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亚当·斯密是现代社会良序经济生活的探索者.建构良序经济社会是斯密社会经济哲学的主旨,他认为良序经济社会是正义与美德的完美结合,是一种良性的经济伦理生活状态.良序经济社会包含着对自利和交换的肯定、对正义观的重新界定和“公正的旁观者”的确立.公正与仁慈是良序经济社会的特征与建构准则,良序经济社会亦需要客观公正宽容的社会道德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2.
加强公民素质建设是建立法治社会、构建和谐社会和参与全球化的客观要求。公民素质建设可包括以法治意识、权责意识、合作意识和美德意识为主要内核的公民意识与以公共理性、政治参与、包容宽恕和正义感为主要特征的公民能力两个部分。需要从社会整体教育的视角出发,通过多种有效路径和方式,积极推进公民素质建设卓有成效地开展。  相似文献   

3.
社会资本与构建和谐社会的行动逻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构建和谐社会是一项渐进的系统工程,务须运用相关理论加以多维度考量。基于社会资本理论的分析表明,作为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的表现形式之社会资本经由促使公民生成宽容和妥协的心理气质、遵从规则与秩序的伦理意识、合作互惠的道德品质而推动着和谐社会的构建。然而,当下中国社会资本分布的非均衡性、普遍信任社会资本的短缺、规范互惠社会资本的亏空以及公民参与网络社会资本的缺失均极大地制约了社会和谐度的提高。故此,必须采取推行美德教育、重塑公民的美德伦理,强化法治与程序建设,培育民间组织和第三部门等多元并举的行动策略来提升社会资本存量,从而最终加快和谐社会建设进程。  相似文献   

4.
民主政治、市场经济和社会团体共同构成现代社会基本的制度框架。除民主政治的刚性约束外,市场经济和社会团体表现为更具张力的制度安排而相互支撑。市场经济的制度需求成为社会团体发展的动力机制,促使公民社会的成长与发展。而在市场经济中,社会团体又发挥着内在的制度功能,共同构建市场运行的制度环境。  相似文献   

5.
在国家观上,自由主义和社群主义主要围绕国家中立、公民政治参与和“弱国家”与“强国家”等问题进行了争论,其核心在于对个人权利与公共利益之关系的歧见。实质上二者是互补的。当代中国政治哲学的建构及政治实践的进路,决非在社群主义与自由主义之间作非此即彼的单项选择,而是通过构建以法治为基础的良序社会结构,在公共利益与个人权利的共生与张力中维持平衡,从而构建正义而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6.
公民行政参与是现代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也是对行政权力的有效控制.公民行政参与的广度和深度是衡量一个国家民主政治和宪政制度的重要尺度.为此,既需要通过法律为公民行使行政参与权提供制度保障,也需要通过行政参与机制的科学构建为公民搭建有效的参与平台.鉴于我国公民行政参与在立法上滞后、实施上虚置、保障上乏力等困境,应当从促进公民社会发育、转变政府职能、构建行政参与程序和保障机制入手,寻求公民行政参与的出路.  相似文献   

7.
良好师德有利于促进学生的成长、塑造教师的灵魂、减少失德现象。良好师德的构建,需要外部的制度规约和内部的良善关怀共同协调与配合。制度规约包括师德立法、严把教师进出口关和重置中小学师德规范;良善关怀包括唤起善之本性、培育德性人格和给予关怀尊重。  相似文献   

8.
转型中国急需借助强大而成熟的公民力量去建构和谐社会。本文通过对江苏四城市居民的问卷调查研究,试图考察公民在私域空间的自我建构、基础美德、社会互动和政治诉求等四个维度上公民性的成长样态、建构模式,以及对公民社会的推动力,并且依从中国本土语境及全球化的双重视角对国人公民性的成长进行反思。  相似文献   

9.
影响我国公民意识教育的制约性因素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成员是否具有公民意识,是区分公民与臣民的标志,也是现代社会与传统社会之根本分野。我国正经历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传统社会积淀下来的臣民心态、等级观念以及社会不公凸显的客观现实,对现阶段的公民意识教育构成制约与障碍。克服臣民心态,确立公民意识在观念领域的主导地位,制度不可或缺;协调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矛盾对立,促进社会公平,为公民意识教育提供现实的社会基础,制度至关重要。由此,必须加快制度建设,为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提供现实基础和可靠保证。  相似文献   

10.
中国公民身份的特殊产生途径与现状需要我们提出与之相适应的中国公民身份理论。公民身份由制度、意识与行为三个层面的内容构成。公民身份意识的培育,需要国家通过公民教育的途径,把公民身份的价值意义、个体与国家的关系、权利与义务的关系、个体权利与国家权力的关系以及公民个体之间的关系,内化为一种个体伦理与集体伦理。在这种内化伦理的基础上,通过公民在政治话语与社会核心价值构筑过程中的参与行为,通过把权利转化为行使权利,以及通过公民对社会共识与社会合作的推动,建设一种自由的、参与的、服从的和被包纳进来的积极公民身份,并通过这种公民身份的建设来实现政治转型。  相似文献   

11.
建立一个公正的社会是人类的理想。在实现这一理想的过程中,政府承担着重要的责任。一个优良的政府不仅是善治的政府,而且也必须是能够维系社会公正的政府。政府的再分配职能,不仅能够为公民身份具有实质意义创造各种条件,而且也能延缓或减少自然秩序中的不平等因素与偶然性因素对人类命运的影响,改善政治共同体公民之间的关系,建构合理的政治秩序;不仅有助于改善社会弱势群体的生活境遇,而且也有助于提升社会整体的生活质量,实现社会成员低成本地和谐共处。政府再分配职能的正当性,体现在它力图构建一个公正社会的良善意图与行动之中,它为公民有尊严地生活提供了可能性,也超越了市场形式正义与丛林法则,减少了政治不作为可能带来的改变社会结构的暴力行动。政府以实现社会公正为目的的再分配行为,决不像新古典自由主义者所主张的那样必然使人类通往奴役之路,恰恰相反,它是迈向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2.
社会正义何以可能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社会正义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那么,社会正义实现的现实条件又是什么呢?中西方有不同的社会传统。中国人特殊主义的正义观、漠视规则和重视人情的习惯,制约了社会正义共识的达成和“法治”秩序的构建,唯有从培育公民意识、强化程序正义观念、促进公民社会成长和增进社会资本入手,社会正义在中国的实现才有可能。  相似文献   

13.
张国强 《晋阳学刊》2008,3(1):50-53
社会公平、社会平等和社会公正概念相近而又各有侧重,共同构成社会公正观的核心内容。古今中外许多思想家、革命家都对社会公正进行过理论探讨或革命实践。社会公正观是一个历史的概念,具有历史性和相对性。科学的社会公正观是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首要条件、保障经济繁荣的迫切需要、建设政治文明的必要前提和影响教育发展的伦理要素。  相似文献   

14.
当前,处于人类文明进程中的中国正在经受公平问题的困扰,公平正义问题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核心所在。本文从借鉴柏拉图运思正义问题的意蕴出发,梳理探讨了正义理论的内容和特性,为发展和完善我国的公平正义理论提供了一种认识上的维度。  相似文献   

15.
“公民教育”就是通过一定教育为国家培养合格公民。公民教育的基本目的是培养公民意识.发展公民素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民主法制、公平正义、充满活力的社会。公民教育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四个方面的价值。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对公民教育的发展和完善同样具有极大的环境效应。公民教育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之间是一种相互促进、相互作用的辩证关系。  相似文献   

16.
传媒自由和司法独立是民主社会的两大并行的价值,实际上,传媒与司法的关系是以公民权利制约政府权力,而这一机制的实质是使公民成为监督政府的主体力量.要解决目前中国传媒与司法的无序冲突,就必须跳出"舆论监督司法"的不合理框架,破除行政权力对新闻自由和司法公正两种基本价值的不合理入侵,使媒体和司法机关都摆脱行政权力的阴影,在法律的框架中最终实现各自独立与强大.  相似文献   

17.
徐志国 《北方论丛》2012,(1):138-142
正义是社会秩序的基础,但正义作为一种规则在社会中又是极其脆弱的。正义的脆弱性决定了研究正义实施问题的重要性。休谟的政治哲学包含深刻的正义实施思想,他认为,个体在合作博弈中追求长远利益的动机,及正义之道德情感构成了正义规则自我实施的重要动力;而政府权威的"第三方强制"则构成了正义规则实施的外在因素。休谟的正义实施思想对于我们理解正义规则在社会中的实现及稳定有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18.
公民不服从是民主政治社会中一种非法社会行为,既不同于各种形式的合法抗议,又区别于革命和一般违法犯罪.它对社会具有一定的负面影响或作用,但不会破坏法治和导致无政府状态.相反它是社会进步的动力和手段,不但拓宽了维护公民基本权利的渠道,而且对法律的良性发展、法律实质正义的实现以及法律形式缺陷的克服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9.
任荣 《云梦学刊》2007,28(2):64-66
现代公正社会应该是一个人人共享、普遍受益、权利与义务的对等、拥有良好社会调剂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社会。科学发展观中蕴涵着对现代公正社会的追求。在现阶段,切实落实科学发展观,通过加大经济发展速度,确立共享社会发展成果理念,强化权利与义务意识,完善社会政策落实将进一步推进我国社会公正的实现。  相似文献   

20.
平等自由、民主法制、公平正义和人的全面自由和谐发展,是公民社会核心文化价值观的集中概括,它规定了公民社会中人性、道德、劳动的善恶内涵,"恶"是人的低劣品质和负向劳动的表现,"善"是人的优良品质和正向劳动的实践.实施公民人格的文化养成教育,完善社会统治的制度管理和制度奖惩,推进正向劳动的理性自觉,保障公平正义的实现.促进人和社会"善"的存在与发展,是促进人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战略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