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 毫秒
1.
正2011年11月26日—27日,由中国民俗学会、全国汉语方言学会与宝鸡文理学院联合主办的"中国关陇方言民俗高层论坛"学术研讨会在陕西宝鸡召开。这是立足于"关中——天水经济区"建设视域下召开的一次关陇方言民俗学界的盛会,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共90余人,提交论文80余篇,分别围绕汉语方言学研究的现状与走  相似文献   

2.
宝鸡文理学院关陇方言与民俗研究中心是于2009年12月经陕西省教育厅批准建设的陕西(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属于以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基础理论研究为主,以地域文化应用性开发为特色的研究型学术机构。它主要以  相似文献   

3.
关陇系指陕西中部的关中与甘肃东部的陇右地区,这里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发祥地之一,也是中国北方文人学者最为集中、其著述最为繁复之地。自古以来,中国的儒教、道教与西方传入的佛教、摩尼教、伊斯兰教、天主教等在这里汇流,形成了源远流长的长安文化,其中以关学为代表的北方理学流派,与程朱理学并驾齐驱,成为全国最富有影响的华夏哲学、思想、宗教、文学、艺术等学术群落。对关陇文人的身世与作品进行全面、深入、科学的发掘、整理与研究,将有力地促进中国西部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  相似文献   

4.
《白鹿原》的关中文化特色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时期文学中,地域文化特色成为很多作家共同的追求,出现了地域民俗、地域方言与文学创作强有力的渗透与交融,并取得了丰硕成果。《白鹿原》是这类作品的典型,在这部小说中,关中民俗文化和方言渗透到方方面面,使作品具有了浓厚的关中文化特色。  相似文献   

5.
黄龙县地处陕西省中部偏北、延安地区东南缘,受近代移民的影响,所形成的方言以陕西关中方言为基础方言,语音上声韵发音基本接近普通话,声调与陕西关中方言相同。移民往往是一个地区语音发生变化的重要的因素,"黄龙话"(亦称黄龙城关新派方言)的语音特征及其方言语音发展变异的根本原因也是受外来移民的影响所致。  相似文献   

6.
关中方言的形成及新时期关中方言研究现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陕西关中地区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无论地望、人文抑或方言,在中国文化史上都占有突出地位。关中方言是关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传承千百年关中文化的载体,从古至今都是学术界关注的焦点。本文拟就关中方言的历史形成与研究现状做以筢梳,旨在显示新时期关中方言研究的实缋,指出研究中所存在的问题和应该努力的方向,使以后的研究能更加深入。  相似文献   

7.
关中方言音韵结构共性与历史行政区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音韵特征共性看,关中方言地理东至晋西南临汾和运城两地区与关中毗邻的数县及豫西灵宝、卢氏两县,西达宁夏固原东南、甘肃平凉、庆阳和天水地区,南到陕南丹凤、山阳一带,北接陕北甘泉、延长一线,正好与史称的"关中"相吻合.这种方言地理与关中历史行政地理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从西汉到北魏近八个世纪里,关中与晋西南、豫西同属司州,北宋又同为治所在京兆府长安城的永兴路所辖,这三个地区方言之间的联系可能是在这两个时期漫长历史中建立起来的;关中西部与甘肃东南、宁夏固原东南的联系自宋代就开始了,元明两代它们又同属陕西行省.正是由于行政地理在千百年的历史变迁中不断趋于一体化,关中方言才沉淀出自己的个性.  相似文献   

8.
秦国建立之后 ,西部的地域范围日益扩大 ,东西之间的对立日趋明显 ,奠定了西部时代的地理基础 ;汉中、巴蜀地区的开辟 ,千里蜀道的修凿 ,郑国渠、都江堰的修建 ,使关中、汉中、蜀中成为“天府之国” ,奠定了西部时代的经济基础 ;秦穆公的西霸 ,秦孝公的强大 ,秦始皇的统一 ,奠定了西部时代的政治基础 ;秦统治者山川祭祀具有轻关东、重关西的特点 ,奠定了西部时代的文化基础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现代设计艺术概念作了阐述,结合国际上发达国家对设计学科的新定位、新发展,以及近几年日本在地域文化设计实践中取得的显著成就,从科学的角度论证了在中国民族地区开展地域文化设计的可能性和必要性,并提出了地域文化设计活动中创造“人—物—环境”体系的设计原则  相似文献   

10.
黄河入海口方言词语及其沿海地域文化内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不同的民族文化或地域文化的某些特征,必然会在不同的语言或方言中得到充分的体现。本文拟就黄河入海口地域文化对当地方言词语的产生及其应用的影响问题谈谈个人的看法,目的是为汉语方言与地域文化的结合研究提供一点实际的方言资料。 一、关于亲属称谓词语 方言亲属称谓词语的使用往往与本民族及本地域群体的伦理观念有着密切的关系。 与西方民族相比,汉民族亲属称谓词语分类  相似文献   

11.
阿坝藏羌民俗文化特色鲜明,极具开发价值。本文就阿坝藏羌民俗文化基本层面予以考察,就阿坝藏羌民俗文化特有价值予以分析,并且就阿坝藏羌民俗文化开发对策提出明确建议。本课题对促进阿坝藏羌民俗文化保存和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2.
民俗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而民间文学则用语言形式表达部分民俗。它蕴涵着丰富的民俗事象,是了解和研究民族文化不可缺少的材料。本文就撒拉族民间文学中的民俗事象作了分析。  相似文献   

13.
原始宗教下荔波水族民俗体育文化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文献资料法、实地访谈法等,从原始宗教的视角对居住在荔波县境内的水族民俗体育文化进行研究。研究表明:信仰原始宗教的荔波水族,民俗文化、民俗体育文化与原始宗教密切联系,这原始纯朴的信仰使其观念、思想、民俗文化独具特色。  相似文献   

14.
传承人是民俗传承的承担者,与民俗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当民俗还是大众的生活常态时,是无所谓传承人的,传承只是群体间的代际传递。因此,传承人的个体崛起在某种程度上意味着民俗文化的衰落。而民俗的复兴,其实是传承人与民俗文化之间的非正常互动,极易造成群体性文化沦为个人的有意识创作,但仍具有生活文化史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文化变迁一直是文化人类学工作者对族群的发展最为关注的一个问题。变迁并不是传统文化及其内涵的全部丧失,而是传统文化的互渗、整合和重构。我们以重庆市秀山县民族村为例,在现代化背景下,族群的物质民俗、社会民俗、观念民俗、游艺民俗等都经历了或正在经历着不同程度的变迁。通过理性的考察,我们认为,根据社区的具体特点和民俗文化本身的特质,对之善加保护,应是重庆少数民族社区民俗文化保护的题中之义。  相似文献   

16.
悠久的历史积淀赋予了大同丰富的民间艺术资源。这些绚丽多姿的民间文化成为记录城市文化信息和见证城市发展的载体。在古城保护和复兴政策的倡导下,大同民间艺术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和重视。如何把宝贵的民间文化遗产得以继承和发展,如何更好地展现民间文化真正的价值,如何把文化和市场结合起来,使民间艺术健康地发展,是我们需要继续努力探索的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17.
社会学视野下一个传统村落文化的现代性变迁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后石村同我国广大农村地区一样,有着祖先崇拜、神灵崇拜以及宗教信仰等民间习俗的深厚基础,这些构成了当地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后石村岁时礼仪习俗、民间信仰以及宗教信仰等方面的调查了解,可以清晰窥见到这一民俗文化事象在不同时期、不同民族间传承演化的历史轨迹。作者以其在后石村的具体表现与历史流程为契入点,来分析和解读辽宁农村地区民间习俗与宗教信仰状况的历史沿革、建构、特征与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8.
雷州半岛民俗文化以其独有的地方特色、原始古朴的意蕴和丰富多彩的形态,成为岭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湛江特色文化的主要源泉。其物质民俗、社会民俗和精神民俗至今既秉承古风,亦与时俱进,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及和谐社会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当前我们的"民间文化"所面对的是一个前所未有的新媒体现场,它对于民间文化生存与审美空间的影响是巨大的。文章立足于以网络媒介为代表的新媒介语境,详尽细致地阐述了以民间故事传说、民歌等为代表的传统意义的"民间文化"在遭遇新媒介后,其存在方式与传播途径的改变,旨在廓清媒体变革对于"民间文化"的深刻影响。同时,通过对新媒介语境中"民间文化"多维度的深入分析后,认为在当代媒体现场,人们应转变、调整对"民间文化"的固有观念和理解方式,并在此基础上,寻求"民间文化"的生存途径和发展动力以促进"民间文化"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20.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民族文化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族的文化精神是什么,至今缺乏统一而科学的解说和全民认同。笔者认为,民间文化中到处都洋溢着的"生生不息"的意识,才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然而民间文化所体现的中华民族文化精神,始终没有得到人文学术界的阐发和重视。因此对优秀民间文化加以抢救和保护是十分有必要的。胆是,一些不法之徒盗用民间文化的名义,装神弄鬼、打卦算命、图财害命,这种种行经,则与我们所要保护的民间文化完全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回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