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4 毫秒
1.
黄蕾 《北方论丛》2010,(3):93-95
《荷马史诗》刻画了无数感人至深的英雄形象,如阿基琉斯、赫克托耳、奥德赛等等。这些英雄威武高大,具有英勇善战、奋不顾身的英雄本色;他们向往卓越,表现出向命运挑战的英雄气概,在向命运抗争的过程中,个体生命的价值得到张扬,显示出浓重的悲剧意识;他们追求荣誉,为了这一目标矢志不渝。这些精神特质,至今仍散发出永久的魅力,具有持久不衰的现代意义。  相似文献   

2.
西方现代派文学,在反传统反理性的旗帜下,把“丑”作为美学的重要范畴。在形象塑造上,出现“非英雄化”的倾向。他们既非英雄,亦非坏蛋。他们因失去自我而感到痛苦,但又缺乏勇气和力量反抗日益异化的现实,因而否定人生的价值,放弃对美好理想的追求。“非英雄化”的倾向,反映了西方文学审美意识和审美视角的深刻变化:从传统文学强调表现崇高、激情的原则转向对猥琐灵魂的揭示;从刻意塑造完美理想人物转向热衷于非英雄化形象的刻划;从注重真善美的追求转向对假、恶、丑的挖掘和揭露。  相似文献   

3.
朱德发 《河北学刊》2005,25(6):75-78
朱德发从人类视野探讨了集体英雄与个体英雄相互依存的辩证关系,在精神意识深层开掘了集体英雄和个体英雄的灵魂构成,认为英雄既有个性主义意识又有集体主义思想,二者并非对立而是有机统一的。王寰鹏认为,梁晓声知青小说的英雄主义既带有浓重的历史印记又体现了人性的本能,歌颂英雄主义和反思历史是梁晓声知青小说中同时存在的价值追求。李宗刚认为,“十七年”文学英雄叙事是中国革命这一宏大历史的缩影,其中隐喻着中国革命在艰难曲折中最终走向更伟大的胜利;同时,英雄叙事还契合了主流意识形态的需求,满足了主流意识形态时“个人魅力型权力”的眷恋。李钧从英雄性格入手,比较了《犯人李铜钟的故事》与《天下荒年》这两篇小说的英雄观及其文化哲学的差异。张伟忠通过对《人间正道》和《抉择》中的改革英雄形象的艺术分析,认为他们身上既有对传统君子型英雄人格优秀品质的继承,也有对当代改革英雄品质的发扬光大。改革英雄的人格结构并不全是现代性的,其中还有权威人格和长官意志等传统人格负面因素的残留。杨新刚认为,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英雄叙事小说具有如下特征:从“英雄的人”向“人的英雄”的转进;英雄类型的世俗化和当代性;游走在主旋律与消费主义之间的叙事策略;由反传奇性向生活化叙事抵达等。  相似文献   

4.
王寰鹏认为,梁晓声知青小说的英雄主义既带有浓重的历史印记又体现了人性的本能,歌颂英雄主义和反思历史是梁晓声知青小说中同时存在的价值追求.  相似文献   

5.
吴琼  吴刚思汗 《理论界》2010,(1):154-156
崇尚荣誉是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践行忠诚于党、热爱人民、报效国家、献身使命要求的重要道德基础。大力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必须把崇尚荣誉作为我军官兵永恒的价值追求牢固确立起来,为广大官兵有效履行使命和提供不竭动力。  相似文献   

6.
作为国家治理的重要技术,国家荣誉是国家意志的表达形式,具有多方面的现实功能。社会建构主义从社会多元主体及其互动关系的角度理解社会事实,提供了分析国家荣誉实践的良好视角。国家荣誉是党和政府等权威性机构与公民、社会组织以及新闻媒体等主体共同建构的。每一个主体都不同程度地参与其中,相互作用,发挥不同性质的功能,追求各自的利益,这也使国家荣誉的治理功能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7.
刘明洋  李薇薇 《东岳论丛》2022,(9):19-27+191
脱贫攻坚剧成为透视新时代英雄观的一扇窗口。剧作塑造了脱贫干部、脱贫精英和农民群体的英雄形象,通过他们透视理想的民族精神原型;以英雄之旅、日常叙事和冲突化解书写英雄的生命历程,勾勒隐喻式集体命运轨迹;通过对英雄精神的价值融合、现实题材的多重关怀和情感动员的路径铺设,明晰英雄精神的价值旨归。脱贫攻坚剧对于增强新时代英雄感召力、凝聚英雄精神认同和讲好中国英雄故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曹操血脉中流淌着代表汉人理想风貌的热血,他性格积极乐观、豪迈纵横;但另一方面,他的内心悲凉孤独、感情复杂。因此体现于诗歌多有悲凉之句。其悲凉感表现在他对人民疾苦的同情,对戎旅生涯艰苦生活的抒发,以及对岁月易逝、人才不得、功业难成的忧虑和尊崇汉室却被疑心的孤独。"烈士多悲心",曹操诗歌的悲凉特点使他的诗歌风格更为阔大悲壮,显示了他独特的个性和人生追求。  相似文献   

9.
荣誉的社会倡导与实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荣誉的社会倡导与实现乔法容(河南省社会科学院)荣誉作为体现特定社会所倡导的价值目标,它能否被个人所认同并进而去追求,即荣誉的社会倡导与实现机制问题。毫无疑问,这是我国社会道德发展所面临的一个现实课题。尤其是在社会价值观念冲突和嬗变的历史过程中,这一问...  相似文献   

10.
中国文化英雄是中国文化价值体系的集中代表,是中国文化得以延续和传播的主要价值载体.中国文化英雄是中国文化价值传播的主要渠道,它与官方建立的士文化是并行的价值传播系统.官方价值代表了社会的、整体的、理论的力量对个体的要求与约束,而民间价值代表了个人的、灵活的、理想化的人生追求.这两种价值体系的互相补充和融合,使中国人的生活有了选择的可能,也有了所谓内儒外道和儒道互补的境界.  相似文献   

11.
“英雄+爱情”已成为当前文艺创作中的一种典型模式,描写爱情也已成为成功塑造英雄人物性格的关键因素和有效途径.英雄的爱情在追求爱情与追慕英雄的遇合中,站在了崇高与世俗的交叉点上:既写出了真实的自然人性,又写出了人性中所包含的神性与崇高;对大众文化有迎合又有超越;既有娱乐化、时尚化和狂欢化的大众文化审美属性,又因其悲剧美而具有崇高属性.  相似文献   

12.
男男女女,青春萌发,谁都追求伴侣,无甚不同。其实,同中有异,有的热情急躁,有的活泼好动,有的沉着稳定,有的沉默迟缓。他们都有感情,但表达方式不一;他们都追求异性,但追求心态不同。  相似文献   

13.
英国诗人雪莱和中国诗人徐志摩有许多相似之处,他们用自己短暂的一生热烈追求爱、美与自由。二人又有不同之处:雪莱对爱、自由、美的追求主要体现在其对社会变革和政治运动的关心上,所以,有人说雪莱首先是一位预言家,然后才是一位诗人;而徐志摩对爱、美与自由的追求则主要体现在其在自我的小圈子里对人生的思索和在情感世界中的挣扎。对爱、自由、美的追求之于两位诗人如炼狱一样涤荡了他们的生命,并铸造了他们的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14.
符文品  黄兢 《天府新论》2005,(1):106-108
长期以来 ,中外专家学者们 ,在讨论青年文化的多种论著中都比较一致认为 ,青年群体只有亚文化、反文化 ,没有提到主流文化。我们认为 ,在当代中国的青年文化中有其主流文化的一面。这就是 :他们乐于接受先进的思想观念 ;他们追求自身的现代化 ;他们爱国、爱社会主义、爱自己的民族文化 ;他们自主学习和努力创新 ,追求“四有”和社会的终极价值 ;他们与时俱进契合于现代化的时代特征和价值取向等道德品质。因此 ,我们党应重视对中国青年文化建设的领导 ,才能真正代表当代中国青年主流文化的前进方向。  相似文献   

15.
张伟忠通过对<人间正道>和<抉择>中的改革英雄形象的艺术分析,认为他们身上既有对传统君子型英雄人格优秀品质的继承,也有对当代改革英雄品质的发扬光大.改革英雄的人格结构并不全是现代性的,其中还有权威人格和长官意志等传统人格负面因素的残留.  相似文献   

16.
方燕 《天府新论》2000,1(4):85-90
汉魏之际社会的动荡迫使习经尊孔的士大夫在毁灭与生存中重新确立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取向。政治上各种势力急剧地分化组合,使士大夫群体经历了一次深刻的嬗变;随着政治体制的崩溃,儒学的衰微、死亡的威胁,使士大夫的群体规范逐渐松弛下来,而追求独立人格和精神超越的个体自觉意识逐渐增强。  相似文献   

17.
罗书华 《齐鲁学刊》2001,4(3):71-77
中国传奇喜剧英雄形象的喜剧魅力虽然与他们童稚般的滑稽性,抗敌、治恶、惩奸、反皇的崇高性,以及这两者的奇妙结合紧密相关,然而他们动人心魄的喜剧底蕴和根本乃在于传奇喜剧英雄们是原始生命、真纯生命的化身,在于他们对整个封建文明的强力背弃,以及向纯粹生命的回归。在他们身上,偶尔也可以看到生命的孤寂和悲凉,但他们最终展示的却仍然是生命的强大、旺盛和灵动,以及这种生命的处处得胜,让人感到生命的无尽喜悦和欢欣。或许,这正是一切喜剧、喜剧形象的根本,正是喜剧性、喜剧精神的本质所在。  相似文献   

18.
"人类生而自由,人类生而平等",这意味着每个人对自然资源都具有平等的天然权利, 自由是人类的天然状态.完全的自由是指每个人都能得到他想要的一切.人在本质上是一种自私,冷酷的动物,他们相互竞争,猜忌,追求权力,财富与荣誉.要想平息人与人这种残酷的人狼竞争,只有相互弃权,按照自然法则建立"社会契约",国家才能稳定和富强.  相似文献   

19.
美国作家杰克·伦敦在半自传体小说《马丁·伊登》中塑造了马丁·伊登这一超人形象,他是作家超人英雄观的显现。马丁·伊登比较全面地反映了伦敦的超人英雄观:他的超人是野性的,是复杂矛盾的,是追求完美的代表。  相似文献   

20.
尽显英雄本色——中西神话英雄形象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西神话英雄,都是被神化了的古代社会生活和自己部落中的杰出领袖,但他们的人生观、爱情观、生死观和最终结局又不相同,初步显示了中西文化的不同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