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陈连庆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78,(4)
兮甲盘,又名伯吉父盘,是记录西周奴隶主国家与严允、淮夷之间各种关系的一个传世重器,史料价值极高。它在宋代就已经出土。张抡:《绍兴内府古器评》最先著录。元时为鲜于枢所得,枢所著《困学斋杂录》曾记其事。明代陆友仁:《研北杂志》也相继著录。清末藏于潍县陈介祺家。几百年来流传有绪,说明人们对它的重视。 相似文献
2.
彭曦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3(5):10-16,21
2003年元月,宝鸡眉县杨家村新出土西周青铜器27件,为本世纪初重大考古发现.其中(辶来)盘铭文372字,是最重要的一件国宝.(辶来)盘的价值是:第一,可补文献之缺;第二,为西周青铜器断代提供了标准器;第三,映证了<史记*周本纪>所载成、康二王时期西周与鬼方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4.
杨秀恩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2012,(3):33-34
齐大宰归父盘(《集成》10151)中的祈作■、蔡叔季之孙■匜(《集成》10284)中的祈作■,应隶定为■,从兽,是■的另一个异构字。而学者多隶■为或■,于构形皆无说。两周金文中,单兽可互代。曾侯子镈(《商周金文资料通鉴》15762、15763、15764、15765)有■,应隶为■,为鐘的异构。■簋(《集成》3888)中的■字,应为得之后起形声字。 相似文献
5.
刘军社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3(5):17-21
陕西眉县杨家村发现西周窖藏青铜器21件,其中达盘铭最长,达372字,是研究西周历史化的重要资料,对单氏家族及中国家谱发展史、成康时期民族问题的研究有重要意义;同时也为西周晚期铜器断代提供了标准器,将宝鸡各地出土传世的青铜器串联起来,对于研究杨家村遗址及周原的性质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王彦坤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43(3):153-155
南北朝史书中,"拔迹"有"起家,出身"、"起行,登程"、"兴起,崛起"等义,"保合"有"保守,保持"、"安定和谐,安集"之义,"锐"有"坚定,坚决"、"专一,专心"之义,均不为当代大型字典、词典所收录。史书所见辞书漏收词语之普查、考释工作,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7.
战国玺印由于距今久远,印文残缺,形制各别,常有误释或未释之现象。本文在已有研究基础之上,对《古玺汇编》(以下称《玺汇》)中部分未释或误释官印,依据文献典籍与考古材料,或厘正旧说,或予释解,做出了新的讨论。 相似文献
8.
袁金平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31(3):12-16
河南新蔡葛陵楚简的字词疏证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本文选取三则以辨别形体,疏通词义。新蔡简中用作楚“惠王”之“惠”有两类形体,“惠”在形体上易讹混成“葸”字,这在时代晚出的文字材料中亦有发现。“惠”形体讹变为“葸”在战国中期已成事实。“辸”在两处简文中均应读为“仍”,“乃”、“仍”典籍每见相通。《说文》:“辸,因也。”“辸而归之”、“辸而谓之”即“因而归之”、“因而谓之”,文义十分顺畅。简文“辸(仍)”从[彡卜人],可能是为区别于“乃”字而作。新蔡简“文君与啻”,“啻”应当读为“谪”,义同于祟。“文君”是新蔡葛陵楚墓暮主平夜君成的直系先祖,在古人观念中,故去的祖先和自然神一样都可以降灾为祟于己身,新蔡简中即有“文君”作祟的例子。 相似文献
9.
樊俊利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41(4):160-162
对《商周金文资料通鉴》中著录的三件新出的战国铜器上的未释或误释铭文进行了考释,认为18851号器首字不为"衣",而是"黾"字;17301号器第三字阙释,我们认为应是"寍"字;17320号器首字,邹芙都先生考释为"玄舍"合文,我们结合战国兵器铭刻制度及字形变异特点,认为应改释为"舒"。 相似文献
10.
李晰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2011,39(2):59-61
本文在爬梳文献材料的基础上,考释了《三遂平妖传》中的三则词语,分别为"勾疏"、"有请的"、"做私的"。考证结果可以补充辞书失收的词条及义项。 相似文献
11.
12.
清代九江德化进士余霈元,为官清正廉洁,在各地的方志中享有不错的声誉,是九江勤廉文化的代表人物。现结合方志,对余霈元的生平事迹做一个简要的考证,并考释其《上元县志序》《浚复运渎记》《重修王文成公祠记》三篇佚文的内涵。 相似文献
13.
《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19,(1):80-86
甲骨文金文和纳西东巴文是不同民族的古老文字,考察二者在如何用表意的方法创造表示声音的字、在古老的文献中写一个字要同时读几次的情况及两种文字竖向和横向延展书写形式等方面的异同,有助于促进文字的研究。 相似文献
14.
谭步云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53(6):63-68
通过对狐、蒦、飲/**/酓三个未识古文字进行考释,揭示其形体的演变途径,分析它们在具体文例中的意义,并论及与之相关的文字的源流关系,力图解决一批出土文献释读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钱玉趾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31(7)
本文考释了三件古蜀族文物的铭文,其中,三角形青铜戈上的三个字符释为"君王使用的铜戈";陶纺轮上的两个字符释为"转动纺轮".本文认为:古蜀族的文字与彝族文字都是音节文字;古蜀族与彝族的语言文字及族源都有亲缘关系.陶纺轮是商代器物,其上铭文应是商代文字;与古蜀族文字有亲缘关系的彝文的起源,应在商代或商代以前.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