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目标实际蕴涵着社会主义宪政建设的政治理念,预设了我国政治发展的理论起点与归宿.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实际上也是社会主义宪政制度建设的过程.社会主义宪政建设乃和谐社会题中应有之意,现代宪政的价值追求也契合了和谐社会的内在诉求,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需要宪政精神的支撑.  相似文献   

2.
社会主义国家宪政建设是从资本主义国家建设宪政学来的,苏联社会主义宪政建设有许多惨痛教训值得认真总结。我们应当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宪政民主制度,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使我们国家真正成为以宪治政、以法治国的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相似文献   

3.
"终结论"者认为自由民主制度是人类最后一种统治形式,并将在世界范围内取得胜利。但这一论点受到来自理论和现实的挑战,社会主义宪政正是"终结论"遭遇到的核心挑战。社会主义宪政以西方民主政治为基础,是对资本主义宪政的超越;民主社会主义、市场社会主义和民生福利原则在资本主义内部架起了通往社会主义宪政的桥梁。  相似文献   

4.
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和谐社会的应有之义和价值追求。社会主义宪政是社会主义性质的高级形态的民主政治,它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价值追求上具有高度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5.
近现代中国百余年宪政发展的历程告诫我们,当代中国的宪政之路必须彻底摒弃以往的工具主义态度,树立法律尤其是宪法至高无上的权威,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积极努力推进公民社会建设。  相似文献   

6.
非洲社会主义思潮最早出现于20世纪初期。由于殖民历史和当时的国际政治、经济等原因,独立后的非洲国家大部分都选择走社会主义道路。社会主义思潮进入非洲后,经由本土化的过程,主要形成四大流派。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后,社会主义思潮在非洲的影响力逐渐减弱,然而其对非洲国家宪政的影响非常强势,很多非洲国家制定和颁布了社会主义宪法。她们在宪政改革历程中成功与失败的经验与教训,对于同属于发展中国家的中国具有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7.
宪政治理与公民参与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公民参与是宪政秩序下民主价值的体现。公民参与能够在宪政治理中重构政府与公民之间的关系 ,进而实现国家权力和公民权利间的平衡。因此 ,当前应积极探索多种有效途径以促进公民参与的发展。研究这一问题对于推进我国的行政民主化建设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公民财产权的宪政价值,即公民财产权对宪政建设的积极意义或有用性.公民财产权既是个人自由的组成部分,也是个人自由的渊源,还是个人自由的保障.财产权是一切人权的物质基础并促进了人的本质的实现.公民财产权是发展市场经济的基石,有利于建设有限政府,有助于弘扬现代法治理念.  相似文献   

9.
从国家财政权界定入手,分析了国家财政权的特点。国家财政权作为公权力,如不能有效规制必然被滥用。宪政伴随国家财政权而产生,对国家财政权的规制是宪政精神所在,同时,宪政能保障国家财政权合理运作,规制财政权是宪政的核心内容。从宪政视角看,我国尚未建立完善的规制国家财政权的宪政运行体制。我国宪法对国家财政权的规定以及实践中对于国家财政权的规制还存在一些问题,由此也产生了消极影响。完善我国财政立宪的内容,建立和完善监督国家财政权行使的相关立法,健全司法机关的财政权监督机制,科学配置国家财政权和公民财产权以及国家权力间的分权制衡,构建科学的宪政框架是有效控制国家财政权的根本手段。  相似文献   

10.
中国社会主义宪政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构建和平、稳定的社会主义宪政秩序的必由之路。从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确立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原则,到2004年现行宪法修正案的公布与实施,中国社会主义宪政建设走过了整整50年的风雨历程。考察中国社会主义宪政建设的历程,总结历史经验,可以为当前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提供重要的理论启迪和历史借鉴。  相似文献   

1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元素来源应该是多方面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及社会主义荣辱观等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诸元素的主要来源。在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构建中,融入爱国主义、民族自强、和谐诚信等传统文化元素,表现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更有利于形成民族文化共识,它必定带来中华民族新的文化繁荣。  相似文献   

12.
社会主义的含义是一个多层次的统一体.只有分层次理解,才能把握其含义的完整性;只有认识各层次含义的统一性,才能避免认识上的片面性.社会主义含义分为价值观念形态(道德理想形态)、理论形态和实践形态.价值观社会主义作为灵魂贯穿渗透于理论和实践的社会主义之中.理论社会主义是价值观社会主义的深化和系统化,是实践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实践社会主义是价值观和理论的社会主义与社会具体状况相结合的运动过程.  相似文献   

13.
社会主义基本矛盾决定了社会主义是不断改革的社会,而改革的现实原因则是苏联模式严重地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改革成为社会主义发展的直接动力取决于人们能否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坚持正确的改革方向和选择渐进式改革道路是我国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功的奥秘。本文认为,改革道路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因而不可避免地带有局限性。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改革要有新思路。  相似文献   

14.
在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从奴隶社会出现不公平和非正义开始,人类就开始了对公平和正义追寻。社会主义的存在也是为了实现人类的这一追求目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必然要以公平和正义作为根基。公平和正义对解决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所面临的问题都将有巨大的推动。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时期,准确把握、理解公平和正义的科学内涵,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顺利构建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5.
社会核心价值体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既有联系又不能等同.前者是提炼出后者的理论依据,后者必须表达前者的终极价值.提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一方面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基本理论依据,即以社会主义价值目标为基本依据;另一方面需要把握马克思恩格斯批判资本主义的出发点,即社会主义应在哪些关键方面超越资本主义;同时,还应观照当代世界发展的历史走向,即考察人类当下普遍向往的社会理想.从此三个维度思考,公平正义都不应被排除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之外.只有高擎公平正义的旗帜,才表明是通过社会主义制度而不是别的制度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等其他价值目标.  相似文献   

16.
党的十七大前夕,在什么是社会主义的问题上,各种各样的“社会主义理论”都被提了出来,其中许多对社会主义的提法都属于民主社会主义的社会主义现。要正确认识民主社会主义的社会主义现,应注意把握以下几点:不能把某些抽象的价值目标当作社会主义本质;工人参加管理和监督并不就是社会主义;社会福利是一种政策,而不是社会制度的本质,不能用“共同富裕”取代“公有制”来界定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民主社会主义是对立的两种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17.
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取得了持续高速发展的伟大成就,积累了以“十个结合”为核心的宝贵经验,同时也到了必须解决深层次矛盾的改革攻坚阶段。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继续推进思想解放,继续推进深层次体制变革,积极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切实解决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深层次矛盾,继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相似文献   

18.
从理论、理想、精神、道德"四个层面"分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涵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性质和方向,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核心内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是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动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任务;社会主义荣辱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道德基础,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19.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是在建国后社会主义建设初期和改革开放进程中围绕着国家富强、民主、文明和和 谐不断凝结出来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在建国后两个建设时期,价值核心主题在第一阶段是对社会主义建设模式的探索,建 立一个稳定的新中国,在第二阶段改革开放以来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不断探索。  相似文献   

20.
人的全面发展是时代的课题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要求,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出的课题,又是实现"三个代表"的逻辑引申,是时代先进性的体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