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杨吉兴 《船山学刊》2002,(2):63-66,80
中国古代的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各学派大都把道德阐述和道德建设作为国家治理和社会教化的中心内容,因而各学派都从不同的角度论及德治思想。但中国传统德治思想的主体内容,主要包含在中国传统儒家的伦理思想体系之中,它长期成为我国古代社会的统治思想和政治哲学,并构成我国传统的治国理论基础,其中包含着许多优秀的积极的思想内容。这些内容对于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特别是现时代以德治国具有重要的借鉴和启示意义。一、中国传统德治思想的基本精神中国传统德治思想以儒家政治哲学为核心的内容,它贯穿于中国封建社会的整个…  相似文献   

2.
毫无疑问,明治维新、战后国际关系、美军占领下的民主改革对日本经济奇迹般的飞跃有着深远的积极意义。但本文想从一个新的视角:儒家传统与日本经济作一番探索。 儒家传统在近代日本的自我更新 日本民族是一个善于吸收和改造外来文化的民族,对于中国儒家传统思想的引进无疑也有一个改造吸收的过程。中国儒家传统思想的内涵十分丰富,包括哲学、政治、社会、伦理等许多方面。经过日本改造过的儒家传统思想,在哲学方面,与中国显然有许多差异。在政治思想方面,日本把儒家政治思想同神道揉合在一起了,但在主张大一统、中央集权、宗族式统治方面并无大的差异。伦理道德方面,明治维新之前是全盘吸收,其后便注入了新的道德观念,而不象我国封建社会的  相似文献   

3.
当代新儒家把儒家哲学与基督教加以比较后认定,宗教精神是一种“外在的超越”传统,而儒学只是一个“内在的超越”传统。如果从儒学与宗教之异同的大致区分来看,这种说法基本上是可取的。但是如果我们就此承认儒家哲学只是内在超越而否认它的外在超越,即儒学所发散着的浓烈的宗教意志和信仰意识,那就不可能真正理解儒家哲学作为民族精神的生生不息的永恒价值。就儒家哲学的实质即核心内容看,它仍然分成两个层次,即以合性为主体的自我超越和由心推物、及世的世俗的超越。前一种超越由它的必胜之学昭示出来,后一种超越则由其天命观和社…  相似文献   

4.
作为我国后期封建社会官方哲学——理学,它的演变和发展,有其自身的内在的发展逻辑和批判继承关系。但归根结蒂是后期封建生产关系的产物。这种特定的、占统治地位的哲学形态,具有区别于其他哲学形态以至先前儒学思维形态的特点: 一、理学是具有思辨性的儒学在中国哲学史上,具有思辨性的哲学,除玄学以外,还有佛教哲学。然而先秦、汉唐以来的儒学,却基本上不具这种思辨性。理学则是以儒家的伦理礼法思想为核心,批判地吸收玄学和佛教的思辨哲学以及道家、道教的宇宙生成、万物化生的理论,来弥补原有儒家哲学学说的粗糙、浅陋和没有严密体系的缺陷,而建立起来的精致的、思辨的、圆滑的哲学体系。  相似文献   

5.
从荀子、董仲舒看儒家的人与自然关系学说郭金平惠吉星天人关系是儒学哲学的核心和基础,其中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天人哲学讨论的重要问题之一。但从现存资料看,孔孟较少直接谈论人与自然的关系,本文主要考察荀子和董仲舒的有关思想,并由此来把握儒家人与自然关系学说的一...  相似文献   

6.
《江西社会科学》2016,(11):157-161
商代君权神授为形式的神灵崇拜至西周发展为以"德"为核心的天命思想。西周统治者将"德"观念这一主观因素引入天命观,并衍生为私德和德政两个层面。这种全新的天命观念成为西周统治阶级意识形态的核心,对西周统治者起到极大的示范和警戒作用。同时,作为文化的源头,西周的天命观又对后世社会在政治、哲学、文化方面产生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先秦儒家思想的共同目标是结束乱世,实现从天下无道向天下有道的转变,使人们生活在一种具有安全感和稳定感的社会秩序之中。先秦儒家秩序建构思想的终极依据可以归结为天:秩序本身及其规则来源于天;秩序建构主体的智慧和权力来源于天;秩序建构的核心价值及其崇高性来源于天。以天为秩序建构依据的思想后来为董仲舒所发展,并且成为封建社会正统政治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8.
从价值观的视域回答"礼治何以可能"是儒家礼治哲学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儒家礼治思想之价值合理性,在于儒家礼治思想本质上内蕴着"让"、"名"、"和"三重价值特质,它使得儒家的礼治大厦得以建构于坚实的价值土壤之上。  相似文献   

9.
天命观是王岱舆"以儒解回"的典型表现,他在运用儒家的"天命观"阐释伊斯兰教思想时,坚持了伊斯兰教立场并赋予其伊斯兰教含义。王岱舆的"天命"指真主从天所降下之"明命",真主自天降下"明命"目的是"修道而立教"。"天命观"在王岱舆伊斯兰教哲学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运用这一范畴,王岱舆系统阐释了他的中国特色伊斯兰教哲学体系,丰富了中国伊斯兰教哲学传统。  相似文献   

10.
儒家以道德哲学见长,以追求和谐为价值目标.儒家的道德哲学讲究语言问题,这使语言与和谐都成为儒家探讨的核心问题.从语言哲学的角度探究儒家的和谐理念,可以彰显儒家和谐思想有别于诸子百家的显著特征和独特意蕴.  相似文献   

11.
经典文献主要指儒家经典和解经之作,由于其中保存有古代政策方针、典章制度、文献诰命和各种伦理道德观念、思想方法和行为准则,因而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文化,它对封建政治思想和封建教育都有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2.
中国传统文化之所以具有强盛不衰的生命力,从古至今文脉不断,主要在于儒家伦理所提倡的仁爱精神一直是其主导思想,它已构成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而关注个体道德人格生成的儒家美德伦理又是其伦理的主体.儒家伦理不仅仅是一套理论,更是一种信仰系统和价值体系,所以它能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它曾促进了中国封建社会多个盛世的出现,至今仍有着潜移默化的巨大影响力.然而儒家伦理毕竟是旧时代的产物,具有历史的局限性,只有对儒家伦理进行创造性转化,才能使其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组成部分,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沃土,成为我们新时代社会主义的文化软实力.  相似文献   

13.
最近湖北省哲学史分会举行了以评论孔丘思想为主题的学术讨论会。到会同志从分析哲学遗产的角度,着重对孔丘的天命观和常变观这两个世界的核心问题进行了讨论,同时涉及到分析评价孔丘这样较复杂的人物应该注意的史学方法论问题。孔丘的天命观,究竟属于有神论,还是属于无神论?大致有三种观点:  相似文献   

14.
儒家治国方略是指儒家在治国主张方面的方案和策略,是封建社会治国平天下的根本决策,它不是一时的权宜之计,也不是孤立的政治措施,而是儒家通过融会各家思想所形成的基本的治国指导方针,是在长达两千年之久的封建社会中起重大作用的庞大的思想体系。从它的宏观架构来看,是以哲学思想、伦理思想和政治思想所构成的三位一体的有机整体,形成了既有哲学理论基础又有伦理准则的独具特色的中国传统伦理政治观。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初,活跃于中国学术界的现代新儒家对儒家道德进行了新的阐述。梁漱溟、冯友兰、贺麟、徐复观、唐君毅、杜维明等人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自己的儒家道德观。经其诠释,儒家道德观成为一种以“心性学”为“枢纽”,建构在道德形上学基础之上的、由天道而人道而现实的规范律令,成为能够贯通社会伦理礼法、内心修养、宗教精神及形上学的系统理论。现代新儒家道德观是历史的产物,是对时代需要的一种特殊反映形式。它唤醒了人们对于中国传统美德的向往。儒家美德在现代化进程中找到了与现实社会生活的结合点,一度在工业化过程中失去方向的儒家美德获得了新生。  相似文献   

16.
孔子的天命观继承了西周天命观中的理性主义传统,承认天命的存在及其对人的命运可能产生的作用,但不承认宿命论,而重人事之功,敬鬼神而远之。这种理性主义精神,在经汉代以来形成的独尊儒家思想的文化传统以及宋明儒学的发挥下,对整个中国封建社会的思想文化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也成为影响中国人宗教意识的最为主要的思想文化根源。  相似文献   

17.
任继愈同志几年来发表了一系列论述和批判儒教的文章,主要是针对"封建社会的圣人"、"具有高度尊严的教主"、"高贵的素王"的孔子及其学说.作者认为:儒家是宗教;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直接继承了殷周奴隶制时期的天命神学和宗教思想.并曾多次指出,朱熹"是中国古代唯心主义哲学集大成的人物."又说:"朱熹的思想属于宗教,他的哲学思想是为他的宗教体系服务的."他认为,由于中国长期停留在封建社会,没有经历西方那样的产业革命,所以"哲学没有条件从宗教中分离出来,……这就造成中国封建时代  相似文献   

18.
肖航 《船山学刊》2009,(4):21-24
王夫之政治哲学中,“钦”本义为“敬”,是君主最为核心的德目,“钦”的最重要对象为天命、民彝、善恶。“钦”贯穿了王夫之相对君主论、天命观、民本论、人性论等具有特色的政治思想.对传统的政治哲学思想既有继承也有改变创新。实为其政治哲学中极为重要的一个概念。  相似文献   

19.
儒家与道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就道德的根源问题,探讨了儒家伦理道德观的发展过程:从孔子的“孝悌———为仁之本”经孟子的“恻隐之心———仁之端”到宋明道学家的“万物一体”之“仁”,是一个逐步明确的以“万物一体”为道德的本体论根源的思想发展过程,也是一个逐步突破以血缘亲情为中心的伦理道德观转向博爱精神的过程。但宋明道学一直到王阳明,都没有达到近代的人人平等享有基本权利的思想水平,关键在于儒家的“存天理,去人欲”的旧观念。作者主张把宋明道学的“万物一体”观与叶适、李贽、戴震的重功利、重情欲的思想结合起来,并参考西方近代的功利主义的道德观,建立一种新型的“万物一体”的伦理道德观,这种道德观既主张在维护人的生存基本权利面前人人平等,又承认差等之爱存在一定的空间。作者最后希望人皆能扩大“一体同类感”的范围和广度,为整个人类世界走向“和而不同”的大同局面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奠定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20.
<周易>本来是用来卜筮的工具,但是其中蕴含了体认天道的直觉思维,这是天人合一状态之下的必然表现.先秦诸子无不由此产生法天的思想,但是各有不同.儒家大胆地剥离了<周易>卜筮的一面,系统地对<周易>进行哲学阐发,建立了自己的天道观,这才使<周易>最终成为万世经典;儒家将其理想化的人格追求、"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均寓于其中,这才使儒学成为中国封建社会正统思想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