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秦坤章 《金陵瞭望》2007,(12):65-65
六合是雨花石的故乡,奶山与方山脚下曾是古火山口。年近五旬的秦坤章就出生在这里,他是踩着雨花石长大的。靠捡“活石”(雨花石的别称)换钱,年幼的秦坤章完成了学业。几十年来,秦坤章跑遍六合的山村与砂矿,凭借一双慧眼,在山坡上与沙堆中大海捞针似地发现了近千枚图案奇妙、五彩缤纷的精美雨花石,其中不少雨花石上有着极为罕见的字迹,特别是4对奇石上天然形成了“八一”二字,更显得稀奇与珍贵。  相似文献   

2.
王星琦 《金陵瞭望》2009,(15):42-43
雨花石似有鲜活的生命,实在的灵魂。下面是一枚瑰丽奇崛的雨花石,得名“金陵春梦”,一经面世,就“震惊”石界,是天赐金陵之神石。可谓千金易得,奇石难求,有幸请南京师范大学王星琦教授讲述此石提名之趣:  相似文献   

3.
4月15日上午,南京市侨联与鼓楼区地、国税分局在鼓楼公园举办“税务之春雨花石珍品观赏会”宣传月活动。市侨联主席颜健建在会上向归侨、侨眷和境外华人投资企业发出了“投资兴业、纳税报国”的倡议。  相似文献   

4.
六文 《金陵瞭望》2006,(8):52-52
本刊今年第六期在《雨花石》专栏刊出《田兴何以对朱元璋伸援手又力避?》一文后,引起热心读者极大关注。作者六文先生特地提供了相关“补白”,现摘登如下。  相似文献   

5.
江苏南京别名石头城,群石荟萃,最奇的莫过于那一粒粒可观赏于股掌之间的小小雨花石。这“碎玉散珠”自远古洪荒演变蕴育而成,此石上山川泉瀑、林木花卉、鸟兽虫鱼、人物神鬼、日月星辰皆天然生成,变幻万千,五彩斑斓。  相似文献   

6.
“差不多先生”,1942年诞生在胡适笔下(见《差不多先生传》)。他是懒人的代表,办事粗枝大叶。他的“脑子也不小”,但他的“思想却很不细密”,办事很“不认真”。让他买红糖,他买成了白糖;让他记账,“十”字写成了“千”字;要他请“人医”王医生,他却请来了“牛医”汪医生……在他看来,“红糖”与“白糖”,“十”字与“千”字,“人医王医生”与“牛医汪医生”,都是差不多的,无碍大局。“差不多先生”虽然早已寿终正寝,但他却子孙满堂。今天仍有大大小小男男女女的“差不多先生”。北京某医院的一名医生就是一个“差不多先生”。他给一位患了…  相似文献   

7.
当苏州画院院长、著名画家沈威峰先生寄来了他为人民大会堂创作的“映日荷花别样红”画作照片时,我反复观赏,画中透出来的浓浓的江南水乡情趣和清新的意境,忍不住提笔写下对沈威峰先生及其画作的感想。我认识沈威峰先生是在大前年的北京中央党校,当时我在那里进修,沈威峰先生应中央党校之邀作画,他的画室正好在我们进修班楼内。开始我没太在意,如今的画家太多,但课馀没地方可去,便去沈威峰的临时画室看他作画。不料,看过一次後,他的作品就紧紧地吸引了我,紧接着又去第二次,再後来,有空就蹩进去看他,看他画墨竹,画荷花,看到的全是江南景物,透…  相似文献   

8.
陆轩 《金陵瞭望》2011,(17):64-65
2010年5月,六合雨花石走进世博,成为上海世博会特许产品; 2011年3月,六合雨花石亮相山东“第三届国际赏石、珠宝、古玩、根雕、旅游文化艺术节”,轻松获评“最佳展示石”;  相似文献   

9.
欧阳中石先生曾经这样评价自己:“少无大志,见异思迁,不务正业,无家可归。”我们无从考证他是否真的“少无大志”,但却知道他所谓的“无家可归”,事实上是“家”太多了,以致难以断定哪个是他真正的“家”了,所以,我曾半开玩笑地对先生说:“您实际是建立了一个大‘家’。”欧阳先生的“家”,着实不小。喜爱京剧的朋友,都知道他是著名须生奚啸伯先生的嫡传弟子。他中学时拜奚先生为师,师徒之间极其恰惬,即使上了大学,也没有放弃对京剧的追求,奚先生晚年的一些剧目,多与他有过商讨。他的扮相与奚先生形神毕肖,以致在石家庄举办的纪念奚先生的演…  相似文献   

10.
王祖远 《社区》2012,(14):18-18
1919年。田君亮等一批留日学生学成归国。因久慕章太炎先生盛名,特地在上海拜见了他。 田君亮年轻气盛。颇为自负,见面即问太炎先生:“请教先生。人生要怎样才不辜负一个我?”太炎先生环顾左右.笑曰:“这是个大问题。古今思想家、政治家所见不同。”他反问田君亮。“你是否以为人生要当一个大英雄、大豪杰才不辜负一个我呢?”接着,太炎先生深有感慨地说。“你要知道古今中外的大英雄、大豪杰都不是自封的。  相似文献   

11.
花容月貌藏在深闺少人知 我终于来到了美国准备举办“雨花石珍品展”,将故乡南京独有的雨花石在异国他乡向世人展示她美丽的丰姿。 到纽约后就常找报纸上登载的有关展览的资料,联系各展览馆、美术馆,但有关人士都不知雨花石的真面目,估计不出其展览的效果如何,所以多次联系皆无所获,有的展厅虽可租用,但租金昂  相似文献   

12.
南京的收藏品有两花,一为雨花石,一为青花瓷。雨花石色彩缤纷,珠圆玉润,被称为“天赐国宝”;青花瓷是白底蓝花的瓷器,起源于唐代,成熟于元代,昌盛于明代和清代。由于它是手绘在瓷胎上的国画,积淀了厚重的文化历史。自古以来它即被贡之于王室,收之于窖藏,用之于民间,畅销于世界,被人们誉之为“国瓷”。  相似文献   

13.
闻一多是唯美主义诗人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十三年前,闻一多的老朋友朱自清在《闻一多先生怎样走着中国文学的道路》一文中,对闻一多的一生作了十分中肯的评价,他说:“闻一多先生为民主运动贡献了他的生命,他是一个斗士。但是他又是一个诗人和学者。……学者的时期最长,斗士的时期最短,然而他始终不失为一个诗人;而在诗人和学者时期,他也始终不失为一个斗士。”  相似文献   

14.
“是”是现代汉语中常用的一个词,各家却有不同看法。 《马氏文通》称“是”为断辞。黎锦熙先生在他的《新著国语文法》里,把“是”列在动词里,算作表示决定的同动词。它后边的成分叫“补足语”。王力先生在他的《中国现代语法》里,把“是”叫作“系词”(属于半虚词),列为独立的一类。它后边的成分叫“表语”(表位)。吕叔湘先生在他的《语法学习》里,把“是”叫作非活动行为的动词,丁声树先生在他的《现代汉语语法讲话》里,把“是”和“有”、“在”、“象”等看作特殊的动词,而把“是”后边所带的名词、代词或名  相似文献   

15.
鲁迅和戏剧     
鲁迅先生在他的《呐喊·社戏》上说:“我在倒数上去的二十年中,只看过两回中国戏,”“然而都没有看出什么来就走了。”这是只指旧戏而说的。《呐喊》写在一九一八年以后,照《鲁迅日记》,鲁迅先生于一九一二年五月五日跟教育部到达北京后,只过了一个月另五天,就“与齐君宗颐(寿山)赴天津”,“夕赴广和楼考察新剧。”齐宗颐并不研究戏剧,鲁迅先生要他同行,因为他在天津有亲戚可以寄寓;鲁迅先生和他友谊之深和久,是仅次于许寿裳的。  相似文献   

16.
18世纪50年代的贾宝玉,经历了艰难困苦、悲欢离合大半生,终于在中举以后而悬崖撒手,遁入空门。张毕来先生称他是一个“虚无主义者”,吴组缃先生评论说“我们已经可以看到贾宝玉形象所含有的民主主义思想的限度”。曹雪芹对于贾宝玉曾概括为“情痴”和  相似文献   

17.
趣味老舍     
2009年2月3日,是老舍先生110周年诞辰。这位素有“人民艺术家”之称的老先生,带给人们的,不仅仅是那些读之令人唇齿留香、“京味儿”十足的文字作品。当我们忆及老舍先生,他仿佛离开并未太久,仿佛仍旧活在北京城的丰盛胡同里,活在他的“丹柿小院”里。他活得实在、鲜明、有情趣、有韵味,他活在每一个细节里。想起“老舍”两个字,就如同听见了咿咿呀呀的胡琴声,就如同品尝了一口浓郁的花茶。这就是老舍先生的人格魅力。  相似文献   

18.
25年前,那个寒冷的冬天,有位来自南京的打工仔,走进了挪威。这年,一贫如洗的他,行李包里除了一些简单的衣物,还有几颗晶莹剔透的南京雨花石。他就是如今的挪威江苏同乡会会长,南京市政协港澳台侨委员会、外事委员会特邀委员袁亚明先生。袁亚明25年前两手空空来挪威创业,从给别人打工开始,到自己当老板,先后开过酒吧,咖啡店、中西餐馆,积累了资  相似文献   

19.
雨滴项链     
有位名叫琼斯的先生和妻子住在离大海不远的地方。一个暴风雨的夜晚,琼斯先生在他家花园里,看到大门旁的冬青树突然摇晃起来。一个声音叫着:“救救我!我被树挂住了!救救我,要不然暴风雨就得下一夜。”琼斯先生非常吃惊,走到树跟前。在树枝中间,有一个高大的男人。“你是谁?”琼  相似文献   

20.
雨花石     
苏辑黎 《老友》2008,(12):25-25
1腥风血雨的岁月诞生了火红的雨花石雨花石是凝固的彩雨雨花石是永不凋谢的鲜花雨花石录下一串凄厉的枪响2村夫野老寻寻觅觅红男绿女争相奔来雨花石遍游神州雨花石走向世界有月亮的地方就有雨花石笑得浑圆浑圆笑得自由自在3建筑师把雨花石镶在纪念碑上水利员把雨花石砌进拦河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