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孙梦思  邢继伟 《理论界》2014,(10):11-15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主题是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的产物,对民族复兴中国梦的探索也是对中国道路的探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国道路的历史起点和价值指向,走中国道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现实选择。经过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正反两个方面经验教训的积累,特别是改革开放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坚信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一定能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要时刻警惕历史虚无主义和国粹主义等错误思潮。  相似文献   

2.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论述主要内容是:什么是中国梦;中国梦有什么意义;怎样实现中国梦。它具有以下重要特征:国际性,注重阐述中国梦的国际意义;人民性,把中国梦的民族性与人民性协调起来;和平性,高度重视依靠和平力量来实现民族复兴。该理论意义重大,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指导思想,是中国共产党面向未来的政治宣言,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增添了新内容。我们需要深入学习领会和自觉贯彻落实这个理论:加强和改善对中国梦重要论述的宣传,全面深入开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系统深入开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研究。  相似文献   

3.
毛泽东对愚公移山精神的丰富内涵和思想精髓进行了深刻阐释,体现了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价值观,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中国梦”展现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似锦前程。弘扬愚公移山精神是实现中国梦的强大推动力。  相似文献   

4.
作为民族精神的核心要素,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继往开来的精神支柱,它作为一种社会行为准则,通过认知、情感和意志行为作用于每个个体。在我国,爱国主义思想的形成、发展和完善是个长期的过程,弘扬爱国主义既要传承历史上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又要体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使命,要坚持弘扬爱国主义与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统一、与坚持爱党爱社会主义相统一、与推进国家治理和全球治理以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相统一。  相似文献   

5.
中国精神是兴国之魂、强国之魄,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正确把握中国精神、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内涵以及它们的区别和联系,可以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生生不息的磅礴动力。  相似文献   

6.
“中国梦”具有民族性、传承性和开放性特征,其深刻内涵指引着新形势下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前进方向,高等院校应把“中国梦”主题教育融入日常教育过程中,从思想引领、正能量传递、实践成才三个维度系统构建大学生理想信仰培育体系,激发他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相似文献   

7.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2作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梦,中国梦的内涵极为丰富,它不只是经济上的强国梦,而是包含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等各方面内容。毫无疑问,中华文化的复兴是中国梦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文化力也是中国作为世界大国和世界强国综合国力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一、"新常态"的新定位当前世界政治经济进入"新常态",这里不仅有中国作为世界经济大国(无须考虑关于中国GDP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按照购买力评价计算已经"被世界第一"的争论)带来的世界经济秩序的变  相似文献   

8.
实现中国梦,就是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中国梦实现的根本基础。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必须千方百计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即要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以夯实中国梦实现所必备的基础。  相似文献   

9.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体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时代要求,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开辟了科学社会主义发展的新道路,体现了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对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与创新,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思想武器。  相似文献   

10.
姚选民 《船山学刊》2014,(4):94-100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最终实现需要文化方面条件或文化结构条件的支撑。雷锋精神作为相较于中国传统文化之社会主义新文化因素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宝贵资源,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实现之文化结构条件中的重要一环。雷锋精神于当代中国这一新的历史时空中出场,不仅有雷锋同志之思想行为或雷锋同志之精神上的偶然性和必然性,而且有近现代中国之国际时局巨变这一大历史视野下的历史必然性。雷锋精神的生命力正奠基于它出场的这种历史必然性。  相似文献   

11.
王盼春 《中文信息》2013,(9):159-160
2012年度,“梦”字当选为这一年的年度汉字。“中国梦”这三个字,从十八大到两会都出现在了举世瞩目的场合,也出现在了各大媒体的重要位置上。胡锦涛主席在十八大报告中说:“经过九十多年艰苦奋斗,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把贫穷落实的旧中国变成日益走向繁荣富强的新中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光明的前景”;习近平总书记在观看《复兴之路》后强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在民族复兴的道路上,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不懈地探索,求解放、求独立、求民主、求科学、求富裕等一个个梦想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艰苦奋斗中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12.
“中国梦”是每个中国人的梦,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历史足音,更是近代以来中国人奋斗不已的历史使命。回顾历史,早期中国共产党人李大钊、陈独秀、瞿秋白等为寻找“中国梦”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探索,走上救国救民的寻梦之路,率先在中国大地上高举起马克思主义伟大旗帜,认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是由国家之梦、民族之梦、人民之梦三部分组成,即建立社会主义国家、取得民族独立、实现人民的自由解放。  相似文献   

13.
要使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强国之林 ,必须走坚持“三个第一”这个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即坚持把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的思想作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第一指导思想 ;坚持把人才资源作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第一资源 ;坚持把科学技术作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第一生产力  相似文献   

14.
《江西社会科学》2013,(12):220-224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国各族人民的伟大梦想,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不懈追求与历史使命。梦想变成现实的先决条件之一是正确的道路选择。走封闭僵化的老路意味着否定改革开放,断送改革开放的成果与社会主义事业,中断和阻碍中华民族奔向中国梦的历史进程;而资本主义制度和民主社会主义道路同样不可能给广大的劳动人民带来福祉,是背离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远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梦的歧途邪路。只有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是中国唯一正确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5.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即是中国梦的本质与出发点,也是中国梦的一个目标,和两个百年、三种自信、三个共同享有以及四个必须共同构建了中国梦的动力体系,包含中国梦的动力主体,动力输入及动力输出的各个方面。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梦想本身所具有动力性特征予以定轨的前提下,个人和社会等主体利益实现了最大程度的契合。  相似文献   

16.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即是中国梦的本质与出发点,也是中国梦的一个目标,和两个百年、三种自信、三个共同享有以及四个必须共同构建了中国梦的动力体系,包含中国梦的动力主体,动力输入及动力输出的各个方面。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梦想本身所具有动力性特征予以定轨的前提下,个人和社会等主体利益实现了最大程度的契合。  相似文献   

17.
思想强大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标志,哲学自觉是引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动力。新时代的丰富内涵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论土壤。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基因,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与发展,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思想动力。既坚持主体性、历史辩证法和创造性原则,又吸收人类文明一切优秀成果,可以提升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思想高度。民族语言的表达和话语传播,可以提升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价值场域和影响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在世界历史进程中展现的,站在世界历史的高度把握民族复兴,既展现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世界意义,又为人类发展提供了原创性的哲学智慧。  相似文献   

18.
韩梅 《理论界》2007,5(3):152-153
毛泽东创造性地运用马列主义基本原理分析了中国的基本国情,在科学地判断近代中国社会的历史走向的基础上,提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任务、历史进程、正确道路、社会力量和指导思想。毛泽东关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思想,对于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进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贾书丽 《中文信息》2013,(9):161-161
中国梦就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其中依法治国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起到重要作用。在新的形势下对依法治国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把不断加强依法治国维护宪法和法律权威作为重要任务,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助推中国梦的早日实现。  相似文献   

20.
中国梦的内涵及其实现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群 《理论界》2013,(5):62-63
习近平主席在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会议闭幕式上发表重要讲话时指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讲话不仅深刻阐述了中国梦的内涵、实质,而且明确指出了实现中国梦的具体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