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自从许慎给出“六书”定义与例字,特别是经戴震提出“四体二用”之说以来,汉字的造字之法就是象形、会意、指事、形声四种,“假借”只是音同或音近的字的通假用法,这种解释看来已成为定论了.其实不然.“四体”不足以总结汉字的造字规律,还应该增加一种“假借”造字法,才能说明所有汉字的形体结构之所以然,才能全面地认识汉字体系的复杂性质.  相似文献   

2.
释“禽”     
“禽”字金文的早期形体上为部件,的含义为天盖状。“禽”的金文早期形体为用长柄上有网的工具在天空中擒鸟状。“禽”的金文后出形体将早期形体中的部件“”形变为“今”,从而将原来是会意字的“禽”改造成形声字。《说文》对“禽”字的训释和形体分析的不确之处。  相似文献   

3.
“省”字和“眚”字从秦代小篆起就是两个形体“■”“■”,汉代许慎《说文解字》根据小篆的形体训释说:“省,视也。从眉省从■”。“眚,目病生翳也。从目生声”到现代仍是两个不相干的字,但在古文字中它们却是一个形体。《甲骨文编》的编者就说道:“■,眚,卜辞用为省字。按眚省古通用”。金文中它的写法基本仍是那样,高明先生《古文字类编》和徐中舒先生主编的《汉语古文字字形表》都收在“省”字下。郭沫若先生在《殷周青铜器铭文研究》中认为是“眚”字借作“省”字。如《大盂鼎》铭文有这个字,写作“■”,郭老就隶定为“省”字,唐兰先生的《金文讲义》  相似文献   

4.
从字符形体构成的角度来看,甲骨文中有一类字是利用相同的表意字符构成的,我们称之为叠体字.高亨《文字形义学概论》将会意字分为同文会意字、对文会意字和异文会意字,他所说的同文会意字是指“比”、“多”一类叠体字,对文会意字是指“步”、“(収)”一类同一形符的正反写来构成的会意字.本文将这二类字都归入到叠体字中.这类字数量不多,却是在形体结构和表意功能上较有特色的一类字,它们或通过整体象形来表意,或通过所构成的字符位置上的不同组合关系来表意,或通过字符形体所具备的特征来表意.它在形体结构和表义功能上均有其特殊性,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和卜辞文例,对前人已释字进行归纳总结,来揭示这类字的一些特点.  相似文献   

5.
试论“使”字句和“把”字句(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三用“把”字构成的结构,一般语法书都认为是一种偏正结构,说“把”字是一个介词,它的语法作用是把宾语提前,“把”和前置的宾语构成介词结构,充当后边的动词或动词词组的状语,这后边的动词必须是及物的,并且是能够管到这个前置的宾语的,这种说法是不是如实地全面地反映了客观语言实际,是需要我们根据语言事实来作出判断的。确实有不少“把”字句,“把”字后边的名词性词语是和它后边的动词之间有动宾关系的。例如: 1.雷虎一个踉跄,差点跌倒,幸亏来人一伸手把他扶住。 2.下午,护士把他带进了手术室。 3.回到家,奶奶已经把饺子煮熟了。  相似文献   

6.
吴语中的“来”和“来”字结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吴语中表示方位的“来”起源于动词,逐步应化为介词和语气助词,由介词“采”构成了4个“来”字结构,也能用作动词和介词,进而成为表示进行体和存续体的体动词,再虚化为语气动词。本文试用明清以来散见于各种小说、曲艺和传教士方言著作中的吴语语料证明“来”和“来”字结构的这些语法功能以及它们的演受过程,着重说明吴语的进行体、存续体与普通话有关用法的异同,并列举了当代普遍流行于吴语各地的这类词语。  相似文献   

7.
汉字的形体结构总是和本义直接相关;也就是说汉字的形体结构是用来表本义的。字形与本义的这种直接关系在古代汉字特别是上古汉字中表现得最为明显。在现代常用汉字中,有很多字体已经看不出这种关系了。要知道这种现代汉字与本义之间的关系,可以通过它原来的的字体来分析,汉字的形体与本义之间有四种关系。这四种关系也就是汉字的四种表义方式。这就是象形式、指男式、会意式和形声式。本文仅就形声为例谈谈汉字形体与字(词)义的关系。用形声式表义的字叫形声字。形声手由一个表义们旁和一个谐音偏旁构成。表义偏务简称“义旁”,是用…  相似文献   

8.
从同一母文孳乳分化出来的一族字,和母文在意义上是相通的,且和母文形体上有密切的联系,读音相同或相近。笔者试以“乔”族字为例,把“乔”族字分成具有“高”义、“大”义、“长”义、“曲”义的几组字,论证这些字与其母文“乔”的引申关系。  相似文献   

9.
汉、英语“方位成分+存在谓词+存在主体”的语言形式表示“某地方存在某人或某物”的意义.人们用不同的句式和语词来表达“存在性”或“存在关系”的根本原因在于“存在”这一语词根本不同于“存在者”、“存在物”,“存在”是一阶语言的谓词,用来断言一个一阶语言的主词是属于外延语词还是内涵语词.因此,“存在物存在”的错误在于混淆了语言的阶.  相似文献   

10.
释“進”     
“進”字的甲骨文形体,其字形为上从隹下从止的会意字,《说文》“从辵,閵省声”的形体分析不确。“進”字的形体义当为鸟在前方而人朝着鸟前进之状。  相似文献   

11.
释“尤”     
通过考释“尤”字的甲骨文形体 ,笔者认为“尤”字“从又”(“又”即手状 ) ,并在“又”字上方的手指处加一短横划。“尤”字中的短横划为指事符号 ,“尤”字属于指事字。“尤”字的字形义指手指上有肉瘤。“尤”的本义为手指上的黑色肉瘤 ,为名词 ,“”为“尤”字的增形孳乳字。“无尤”一词在卜辞和先秦典籍里均用如“无灾异”、“无不利”之义。  相似文献   

12.
本世纪初,“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创立者索绪尔提出“语言本身是个系统”。但由于他排斥意义,仅限于声音、文字的语言表层。50年代美国乔姆斯基在其创立的“转换生成语言学”中提出“表层结构”与“深层结构”的理论,补充了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所欠缺的另一半,使语言的系统性成为内外俱全的“完形”。但乔论着重“生成”,若把它转为“阐释”,还有待于“系统论”在语言中的运用。本文试图用“系统论”的观点和方法解决古代语言上的“通摄”问题:对语言整体结构的形状提出“有形系统”与“无形系统”;对语言诸要素的存在状态提出“静态性存在”与“动态性存在”;然后再用“价值存在于关系中”的观点和方法分析字、词、语句、篇章以及语音、音值等问题。  相似文献   

13.
说“示”     
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充分利用人类学、考古学资料,用文化观点揭示《说文》“示”字说解所包含的语言哲学观点,分析“示”字构形取象之理,力求从文字演变角度说明神主由旷野进入庙堂的历程。  相似文献   

14.
释“罷”     
“罷”(今简化为“罷”)字的形体义为用网捕熊,“罷”一词的本义为“停止”。《说文》对“罷”字的形义分析不确,而“遣有罪也”的训释则为“罷”的引申义用法而非本义所在。  相似文献   

15.
二用“使”字(或“使得”)构成的结构,有人认为是一种动宾补结构,有些人则分别称它为“递系式”“递谓式”“兼语式”等。总之,他们是把“使”字连同后边的名词性成分看做一个语言单位的。我们认为这种看法是有待商榷的。我们先来观察一下在“使”字后边可能出现怎么样的一些结构。  相似文献   

16.
维特根斯坦“关系”思想的理论贡献在于,首先他澄清了“概念”与“对象”的区别,结束了“关系之争”中各方关于内、外在性问题的“拉锯战”。其次,在后期的“语言游戏说”中,他对内在关系的讨论又跳出了前期符合论的框架,将内、外在关系统一到生活实践中。维特根斯坦从语言切入,把“内在关系”解释为一种语法关系,其独特内涵在于,内在关系无中介,它产生于实践,并且无个体与共同体之分。可以看到,维特根斯坦“关系”思想的基础就是“语言”和“实践”,揭示出这一点有助于从深层解读维特根斯坦的思想。维特根斯坦从认识论层面展开的“关系”思想与罗素从本体论层面对“关系”的探讨形成互补,在追溯关系哲学的形成与发展时,维特根斯坦的思想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17.
1.疏密是文章写作实践和理论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又是一个很难把握的问题。说它重要,因为它是文章结构(谋篇、布局)的一个基本问题。围绕作品结构或者说以作品结构为中心,它广泛地涉及语言、风格等一系列问题。疏密是语言——结构——风格关系的表现。因此清人刘熙载说:“‘疏密’二字,其用不可胜穷。”说它难于把握,因为“疏密”二字词义内涵丰富,外延又非常广泛。作为一种结构因素,它的表层  相似文献   

18.
初中语文第一册知识短文《形声字》对“形声字”,下的定义是:“形声,就是一个字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表示这个字的意义,叫做形旁;一部分表示这个字的读音,叫做声旁。”接着写道:“懂得形声字的构造特点,对于防止写错别字也有帮助。比如‘粱’和‘梁’这两个字形体相近,又都念liáng,但它们的形旁不同。‘粱’是属于粮食一类,所以形旁是‘米’;‘梁’与木头有关,所以形旁是‘木’,知道了它们形旁的区别,就不会把‘高粱’写成‘高梁’了。”这段文字对于帮助学生防止和纠正错别字,确实大有裨益。但以“粱”、“梁”作为形声字来举例,就有失周密、准确了。短文把“粱”“梁”作为形声字,分析了形旁,但对声旁没作具体说明,据之,学生会这样推断:既然是形声字,它们的结构特点自然是“由形旁和  相似文献   

19.
“疑”字是一个形体结构变化极大的汉字,历代学者对其构形与构意作了大量的研究,但各说不一,就是近代学者以甲文金文为研究对象,也是如此。我们认为郭沫若和徐中舒二人的解释较为明确合理,他们不但说明了“疑”字各构件在构形中的功能,而且说明了各构件的变化来历,同时说明了“疑”字由象形发展为形声字的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20.
“临”字有金文、小篆形体,它的产生年代最迟也在周代。许慎《说文解字》云:“临,监临也。从卧,品声。”林义光《文源》云:“从臣(转注)。臣,屈伏也。临下必屈其体。品,众物也。……(?),即品之变体”。今按:许慎以为“临”字的本义是临下,即从上往下看。从卧,品声,是个形声字。此以小篆形体立说。古文“臣”与“目”同为眼睛形。卧字从人从目。觉时目张,卧时则目合。闭目寝卧,哪有“临下”之义可言?林氏是研究金文的专家,他认为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