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装饰古坟是日本列岛传统文化中的一种壁画墓形制, 现存 721 座遗存。 装饰古坟遗存中, 圆纹 是最为常见的装饰纹样, 说明这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现象。 绘有圆纹的古坟主要集中在熊本、 福冈两地, 圆纹 主要有圆、 同心圆、 旋涡纹与轮状纹等。 从装饰特点来看, 有单独出现与混合出现等不同结构。 圆纹图案具 有强烈的宗教性和巫术性, 镜子说和太阳说是最流行的解释, 但圆纹与眼目之间的象征性关系应当被关注。 通过考察日本列岛早期的以目生神与绳文土偶, 可以推测圆纹还具有眼目象征意义, 并拥有辟邪与再生功 能; 同时, 以圆纹为眼目的符号语言与东亚文化共有的太阳神信仰密切相关, 隐喻了基于神话思维的东亚文 化共同体的存在。  相似文献   

2.
卷草纹作为中国传统纹样中的典型代表,其形成和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它完成了中国传统装饰纹样从以动物纹为中心向以植物纹为中心的过渡。卷草纹的基本造型以作为主茎的“S”形曲线和作为枝叶的“C”形曲线在主体上相连接的骨架为基础,突出体现了纹样在节奏、对称和比例等构成要素方面的特点,以及由其构成形式所决定的卷草纹的装饰特点。  相似文献   

3.
从文献记载和考古发掘情况来看,山东地区西汉漆器是较为发达的,其出土数量以及艺术水平都值得关注。山东西汉时期漆器装饰方法巧妙而多样,漆器纹样丰富且精美,主要有卷云纹、动物纹、几何纹、植物纹、人物纹以及文字等,通过对其深入分析,旨在探讨该地区漆器的主要纹饰及其所蕴含的时代精神与美学意味。  相似文献   

4.
文章系统阐述了西域莲纹伴随佛教的东进,在中原汉族装饰艺术强大的糅合作用下,不断达到鼎盛并最终完成其汉化的历史衍化过程。针对莲纹与其它传统装饰纹样交织融合形成的吉祥寓意,站在我国传统吉祥文化的审美角度,结合气国独特的吉祥艺术语言,分别对与莲纹搭配的谐音、寓意、序列组合三个方面进行了详细的梳理和解读。  相似文献   

5.
蜗纹是西周早期铜器上一种特有的纹饰,以往由于缺乏系统的研究,不仅称谓混乱,而且也未能真正发挥其断代的优势作用.从出土和传世的铜器来看,蜗纹总装饰在特定的器物上,且装饰的部位相对固定.另外它集中出现在宝鸡、泾阳、灵台和彭县一带,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发展的序列完整、自成一体.对于蜗纹的认识不仅有助于铜器的研究,而且对于我们了解西周时期的气候变化,农业生产状况都是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6.
楚器物旋形装饰与新石器时代屈家岭文化的彩陶纺轮旋纹一脉相承,屈家岭文化彩陶纺轮旋纹应当是楚器物装饰的原型。从图像学理论和原型模式理论上看,屈家岭文化的彩陶纺轮是当时人们宇宙观的象征型模式系统,它为我们揭示楚器物旋形装饰的文化内涵提供了基本的“元语言”。  相似文献   

7.
山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文物室收藏铜鼓一面(封三图一)。通高27.5公分,面径51.5公分,足径51公分,胴部略大于鼓面,腰部内收有一突棱,四耳。鼓面中心花纹为十二芒角太阳纹,主晕为游旗纹,其余纹饰为雷纹、云纹、乳钉纹、絃纹,竖排直线纹相  相似文献   

8.
蒙古族装饰纹案有着悠久的历史,它是蒙古族人民劳动和智慧的结晶。漫长的蒙古族民间文化发展史表明,蒙古族装饰纹案的发生和发展主要来自生活实践、图腾崇拜和宗教信仰等。以文艺美学的视角审视蒙古族装饰纹案在企业标志、商品包装、平面广告及多媒体广告中的运用,可以透视其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同时促进广告设计的发展和蒙古族审美文化资源的丰富。  相似文献   

9.
汉代漆器以其高超的漆艺而名扬后世.扬州出土的汉墓漆器数量高达上万件,可见在汉代,扬州漆器非常盛行,扬州漆器造型上以轻灵见长,纹样上飞舞灵动,充满生命的韵律.扬州汉墓漆器的胎骨分为厚木胎、薄木片卷胎、木片拼合胎,此外还存有少量竹胎、铜胎、皮胎、陶胎;器形主要有耳杯、漆奁、漆砚、箪笥、虎子、面罩和通中枕等;装饰手法主要有彩绘、针刘、金属扣、金银贴饰、镶嵌等;纹饰题材主要有云气纹、鸟兽纹、几何纹、龙凤纹、花草纹、人物故事纹等.扬州汉墓漆器内涵丰富、纹饰生动、色彩鲜艳,具有高超的造型艺术水平.  相似文献   

10.
北魏漆器的装饰纹样有瑞鸟禽兽的动物纹、几何纹、植物纹、历史故事、现实题材等纹样,继承了汉晋传统除此之外,还有新的创新,如团花纹.外来纹样增多,如各式忍冬纹、联珠纹、童子纹样等,并大量采用与纺织品相近的联珠相套环图案结构。  相似文献   

11.
东周陶器在造型上,栩栩如生的仿生造型使器物富有生活气息。而传统的几何造型更是由抽象、规范走向纤细、玲珑;纹饰上,纹样装饰的写意性、象征性减弱而写实性增强,反映现实生活的写实性图案普遍盛行。而绘画、雕塑、漆艺等多种艺术技法的综合运用,点、线、面的娴熟把握,使得陶器纹饰与造型妙合无垠,相得益彰。东周陶器对现实生活的观照,对美的自觉追求,代表了一种全新的审美趣味。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从具象纹饰和抽象纹饰解析图形纹饰代表的寓意和感情,寻找肚兜图形纹饰在设计过程中表现出的习俗节庆艺术装饰的升华特性,通过造物理念与运用装饰手法让抽象的习俗更具形象感与生动性,提出肚兜对传统习俗与节庆的留存与传递方式以“象征式图腾符号”与“实物式留存符号”为主,体现了肚兜对传统习俗的留存与传递,对弘扬我国传统习俗具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3.
东周陶器在造型上,栩栩如生的仿生造型使器物富有生活气息,而传统的几何造型更是由抽象、规范走向纤细、玲珑;纹饰上,纹样装饰的写意性、象征性减弱而写实性增强,反映现实生活的写实性图案普遍盛行。而绘画、雕塑、漆艺等多种艺术技法的综合运用,点、线、面的娴熟把握,使得陶器纹饰与造型妙合无垠,相得益彰。东周陶器对现实生活的观照,对美的自觉追求,代表了一种全新的审美趣味。  相似文献   

14.
装饰音是音乐作品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恰当处理并演奏好装饰音是表现好钢琴作品的基础条件之一。但是,不同时期的作曲家和同一时期的不同作曲家在装饰音演绎和标记方面都有着或多或少的差异。因此,关于此类的研究就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服装的整体造型和服装装饰,是表现服装设计者的风格的标志,是研究如何美化人体的重要课题,是人为的形成人的外部形态,具有一种对外炫耀的意识倾向。只有深入体会服装造型和装饰的和谐之美,才能更好的对服装外观造型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从本质上讲,南朝文人乐府诗不同于非乐府诗的写作特点在于它的虚拟性。非乐府诗所写的内容多为作者亲身经历的事件和当下感知的情境;乐府诗则因其写作的拟代传统而形成对当下情事的疏离,所写内容多出于臆想和虚构。这种虚假化的写作方式对南朝文人乐府诗意象的艺术特征产生了重要影响。"拟"使意象具有递相沿袭的特点,"虚"则形成了意象的装饰性和象征性特征。同时,随着诗坛风尚在齐梁时代的变迁,南朝文人乐府诗中也表现出了某些写实的倾向,这些诗中的意象多是具体可感的。  相似文献   

17.
位于长江流域中游地区的湖南,其佛教造像的地域性与民族性特色非常突出.文章以明清时期湖南地区的佛教造像为研究对象,从造像形制、造像的组合与一般供设程式、佛装类型及纹饰的基本特征四个方面,分析其程式仪轨与传统的汉地佛教造像的不同之处,进而揭示出明清时期湖南的区域宗教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18.
朱志荣的中国艺术美学研究立足于古代艺术和文明遗存,综合吸取考古学、人类学和艺术史的研究成果,以实证研究直接考察和分析器物的造型、纹饰和风格等,提炼出中国古代审美意识的基本特征。他重视从审美意识的起源出发,认为艺术中审美的思维方式是从混沌的思维整体中逐步独立出来的。同时,他注重中国艺术理论体系的建构,以艺术的"主体心态"为中心,他将传统艺术理论串连成一个完整自足的体系,为中西方理论的对话提供了条件,并进一步阐释了传统艺术当代生存的方式与状态。  相似文献   

19.
激光棒的热效应是影响固体激光器提高输出的重要因素。本文采取热补偿方式,首先测定其热焦距,确定补偿曲率,给出工艺方法,最后得到显著提高的输出,并选用实心F-P标准具和它们的组合调谐出荧光带中弱线的连续运转。  相似文献   

20.
剑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冷兵器之一,在中国兵器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有“百兵之君”的称号,其影响极为深远。巴蜀青铜剑则是众多剑类型中的佼佼者,尤其是柳叶形青铜剑因其造型独特、使用悠久、工艺精湛等特点,历来受到古今中外学者的青睐。几十年来,专家学者在巴蜀青铜剑的起源、品种分类与分期以及纹饰等方面研究颇多,成果突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