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11年10月,教育部颁布了《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该标准提出了改革教师教育课程的三个基本理念,其中一个理念是坚持实践取向。本文从坚持“实践取向”的理念,不断完善教育学二学位人才培养方案;强化教育学二学位课程的实践意识,关注现实问题;加强实践性课程的管理,提高实践性课程的实效和构建实践取向的课堂教学体系四个方面提出了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2.
袁俊娥 《职业》2021,(5):47-49
从2019年起,高职院校开始从具有3年以上企业工作经历的人员中公开招聘教师,基本不再招收应届毕业生。如何提高来自企业的新教师的教育教学理论与实践水平是高职师资培养面临的重大挑战,而我国高职师资职前、职后培养方式均不是未来新教师培养的最佳方案。本文借鉴美国城市教师驻校培养模式,提出构建多方参与、驻校培养,以及职前、职后一体化的我国高职未来新教师培养模式,供广大教育工作者参考。  相似文献   

3.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对职前教师教育课程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鉴于目前职前教师教育教学实习中存在一些弊端,在教学实习方法上存在一些缺陷,为此,我们通过在教学实践中进行了一些探索,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些教师教育实习改革的意见和建议,以推动职前教师教育实习改革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入职适应阶段是新教师职业生涯的起始阶段,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期。专业实践能力是影响新教师入职适应的重要因素。幼儿管理水平提高需要新教师花费较长时间累积经验,专业能力不足和人际关系适应不良是构成入职适应心理压力的主要原因。因此,本科学前教育专业要将理论课程与教育实践有机结合,深化教育见习实习改革,提高专业能力水平,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为学生建立心理预案,从而有效提高新教师入职适应水平,缩短入职适应时间。  相似文献   

5.
从2014年起,我国就展开了对卓越教师培养模式的探索。各高校注重招生选拔,改革课程与教学,注重教育实践、丰富实践资源,并完善了就业指导和服务体系,在卓越教师培养方面已形成一套较为流畅的实施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未来卓越教师培养应在制定卓越教师评价标准、推进教师职前职后一体化发展、建立卓越教师阶段性培养规划等方面进行探索,以突破卓越教师目前培养的瓶颈。  相似文献   

6.
培养反思型教育工作实践者是现代教师教育改革的重要目标之学前教育免费师范生作为助力军,其实践性知识的发展作为幼儿教师入职前培养的重要环节,对提升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实践技能、促进学生的未来的教师生涯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胡卫东  刘松 《职业时空》2008,4(10):178-178
教育价值取向问题是教育的一个基本理论问题,它是任何一位教育工作者都无法回避的。教育价值取向指导人的教育行为,教育价值取向对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方式方法等都起着导向作用。因而,确立正确的教育价值取向是实施创新教育的首要问题。本文从几种主要的教育价值观和对建国以来我国教育价值取向的历史反思两方面论述了我国正确创新教育价值取向的确立依据。  相似文献   

8.
当今世界教师教育发展的基本方向是将教师的专业发展贯穿于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的全过程中,从而构建教师教育一体化的新模式。本研究针对小学英语教师一体化存在的问题,从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模式和师资队伍四个方面构建小学英语教师职前职后一体化模式。  相似文献   

9.
开展中职教师培训是强化中等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措施。本文就中职教师"私人定制"培训模式进行探索。面对"大一统""一刀切"的培训现状,改革传统组织方式,实践表明取得了较好成效。  相似文献   

10.
一、树立整体化师资培训的理念,全面提升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教师的素质 教师专业化是一个长期的、连续的、不断提高与完善的过程,教师的专业发展需要相关的理念来做出指引.但是,我国职业教师教育的职前、职中、职后的学习和进修是由不同的机构来承担的,各类机构由于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及制度,对于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的发展造成了不利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德国高等职业教育居于世界领先的地位的秘密武器是德国高水平的职业院校师资队伍、职业院校师资的继续教育体系以及德国对于职业教育的科学研究的重视,借鉴德国高职院校教师培养及职后培训的经验必将对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和职后培训提供发展的启示和契机,进而保障我国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的质量和效率。  相似文献   

12.
谢美清  谢秀清 《职业时空》2008,4(8):157-157
教师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的一个分支,其内涵与社会文化有着必然的联系。作为社会文化和校园文化的亚文化之一的教师文化不是与生俱来的,它也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文明的进步而逐渐形成的。教师文化从不同的角度分析有着不同的内涵。有学者认为教师文化是指教师所具有的与其他职业群体有所区分的不同的价值观念、行为习惯、知识技能以及语言文化等;还有学者认为教师文化是教育教学活动中形成与发展的价值观念与行为方式,包括职业道德、角色认同、教育理念、价值取向和情绪反映等。但是如果从素质教育这一角度来看,教师文化就是教师群体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形成的教育思想、教育信念、教学观念以及教师角色认同等精神因素的总称,其核心是教育教学价值观;  相似文献   

13.
徐巧月 《公关世界》2022,(14):73-74
全纳教育背景下,幼儿教师需要具备正确的观念,学前教育和特殊教育领域的知识,评估、干预以及团队协作能力,这些需要通过职后专业化培训来实现和提高。但是,在我国幼儿教师职后专业化培训中存在着培训内容针对性不强,难以满足不同层次教师的需求,职后教育以理论学习为主,培训的内容过于单一,职后培训的目标不明确,针对性不强,政府对于幼儿教师的职后教育支持力度不够等问题。因此,要合理安排培训的内容和培训师,确保培训的效果,建立科学合理的奖惩机制,提高教师接受培训的积极性,建立长期有效的幼儿教师职后培训机制。  相似文献   

14.
当今,我国高职教育质量评价还存在着评价价值取向倾向于"社会本位"、教育质量评价对于学生职后发展关注不足、评价方法以量化评估为主等问题。新时期,要完善高职教育质量评价体系,理应基于"人本化"视角,从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关注受教育者的职业发展和就业质量以及构建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评价方式等方面入手,通过高质量的教育评价来助推高职教育实现内涵式发展,从而跻身"双高"行列。  相似文献   

15.
展琳 《职业》2017,(10)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一个国家发展强大的基础,而教师则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的中等职业教育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但是,中职学校的教师的职业倦怠情况却日益严重.研究中等职业教育教师的职业倦怠问题,对于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的职业教育发展和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就中职教师职业倦怠问题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6.
王珂 《职业》2014,(9):48-49
在中等职业教育大力发展的今天,笔者所在院校每年都要引进大批的新教师,大多数为非师范类院校毕业生,需要进行入职教育。本文探讨了近年来笔者所在院校对新教师的入职教育的实施及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人才培养模式就是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以及实现这些培养目标的方法或手段。卓越型小学教师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包括培养目标创新、课程体系创新、实践环节创新等。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还必须思考以下几点:一是职前职后一体化:培养卓越教师的有效途径;二是顶岗实习:培养卓越教师的实践模式;三是构建"学习共同体":培养卓越教师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8.
教师是教育活动直接的组织者和实施者,教师教育实践能力的大小体现了教师素质的高低,是决定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我国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存在教育实践能力不足的问题,而21世纪的日本也面临着相似的困境,针对此问题日本从中央到地方以及高校都采取了一定的举措,并且卓有成效。本文通过分析日本提高教师教育实践能力的举措得出了一些启示:以法律形式确定教育实践能力在教师培养中的重要地位,地方上提供教师教育实践的场所,师范类高校加强师范生的教育实践能力的培养等。  相似文献   

19.
课堂观察是一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它可以在教学实践与教学理论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可以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升教师的观课水平,改善学生的学习状况。本文就中职数学课堂观察技术、课例研究实施方案与要求构建进行研究探索,形成了中职数学课堂观察技术。  相似文献   

20.
覃兵  任逸姿 《职业》2017,(14):62-63
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职业教育改革取得了巨大成就.职业教育事业要想继续繁荣发展,则对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质量优良的教师队伍是支撑职业教育顺利推进的保障.然而,目前我国职业教育师资存在着明显的问题,尤其是"双师型"教师极为缺乏,职业院校教师普遍面临教学与实践无法兼备的困境.这主要是因为职业院校教师来源渠道单一、培养渠道贫乏、师资考核标准模糊以及职后培训欠缺等问题导致的,这些问题严重阻碍了当今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面对这些问题,教师的自我教育给出了一些启示.职业院校教师进行自我教育是实现教师自主发展的途径,能有效促进教师的自我成长,并且对教师教学理论水平和教学实践能力的提升有很大帮助.因此,为了促进我国职业教育的蓬勃发展,就要努力加强我国职业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职业院校教师必须要具备自我教育的意识和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