世界研究》是“国际问题研究”类刊物,一直致力于弘扬学术探索与创新,促进中国“阿拉伯学”、“中东学”的学科建设和发展。本刊长期关注阿拉伯-伊斯兰世界、西亚北非地区的政治、经济、人文等问题,强调对相关问题进行深入系统的学理探究、注重分析问题时的中国话语和全球视野。  相似文献   

15.
《科学发展》2013,(11):113-F0003
《科学发展》是以发展问题为核心、以理论研究与决策分析为特色、兼具学术性和决策咨询性的综合性刊物。本刊以改革开放的视角,关注世界和中国的发展趋势,研究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理论、发展决策和发展实践,具体分析我国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城市、三农和区域等的发展问题,以期成为我国有关发展问题研究的具有广泛影响的交流平台。  相似文献   

16.
邱燕 《职业时空》2008,4(9):193-193
由于物质和精神的双重“贫困”,高校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十分突出。因此,解决高校贫困生问题事关高校的稳定和社会的和谐。本文从贫困大学生存在的主要心理健康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入手,探究贫困大学生如何进行自我调整以及在矫正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上社会、高校、家庭的责任和作用。  相似文献   

17.
《科学发展》2013,(12):117-F0003
《科学发展》是以发展问题为核心、以理论研究与决策分析为特色、兼具学术性和决策咨询性的综合性刊物。本刊以改革开放的视角,关注世界和中国的发展趋势,研究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理论、发展决策和发展实践,具体分析我国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城市、三农和区域等的发展问题,以期成为我国有关发展问题研究的具有广泛影响的交流平台。  相似文献   

18.
张燕 《职业》2014,(21):150-151
探求式教学的载体是问题,核心是解决问题,所有学习活动围绕问题展开,也是以问题的解决作为终结。从教学的角度讲,教师必须根据教学目的和内容,精心思考,提出难度恰当、逻辑合理的问题。近几年来,笔者在技工学校英语教学中对探求式教学进行了尝试,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学生在独立思考、分析解决问题、团队合作等方面都得到了提高。  相似文献   

19.
范智强 《公关世界》2023,(18):111-113
随着全球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生态文明建设已成为中国发展的重要战略,而高校学生作为未来社会建设的中坚力量,理应肩负生态文明的使命和责任。大学生的生态文明素养教育,是一个关乎整个社会和谐发展的重大问题,也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目前,我国大学生生态文明素质方面仍存在意识淡薄、文明素养不高、资源浪费现象、知与行不相容等问题为解决这一问题,高校需要更新教育理念,注重教学改革,强化“顶层设计”,以广阔的视野把青年、环境和社会有机融合起来,着力培育具有生态文化素养的时代新人。  相似文献   

20.
自2004年以来,上海宝山区张庙街道的矫正社工配合有关部门帮助解决过8名服务对象的上访问题,其中既有落户、就业问题,也有房屋纠纷问题,最终,这些服务对象反映的问题都得到了妥善的解决。问题的圆满解决,不但解了服务对象的生活之忧,也维护了社区和社会的稳定。作为在社区开展矫正工作的社工来说,服务对象要上访等事情是经常会碰到的,在帮助他们解决上访问题时,社工如何运用社会工作的手法和技巧,顺利将问题化解于无形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