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绝大部分情况下,西周中晚期金文中的“师”官的身份是武职军官。这一时期,西周王室对于“师”官及其家族的赏赐次数繁,规格高。对“师”官的频繁赏赐,是由于国内政治形势的需要,以及“师”官在对外战争中发挥的重要作用所决定的。对“师”官的频繁赏赐,加强了西周中晚期王室的军事力量,促进了以“师”为核心的军人势力的迅速膨胀。  相似文献   

2.
秦汉时期"劝课农桑"主要有纳粟拜爵、提职晋官、赏赐钱物、免除罪罚等主要形式,还有罚金、免官等辅助形式,多种形式的"劝课农桑",保障了粮食的生产和收获,为军事征战的胜利和社会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相似文献   

3.
《南都学坛》2016,(5):30-34
唐代宦官供奉官是不同于内侍省职事官或内诸司使的第三类称谓。主要有三种类型:一是专职供奉官,侍奉在君侧以备顾问应对,执行奉使宣谕等任务;二是内诸司使兼任供奉官,由于部分内诸司使供职内廷,兼任供奉官则可经常接近皇帝;三是荣誉赏赐的加衔。等级上,最迟在咸通年间基于服色,已形成紫衣供奉官、绯衣小供奉官,包括绿衣供奉人员在内的等级鲜明的序列。相应的身份地位和任务等不尽相同,体现了宦官供奉系统逐渐成熟完备。宦官供奉系统具有鲜明的"私"的特征,是唐代皇帝意图建立个人权威系统的尝试,也是唐代加强中央集权制的一项政治措施。  相似文献   

4.
西周中晚期册命金文中的"五邑"并非"五个邑",而是一座位于岐周东面漆水流域的城邑。"五邑"建制有三:一是军事统帅太师、师及辅助管理军事人员走马、驭人的官员;二是行政官员邑人及管理甸人、水利设施的官员;三是以祝为代表的神事官员。三类官员以太师、师为核心领导者,其下属或行政官员一般由太师、师举荐。西周中晚期"五邑"既可加强岐周、丰镐军事防御,又是西周重要农业区。  相似文献   

5.
1996年至2010年在大陆报刊、杂志、网络上可检索到的"诽官案"共计45件。这些被舆论称为"官告民"的刑事诽谤案激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与争鸣,甚至成为了舆情、政情的风向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来解读这些现实案例所呈现出的诸多问题,可观我国社情、舆情以及官民关系之一斑,并站在"让公权力在阳光下运行"的视角,为中国当下"诽官案"现象提供政治与法律上的应对之策。  相似文献   

6.
西周赏赐类铭文中常记载各种赏赐物品,这些赏赐物的出现以及之间的组合都呈现出一定规律。掌握这些规律不仅有助于正确理解铭辞文意,对充分认识西周赏赐制度,以及受赐者地位和判断铭文时代等也具有重要意义。此外,量化分析为考察这些规律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进而以分析结果为基础探讨、总结各类赏赐物间组合规律。  相似文献   

7.
王艳 《南都学坛》2012,32(6):37-40
宋朝朝贡额外赏赐的物品较为丰富,有衣带、银、帛、马匹、戎器、茶、药等物。宋政府意欲通过朝贡贸易中的额外赏赐达到其政治、军事目的。一方面,宋朝朝贡贸易中的额外赏赐在西北、西南等地区少数民族政权中颇见成效,因战略需求,北宋政府将丰厚的回赐作为重要的政治和经济手段,拉拢回鹘、吐蕃等部族,与之结成军事联盟,分化、瓦解和抵御敌对势力。另一方面,在很多情况下宋朝朝贡额外赏赐的实施效果相当有限,宋朝也为之付出了沉重的经济代价。  相似文献   

8.
北周隋唐的散官与勋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北周隋唐的官爵系列中,除职事官和封爵外,还有散官和勋官两大类.散官又分文武,其中武散官在隋以前称为"散号将军".勋官是唐制名称,北周称"戎秩",隋称"散实官".它们都是单纯身份等级标志,没有权力和职掌,只是身份地位的象征. 散官和勋官的性质十分接近,但历史来源和政治属性不同.前者是魏晋以来士族政治的产物,南北朝时已相当成熟,特别是散号将军,已被北魏、北齐和梁、陈用作衡量官吏身份贵贱的基本尺度,成为士族门第的重要标志.后者则出现于西魏末年,是关陇政治集团的文化传统的象征,是关陇贵族的重要身份标志.  相似文献   

9.
西周的军事教育、职官系统和军礼礼仪是西周礼乐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西周时期的军事教育机构已经较为完善,既有中央设置的"辟雍"等,也有诸侯卿大夫设立的"庠序"等,就内容而言主要是与车战相适应的射御等技能的训练,亦有相关军事礼仪的教育。在军政合一的历史背景下,西周的军事职官系统虽然没有专业的将帅,但是已经有专职的军事官员,司掌一般军事事务,处理日常的军务行政。而最具特色的则是西周一整套的军礼礼仪,其与军事教育和职官系统相表里。整个军礼从战前祭告祖先、授斧钺开始,到观兵、致师等军事威慑,再到战争中一系列相关的礼仪要求,最后到战胜的振旅礼、献俘礼、饮至礼等,或战败以丧礼处之等具体礼仪细节。  相似文献   

10.
本不想写这篇文章的。理由很简单,怕得罪人。不过,最近连续几篇有关酒官肇事违法犯罪的报道,不由得使我放下了这个包袱。因为,叹一叹酒官,劝一劝酒官,无论怎么说都是在行善,是一件好事而不是坏事,甚至是功德无量之事。所谓酒官,绝不是指一般会喝酒之官,而是特指那些贪酒酗酒之官,沉迷酒色之官,或者以酒误事之官,因酒受贿之官,因酒犯罪之官。也许,这个说明不甚十分准确,但那个意思应该是清楚的。对那些酒官,我为之叹,更为之悲。  相似文献   

11.
春秋时期周王室衰微,各国的政治独立性逐渐增强,鲁国为提高自身的争霸实力,不断加强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的统治管理。春秋时期鲁国公臣职官制度作为其政治管理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春秋时期鲁国政治制度的主要内容之一。通过借鉴古籍资料及现有研究成果,在考查西周政治制度与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对西周政治制度对鲁国官职制度的影响,春秋时期鲁国的公臣职官构成体系及鲁国公臣职官管理制度等春秋鲁国的公臣职官管理制度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12.
宋代官营船场的建立受自然条件以及政治、经济、军事等因素的影响,形成官营船场北少南多的分布格局.船场的运作从船场建立、物料和经费筹措、人员配置到生产任务的完成,形成由皇帝、中央机构、主管机构、州县、监官组成的自上而下的垂直管理体制,并且分布在地方的其他机构对主管机构具有监督职能,形成一套比较健全的机制.  相似文献   

13.
现存西周青铜器铭文中的周人之"德"经历了一个从天到王再到臣的"下移"过程。这个过程是一个有层级、以"礼"为外在形式的下移过程,为"德"内化为修身的功夫提供了契机。究其原因,"德"之下移既是基于西周确立、稳固政权的需要,也是区分贵族、庶民的政治策略。  相似文献   

14.
周隋时期,府兵军号的滥授及其阶官化过程,削弱了这类军号原有的军事职事功能,却使得府兵制组织系统拥有了重要的品阶政治功能;府兵军号也因此成为周隋官阶体系中本阶官位制度重要的组成部分。与周隋时期主要依赖府兵制品阶系统来构建本阶官位制度不同,在吸收前代官阶制度成果的基础上,唐代的官阶体系顺应了当时政治环境与条件变化的趋势,分化出文散官、武散官及勋官三大品阶序列。其中,文散官与武散官最终摆脱了府兵制品阶系统的束缚,各自构建出独立完整的散阶序列形式,共同形成了唐前期特有的文武分化型的本阶官位制度。由府兵军号不断发展而来的唐代勋官,此时已不再充当本阶官位的重要政治角色,其所具有的政治地位与品阶价值呈现出低落化的特征;而其高级勋官仅具有形式化的开府权,十二等勋官整体被纳入到"比""视"官品的低端品阶结构之中。总之,唐代本阶官位的形成与勋官地位的演革,为后来官阶制度及职官制度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政治基础。  相似文献   

15.
汉字字族的研究是对一系列以母文为发生源的同族字的研究。本文主要以"母文+类属标志"为理论基础,分析一系列以"官"为母文产生的同族字。把"官"分成具有"管理"义、"控制"义、"中空"义、"多、程度深"义的几组字,论证它们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蒋庆坤 《社区》2014,(33):38-38
在安徽省马鞍山市师苑社区,只要提到社区党总支书记蒋萍,人们无不交口称赞:她是居民群众的贴心人。已过知天命之年的蒋萍,1982年高中毕业后曾在市郊小学当了11年民办教师。不料1993年因母亲查出晚期癌症,她毅然辞去教职,应聘为居委会“细胞官”。从副主任到总支书记,一干就是20多年。  相似文献   

17.
上古曾称天子所居之处为"县",进而扩而大之,将整个国家也称为"县",以"县官"指天子;"官"有国家义,天子是国家的象征和代表,因此由"官"又引申出天子义.对"县官"、"官"二词的天子义,现代一般大型辞书往往只停留于前人的识断,释义未周,皆当乙正之.  相似文献   

18.
酉阳土司从冉守忠于宋建炎三年(1129年)因军功封军民宣慰使,并加封安燕侯后,世代世袭,执掌酉阳.冉氏土官、土司一脉并非当地土著,而是由中原迁至夔万,再军事移民至酉阳,其族属亦非现今之土家族,实为南迁汉人.冉氏土官土司在执掌酉阳期间,与境内大姓家族的纷争、参与"赶苗拓业"、应征调课贡赋、兴学等,使酉阳的民族关系在纷乱离合中入历史的印痕.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平遥广播电视中心的各项工作都搞得扎实有效,特别是老龄工作,更受人称道,广播电视中心主任郭保旺被人们称为老干部和老职工们的敬老“服务官”。1995年2月,因工作需要,郭保旺走马上任平遥广播电视局局长,之后又兼任该局党支部书记。上任伊始,他首先调查了解中心的老干部情况。他说,尊老敬老是中华民族的一种传统美德。老干部、老职工是国家的宝贵财  相似文献   

20.
也许是一句话,也许是一组报道,也就有了这篇"也说玩官"。这句话是:官员自律至少要三戒--戒贪,戒色,还要戒玩。一位老干部说的。这组报道是:不能以红色旅游之名,行公款旅游之实。新华网上发的。这个戒玩,当然是指戒公款之玩。其实,此戒本属当今官员自律的题内之义。不知什么原因,不少官员似乎没有想到此戒,以至公款游玩之风屡禁不止,甚至还扛着红色的名义出游。所谓"玩官",是特指用公款外出游山玩水的官员,或者用别人之钱外出游山玩水的官员。也许是"人之性,本好玩",不知是怎么一回事,眼下玩官似乎有点挺流行的,这个面到底有多大,恐怕没有人能说得上来,但说这个面不小,应该是没有问题的。可以说,官员动用公款旅游,已经成了官场的一个痼疾。既有顽症,就得针砭,非治不可。尽管玩官不同贪官、赌官、色官,但也不能不说是一个"病官",且与那个先进性格格不入,也甚有必要来几句点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