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储著源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54(2):29-40
理论创新主体范式,是指在理论创新实践中对拥有共同的理论素养、理想信念、创新方法、目标追求、价值取向的理论创新主体进行角色定位、动员部署、培养挖潜的逻辑范式。按照主体范式的结构逻辑,中国共产党是理论创新的核心主体,人民群众是理论创新的首创主体,国内专家学者是理论创新的学术主体,国外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及其专家学者是理论创新的外部主体。结合当前实践,对理论创新主体,一方面要培养、提高,另一方面要整合、挖潜、拓展。基于此,在今后理论创新实践中,各类型主体应各司其职,敢于担当,交互推进,共同完成时代赋予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使命。 相似文献
3.
郭烁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4):5-23,159
作为联合国社会发展研究院消除贫困和不平等问题的最新思考,本报告倡导将这一命题嵌入广阔的发展结构之中,主张多种政策和措施的配置组合:需要相互补充和协同的结构型转变、宏观经济政策和社会政策的实施过程。社会政策不但具有再分配属性,且具有生产性;也就是说,如果将贫困人口单纯视为一种需要采取区别政策的"剩余"群体,那么就会严重忽略掉他们的能力成长与宏观社会层面的健康发展有着密切联系这一事实。对于那些已经成功实现增进大多数人口福利的国家来说,公共政策的中心,应该是诸如推进平等和公民参与等"结构变革的长期进程",而非减贫本身。 相似文献
4.
卢岚教授所著的《社会结构转型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一书,立足于社会学与政治学的学科交叉点,以社会结构转型在纵剖面和横断面上经历着历时性和共时性的诠释,勾勒出我国社会结构转型的特点。以此为背景,卢岚教授提出了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一种分析框架: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党的领导是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前提与基础;坚持人民立场是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原则与内容;坚持问题意识是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切入点。这一分析框架有助于增强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有效性,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化和科学化发展提供了新的方法论。 相似文献
5.
卢梦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4):11-13,30
小说《西游记》以圆式结构全书,其关目设定、师徒五行属性以及师徒关系构成,相关情节与人物表现,都体现了这种结构模式,即由心统,依次形成食色网(圆)、五行网(圆)、百回关目网(圆)最后一了百了,复归其本。 相似文献
6.
段建海 《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5(3):118-118
农民学,顾名思义就是有关农民问题的学问,具体而言就是通过认识农民及农民问题,以推进农民发展的学问。在中国,农民一直是一个主要的社会群体,重视农民问题的研究是理所当然的事情。李云教授的专著《中国农民政治心理及行为方式变迁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2010年9月出版),就是该研究领域的一部新著。本书由导论、正文五章和结语三部分组成,以农民的传统政治心理及行为方式为分析基点和参照,对近代以来农民政 相似文献
7.
乡镇政治的研究在村民自治的热闹过去后逐步显露出来,但研究的视野却只局限于改革与设置的具体政策层面,把一个真实的乡镇抛弃了。而《小镇喧嚣》一书则在喧杂声中陡然而出,把一个乡镇场域中所发生的故事,以文学式的描摹与学理性的分析呈现出来,让我们看到了另一种逻辑,看到了宏大话语背后乡域政治运作的真实,给乡镇政治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素材。 相似文献
8.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6):F0002-F0002
浙江师范大学法政学院应小丽教授撰写的《草根政治:农民自主行为与制度变迁——以1952—1992年浙江为例》一书,于2009年5月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 相似文献
9.
传统晚报是我国1980年代报业改革的尖兵,服务性、大众化、消闲性是这一类型报纸的符号化价值。但是随着我国新闻改革的不断深化,报纸产业的持续性升级,不同类型的传统晚报的价值结构出现了分化。本文选择《新民晚报》、《羊城晚报》和《扬子晚报》三份传统晚报,在三报2005年度“两会报道”这一主流政治活动报道的横断面上来考察传统晚报的价值结构分化,认为近主流化、全面性大众化和选择性大众化是传统晚报价值结构分化的三个方向,并对其背后的结构性因素做了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0.
张伟巍 《河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5(2):88-90
老舍的<离婚>与鲁迅的<故乡>这两部作品在文体和内容上有很大的不同,乍一看似无相似之处,一为小说,一为散文,一个叙述在城市中摸爬滚打的知识分子对城市失望后回归故乡的故事,一个抒发带着故乡梦的知识分子返乡后对故乡失望的情怀.但是这两部作品合二为一即构成了钱理群先生所说的离去--归来--再离去的情节结构模式.在这一模式下,<离婚>中老李对都市生活的逃避和<故乡>中我的再次离开故乡,充分体现了中国现代知识分子在现实中对自我定位的迷茫以及在精神层面的自我迷失. 相似文献
11.
陈隆予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9(5)
在<周易>的义理演化中,我们可以看出,随着<周易>从单纯卦象符号到卦爻辞产生、从原始的八卦发展为六十四卦,其义理是在由自然秩序向人伦秩序逐渐展开.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历史中,原始的自然崇拜情结穿越了不发达的神道思想阶段,进入了人道思想兴盛的阶段,而由原始氏族制度所产生的人伦观念(家族伦理观念)也没有因个体私有制的形成而解构,也进入了人道思想兴盛的阶段.崇拜自然和崇尚人伦两种文化情结,在东周时期产生的<易传>中得到了和谐的交融,从而形成了<周易>独特的既崇拜自然、又崇尚人伦的伦理文化结构模式. 相似文献
12.
邱红光 《武汉交通科技大学学报》2004,17(1):122-125
从叙事和文体角度讨论当前小说创作中的寓言化叙事倾向,选择具体文本作人物和结构模式的分析,力图对寓言体小说产生的社会意识形态根源及其所反映的历史和小说观念的嬗变作出说明。 相似文献
13.
王亚楠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35(5)
清代孔尚任的传奇名剧《桃花扇》思想深刻,艺术精湛,影响深远.后世《桃花扇》的多种艺术形式的改编之作,却多赋予男女主角侯方域和李香君以不同的结局,这反映了改编者对原作第四十出《入道》的不同认识.本文结合中国戏曲史的发展和《桃花扇》的创作背景,通过对其主题思想、结构模式及两者关系的探讨,来重新认识《入道》的意义和价值.侯方域、李香君入道,既是剧作“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的主题中儿女私情与家国公义矛盾冲突的必然结果,同时也是由剧作主题决定的复杂、完整的情节结构的必然收束. 相似文献
14.
来自专门学科知识的版权观念,逐渐突破专业性边界,成为公众日常生活实践中被频繁讨论的一种创作和生产原则,甚至成为一种价值尺度。那么,大众媒介提供的“中介场”是如何为这一过程提供建构机制的?通过对《人民日报》70年来有关“版权”议题的报道文本分析,发现“版权观念”的建构逻辑大体由社会情境、观念诉求、现实挑战、典型行动四个范畴构成。范畴的编码参考点随时间的变化规律映射出“版权观念”变迁的四个不同阶段。范畴的互动促成相关议程主旨和偏向,从而牵引“版权观念”扩散与传播的变迁路径,形成了媒介在不同语境中催化版权术语培养成为生活理念的建构机制。 相似文献
15.
董建辉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4):F0003-F0003
近年,关于中华民族的形成过程、我国古代边地的国家化以及边地的族群关系是民族学、历史学比较关注的一个研究领域。据笔者所了解,曹大明教授出版的《边界流动与族群变迁:宋元以来武陵地区的土客关系》应是国内首部全面、系统研究武陵地区土客关系和国家化的学术专著,而且是饶有新意,颇具学理性的重要著作。 相似文献
16.
王万民 《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2):113
正由西华大学王民朴、万远英、钟兴明等所著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道路研究》(2009年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规划课题)一书,于2011年7月由人民出版社出版。这是一本研究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模式的好书。 相似文献
17.
公维才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127-127
在我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被称作“三农”问题,而其实质是农民问题。农民作为人存在的生活主调离不开生老病死,如何对其生有所供、老有所养、病有所医、死有所葬等进行制度保障,是人之所以为人的重要体现。然而,由于国情、经济发展阶段性的差异,导致不同的国家、同一国家不同的发展阶段,甚至同一阶段不同的人群具有不同的保障制度。这一点在我国,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具有明显的体现。因此,探讨建国后我国对于农民的社会保障制度的结构与变迁,总结其经险与教训,就具有极为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而宋士云教授的《中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 相似文献
18.
唐芳云 《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1):F0003-F0003
正金林南教授的新著《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范式的哲学沉思》(以下简称《沉思》)从学科哲学视角对学科建设的重要性入手,立足当下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出现的各种"病症",以人类政治文明整体图景为立论视野,"以哲学沉思的姿态探究作为独立学科"的思想政治教育应有学科范式(P1),为思想政治教育成为一门独立、科学以及成熟的现代学科辩护。《沉思》的此番努力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相似文献
19.
刘吉发 《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F0003-F0003
陈怀平撰写的《政治主体论:基于马克思主义主体哲学的分析》(以下简称《政治主体论》)一书,以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思想遗产为理论根据。以人类哲学文明为理论营养,以完善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理论体系为研究目标,在系统阐释政治主体的“本质规定”、“历史演进”、“逻辑形态”、“张力结构”、“价值诉求”和“实践生成”等理论命题中, 相似文献
20.
沈从文的《边城》、张爱玲的《倾城之恋》和钱钟书的《围城》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三部以"城"命名的著名小说,"城"既是实体和故事发生的背景,又是隐喻和象征的载体。通过对这三部小说的对读分析,可以发现"城之恋"的结构模式在这三部小说中,既指向一个共通性的"文化破散"主题,又呈现出多向度的展开,彰显出来三位作家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和由此引发的现代性困惑,同时可以发现三位作家在文化选择和艺术运思方式上的歧异。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