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传说时代研究存在的问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王先胜 《重庆文理学院学报》2009,28(4):21-27
"中华文明探源"、传说时代历史研究现在是个热点,但是问题明显:一是传统考古学理论、方法存在重要缺失,考古材料不能为学者很好地"消化";二是研究者普遍缺少实证精神,不够科学;三是传统历史学者不懂考古学,无法正确利用考古学成果和考古材料;四是研究者大都没有系统、深入地研究有关中国传说时代历史的古代神话及传说资料.这些问题已经导致也必然导致中国传说时代历史研究及相关认识出现混乱以至怪象,导致所有的研究成果加在一起可能归零或者成为负数.为此,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思路和办法. 相似文献
2.
王先胜 《渝西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
中华文明探源、传说时代历史研究现在是个热点,但是问题明显:一是传统考古学理论、方法存在重要缺失,考古材料不能为学者很好地消化;二是研究者普遍缺少实证精神,不够科学;三是传统历史学者不懂考古学,无法正确利用考古学成果和考古材料;四是研究者大都没有系统、深入地研究有关中国传说时代历史的古代神话及传说资料。这些问题已经导致也必然导致中国传说时代历史研究及相关认识出现混乱以至怪象,导致所有的研究成果加在一起可能归零或者成为负数。为此,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思路和办法。 相似文献
3.
顾颉刚先生的"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说因其自身的科学性而在中国古史学界具有不可替代的崇高地位。在古史新证、对极端疑古的纠偏及"走出疑古时代"的视野下,中国古史学界在直接继承顾颉刚先生的疑古学说和辨伪方法与理论的同时,不断对这一著名的古史理论进行合理的扬弃,从而使其更趋科学完善。日益丰富的出土文献材料,在一定程度上对"层累"说作了新的验证,从而使这一著名的古史理论的当代学术价值不断得到彰显。徐唐学派积极倡导并科学实践的古史三重证法,对中国古典学的未来路向的选择,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在未来的中国古典学发展道路上,顾氏的"层累"说将会继续得到新的验证和丰富完善。 相似文献
4.
张榕坤 《重庆文理学院学报》2016,35(3):32-37
文章以探讨《尚书·尧典》中所记载的舜“陟方乃死”为中心,反思了徐旭生与杨宽两位先生所提出的研究中国传说时代之历史的方法,对先秦文献资料中关于舜崩之事的记载作了详细考辨。初步结论是,舜氏族在禹氏族兴起之后逐渐衰落而南迁,舜氏族在北方最后一位有较大影响力的领袖在南迁后卒葬于南方,其卒葬地很可能就在苍梧、九嶷地区,但已不可确考;而由于南北相隔千里之遥,造成了北方对此卒葬地传说的种种模糊和矛盾。 相似文献
5.
陈家宁 《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2(1):71-74
古代史书对先秦时代史事的记载存在诸多问题。有些是由于年代久远,记载失真;有些是由于立场不同,后世记录者利用话语权对前代历史的故意隐瞒或歪曲。《史记》是司马迁对当时所见先秦史料的集大成性著作,具有重要价值,但同样存在上述问题。传统的局限于传世文献范围内的考证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史料可信性的问题,造成史事众说纷纭。清末以来,甲骨文等大量先秦出土文献面世。随着20世纪中国考古事业的发展,“三重证据法”——以出土文献、考古文物和传世典籍相互印证的古史“新证”成为先秦史研究的重要方法,也为订正《史记》记载的失误、发掘其研究价值提供了新条件。 相似文献
6.
苏永前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14,(5)
针对顾颉刚等的"疑古辨伪"活动,郑振铎提出"古史新辨"的设想。发表于1933年的《汤祷篇》一文,便是这种设想的体现。在此文中,郑振铎借助文化人类学理论,对载录于中国古籍中的商汤祈雨传说进行了还原。今天看来,《汤祷篇》虽有值得商榷之处,但其运用异文化资料研究上古传说的方法,依然有积极意义。20世纪80年代后国内兴起的文学人类学研究潮流,便是对这种方法的隔代传承。 相似文献
7.
宣文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7(3):102-102
晁天义在《求是学刊》2005年第1期上撰文指出,在20世纪的中国古史研究中,关于巫术文化的讨论无疑占有重要的地位。在英国古典进化论派人类学家J·G·弗雷泽“巫术时代论”错误观点的影响下,近年来国内的不少古史研究者将史前中国解释为巫术占主导地位的社会,对历史上各种来源多样、性质复杂的传说不加辨析和区分,而是无一例外地视为著名巫师及其巫术的证据,这是近年来中国古史研究中一种显著的错误倾向。这种错误倾向之所以出现,一方面是由于研究者对中国古代现实主义文化精神的错误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主流精神“重现实而轻玄想”。在这… 相似文献
8.
丁鼎 《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6):94
孔氏家族是我国乃至世界上延续时间最长、声名最为显赫的文化世家。其中,汉晋时期的孔氏家学与中国学术发展的关系至为密切,尤其值得重视和研究。惜乎以往学者对这一课题关注不多,探讨不深。有鉴于此,黄怀信等新作《汉晋孔氏家学与"伪书"公案》(厦门大学出版社2011年,以下简称《公案》)对这一课题进行了全面、系统、深入的考察和探讨。 相似文献
9.
王健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3):74-78
《水经注》所载白起渠,在南北朝时代是一处重要的水利工程,虽借用秦将白起之名,但在性质上与所谓战国时期白起攻楚时所修建的蓄水堰坝完全不同。人称之为白起所建白起渠,其实并非是为民造福的水利工程,而是一个人为制造的堰塞湖性质的巨大水坝,以水攻鄢城的结果导致了聚集在城中的数十万生灵牺牲的人间悲剧,也是古代一次毁坏环境的重大生态灾难。后人将南北朝的白起渠归功于白起,是有意或无意地误读古史材料造成的。这说明,对传世文献的正确解读仍然重要,可为古史真伪形成问题讨论提供新的实例。 相似文献
10.
彭耀光 《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1):95
作为儒家十三经之一,《礼记》是我国古代最重要的文化元典之一,在我国古代文化史、思想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具有多方面的重要价值。丁鼎教授的《礼记解读》(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10月出版)作为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组织编写的"国学经典解读系列教材"中的一种,在 相似文献
11.
叶林生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23(4):104-108
《国语·晋语四》所载一段“古说”自秦汉后颇受重视 ,近年来尤甚 ,在古史研究中影响甚巨。该篇乃纵横家之言 ,不具有“史”的成分 ,与《诗》、《左传》、《国语》其它各篇所载传说存在许多矛盾。“信”了这一说就否定了更古的说法。分清文献中古史传说的源流和简单“疑古”不是一回事 ,确定“古说”源流、判别其史料价值乃是古史研究的前提。 相似文献
12.
甘露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5):10-12
陈佥文先生长期致力于民间传说研究,其新著《壮族风物传说的文化研究》以文化学为理论视角,系统、深入地研究壮族风物传说,开创了民间风物传说研究的新格局。 相似文献
13.
《语用学》一书沿袭了英美学派的语用学研究传统,系统梳理和介绍了语用学的核心概念、基本理论、主要问题和研究方法,同时介绍了语用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和发展态势,例证了语用学研究的新维度和方法论,呈现出一幅比较完整的语用学研究图景。全书论述维度新颖,学科新特质突出,语料翔实,语言贴近读者,是一本实用的语用学教材。 相似文献
14.
李政君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 )》2024,(1):122-130
围绕顾颉刚的“中华民族是一个”观点,费孝通先后提出过两次质疑。第一次质疑是学界所熟知的1939年的争论。这次争论的分歧主要在“民族”的界定标准上:顾颉刚以中华民族为参照对象,更看重主观上的认同意识;费孝通并没有正面讨论中华民族问题,而是立足于西方社会人类学知识,强调不同群体在文化、语言、体质方面的差异性。后来,当费孝通正面讨论中华民族问题时,则接受了顾颉刚的基本观点。第二次质疑是1993年费孝通提出“中华民族是一个”与“古史辨”在思路上存在没有解开的矛盾。这次质疑的关键在于费孝通认定顾颉刚“没有重视一切思想在当时必然有它发生的历史背景”,但事实上,立足于“伪史的出现即是真史的反映”这一观念分析中国古史的“层累造成”,正是顾颉刚考辨古史的特点。所以,第二次质疑更多属于费孝通对顾颉刚古史观念的误解。“古史辨”破坏的是有关中华民族的传统或前现代叙事,而“中华民族是一个”则在此基础上构筑了中华民族现代叙事的起点,二者之间并不存在解不开的矛盾。 相似文献
15.
黄德宽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55(4):81-86,168
清华大学收藏的战国竹简陆续公布以来,一批价值重大的先秦文献引起了海内外学术界的高度关注。新出版的《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叁)公布的《诗经》佚篇和小说佚文,对先秦文学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在论述清华简文学价值的同时,重点分析了《赤鹄之集汤之屋》所具有的小说文体的特征,指出该篇佚文的发现有可能改写文学史家关于先秦无小说的结论。 相似文献
16.
[摘要]“三皇五帝”是中国上古传说时代帝王与先圣的合称,关于这一概念的指代、内涵和文化特征,中原和巴蜀文献皆有记载但各有不同。“三皇五帝”一词始见于《周礼》,但“三皇”“五帝”具体为何,自西汉以来众说纷纭。中原“三皇五帝”虽有不同说法,却有一个共同特点,即“三皇”以产生方式演变来划分,“五帝”则是依血缘关系、功德高古来联系。在中原“三皇五帝”体系外,地处西南地区的巴蜀,也有独特的“三皇五帝”系统:三皇即“天皇、地皇、人皇”,是为“三才皇”;五帝即“蚕丛、柏灌、鱼凫、杜宇、开明”等五主,或“赤帝、白帝、黑帝、青帝、黄帝”,是谓“五色帝”。“三才皇”代表了“天、地、人”三才一统的哲学观念,“五主”代表了西南地区多元一体、和谐共存的文化形态,“五色帝”则与巴蜀大地流行已久的“五行”观念、“五方”意识、“五德”价值密切相关,表现了气吞八极、涵盖四方、形上形下、和谐统一的价值取向和文化情态。 相似文献
17.
沈鸿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3):109-115
先秦两汉文学的诗歌、史传文学、诸予散文等各体文学中包含着丰富的历史传说。其中史传文学和历史传说的关联最为密切,中国古代早期的历史是以传说的方式流传下来的,而中国古代早期的历史传说也有相当一部分保存在史传文学作品中。《史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作者司马迁在系统描述从黄帝时期到西汉时期的历史时,将许多先秦历史传说纳入其中。司马迁运用将政治谱系和血缘谱系相结合、按照不同部族各自的文化属性进行抄录和改写、把传说作为史实加以处理的不同方法,对这些历史传说进行取舍、整合及编排,并在其中体现出他对天子至高无上的儒家大一统观念的认同、明显的抑炎帝而扬黄帝的倾向、强烈的族类意识以及君权神授观念。 相似文献
18.
丁山先生是我国现代著名史学家,其考释甲骨金文主要是通过字形比较、辞例推勘、据礼俗和民族史料释字,其古史研究成就集中体现在史前神话、殷商氏族方国、商周史料考证、商周年代学研究等四方面.丁山古史研究的方法是"二重证据法"在三个层面上的运用与扩大,对古史辨伪理论也有继承和发展.这些方面,我们应加以继承和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19.
《南都学坛》2015,(4):17-21
钱穆考论古史地理,并不单纯考证地名、地理,他的古史地理研究不属于传统的地名簿记之学,而是人文地理学研究的典范。他在《周初地理考》一文中提出周人由山西往陕西迁徙、发展的看法,成为研究周初发展的重要一说。该文运用一些研究古史地理的方法,包括地名研究法,地名迁移,人以地名,非地以人名;地望研究法,考论古史地望、人事要结合当时历史条件,以诗释史,运用声韵学等。虽自圆其说,但在研究方法、阐释文献、处理神话与历史的关系等方面都有不足,如:在研究方法上犯了征之于古迹求之于音似两大毛病;在处理神话方面,把神话人物当作历史人物,没有运用考古资料。这些限制了该文的学术成就。 相似文献
20.
曹成竹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2):128-132
在"后理论"时代我们需要反思和检视理论的弊端,在面向当代、面向文艺和社会现实中实现理论的健康发展和更新。对于马克思主义文论而言,其理论更新的力量应当而且也只能从自身的经验中发掘。只有真正理解了马克思主义文论是如何在特殊的历史语境中,在与历史和不断发展的社会现实的对话关系中深化和丰富自身的传统,我们才能够更好地继往开来。《文化唯物主义与现代美学问题》以英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理论范式与文学经验为对象,从这一特殊而又重要的理论传统中充分汲取了智慧和经验,为马克思主义文论的当代发展和理论更新提供了动力。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