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以宝鸡赤沙为代表的陕西血社火首先是一种祭祀,相信神灵的存在并向其献祭,是其基本的文化内涵。在这一前提下,血社火中所扮演的人物身份和角色以及故事情节倒是次要的,重要的是其刀劈斧砍、剑刺凳扎及铡刀铡额、利剑穿腹的瞬间残酷的杀人场面。血社火的这一共同而基本的特征蕴含了从原始社会流传下来的古代祭祀的两个重要而独特的因素——人牲和血祭。所有的血故事,无论情节多么曲折,人物形象多么丰满而逼真,或善或恶,都投射了古代以亲子为牲,以族人为牲,以仇人为牲,以俘虏为牲的影子。鲜红的血迹凝结为人们关于几千年来神秘而恐怖的祭祀文化集体无意识的象征符号。这种关于殷周祭祀文化的集体无意识以生命传承的方式依然存留在现代陕西的民间社会,它是生长血社火这一独特民间文化奇葩的根。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人类文化学为理论视觉,指出图腾崇拜是社火脸谱产生的母体,并就社火脸谱中的自然意象及其象征韵味作了论述,进而提出了社火脸谱是华夏艺术演进史的活化石这一事实。  相似文献   

3.
《圣经》是一部记载神政史和人类救赎史的"书中之书"。书中多次提及的"血"成为贯穿全书的血线,被赋予了深刻而丰富的象征意义。它是生命的象征、拯救的赎价、献祭的祭品和立约的凭证。这些相互紧密联系的血意象构成了《圣经》中血观念的生动完整形象。  相似文献   

4.
黎族原始宗教信仰作为黎族人民精神家园的象征,在黎族生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成为研究黎族必须着力探讨的重要内容之一。黎族原始宗教信仰的基本内容有祖先崇拜、自然崇拜、图腾崇拜和巫术崇拜;其基本特征表现为原始性、习俗性和坚定的虔诚性;其形成原因有自然根源、认识根源、心理根源和社会根源。探讨这些问题,对于深化对黎族的认识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凤翔社火考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凤翔社火扮相逼真、造型难度极大,在北方各类社火艺术中独树一帜,历来在凤翔人的生活中发挥着娱天、娱神、娱人的积极作用,也对凤翔人的性格、生活方式等方面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针对凤翔社火作田野考察,以求了解它的发展与现状,以便进一步采取相关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6.
西方传统文学一直在理性主义的价值框架里,托庇神学、哲学实现其"认识必然"和"超越必然"的心灵自由象征.所以,西方传统意义里的"诗"与"思"总是同神和理性所保证的"逻辑"或者经验和生活所证实的"事实"密切交织一体.西方传统的"诗"总是运用透明、规整的语言话语传达清晰、明澈的思想意蕴.西方现代哲学价值论转向以及所引动的价值观转变和对语言符号的关注终于摇撼了理性主义的价值框架,使传统历史理性与价值理性通过相互的位移而推动了诗、文学与思、哲学在更深、更本真根源基础上的合二而一,并最终改变了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自由象征意蕴.  相似文献   

7.
人们往往认为北斗信仰与猪神崇拜是截然不同的两个概念,因此无法解释考古材料及文献记载中出现的以猪象征北斗的观念,甚至武断地斥为虚妄之说。本文通过分析佛教、道教以及笔记小说中的相关记载,证明中国传统文化中北斗与猪神的内在属性有很多一致之处,如水、北方、冬季、黑色等等,这构成了民间以猪象征北斗的心理基础;而佛教中猪形神与道教北斗星神的合流则间接证明了北斗与猪神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8.
从屠格涅夫的抒情小说和个人的感情生活经历两个方面论述了屠格涅夫作为抒情艺术大师的本色 ,进而通过分析其抒情小说象征的意向性 ,揭示了其作品具有永久性艺术魅力的根源  相似文献   

9.
莫言小说中经常出现寺院意象。寺院里的“神”和“圣徒”等宗教象征符号被创作主体消解和颠覆,摧毁了神圣的宗教情感和宗教尊严,使“神本位”回到“人本位”,甚至“人体本位”。  相似文献   

10.
中国日月神话的象征原型考述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中国的日月神话中,蕴涵了一个由象征原型建构起来的民族精神模式:一是太阳神话的象征原型,由日神帝俊转化而成的三足"踆乌",熔铸了父神创造万物的理性进取精神;二是月亮神话的象征原型,由月神常羲转化而成的母神嫦娥以及作为生殖神的蟾蜍、兔子,整合了母神通过生育而实现的种族不死的永恒精神,汉魏六朝之际形成的桂与吴刚神话,则把这种追求永恒的精神落实到了个体之上;三是日月和合的象征原型,它代表了刚刚摆脱无意识之"水"后所形成的对永恒之进取的文化新人的产生.  相似文献   

11.
"狂欢化"理论是巴赫金在对阶级前农业阶段人类集体式劳动生存状态的详细论述中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这一理论的提出是巴赫金对千百年来欧洲社会的时代背景以及人类生存状态深入思考的结果。虽然它是对一切狂欢节式的庆贺、仪式在文学体裁中的一种转化和渗透,但与我国的民间社火艺术一样,都是一种平民化的活动,一种告别了阴沉黑暗的社会现实的节日游戏,一种弥漫着生生不息的生命精神的狂欢仪式。所以,用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来观照我国的民间社火艺术,不仅能够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相互阐释;而且,把握这一理论,对于人类在当今社会实现此在生存的某种超越还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2.
传统的雁北民间社火是节庆活动的一部分,反映着农业社会的生产方式和文化心理,具有鲜明的祭祀神灵和祈求丰收的文化内涵,并在它的发展过程中滋养了戏曲的形成。现代社会的消费性瓦解了社火的神圣性和神秘性.它与地方文化和地方经济相结合,具有了审美与娱乐以及旅游与经济的文化功能,  相似文献   

13.
目前,关陇地区乡村文化建设取得的成绩主要表现在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群众文化活动组织及文化遗产保护等。乡村自然环境封闭、农耕经济形态落后、农民受教育程度太低及政府和政策的忽视等原因导致关陇地区乡村文化设施差,投资少,资源缺;居民素质低,文化观念落后;乡村主体空巢及农民缺乏自信。通过发挥政府职能、搞好引导服务、发展乡村教育、增加农民收入、培养文化精英及找准文化建设载体等途径,可以解决目前当地乡村文化建设的问题。以关陇地区最强势、最典型的民间社火为乡村文化建设的载体,可以有效地将乡村文化建设与社火民俗的研究保护和利用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14.
改革开放以来,学术界对于毛泽东资产阶级权利理论多有讨论,但视野主要局限于对毛泽东资产阶级权利理论内容本身的探究,而鲜有对毛泽东形成这一理论的多方面思想渊源的探讨。笔者认为,毛泽东资产阶级权利理论虽然主要来源于马克思的资产阶级权利理论,但毛泽东又依据其平等观、共产主义思想和"反修防修"思想,以及对我国社会主义现实的判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资产阶级权利理论。因此,探讨毛泽东资产阶级权利理论的思想渊源,对于全面认识毛泽东资产阶级权利学说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孤独意绪是贯穿爱伦·坡小说的基调.它不仅体现在故事人物与世隔绝的生活环境或孤立无援的处境,孤独也充斥了故事主人公的精神世界.爱伦·坡小说中强烈的孤独意识既同作者自己的生命历程息息相关,也有着深刻的社会根源.孤独意识虽然给人一种痛苦的感受,但从美学的角度看,它却是重铸人格、升华艺术精神的激素,反映在文学作品中极易引起读者...  相似文献   

16.
对海德格尔"技术之思"的研究不能忽略技术与虚无主义的关系问题。技术与虚无主义之内在关系构成了海德格尔对现代性的生存论审思。结合海德格尔的思路,两者之关系可表述为:"技术是最高意义上的虚无主义"。它内含3个逻辑层次:(1)虚无主义是现代性的内在危险,虚无主义与危险等义;(2)技术是最高意义上的危险;(3)危险之救渡与虚无主义之克服的希望就在于"技术的转向"。海德格尔通过技术与虚无主义关系洞察到了现代性的内在危险及救赎希望。这一生存论审思独辟蹊径,敏锐而深刻,但仍存在诸多问题,更甚者,它内在蕴含着"危险"。  相似文献   

17.
黄春明是台湾乡土小说家,他的小说经历了冷遇之后在20世纪80年代被重新“发现,”从文化与身份认同的角度解读这种“发现”的内在根源,了解并确证黄春明小说的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18.
颜色政治学的存在是造成颜色化文学经典的根本原因。瞿秋白、茅盾和红色经典《子夜》在接受史上的互动,是中国左翼文学批评史的完美实践。它不仅丰富了瞿秋白作为革命政治家的文艺理论内涵,也改变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实践品格,更生成了中国艺术史上的特异现象——红色、艺术与经典之间无尽的纠结。  相似文献   

19.
古代福建汀州所在的汀江流域在客家民系形成中具有最重要的作用和地位。它是福建客家聚居的主要区域和文化中心区域,在客家民系发展中起着人口聚落、繁衍和族群认同作用,也成为当今世界客家血缘寻根和文化寻根最重要的区域。客家只有在通过血缘与文化寻根达到客家族群认同的基础上,才有可能进行全球化背景下的客家文化重构。  相似文献   

20.
《徽风奇韵》所描述的绘画空间表现了当代工业文明条件下的人造物的美学意义.表现主义形式诉求的是现实主义的实质,这正是画者对中国现代工业文明及其语境之下机器美学的新的诠释,这种根植于当代社会文化背景的艺术创作,符合人们惯常的存在语境和常识内涵,澄澈了人们对物质世界的感受,深化了人们对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理解和认识,同时在美学观念、绘画形式空间之间的平衡方面做了有意义的探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