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翟羽艳 《求是学刊》2007,34(3):71-76
百年前中国物权立法道路的选择奠定了当代中国物权立法的模式选择和价值取向,也导致了中国物权立法进程的艰难曲折。中国当代的物权立法必须走出功能价值定位偏失、忽略本土法律传统等误区,在中国本土法律资源的基础上引入现代性的价值目标,对物权理念进行更新,将法律的文化意义和形式品质作为物权立法的新理念,实现中国物权立法现代性的转变。  相似文献   

2.
黄世席 《学术交流》2003,78(1):37-40
全球化时代已经形成 ,全球化时代的国际私法也有一系列新的发展趋势 :国际私法的调整范围不断扩大 ,渊源不断充实 ,性质在慢慢转变 ;国际私法内容的集中化、成文化和趋同化不断加强 ;法律选择明确性和灵活性的结合、适当性的增强以及法律选择方法的多元化。全球化时代中国国际私法立法也应顺应国际趋势 ,加强成文化立法 ,增强其灵活性和适当性 ,以促进国际民商事关系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论法律文化及其构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法律文化是文化现象在法律上的特殊表现形式和重要内容,从本质上讲,它包括两方面的含义,即技术性法律文化和法律现象精神部分的法律文化。从这两方面认知法律文化,可以使我们更加明确对传统法律文化和外来法律文化的态度,深化对法律文化在法治建设中重要性的认识。法治建设所需要的法律文化的实质内涵体现在立法价值目标体系、法律心理价值体系和法律理想价值体系等方面。对于法律文化的构建,我们既要注重加强法律文化的物质、经济根基建设,坚持正确的原则态度,又要采取有效方式方法,培育优良法律行为模式。  相似文献   

4.
重视社科普及 加快科普立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科纵横》2015,(10):116-118
社会科学普及立法的重要性,是由社会科学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所决定的,又是由社会科学普及工作的重要性所决定的,同时还在于社会科学普及工作的现实需要。社会科学普及立法作为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的"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文化法律制度"目标中的一个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新时期要积极推动社会科学普及立法,发挥社会科学普及工作的理论先行和示范作用,不断提高全民道德素养,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加快文化强省建设,为助推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相似文献   

5.
实行立法起草的专门化是香港法治经验之一:香港法律改革委员会是为了从制度上保证社会各方对立法活动的参与而设立的,是专业研究立法的机构,为法律草拟科提供研究成果,在香港立法活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广东省与香港有着不同的法律制度和法律体系,在立法制度方面是不能进行机械比较和模仿;但我们可以学习其法治精神,从技术上学习其先进经验,提高我省的行政立法水平.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代立法文化以君主为核心,形成了君、臣、民共同参与的综合立体的立法机制;贯彻则天、伦理和民情的立法原则;以秩序、教化和无讼为价值取向;同时立法既有规范君主和臣民的实际社会功能,又具有昭示国家政权合法性的象征涵义;立法程序体现君主掌握立法权并在立法过程中处于核心地位;以修法辅助立法,保证了法律的稳定性,又使其能够适应社会发展变化;在律典中蕴含着强烈的审美意识,展现了中国古代立法的审美维度。  相似文献   

7.
《德国民法典》的演进及其量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海峰  刘丹 《学术交流》2004,6(10):21-24
我国民法典的编纂已纳入议事日程。在民法典的编撰过程中,借鉴作为世界优秀法制成果的德国民法典的立法经验尤为必要。德国民法典在立法预研的严肃性、继承法律文化传统、吸收借鉴外国法优秀成果、协调单行立法与法典立法的关系和抽象度以及构建市民社会民法文化等方面的突出特点,应成为中国民法法典化的重要理论参照物。  相似文献   

8.
章高荣 《社会》2020,40(1):187-212
寻求法律移植与习俗的有机统一无疑是中国法律现代化最为重要的问题。由于缺乏微观政策过程的分析,对这一问题的探讨大多停留在宏观层面。本文从法律现代化和法律多元主义的理论视角出发,以《慈善法》中“慈善”概念的形成为例,探讨了法律移植与习俗如何通过立法体制影响法律的形成。研究发现,习俗通过回应性立法的制度安排以及立法者的双重身份被纳入到决策中。法律移植的慈善概念则通过法律专家与立法者的深度互动产生作用。然而,立法过程中提案与审议的分离以及政治官僚制的决策模式使得形式理性法律的建构面临双重消解。因此,促进立法体制的优化才能实现立法中形式理性与价值理性的有效融合。  相似文献   

9.
在西方法律发展的历史进程中,习惯对法律的制定和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和参考作用。法国“向居民进行的”习惯法依据调查,为制定符合法国国情的民法典和相关法律提供了立法基础,在当代习惯仍是国家立法的重要法源。在德国法律发展史上产生重要影响的历史法学派强调,真正意义上好的法律,是建立在习惯法的基础上体现着一个国家“民族精神”的法律。在英国,以判例法方式表现出来的普通法传统,就是在习惯法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国外习惯入法的历程以及现今习惯在立法和司法中的地位和价值,对于我国重视和加强民间习惯的研究,思考习惯对我国国家法的法源意义,有一定借鉴和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中国共产党的土地立法是为实施土地政策所制定的法律。土地立法在新民主主义时期的产生是合理的也是必然的,土地立法为新民主主义时期的共产党的土地政策的实施起到了法律保障的作用也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1.
我国地方旅游法律环境透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祁颖 《学术交流》2006,(8):54-56
旅游业法律环境是旅游业软环境的有机构成,对旅游业健康有序发展起着重要的调整规范作用。地方旅游法律体系是旅游法律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建设与发展不容忽视。各地旅游法律环境成熟程度的差异、各类地方旅游法律文件效力发挥的局限、各地旅游立法、旅游执法对透明度原则的忽视、地方旅游法规在量和质以及立法模式等方面的滞后性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严重阻碍了地方旅游业的健康发展。研究分析这些问题,有益于地方旅游法律环境建设,推动旅游业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2.
面对日益复杂的合同现象,立法上应当采取怎样的体例或模式进行系统的法律调整,业已引起立法部门和理论界的关注。合同立法无疑是在一定合同观念指导下进行的,体现了对合同现象的法律认识。合同立法模式的选择和确定往往深受合同观念的影响和制约。因此,探讨我国合同立法模式问题不能不考虑合同观念的作用。只有确定与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相适应的合同观念,才能更好地创制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合同立法模式,规范社会经济关系。  相似文献   

13.
缺陷与成因:国家法的乡土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学亮 《社科纵横》2004,19(5):74-75
当前立法工作中存在着一定的缺陷 ,如农民权利缺乏保护、国家法在某种程度上偏离农村乡土关系、法律法规呈现明显漏洞等 ,造成了法律进入农村的困难。农村法制建设需要加强立法工作 ,提高立法质量。法律必须赋予农民同等的权利 ,必须尊重传统文化 ,必须得到人们内心的接受。立法要关注社会发展的不平衡和不同质 ,并在实际工作中不断完善现有的法律法规和法条。  相似文献   

14.
盛美军 《求是学刊》2007,34(2):81-84
法律文化是人为了实现其绝对意义的全部本质,而在国家强制力保障实施的行为规范领域中,从历史和思辨中凝结出的内存于观念中、外显于言行中的相对意义的合理的生存方式。公平正义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是法律文化应然性的价值取向,法律文化在实现公平正义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具体体现为舆论造势、启蒙教化、规范设计、实践落实和催化保障作用。法律文化发挥作用应具备相应条件,即倡导积极的法律文化、培养理性的法律人、建立良性的法律文化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15.
妇女立法参与作为公民有序立法参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社会主义立法民主化和女性立法参与主体化的重要方面.以性别分析理论为基础,可以得出这样的概念:妇女立法参与是一种立法参与的权力获得,其目的是平等的分享立法意志的表达权,从而影响利益的性别平等分配.提升妇女的立法参与能力可以增加妇女的立法影响力,而妇女的立法影响力又由妇女在法律中对性别问题的发现能力、法律问题的建构能力和立法的游说能力构成,并受立法体制和程序的制约.研究妇女立法参与问题可以改变传统法律的男性单一视角,促进法律的公正性发展.  相似文献   

16.
北京市与上海市都是地方立法比较发达的城市,其地方立法都具有典型意义。北京市和上海市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既存在着相似之处,也存在着差异之处,这些情况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到了地方立法之中。将北京市和上海市的地方立法进行比较分析,对于掌握地方立法的特点、认识地方立法的构成、总结地方立法的科学发展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在新医改政策所要达成的长远目标中,病人安全占其首位。解决中国病人安全问题,需要有一个病人安全文化环境。为此,必须重视病人安全立法,创造一个好的制度框架和制度文化环境。本文借鉴丹麦、美国等国家病人安全立法经验,从病人安全事件的定义、建立病人安全事件网络报告制度、病人安全事件自愿报告制度、报告者匿名报告与隐私保护制度、病人安全数据库法律制度、病人安全组织法律制度和政府支持法律制度七个方面,设想了中国病人安全立法的制度安排。  相似文献   

18.
张国妮 《社科纵横》2012,(3):57-58,66
法律中存在着大量的法律概念,这些概念构成了法律体系的基础,法律概念也是法的三个基本要素之一,在法律中,无论是法律规则,还是法律原则,都需要一些重要概念的支撑。法律概念在法的运行中具有重要价值和作用,可以统一人们对某些概念的认识,指引人们正确地理解和适用法律,只有借助法律概念,立法者才能制定立法文件,司法者才能对事物进行法律分析并作出司法判断,老百姓才能认识法律,法律研究者才能研究、评价法律。以此避免了在法律运行中不必要的争论与混淆,从而促进了法的运行的效率性与正确性。  相似文献   

19.
尹丽华 《求是学刊》2004,31(5):81-86
英美国家独立制定证据法 ,而大陆法国家将证据法融入诉讼法或者实体法中。笔者认为证据立法模式的选择需要综合考虑立法技术、与诉讼法的协调、证据法的实际功能以及法律传统的承继与法律移植的接受等诸多因素。为此在我国现有诉讼法的框架内补充完善证据法规范 ,即通过修改诉讼法一并完善证据立法应当是最佳的选择路径  相似文献   

20.
三江源地区具有独特的自然环境资源和深厚的民族文化资源,但由于三江源经济、文化、交通的相对滞后性,使三江源地区的文化保护事业与文化产业开发处于起步阶段,对文化产业的法律规范和行政管理都较落后。如何合理、有序开展对少数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以立法的措施保护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当前三江源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中面临的最为紧迫的问题之一。尤其是玉树地区灾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灾后修复、整理和保护工作正在进行,如何有效的通过相关的立法和行政层面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显得非常重要。本文通过调查三江源地区非物质文化保护的现状,研究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措施、方法,以期提高整个社会对非物质文化的保护的价值认识,从而提高三江源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制水平,发扬非物质文化在社会发展及经济中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