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读黎子耀先生之《周易秘义》,觉得许多问题难以索解,须加讨论,才能明了。这里就先把我的一点意见写出。黎先生说:“《诗经》为阴阳五行之诗,”他是这样解释的:“关”字表示阴性,象征弓;“键”字表示阳性,象征矢,即箭。接着黎先生将这“关键”一辞的属性阐发。《诗经》的第一篇是《关睢》。《关睢》的第一章开头是“关关睢鸠”四字。这四字一般解释是:睢鸠是一种鸟,关关是它的鸣声。睢鸠在关关地叫,在黄河中的沙洲上。这两句《毛传》云:“兴也。”引起下文“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淑女以配君子。我看:这样的解释与理解“关关”,是合理与正确的。  相似文献   

2.
李白的乐府《独漉篇》是一首比较难解的诗,后世注家各持一说。陈沆《诗比兴笺》说:“此篇自昔付之不解。”清代王琦说:“此诗依约古辞,当分六解。…………解各一意,峰断云连,似离似合,其体固如是也。若强作一意释去,更无是处。”沈德潜《唐诗别裁》说:此诗“中三解未易窥测,恐强解之,转成凿耳。”这些都在说明这首诗难以解通,“未易窥测”到它的主题思想。但真的是“诗无边沽”,《独浪漉篇》已成了“不解”之谜吗?.我们以为并不是这样的。只要我们能够联系诗的时代背景以及李白当时的经历处境等有关情况,特别认真仔细地对诗篇作些探幽发微的…  相似文献   

3.
“赋、比、兴”是前人总结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的艺术手法和艺术创作经验而提出的一组概念。最早见于《周礼·春官》 :“太师……教六诗 :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颂”。又见于《毛诗大序》 ,但有所不同 ,《毛诗大序》改称“六诗”为“诗六义”。经学家孔颖达在《毛诗正义》中解释说 :“风、雅、颂者 ,《诗》篇之异体 ;赋、比、兴者 ,《诗》文之异辞耳。……赋、比、兴是《诗》之所用 ,风、雅、颂是《诗》之成形 ,用彼三事 ,成此三事 ,是故同称为义。”理学家朱熹也认为 ,风、雅、颂是“三经” ,是“做诗的骨子” ;赋、比、兴…  相似文献   

4.
《论语·泰伯》载:“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现存对此语最早的注释是何晏《论语集解》所引包咸的《注》:“兴,起也。言修身当先学《诗》。礼者,所以立身。乐所以成性。”邢昺《疏》:“此章记人立身成德之法也。兴起也。言人修身当先起于《诗》也。立身必须学礼,成性在于学乐。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既学诗礼,然后乐以成之也。”《大戴礼记·卫将军文子》中又有语曰:“吾闻夫子之施教也,先以《诗》,世道者孝悌,说之以义而观诸体,成之以文德。”据此,后世学者便普遍认为此语说的是修身所学三门课程的先后顺序,以为其意是说“学《诗》之后,即学礼,继乃学乐”,“把音乐作为他的教学工作的一个最后阶段。”研读再三,总觉此解于理难安。孔子讲授课程也许真象《大戴礼记》所言,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侧重点,但此语却未必是陈述讲授课程的顺序。疑之者有四:  相似文献   

5.
《长恨歌》二重主题说辨疑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白居易《长恨歌》的主题思想,学术界长期以来存在着争议。其中主要一种观点认为:《长恨歌》一方面批判唐玄宗荒淫误国,一方面又对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深表同情,两者互为矛盾,此即所谓“二重主题”说。如朱东润先生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在《长恨歌》的“题解”中说:“……其中对唐玄宗和杨贵妃生离死别的悲哀,寓有同情之意。诗以传说作为素材;而作者的目的,则不但‘感其事’,同时也意图通过这一事件,批判统治集团荒淫而招致祸乱,垂作历史教训。这两者之间是有矛盾的,因而使得诗的主题思想复杂化。”游国恩先生等主编的《中国文学史》和刘大杰先生编著的《中国文学发展史》也均持这一观点。这一争议,迄今尚无定论。笔者以为《长恨歌》的主题思想不存在这一矛盾,不仅《长恨  相似文献   

6.
<正> 我在本文上篇中列举从汉代始的四十余例“×持”式构词,认为“持”应是虚义的动词词尾。在此下篇再论“迟”和“持”兼有动词和形容词词尾的性质。下面是“迟”作动词词尾的一些词例和书证。“迟”或“持”有时交叉混用,或异写成另外的字。钦迟。《晋书·陶潜传》:“剌史王弘以元熙中临州,甚钦迟之。”又《殷仲文传》:“东阳,无忌所统,仲文许当便道修谒,无忌故益钦迟之。”符定一《联绵词典》释此词时引《汉书·杜周传》“少言重迟”句谓:“盖‘迟’犹‘重’也。”甚误。饮迟之义为敬仰,由“钦”字来,与“迟”全无关涉。“重迟”中“迟”为迟顿义,与“钦迟”中全不相同。  相似文献   

7.
本文认为原型是一部凝缩和积淀了的人类历史和文化历史,原型批评是一种“精神考古”。历史虽然消逝得无影无踪,但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感觉世界的特殊符号——象征,却用最简洁的形式贮存着人类那部惊心动魄的历史。从原型批评出发,本文分析了中国古老的象征系统——兴与象。作者认为《诗》之“兴”与《易》之“象”是中国艺术和中国哲学最早对原型的理论表述,而兴象系统中那些富于联系和富于传统的象征物,正是中国最早的文化原型模式。从这一理论出发可以看出,兴象根源于远古文化传统;兴象是一种深刻的象征;兴象也是一种集体无意识。依据兴象与原型的联系,文章找到了《易》与《诗》作为表现方法的共同文化基础,阐述了《易》之阴阳与《诗》之男女的逻辑联系,破译了《易》与《诗》作为兴象之物的密码系统。  相似文献   

8.
自南宋严羽《沧浪诗话》问世,七百多年来,历代学者“各是其是,各非其非”,而其褒贬则又多出于对严羽“诗有别材,非关书也”一说的不同理解。洪峻峰同志认为“别材”不是通常所认为的作者的特别才能或资质、智力,而是指作诗的材料。(见《<沧浪诗话> “别材”辨》,载《光明日报·文学遗产》第714期)根据有二:一是严羽所说“诗有别材,非关书也”中的“诗”指的是诗歌,而不是“人”。二是,严羽的  相似文献   

9.
本文认为,中国诗史流变之大势可概括为“三源一流”。三源分别是以《诗经》为代表的儒家诗学体系,以《庄子》为代表的道家诗学体系和以《楚辞》为代表的楚骚诗学体系,而汉末建安时代是三源汇合的关捩点;从汉末建安迄近代中国则是诗史的一流时代,无论是对外在因素(哲学思潮、诗人人格建构、诗学理论、诗乐关系等)的探察,还是对内部结构(诗之体、诗之音、诗之象、诗之意)的关照,无不显示出本期诗歌构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相对独立的诗歌系统  相似文献   

10.
《离骚》是屈原的长篇抒情诗,诗题“离骚”二字历来众说纷纭。司马迁《史记·屈原列传》说:“‘离骚’者,犹离忧也。“王逸说:“离,别也;骚,愁也.”(楚辞章句·离骚序》)班固《赞骚序》说:“离,遭也:骚,忧也。”郭沫若则认为,“离骚意即“牢骚”.据今人考证,又认为“离骚”是“劳商”二字的异写,“劳商”本是古代  相似文献   

11.
在中唐诗坛上,白居易的《长恨歌》特别引人注目,因其所写的李杨爱情悲剧的特殊性,加上故事本身在社会上广泛流传,所以《长恨歌》的主题至今仍是众说纷坛,莫衷一是。大体看,目前我国学术界对此诗的主题持四种不同看法,即讽谕说、爱情说、双重主题说、世界观矛盾说等。我认为,尽管这几种说法都有其合理成分,但也都存在着某些缺陷和不足。我觉得,对于《长恨歌》应该和别的古代作品一样,本着“知人论世”的原则,结合诗的具体内容,及其作品产生时的特定社会环境,并结合白居易本人的生活和当时的文学主张,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认识诗的主题。根据《长恨歌传》及有关史料,此诗作于元和元年冬十二月,白居易时年35岁,调任周至县尉。当时正是安史之乱发生后的中唐,国家百病千疮、百业待兴,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内忧外患,使本来就凄凉的  相似文献   

12.
《诗经·魏风·硕鼠》中有这样两句诗:“逝将去女,适彼乐郊;乐郊乐郊,谁之永号。”对其中的“之”,古今都有不同的解释。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两说:①“之”是动词,此说源于郑玄。《郑笺》:“之,往也。”此说影响甚大。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就将“之”解释为“往”,并将此句串讲为“谁去了还长叹呢?”②“之”是句中语气词。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之,其也。谁之永号犹云谁其永  相似文献   

13.
《社科纵横》2017,(2):149-153
英国浪漫主义经典诗作《古舟子咏》中"老水手"与"婚礼客人"之关系恰如其分地影射了作家与欣赏者之关系:诗作开篇处"老水手拦住婚礼客人",诗中"婚礼客人对故事的反映"及结尾处"婚礼客人的感悟"等情节中均有相关影射。而中国文论经典《文心雕龙》,尤其是《知音》篇中的相关理论,正好为此提供了理论支撑。因此,笔者可以从新的视角来挖掘该诗所揭示的柯勒律治的诗歌创作观点;同时品评以柯勒律治为典型的作家的思想感情及其作品可能引起的欣赏者共鸣与反映。  相似文献   

14.
方玉润(1811~1883),字友石,一字黝石,自号鸿濛子,是清代有名的《诗经》研究家摹妒肌芬皇楸蝗酥厥樱矶嘌芯俊妒返闹骱臀难罚家隽似渲械募狻?方玉润自称要“原诗人始意”,亦即寻求《诗经》本义,这是困难的。来欧阳修《诗本义》中分《诗》义为“诗人之意”、“太师之职”、“圣人之志”、“经师之业”四类。清人皮锡瑞在《诗经通论》中说,“有作《诗》之意,有赋《诗》之意”,“故《诗》有正义,有旁义,有断章取义。以旁义为正义则误,以断章取义为本义尤误。” 在孔子以前,《诗》据说是王者“陈诗观风”的工具。《左…  相似文献   

15.
“南山”一词,在曹氏归义军统治时期的敦煌汉文文书中屡次出现,敦煌学界的学者们对之进行了许多探讨,并初步确定它既是指地方,也是指一个部族,但其源流到底如何,却是众说纷纭,难以统一,总的来说有以下几种看法: 1、吐蕃说:敦煌研究院的施萍亭先生持此观点。她根据敦煌研究院所藏归义军《酒帐》中提到的“南山”使者及《新唐书》卷二一六“赞普徙帐南山”的记载,推断“南山”可能是吐蕃在党河  相似文献   

16.
近代著名爱国诗人黄遵宪有一首《降将军歌》,其中写道:“冲围一舸来如飞,众军属目停鼓鼙。船头立者持降旗,都护遣我来致词。”“船头立者”,谓广丙舰管带程璧光;“都护”,系指北洋海军提督丁汝昌。此诗乃讥讽所传丁汝昌遣程璧光向日人乞降之事而作。那么,丁汝昌到底降敌没有?北洋舰队之投降日军,究竟是在丁生之前,还是在他既死之后?对此,长期聚讼纷纭,疑案莫明。至范文澜同志著《中国近代史》,根据姚锡光、泰莱所述,肯定丁汝昌“威海被围,宁死不降”,并认为北洋舰  相似文献   

17.
《氓》是《诗经·卫风》中的第四篇,共六章,每章十句。这是一篇弃妇怨歌,描写一位遭到丈夫遗弃的善良无辜的妇女对自己不幸婚姻的痛苦回忆及内心悔恨怅惘和对天良丧尽的丈夫——氓的愤怒控诉。关于《氓》有许多问题值得探讨,仅诗之主题就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迄今学术界尚无定论。我们这里仅就篇中的有关问题予以辨疑和探讨。 1 关于“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关于“氓”字的解释颇多,但基本雷同,如“民也”;“自彼来此之民曰氓……”;“野民曰氓”;“农民的古称”等等。问题在于标题用“氓”,诗中也用“氓”,既是民,为什么用“氓”而不用“民”?既用“氓”,为什么不用名?用“氓”何意?诗序说:“氓,刺时也。宣公之时,礼义消亡,淫风大行。男女  相似文献   

18.
语词是诗的基石,诗学也就是研究语词在诗中的行为。周蒙先生所著的{<诗经>民俗文化论)(黑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一书,正是从一个个语词出发,揭示出赠经顺蕴含的丰富的民俗文化内容的,这是在《诗经》研究方法论上的一个新的突破。《诗经》研究的历史可谓源远流长。然而愈是通往远古,《诗经》研究所带有的经世致用、伦理教化的色彩便愈是浓厚。对于《诗经消篇《关难》,最早的《诗经》研究成果《毛传》云:“洪雅照得淑女以配君子,爱在进贤,不淫其色。袁窈窕,思贤才,而无伤善之心焉,是《关难贬义也。”这只是经学家的臆测,其实…  相似文献   

19.
李贺的诗歌是经过呕心沥血千锤百炼创作出来的,可以说历来都公认写得好,然而其晦涩难懂,也是历来所公认的。杜牧《李长吉歌诗叙》说李贺诗“求取情状,离绝远去笔墨畦迳间,亦殊不能知之”。明焦竑《李贺诗解序》也说李贺诗歌“摆落常诠,务为奇崛,非得博雅多通者为之注释,难以通晓”。虽然注家蜂起,竞为诠释,但仍未能完全通晓。例如关于《秦王饮酒》诗中“秦王”何所指,就是一个至今尚未完全弄清的问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和探讨。李贺《官街鼓》中的“孝武秦王听不得”,《白虎行》(或疑为赝作)中的“秦王虎视苍生群”,“秦王”,即《苦昼短》中的“嬴政”,也就是秦始皇。这一点是比较明确的,是没有异议的。至于《秦王饮酒》(还有《长歌续短歌》)中的“秦王”是谁,尚无定论。大体有三种说法:一说指秦始皇,一说指苻秦之苻生,一说指唐太宗李世民。经过反复推敲,我觉得这三种坐实为某帝王的说法,都很难说得圆通。从李贺诗  相似文献   

20.
曹思远  曾小梦 《社科纵横》2013,(11):118-120
古人认为婚礼是礼之本,《仪礼·士昏礼》记载的周代士人婚礼包括"纳采、问名、纳吉、纳徵、请期、亲迎"六项仪式。其中除"纳徵"以外的五个环节都要持雁为礼,古人基于雁的自然习性而赋予婚礼中的"持雁"仪式一定的象征意义:时、序、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