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20世纪中国美学发展的基调,主要表现为中国美学家们从现实的生存体验和个体感性生命的视角去思考美学问题,这种立足现实生存的美学理论在人生体验、生活改造和生命安顿这几个层面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尤以现代新儒家在这方面的成就最为引人注目。现代新儒家美学源于地理疏离、情感疏离和文化疏离;作为体验之学,审美是对人生意义普遍性的发现;作为生命安顿,审美是对工具主义方法论的超越;由"感"而"信"则彰显了儒学的超越向度。现代新儒家以审美来重塑中国人的生活品格和精神世界,体现了现代中国美学精神的价值旨趣。  相似文献   

2.
长期以来关于中国古代美学的研究通常沿着两条路径进行,它们分别以"美"和"艺术"为核心,并于中国古代典籍中寻找相关文献进行分析和阐发。由于美学之为"美学"的根本因素并非"美"和"艺术"而是"感知"和"情感"(或感知活动的情感的体验),这种研究虽然成绩斐然,却遮蔽了一个根本问题,即中国古代美学之所以被称为"美学"的理论依据。在中国古代典籍中,情感来源于"性"之动,具体又分为两种渠道:一种是"物—知(智)—情",另一种则是"物—欲—情",二者都必须以人对物的当下感知为基础,都是来自感知活动的情感体验,因此都符合美学学科的基本定位,也因此都可为中国古代美学提供坚实的理论根基。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代哲学有重视心灵体验、追求内在超越的精神取向,使得"妙悟"突破禅宗悟道法则而逐渐衍化为古典审美体验与艺术批评的重要范畴。妙悟是一种出自心源的体验活动,是一种超逻辑、非对象性又极具创造性的思维方式,妙悟体验与境界超越是分不开的。妙悟既是中国古典美学的智慧思维,也体现了古代精英文化的审美创造精神。今天重提妙悟智慧,意在将古代文人士大夫精英化的艺术思维与大众所需要的审美趣味及价值标准结合起来,从而构建一种科学融通、能为当代中国美学所接纳和吸收的系统学说。应当在科学与人文两个维度展开对妙悟思想的重新研究,使其重新焕发生机,成为未来世界美学建构的重要资源。  相似文献   

4.
生活美学作为当今美学研究的热点领域,其类型值得探讨,主要包括理论思辨型、历史经验型和实践应用型。理论思辨型生活美学指的是2005年以来西方学者在生活美学研究中形成的理论资源和学科形态,它高度重视杜威的美学理论,注重探讨日常生活审美经验以及艺术与生活美学的关系,它虽构成对以艺术为中心的西方美学传统范式的挑战与反拨,但并非要颠覆与解构传统美学;历史经验型生活美学是将生活美学历史化和地方化,中国古代生活美学是其代表;实践应用型生活美学即由美学学者建构的指导大众日常生活审美实践的实用美学,它具有生活美育之效并旨在使生活上升为一种艺术。生活美学的三大类型不仅展呈了生活美学的全貌及其特质,而且有助于重思美学的学科特性、搭建中西方美学跨文化对话的平台和促进美学与其他领域的互动交叉,从而为美学的反思与重构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5.
中国古代文论的显著特点之一,是其存在形态的零散性,由于种种传统文化及思维方式等因素的影响,中国古代文论家喜欢以随笔随录的方式阐述其理论见解,而不注重完整理论体系的建构。诗论大多是对具体作品的品评、赏析,或通过编纂诗歌作品并略加评述而表达其诗论观点,以《诗话》为主要表述形式。小说、戏曲理论则以评点的方式表述。很多精粹独到的理论观点大量散布于诗文、序跋、书函、杂纂等著述中,虽然古代文论资料浩繁,零金碎玉式的精采论述屡屡可见,但是,象《文心雕龙})那样体大思精、具备完整体系的理论著作终寥寥无几。这种理…  相似文献   

6.
作为一个古典诗学领域的美学范畴,"瘦"蕴含了中国文人独特的审美追求和人生意识,体现了古代诗人的精神探索与审美倾向,也昭示了中国古代思维内蕴的情感体验方式。"瘦"范畴的诗学影响,集中在古代诗人的创作心理感受、批评家的审美趣味及古代文人的人格修养等三方面。瘦,不仅是一种外在形态的朴素古雅,更是一种审美内涵的坚韧硬朗和铁骨铮铮。  相似文献   

7.
气论与中国美学的生命精神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气”是中国古代美学、艺术理论使用最广的范畴之一。它在由哲学范畴向美学范畴的转化过程中,其审美的心理内涵和艺术内涵越来越丰富,它以宇宙生命为依归的万物一体观孕育了中国古代审美意识的生命精神,甚至构成了以“气”为内在逻辑的审美心理体系,对美学理论和艺术创作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8.
近些年来 ,运用西方叙事学的理论方法确定中国古代小说的叙事问题 ,成为一个学术界的热点和亮点 ,且有多种论文和专著出版 ,如就单部小说进行叙事学研究的就有王克明 (美 )《红楼梦的叙述艺术》、李庆信《跨时代的超越———红楼梦叙事艺术新论》、王彬《红楼梦叙事》、张世君《〈红楼梦〉的空间叙事》、郑铁生《三国演义叙事艺术》等。这些论著大多能在对西方叙事学理论横向借鉴的基础上进行理论上的选择和整合 ,结合中国古代小说的具体特征进行深入研究 ,以期破解中国古代小说叙事美学的符码载体 ,揭示这些叙事文本的审美本质 ,为中国古代…  相似文献   

9.
和合:中国古代诗性智慧之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和合”的文化──心理结构,是中国古代诗性智慧与审美运思的源头活水。突出体现在:以天人异质同构为基础并由此确立二者间和谐化诗意关联的“天人合一”思想深刻浸润了古代审美境界论,中国人由此而强调人生境界与审美境界的合一;“和合”文化中的整体直观运思深刻影响了古代审美体验论,视审美体验与生命体验为同一的中国诗性智慧特别强调物我互感互动的生命运动中的整体直观把握;“和合”文化中和谐化辩证法的普遍运用,使得中国诗性智慧特别注意以对应性、相融性、辩证性、和谐性来理解和处理一系列审美范畴的构架和展开。“和合”文化构建了中国美学的主导精神──对“和”美的追求,形成了中国美学的和谐基调。  相似文献   

10.
中华美学精神在最本体的层面体现了中国人的审美方式、思维方式、表达方式。目前,学界对中华美学精神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理论来源、体系构建以及理论研究意义方面,整体上偏理论性、宏观性,个案实践研究相对匮乏;理论研究中,体系尚待完善,如何具体实现中华美学精神的现代性转化,已有研究涉及,但成果较少。因此,开展具体、详实的中华美学精神指导实践个案的研究,使中华美学精神成为当代社会的生产生活方式,拓展中华美学精神的研究视角是后续研究需要着重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依据史料,以肥东振湖塔为例对风水塔的地理审美意义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中国古代的建筑文化和景观规划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风水则是古代建筑文化的重要理论支撑之一。塔是在中国分布广泛的带有风水涵义的古建筑,研究风水塔的地理审美意义有助于理解风水中的景观规划美学成分。  相似文献   

12.
“意境”作为传统美学的核心范畴,不能用西方理论和思维模式简单演绎,把“意境”说成是主客观统一的典型形象。在“意欲’审美中,不是“情景”,而是“虚实”构成其核心因素。“意境”以虚实为本,典型地体现了中国哲学美学的超越精神。“‘祥境”作为中国古代艺术境界的典型表现和最后完成,在“意境”审美中具有重要意义。“意境”范畴可以进入现代美学中,它的诗意体验和超越精神,在现代审美中仍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3.
“销魂”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个历久弥新的文学主题,在诗、词、戏曲和小说等诸多文学体裁中都有所体现.它既代表一种情感范式,同时也是一种审美体验.宋词中的“销魂”,可以从文学源流、审美意象群以及美学意境三个方面展开多种维度的阐释和理解.销魂主题,是中国诗化思维和身体诗学的艺术呈现.  相似文献   

14.
中西小说美学在社会基础、思想倾向和审美理想诸方面都有着大致的相似性,但由于中西方社会生活的地域性或民族差异性,二者在审美观念上也必然表现出一定的差别和各自的特殊性。本文试图就此在宏观上做一概括的比较分析。中国的小说美学从李贽开始,特别是到金圣叹之后,其社会基础、思想倾向以及审美理想诸方面与以巴尔扎克、狄更斯、别林斯基等人为代表的西方小说美学相比,大致是相同的。中国小说美学很大程度上接近于西方近代现实生义小说美学,伴随着新兴的市民意识而兴起的戏曲美学和小说美学在其审美理想上说是  相似文献   

15.
“自然”─—道家的审美理想朱恩彬“贵自然”是中国传统的美学理想和审美标准。溯其源头可归之于老庄哲学。随着社会文化和思想的发展,时间的推移,其影响遍及古代各种艺术类型,如诗歌、小说、戏曲、绘画等等。因此,探索它,解剖它,对理解中国传统的美学思想和艺术精...  相似文献   

16.
“文气”是中国古代散文理论中一个居于核心地位的问题。从总体上看,文气说论古代散文风格,突出推崇阳刚之美。文气说本兼论诗文,但意境、神韵等新审美范畴产生后,诗论偏重干阴柔之美;而散文无论是理论概括描述还是具体批评阐释,对阳刚之美的崇尚都处于压倒优势。出现这种情况有多方面原因:古代散文注重传经明道,要求以浩然之气去打动人;古代散文理论的风格美与审美理想一致;古代散文理论受禅的影响小,文气说中很少有禅学成份;与贵阳贱阴的传统文化思想有关。  相似文献   

17.
“文气”是中国古代散文理论中一个居于核心地位的问题。从总体上看,文气说论古代散文风格,突出推崇阳刚之美。文气说本兼论诗文,但意境、神韵等新审美范畴产生后,诗论偏重于阴柔之美;而散文无论是理论概括描述还是具体批评阐释,对阳刚之美的崇尚都处于压倒优势。出现这种情况有多方面原因:古代散文注重传经明道,要求以浩然之气去打动人;古代散文理论的风格美与审美理想一致;古代散文理论受禅的影响小,文气说中很少有禅学成份;与贵阳贱阴的传统文化思想有关。  相似文献   

18.
“味”是一个具有我国民族特色的审美范畴,孕育、产生和形成它的深厚土壤是中国古代饮食文化,它鲜明地体现出中国古代美学的基本特性,表现出中国古代人的审美意识。 一 我国古代美学把审美观照及其审美体验以直观理性主义的思维方式概括为“味”、“体味”、“玩味”、“咀味”、“寻味”、“品味”、“研味”等的过程,认为审美对象的审美意蕴只有通过审美活动的审美主体的玩味体悟,才能转化为审美主体自己的审美情感,从而在自己的想象中形成有关审美对象的真实世界。  相似文献   

19.
蒋孔阳先生是我国著名的美学家,他的美学思想以实践论为哲学基础,以创造论为核心,其审美关系理论包含了生成论思想的可贵因素,把人对世界的审美关系作为美学研究的出发点和对象。蒋孔阳的审美关系理论的逻辑思路包括人总是生活在各种社会关系中间、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是丰富复杂的社会关系中的一种特殊关系,并有其自身的特征。审美关系主要是情感体验关系,在逻辑上先于审美主客体、是人与世界之间一种精神性的自由关系。蒋孔阳的审美关系理论是一种通向未来的富有生命力的美学。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国内学者对于当代西方环境美学开始了理论研究与著作译介,表明环境美学的影响正在日渐扩大,并有望形成新的美学范式,这组学术笔谈旨在回应这一新的学术领域.程相占的《中国环境美学思想史研究的当代意义》从"重写中国美学史"、"与西方环境美学展开理论对话"、"丰富当代生态智慧"3个方面讨论了中国环境美学思想研究的当代意义,并提出"探索生态智慧"应该成为这一新的研究领域的思想主题.马明的《中国古代城市美学"象天法地"原则初探》借鉴美国城市设计大师凯文·林奇的城市意象理论,提出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象天法地"原则是中国古代城市意象创造的根本原则.李静的《始宁别墅与谢灵运的环境美学思想》以谢灵运的始宁别墅为研究对象,提出其选址与建筑设计体现了参与式的环境审美思想,使人在自然环境中仰观俯察而返归自然之性,从而更好地体验与自然宇宙一致的"生命的节奏".王萌的《宋代山水画论"气韵生动"命题的环境美学内涵》集中讨论了宋代山水画论继承了"气韵生动"命题,指出该命题在宋代成为一种环境感知与环境体验模式,它集中反映了中国古代美学对于艺术与环境关系的理解,有着浓厚的环境美学内涵.张乾坤的《从"取景在借"看李渔的环境美学思想》从审美模式、审美观照方式、审美体验等方面讨论了李渔的环境美学思想.5位作者分别从总论与不同历史时期的重要环境美学思想切入,试图粗略地勾勒出中国环境美学思想史的研究对象和历史轮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