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鲁迅指出 :“中国的人们 ,遇见带有使自己不安的朕兆的人物 ,向来就用两样法 :将他压下去 ,或者将他捧起来。”“凡有被捧者 ,十之九不是好东西。”① 贾平凹长篇小说《废都》的主人公庄之蝶 ,便是一个被捧煞的典型。庄之蝶“成名———被捧———被毁”生命历程三部曲 ,确是令人深思 ,惊心动魄。一、勤奋 天才而成名《废都》里的庄之蝶是陕西潼关人 ,作者假书中人物孟云房之口说了十个字 :“潼关多钟秀 ,人自有灵气”。“有灵气”的人是指作家庄之蝶。“钟秀灵气”四字是透露庄之蝶生来具有天才。庄之蝶由于“钟秀灵气”被西京当权人物及…  相似文献   

2.
《废都》中的女性人物身上表现出一种复杂矛盾的女性意识:一方面她们在与庄之蝶的性爱关系中追求女性补益策略丧失了主体性,另一方面她们又主动追求性爱、迎合男性欲望,这既显示出其革命性的一面,又显示出女性解放所陷入的尴尬境地,揭示出在市场经济下女性以身体叙事进行的革命由于失去现实的依托而陷入悖谬,最终成为男性叙事的虚构。  相似文献   

3.
拨开“性”的迷雾──从庄之蝶的悲剧原因看《废都》的文化内涵王娇萍《废都》以它大胆直露的性描写把这两年来文坛上沉闷的空气搅得沸沸扬扬。于是,《废都》,包括作者贾平凹自身也就成了评论界的众矢之的。人们对之毁誉参半,褒贬不一,其中相当一部分人认为这是贾平凹...  相似文献   

4.
贾平凹的小说<废都>深刻地反映了废都社会的媚俗、虚无与颓废.这里通过对小说主人公庄之蝶以及牛月清、柳月、唐宛儿、阿灿等女性形象的分析来阐释小说的主题,认为庄之蝶是中国当代社会的"零余人",而与其相关的女性是废都社会的祭品,进而指出<废都>反映了20世纪末中国社会"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  相似文献   

5.
张连义 《南都学坛》2004,24(3):62-64
贾平凹是一个具有忧患意识的作家。他的大部分作品都充满了忧患意识,其中,《浮躁》、《废都》、《高老庄》、《怀念狼》是其创作不同阶段的代表作品,鲜明地表现出其忧患意识逐渐发展的过程。《浮躁》表现出对社会现实的忧患;《废都》通过庄之蝶等文人的自恋与彷徨对作为道义承担者———知识分子的沉沦表现出担忧;而《高老庄》、《怀念狼》则把关注的目光对准了人类自身以及人的生存环境。总之,随着作家创作视角的开阔,其忧患意识愈来愈显现,关注的焦点也越来越接近"终极关怀"。  相似文献   

6.
小说《废都》的发表距离现在已将近二十载,贾平凹从男性中心主义视角出发,用一种男权话语塑造了一群极具现实意义的女性形象。这部如同浮世绘般的小说,为我们展现了四位女性悲剧的结局。本文以小说文本为基础,就书中与庄之蝶纠缠的四位女性为主要研究对象,揭示在一个以男性为主导且面临急速转型的社会中,女性命运走向悲剧的必然。  相似文献   

7.
翻开贾平凹的《废都》,迎面扑来的是一种浓郁的悲剧气息。它从世俗的、哲学的、魔幻的、神话的等不同的角度,展现了人生的、民族的、时代的乃至人类的悲剧意识。主人公庄之蝶的形象集中体现了这多重悲剧意识之一的人生悲剧意识。一出场的庄之蝶已是斐声文坛的著名作家,他名声大,崇拜者多,在西京的四大名人中首屈一指,“春风得意马蹄疾”。作为一个从潼关的乡下出来,苦苦奋斗了十几年才有今天的人,他本应该活得很自信、很得意、很潇洒,但是他却感到活得很累、很尴尬、很焦虑,而且这种感觉越来越强烈。“泼烦”几乎成了他的口头禅。…  相似文献   

8.
贾平凹的长篇小说《废都》描写了二十世纪末的西京文人的生存状态和社会状况,对传统的道德和人文关系做了颠覆性的思考。他极力想表现出二十世纪末西京的人文生态状况,寻找西京的病症,但世纪末的西京,社会危机四伏。文化危机、社会信仰危机与社会信用危机相互交织,再也难觅昔日的辉煌与胜景,因此西京便成了人文俱废、气数已尽的"废都"。  相似文献   

9.
贾平凹一直宣称自己是个农民,却始终像是徘徊于城市与乡村的孤魂野鬼,是"被连根拔起又抖净了根须上的土、栽到哪儿都难活"的树和草.从<废都>里的庄之蝶到<秦腔>里的引生,形象生动地展示出他的心路历程.我们才真正感受到他那种深厚悲悯的乡土情怀.综观贾平凹的小说创作,与乡土的关系上作者的身份大致经历了讴歌者-批判者-边缘人-咱村人的转变,情怀也有热情-冷峻-迷茫-塌实这样一种清晰的变化轨迹.<秦腔>以其极端的叙述方式将作者的乡土情怀推向极至.  相似文献   

10.
《废都》讲述的是人与城流离而又依附的故事。落魄文人以拾破烂者形象游走城市,不仅收集城市垃圾而且也在传播民间话语。《西京杂志》主编在自己的刊物里编辑市井艳情故事,而他却独守一生情感孤寂。名作家挣扎于名利,沦落到"游于性",小说在"文人与娼妓"的叙事模式下演绎着城市文学的隐秘。上述三种文人与城市关系的梳理表明:《废都》是城市暴露小说,但是文本缺乏庄严性。  相似文献   

11.
长篇小说《废都》在发表时曾激起巨澜,其中非难多,肯定性评论少。无论非难还是肯定性评论,大抵上都轻视对作品整体的细密考察,犯有断章取义、过度阐释的错误。因此,有对之进行重新解读的必要。《废都》中有相互区分又相互关联的四个故事(官司、事业、性、写作),它们都是关于堕落和破灭的故事。现代化(贱民资本主义化)这一现实变化只允许顺应,不允许逃脱,而顺应则招致堕落的后果。《废都》所描写的正是这种堕落和破灭,以及伴随而来的自我意识上的苦痛。《废都》的性描写虽然是作为克服痛苦的契机出现的,但这里也有堕落的层面,所以,性的故事最终也归结为堕落和破灭。《废都》的结构原理正是这种自我意识的韵律节奏。本文试图立足于个人的分析、阐释,对既往的主要论点进行再检讨,对《废都》进行文学上的再评价。  相似文献   

12.
《废都》以描述社会转型时期知识分子的苦闷、疏离、孤独与浮躁而广为文化阶层关注,又因为对两性生活的写实性描绘而遭到平民阶层的谴责。自94年起文艺批评领域对其探讨趋向纵深,各高校学报纷纷就《废都》中的神秘  相似文献   

13.
废名小说《桥》开篇讲述了一个遥远岛国深夜失火的故事。这个故事在整个小说中独立成篇,别具意味。然而,学术界长久以来对这个故事缺乏必要的关注,几乎没有人深入分析过这个故事在《桥》中的存在意义。通过分析故事中一场来势凶猛的大火与一种隔岸观火的姿势和一个无法丢弃的玩偶三者之间的微妙关系,探讨废名在写实中造梦境和无处不在的游戏叙述的创作原则,及其在废名作品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14.
继享有殊荣的煌煌巨著《中国废约史》面世后,李育民先生又推出新著《近代中外条约关系刍论》,其间相隔不过五年,这两部著作的问世,对学界以及读者产生广泛的影响。范忠程先生评价《中国废约史》乃“中华民族百多年来废约、反帝斗争的丰碑”。①《近代中外条约关系刍论》是作者积几十年研究中外条约之功,一以贯之的从其首创“条约制度”概念,升华研究整个中国波澜壮阔的废约历程后,再次初创研究近代中外条约关系的最新成果。全书结构宏大,内容朴实,史料丰富,尤为重要的是提出不少新观点,引领着中外条约研究的前沿,实为一部富有思想与创新的力作。  相似文献   

15.
"《废都》现象""《秦腔》视阈""《山本》问题"是贾平凹长篇小说研究中三个重要抓手,本文以之为中心,探讨其长篇小说研究的现状与问题。在《废都》批评中,呈现出誉毁相参,查禁与再思重评的曲折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一些批评者前后迥异、判若两人的批评立场与批评姿态,令人不禁感慨批评者的风骨。在《秦腔》批评中,传统(乡土)文化与叙事艺术是最主要的两个既定视野,但作品的世界性因素却缺乏贯通性的追索,说明我们的研究视阈有待进一步打开。《山本》问题,暴露出贾平凹创作中早已存在的顽疾与读者的时代病。对于前者,迫使我们思索批评的意义;对于后者,告诫我们需要健康的批评生态,需要负责任的文学批评,需要实话实说,真诚坦言的文学生态。  相似文献   

16.
性爱文学在新时期文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也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文学评论界敏感而热门的话题。对此文学现象的评说也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本文主要选择了从《爱是不能忘记的》到《废都》这一时段的性爱文学,从性爱与文学的关系切入,加以分析和探索。  相似文献   

17.
《废都》现象透视──兼谈经济大潮中文艺的发展趋向陈长生初版《废都》,旋即30万册售磬。报纸吹:当代《红楼梦》,传世之佳作;报纸捧:当代新突破,出版新现象;文人传:作者获酬100万,“文学升值有望”。在当今不太景气的文坛上出现的《废都》好似一颗爆炸了的...  相似文献   

18.
废名小说的禅学底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现代作家中,与宗教有过或多或少联系的,并不止废名一人,比如苏曼殊、许地山、萧乾、冰心等。但就与宗教关系之密切与真诚持久而言,恐怕要推废名。许地山接触研究过多种宗教思想,既写过深受佛教思想影响的小说《命命鸟》,也有染着基督教色彩的《缀网劳蛛》和《商人妇》。但正如茅盾所提出的:他小  相似文献   

19.
屈原的辞作与道家《庄子》关系较深,其《离骚》、《天问》及《招魂》、《渔父》、《远游》等作品,从思想、观念到艺术,都程度不同地受到过《庄子》的影响。作为楚辞变体的宋玉赋,既有浓重的骚影,又以《庄子》为嚆矢,其《风赋》、《神女赋》等作品,都与《庄子》中的相关描写存在明显的渊源和继承关系。作为楚辞余响的汉代骚体赋,既模拟楚辞,又与《庄子》关系密切,贾谊的《吊屈原赋》、《鵩鸟赋》,班固的《幽通赋》,都不同程度地接受了《庄子》的思想,并袭用、模拟其文辞。  相似文献   

20.
叶舒宪先生的《阉割与狂狷》[1]阐述了阉割情节的普遍性和阉割恐惧对于男性心理的作用,以及阉割情节对人格心理形成的重要性。叶先生的书主要是从人类学方面进行了探索,文章则主要是从"阉割"与文学之关系展开研究。阉割既指生理上的,同时也有心理上的,当代文学作品中出现的阉割现象大体分为自我阉割、被迫阉割以及心理阉割,文章分别以贾平凹的《秦腔》、莫言的《生死疲劳》、余华的《兄弟》及贾平凹的《废都》为代表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