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哲学信仰"是涵贯雅斯贝尔斯全部学说的运思中枢,其人文意蕴在于,"人"是在"世界"之中自由地仰望"上帝"的存在.其中,"人"意指自我超越、运命自承的"生存","上帝"意指"生存"恒远向之趋赴的"超越存在","世界"意指"生存"在其中自由选择并被"超越存在"所照亮的"密码".一言以蔽之,在人性与神性的张力中伸展着的人的自由,是"哲学信仰"托底的秘密.  相似文献   

2.
生存·超越·自由——对雅斯贝尔斯"生存"思想的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雅斯贝尔斯的哲学是一种祈向超越之维的生存人学,将自由、选择与责任浑化为一体的"生存"是其全部学说的运思轴心.在他看来,"生存"不同于"实存".因为"实存"是定在于世界之中的,而"生存"则是在世界之中不断突破世界的.他由此认为,"超越"是"生存"的内在结构."生存"意指自作主宰、自我超越、自我担待的个体的人,它是雅斯贝尔斯"生存人学"的价值主体,而这一价值主体所寓托的秘密乃是人的自由.  相似文献   

3.
杜松石 《北方论丛》2011,(2):144-147
作为源始时间性的未来,是生存论本体论的时间视野。这一时间观念是对自亚里士多德以来西方经典时间观念的超越。海德格尔把作为源始时间性的未来作为存在得以显现的时间视野,并通过这一时间观革命完成了基础存在论的建构。作为源始时间性的未来,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时间内状态的过去、当下和将来皆统一于"未来";2.先天感性直观形式的时间能力奠基于"未来";3.世界秩序从"未来"中到时。  相似文献   

4.
生存·实践·超越——人的生命活动之链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人的存在方式显现为生存、实践、超越这几种基本的活动样式.它们共同组合成了一条生命活动之链.生存作为自然生命,是人的最基础的存在,从根底上制约着其他生命活动形态.在实践中求发展,体现着人的自觉生命的性能,成为人类存在活动的主导方式.而超越性的精神追求又开启了人的终极关怀之维,昭示着自由生命的取向,并使整个生命活动达到自我圆成的境地.三者之间有着逐层递进且相互融通的关系,在历史演进的不同阶段上亦会产生种种不协调的现象,努力求得并举兼顾、互补互动,以实现整全的人生与合理的安排,或可视以为当今时代人的生命意义之所在.  相似文献   

5.
"屋"具有喻示人类生存状况的功能,它不仅仅只是人类生活最基本的领域和生存需要,也和人的精神、心理、艺术审美追求,与社会制度、观念以及人类历史相关联,是一种特殊的文化载体.论文从关于"屋"的物质、两性、城市和精神四重文学话语入手,分析论述了中国当代文学中人类生存的空间--"屋"与生活于其中的"人"的关系的历时性话语表达,以及当代人现实生存状况和精神追求在这两者关系中是如何被深刻揭示的.  相似文献   

6.
"神韵说"之系统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神韵说,作为中国古典美学著名的理论命题,就其精神内核而言,大致可以包括诸如韵味、趣味、兴趣、神韵之类的概念(当然,仔细分辨,各概念内涵仍有差异).这是一个曾经令理论家们相当困惑的问题.许多人试图从理论上对它进行阐释,然而结局每每不尽人意.鲁枢元同志曾运用格式塔心理学理论,概括出"神韵说"的三个特性:1、它是一种形质之外而又超越形质的东西;2、它是一种语言之外而又超越语言的东西;3、它是一种具有双重意义的无限("有"与"无"的无限),它的存在方式与观照主体密切相关.(参见鲁枢元《"神韵说"与"文学格式塔"》,《文学评论》1987年第三期.)应该说,鲁枢元对"神韵说"的概括是比较准确的,由此我们可以理解诸如"超然象外,得其环中"、"言有尽而意无穷"、"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等古人论述之精要.  相似文献   

7.
窥视、诱惑、顺应是残雪精神探索的密码。窥视暗示了灵魂的混沌和主动性的缺失.诱惑反衬出灵魂的觉醒和挣扎,顺应则展示一种心灵快乐安宁的境界。这三个精神密码有着很深的传统文化渊源。  相似文献   

8.
"Ontology"格义     
Ontology的汉译问题并非单纯的语言翻译问题,而是直接关联于西方哲学及文化传统的深层次的学理及义理问题.Ontology纯粹属于传统西方哲学的理论建构方式.从学理上看,古希腊哲学关注的主要还是系词意义上的"是"及"是论",以黑格尔为代表的德国古典哲学关注的是"有论"及"存有论",海德格尔等现代生存哲学家试图挖掘的还是"生存论",但它们之间是相互渗透的.作为一种学说的Ontology,承载并通向西方超验的精神传统及其信仰关怀.存在论的论阈包含三方面一是"是"作为系词的共相普遍性及逻辑整全性,在此,"是"表达的是一种信念;二是确立起作为"是"之殊相及谓词样式的"是者"及"存在者",并由此构成一个"世界"结构;三是对"是"的状态或"存在"的状态的先验构造,这一构造旨在通向超验者的存在(出场).  相似文献   

9.
梁娟 《学术论坛》2008,31(3):178-181
"逍遥"是庄子所向往的超越物我、优游自在、无挂无碍的最高人生境界,这种境界不仅体现在<庄子>的文本结构中,还体现在其"三言"的言说方式中.作为卮言特性之一的"曼衍",无论从其内涵,还是其实际使用,都可以说是"逍遥"境界的另一种写照.<逍遥游>篇中,庄子对"逍遥无待"的至高人生境界的追求,正是在这种不拘常规演变的"以卮言为曼衍"的言说方式中得到了实现.因此,"逍遥"和"曼衍"是庄子最高人生境界的不同表述和在不同层面的运用.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历史上,士人所代表的"道统"与君王所代表的"政统"之间始终存在着一种张力,士人竭力维护道统的尊严,使之摆脱对"政统"的依附,成为独立的精神力量.冯从吾在晚明提出以讲学"独行其道",体现了晚明士人面对"政统"的压迫,其政治意识发生转变,期望以"内圣之学"挺立道统.儒家"内圣之学"是道统超越政统的内在依据;而确立士人群体独立的生存方式,是超越的现实条件.  相似文献   

11.
传统文化在汇通之中,被要求用一种"普通"的语言.只要有对这个普通"语言"的信任,汇通便是唯一可行的出路.然而各自认为是"自明"的东西却不能"明他",在话语真值的冲突之下,传统被放入"内在而超越"的框架,也因此背离了她自己酣畅的乐土.传统中"自明"不是逻辑的形式给出的,而是人们的生活传承赠与的实质内容.本文拟浅析"信仰"、"内在"、"超越"、"自明"等用语的意义和权限,试图做一次切近儒家精神的尝试.  相似文献   

12.
朱寿桐先生将"汉语"这种语言形态视为"汉语新文学"的主要构成性要素,这无疑是正确的,但当他以此作为否定"国族意识"在学科分类中的作用,并对现行学科分类的意义做了近似笼统的否定,甚至将"五四"文学革命也仅仅归结为白话文变革的时候,就令人难以苟同了.这里有一个"汉语"与"新文学"的关系问题,也有一个"国族意识"与"文化共同体意识"的关系问题."汉语新文学"的主词是"文学",而不是"汉语","汉语新文学"的理论基础应放在文学观上,而不应放在语言观上.同样,"国族意识"构不成文学创作的主导意识,"汉语新文学"可以超越"国族意识",却不能超越"文化共同体意识"."文化的华文文学"概念将海外华文文学视为一种独立自足的存在,可以弥补"汉语新文学"论证过程中的某些不足. "汉语新文学"的提出标志着中国知识分子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重新找回中华文学的统一性的努力,但这种努力是不可能通过对原来的分类方式的否定来实现的.我们必须在"汉语新文学"这个整体性学术概念的基础上加强不同文化共同体之间的合作与交流,避免将中国大陆文学研究者单方面建构起的"汉语新文学"就视为这个学术概念的真实无误的内涵,以使"汉语新文学"不但在形式上,也在文化内涵上成为一个动态的、协调发展的文学的乃至文化的共同体.  相似文献   

13.
作为移民作家,哈金的英语创作多次获得美国文学重要奖项,然而,其作品中表现出的"东方主义"色彩在国内接受方面屡遭诟病。通过分析哈金在语言选择上的生存需要及其超越语言的努力,本文旨在说明哈金使用英语创作这一选择的两面性。在创作中,哈金坚持使用合成语言以图超越语言的屏障,寻求自己在语言中的存在;语言作为批评的重要一维,在哈金作品研究中应该得到更多的关注。  相似文献   

14.
游戏作为人与世界深层交往、相融共生的精神实践,它源于审美,因而本真和自由,能够创造与超越,也使"人之在"的全部意义得以澄明和确认.如果说"自由王国"作为一种理想,其实现范围是涵盖全人类,那么它必然指向马克思的未来社会,然而作为一种现实,它完全可以在每一个不被"必然"奴役的智者"游戏"创造中生成、在"游戏"的审美心灵中绽放.这正是马克思美学历久弥新,能够跨越时空阻隔依旧拯救精神危机中的当代人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5.
在波伏瓦那里.作为意识的"我"与作为意识的"他"之间存在着的是一换种冲突关系.其强调自我意识的"含混的道德"可以被归属于"没有道德的生存论";梅洛一庞蒂在文化共同体中探讨"我"与"他"的关系问题,与他人共在的道德意识导致的是一种"有道德的存在论";而在列维-斯特劳斯那里,一种维护文明的多样性和他人的绝对他性的道德意识超越了生存论立场.  相似文献   

16.
论"存在"     
在一阶逻辑的形式语言中,"存在"是一阶量词,但作为谓词的"存在"也是可以表达的.肯定"存在"的量词用法并不意味着必须否定作为谓词的"存在".蒯因消除单称句中的名字、将"存在"一律处理为量词的做法并不能解决"不存在"难题.承认在不同的理论之间的确有本体论承诺的差异,就必须承认"存在"的谓词用法.通过在逻辑语言中表示出不同...  相似文献   

17.
陈振华 《晋阳学刊》2005,(4):115-118
小说家是"存在的勘探者".刘震云深切关注人的现实处境、生存境遇、精神状态等存在图景.他虽然不是纯粹意义上的"存在主义"作家,但他对"存在"一如既往的倾心、关注,对存在非理性状态的深切体认和感悟,对生存现实的荒谬性、不合理性的勘探,对人的异化现状的揭示与洞悉,以及对人生、历史、世界本体论式的怀疑与追问,所有这些使他成为一名"存在"意义上的当代作家.对存在的审视、关怀、批判,是其大部分小说的内蕴和指向.从存在的多个维度切入刘震云的小说创作,我们期望能部分地抵达刘震云眼中存在的奥秘和真相.  相似文献   

18.
"以人为本"是人的世界之所以成为人的世界和人之所以作为人的一条根本原则.然而,这条原则并不是在任何时候都变成了普遍事实.只有当"现实的人"超越了对人的存在的抽象理解,"人是目的和工具的统一"超越了对人的价值的片面认识,人的三重本质超越了对人的本质的错误判断,人的现实发展观超越了对人的发展目标的纯粹空想,"以人为本"才实现了由可能性向现实性的跨越.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分析<无罪>这一诗歌中"刀"的意象,来谈论物的置放问题,刀的悬挂使得作为生活中常用器具的刀从日常中剥离出来,它以另一种"悬挂"的方式存在的同时也让作为使用者的人出离了实用的世界,可以说这不仅是生存视角的转化也是人与世界关系的一种调适,通过这一调适来摆脱一种狭隘的人类中心主义的思维立场,在这一契机中,借庄子文本中关于物的置放问题的讨论来思考人对物的安置,用庄子的视角去回应现代技术文明对器物的过于理性化工具化的价值取向的反思,而这一价值取向是造成人在使用物的同时也被物所奴役的一种生存状态,即马克思所说的"异化".同时,又对诗中具有的基督教概念意象进行分析,在此意象中去理解一种人自身在生存姿态的悬挂与放置.这是文本自身带来的一种内在的回应.  相似文献   

20.
对话是文艺学家巴赫金的核心诗学理念,同时也是思想家巴赫金对存在的独特表述。对话是人的存在方式,也是语言的本质:人在言语中生存,在对话中与他人、与世界建立联系。世界在话语中得以显现,话语就是存在的家园。于此可以看到巴赫金思想与海德格尔语言存在论的异曲同工之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