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年来,我国哲学界出现了将真理划分为事实真理与价值真理两个部分的观点和理论。这种理论已经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需要进一步讨论。本文试图通过对真理性认识和价值认识的分析比较,来说明“价值真理论”的非科学性,并就教于哲学界的同志们。 一 人类的实践活动是人们认识的基础和源泉。实践活动总是具有一定的目的、在一定的需求支配下进行的。目的的实现,需求的满足,对实践着的人来说无不具有一定的价值。人们就是在这样的实践过程中逐渐深入地认识客观事物及其规律。正如恩格斯所说:人类“首先产生了对个别实际效益的条件的意识,而后来  相似文献   

2.
真理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符合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认识、理论、思想就具有真理性。真理是客观的,它“有不依赖于主体、不依赖于人、不依赖于人类的内容”(列宁:《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第113页)。因此,检验真理的标准也只能是客观的,这就是社会实践。把实践引入认识论以实践作为认识的基础,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尺度,使马克思主义真理论与一切旧哲学的真理观从根本上区别开来了。唯心主义把客观物质世界看作精神的产物,必然否认真理的客观内容和客观标准。客观唯心主义把“万能”的上帝、“绝对观念”视为真理与谬误的最高审判者;主观唯心主义则  相似文献   

3.
对马克思主义真理标准的再认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一、对革命导师关于实践标准理论的再认识马克思主义认为,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评价人的认识正确与否,是否具备真理性,需要依靠实践来检验。早在1845年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就指出:“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关于离开实践的思维是否具有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由于马克思在这一段精辟的论述中,指出实践在检验真理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因此,多年来论述真理标准的著作文章,都将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和唯一标准。毛泽东在  相似文献   

4.
假说是真理的预成品,它通过实践的证实而上升为真理,但实践对假说的真理性检验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从科学史、认识史的实际情况看,对假说的真理性检验都大致经历了这样三个阶段:假说形成过程中事实、理论证明的初步检验;现实实践的决定性检验以及在实践基础上的理论考察。本文试图对假说的真理性检验的阶段问题作一初步论述,以克服我们过去在这个理论问题上存在着的把实践标准简单化的倾向,从而更好地坚持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唯一标准的科学原理。  相似文献   

5.
“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这一关于真理的定义遍及于所有可见的各种哲学教科书中而为人们所普遍接受,然而,笔者以为这一为大家公认的真理定义并非是完全正确的具有普适性的真理定义。它只是客观性真理的定义,不能包容主观性真理。不错,“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它正确揭示了人与外部客观世界的真理性认识关系,肯定了对客观世界的正确反映是真理性认识的重要内容,但上述真理定义具有缺陷无疑是明显的,就是它把真理性的认识局限在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范围之内。它实际上断定了,只有勺I客观事…  相似文献   

6.
真理概念,是研究真理和反思关于真理问题争议的概念运动的出发点。传统哲学框架的“思想与客体的一致”的真理概念,无视中介在真理性认识活动中的根本性作用,将认识对象与客体等同,遮蔽了真理性认识的对象和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对象化,生成于中介与客体互动的本真的实在。在认识过程中的两次飞跃阶段,客体消解“自在”,转换为认识的对象的要素和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对象化的要素的根本环节,在于共在的多态中介与其的互动。在第一次飞跃阶段,认识的对象生成于物质态中介、非物质态中介与客体的互动,以互动的关系、现象、结果为存在形式。在第二次飞跃阶段,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对象化,生成于实践态中介与客体的互动,认识的真理性与否的根据,在于认识是否与实践态中介和客体的互动关系、现象、结果相一致。作为对认识对象的规定、本质的正确反映的真理,其概念内涵的内核应当理解为:思想与中介和客体互动的一致。这一标新的诠释,为研究真理和审视争议,提供了全新视面  相似文献   

7.
阐明认识的任务是要达到真理性的认识,通过实践发现真理,证实真理,发展真理,并通过真理性认识改造世界。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对真理的认识是一个发展过程,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一、真理的形式是主观的,内容是客观的 真理的形式是主观的,这是因为真理属于认识范畴,属于意识的范围。只有人们的主观认识才有正确和错误之分,而客观事物本身无正确和错误之分;真理的内容又是客观的,这是因为人们的正确认识不是主观自生的,而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真理的客观性,表明它包含着不依任何个人、集团、阶级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真理就是客观真理。唯物论承认不依赖于人们的意识而存在客观物质世界。承认真理内容的客观性是唯物主义思想路线的必然结论。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反对形形色色的主观真理论。  相似文献   

8.
1.真理是人们认识中同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相符合的内容,所谓认识的真理性,即认识与其对象的一致。因此,检验真理的标准与认识水平及认识对象的状况有关。认识在发展,真理在发展,检验真理的标准也在发展。笔者认为,在科学认识真理性标准问题中,数学的真理性标准有其特殊性,实践和逻辑证明是检验数学知识真理性的两个不可或缺的标准,而在数学发展的不同阶段,数学的真理性标准也有所变化。2.上古时代,不论是在古埃及、巴比伦,还是在古代中国,数学都是由于历法、生产、贸易等的需要而得到发展,经验性的计算和测量术是数学的主…  相似文献   

9.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行动的结果是对主观认识的检验和真实存在着的客观性标准”。(《列宁全集》38卷235页)认识的真理性是由实践的结果证明的。一个是真理性的认识,一个是实践的客观结果,二者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呢?对立的双方是如何统一的呢? (一) 真理是人的主观意识对于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的内在本质是什么呢?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认识的真理性取决于其客观内容而不取决于其主观形式。第一,真理的客观内容是以主观的形式反映的。但是,它如果停留在主观的形式中,停留在头脑里和本本上,那也只能作为一种观念、理论、思想而存在,并不是客观实在,并不是现实的物质力量。真理的客观内容只有扬弃自身的主观外衣,由主观转化为客观,才能显现其客观性本质,确立自身的客观地位。换言之,真理的客观性只有转化为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客观实在才能得到证明。  相似文献   

10.
哲学原理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的新认识1.真理标准问题第一种观点认为,社会实践的总和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的也是最后的标准。实践检验真理是一个复杂的反复的过程,不能把实践的效果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因为这难以同实用主义划清界限。以实践来检验认识的真理性,就是人对世界的改造活动和实践诸要素互相结合,形成种种复杂的关系,借以弄清楚被检验的认识是否与世界一致以及一致的程度。实践之所以能成为检验真理的最后标准,是由实践在整个社会现实中的地位以及认识与它的关系决定的。第二种观点认为,实践是一个完整而复杂的动态…  相似文献   

11.
一、经济真理论 邓小平同志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的理论,指出了我们当前的主要实践活动是发展生产力,提出了检验一切经济活动的生产力标准,提出了形成真理性认识的途径.  相似文献   

12.
在人类文化中,艺术与科学都属于人类的精神文化,是人类在精神领域创造的两颗璀璨的明珠;反过来,艺术与科学又滋养着人的精神,滋养着人的感性与理性,培养着人类自身的不断发展和创造能力的不断增强。艺术与科学的精神品格和真理价值是其本质的规定。但在现代和后现代社会,艺术在向技术性、娱乐性、情欲性、物质性滑落,其精神性、思想性、真理性被消解和冷落;科学被理解为技术、工艺、物质手段,科学的文化品格、理性精神、认识功能、真理价值被忽视和遗忘。西方学者黑格尔、文德尔班、雅斯贝斯、迦达默尔等对艺术与科学的精神品格与真理价值做过许多深刻阐述。今天我们深入思考和认识艺术与科学的精神品格与真理价值,在理论和实践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写道 :“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 ,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 ,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 ,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 ,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1其意思十分清楚 ,即人们的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 ,这应该在实践中得到证明 ,但把在实践中得到证明就理解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是不妥当的。有的同志认为 ,“实践标准的涵义是多方面的 ,它既包含了检验真理的途径、方法、手段 ,也包含了检验认识的客观尺度、过程和实质。”2 问题在于 ,尺度与标准是等价的 ,可以把它纳入到标准的涵义之中 ,但途径、方法…  相似文献   

14.
一、“实践标准”的真实涵义“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是马克思主义教科书中的经典表述.支持这一结论的基本论证是:真理在本质上是主观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在主、客观两个世界之间,唯一的桥梁是实践这种主体能动地改造客体,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感性活动.离开了实践,主观不能通达客观,客观信息也无法达致主观.因而唯有通过实践,才能把主、客观联系起来,加以对照,从而对认识的真理性作出判断.对比分析上述论证与结论,我们感到论证对结论的支持关系是存在一定问题的,这个问题可以主要概括为:实践究竟是检验真理的途径、方式,还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尺度?无论从真理的本性,还是从实践的特点作论证,似乎都在说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根本途径,而非检验真理的标准本身.  相似文献   

15.
实践的结果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实践是检验真理标准的大讨论以来,这一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理论已深入人心,变成人们的共识。但究竟如何理解作为检验真理的实践标准仍然有许多问题需要深入探讨。如,作为检验真理标准的实践究竟是指实践活动(过程)、实践的目的、手段和对象,还是指实践的结果?实践如何检验认识的真理性?实践标准和价值尺度的关系是怎样的?实践标准为什么具有相对性?实践的正确性又靠什么标准来检验等。深入探讨和弄清这些问题,不仅对坚持和贯彻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思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且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在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中,有的同志提出,应该从实践全过程的总和来理解真理标准,而不能把实践的某一要素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这一观点,有正确的方面,就是强调实践在作为真理标准时,实践的诸要素是密切联系的;但是,这种观点却否定实践的任何一个要素能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这就值得商榷了。我认为,在实践的诸要素中,实践的结果可以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非常强调用实践的结果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恩格斯说:“我们的行动结果证明我们的知觉是和知觉到的事物的客观本性相符合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相似文献   

17.
真理的标准是客观事物及其规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们认为,检验真理的唯一客观标准应该是作为认识对象的客观事物及其规律,而社会实践应该看作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可靠途径。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认为,人们的认识是主观对客观的反映,真理则是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在人们头脑中的正确反映。由此看来,检验人们的认识是否真理,就是要检验人们的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作为认识对象的客观事物及其规律,也就是要看人们的认识是否与认识对象相符合。认识与客观对象相符合的就是真理,认识与客观对象不符合的就是错误。所以,我们认为,检验真理的唯一客观标准只能是作为认识对象的客观事物及其规律,不应该用  相似文献   

18.
检验历史认识真理性的标准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实践是检验历史认识真理性的标准吗?这既是历史认识论的问题,又涉及实践观,至今尚未见有令人信眼的解释。本文试作探讨。一、实践与历史认识的时差性引出标准问题历史认识的对象是已经逝去的历史事件或社会实践活动,历史认识只能通过历史重构或历史解释进行,认识过程是现时态的;实践可以根据时间坐标系划分为过去的社会正在进行的和未来将进行的社会实践,但是,过去了的社会实践是不可能重演的,它怎么能去检验现时的历史认识呢?正进行的和未来将进行的社会实践又如何去检验过去的历史呢?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原①临历史认识的…  相似文献   

19.
"真理"在中国哲学指真实无妄的知识或道理。先秦哲人肯定源自观察思考的观念和知识是真实无妄的,具有真理性。早期哲学一切知识皆真理的观念,随着佛教的传入发生了动摇,并由此形成真假(俗)对应的认识框架。佛教真理观的一大特点,是主张超越一切言相而进达寂静空明、融通一切的境界,圣人和凡人通过不同方式都能够走向真理。宋儒批驳佛老的空无,又承接了从佛教而来的注重相对待和因果关系的思维导向。人能否求得真知,在能否以行或实践为基础,真知是要"彻骨都见得透"的彻底完全的知识。明代心学坚守知行的统一,真知必须以行为内容,不行就不能叫做知。气学强调亲身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和检验真理的标准,德性之知的真理性是建立在闻见的基础上的。王夫之断定没有力行实践的真切体贴,知就不是真知,人们依据实践可以验证先前知识的正误。但人的实践本身是有限的经验归纳,知识的真理性,实际依赖于在知行不断互动往返中的向前推进。  相似文献   

20.
按照人们的一般看法,马克思《关干费尔巴哈的提纲》(以下简称《提纲》)第二条的写作意图是解决人类的认识问题,解决人类认识真理性的判定标准问题,“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便是这一条的确切含心。近年来,有的同志又提出应把这一条广泛地看作是“从实践这一新的视角对‘认识如何可能’这一近代认识论的重大理论课题作出的科学解答”(参见李淑梅:“对认识如何可能的回答”载于《哲学动态》1990年第5期,第13页)。我想提出的问题是,《提纲》的第二条具不具有历史观意义?它所解决的是不是历史观问题?我们应不应该从历史观的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