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科学概括,从根本上规定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标识和通俗表达。因此,深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和理解,有利于进一步深入揭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神内核和根本理念,推进其理论建设、宣传教育和学习践行,使之更好地走进群众、引领群众。 相似文献
3.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理论的大力支持,也需要实践层面的突破拓展,最关键的是制度支持和制度保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不能离开社会的政治制度、法律制度、市场秩序的完善以及国家政策的取向等而独善其身。 相似文献
4.
陈跃娟 《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20,36(3):31-33,65
农村义务教育在我国义务教育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特别是对于拥有9亿多农村人口的我国来说,农村义务教育关系到每一个农村家庭子女的成长和成才,关系到农村经济振兴战略,更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要性以及在这一过程中存在的困境进行深入研究,并据此提出相关的应对策略,能够使农村义务... 相似文献
5.
我国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现实基础上展开的。我国经济建设所取得的成绩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坚实支撑;不断完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制度保障,中国共产党的高度重视、积极推进,与人民群众的关心和参与,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打造了强大合力。这些条件有利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有成效地展开。 相似文献
6.
郑志锋 《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自信,源自于其在价值层面的本质性规定,即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和灵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需要宽厚的制度保障。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该大胆地进行制度创新,努力形成凝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寄寓人民美好道德期盼、充盈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的制度体系,让制度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现实生活的重要媒介和桥梁。 相似文献
7.
张玉明 《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8(4)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确立及发展,重点在于教育.尤其是在我国大学生这一承载高等教育理论及实践成果的生力军中开展,意义不同凡响.在大学生中开展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培育及实践行动,不应仅仅局限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还应结合教育理念进行辩证分析.参照当前我国高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与实践的总体现状,提出可行的培育及践行策略. 相似文献
8.
在接受理论视域下,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研究目标,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接受特征和接受机理进行分析。从接受的期待视野来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满足人们的需要;从接受的构成要素分析,认知突破和实践体悟相结合是接受的基本途径,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要在内心认同和外化践行上下功夫;从接受的中介构成来看,要有效利用多种形式的中介来完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实践。为此,必须加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制度保障、强调党员干部示范作用、发挥文化的润物无声作用和重视学校教育的引导作用。 相似文献
9.
新时代大学生群体呈现出个性突出、思维活跃、乐于创新等新的特点,传统知识论的教学范式已经难以满足他们的需求。针对新时代一些大学生中存在的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表面认同强而实质认同弱、暂时认同强而长期认同弱、理性认同强而行为认同弱等现象,教师可以突破路径依赖,创新包括构建生态共同体、打造生态思政课和定制生态生活样式等路径促进思政课教学的生态化转型,激活教育生态共同体,以达到引领大学生群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身份认同、情感认同及行为认同之目的,使他们争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和模范践行者。 相似文献
10.
为了更好地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必须在“心”与“行”之间启动“知”“情”“意”“信”的价值连接。深刻认识、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向公民道德转化的内在机理、路径和规律,重视“以知识德”“以情悟德”“以意立德”“以信固德”和“以行践德”五个环节的建设,是我们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集聚点和突破口。 相似文献
1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域下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习近平总书记2018年5月2日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指出,当代青年是同新时代共同前进的一代,承载着祖国的希望、民族的未来,寄希望每一个青年都成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不辱时代使命,不负人民期望。青年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高低对新时代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至关重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集中表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新的切入点,对新时代青年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进行研究,提出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育。努力深化社会责任感教育内容,创新教育方法,坚持主流意识形态,抢占高校思想阵地,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创建和谐的社会氛围,推动新时代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 相似文献
12.
江瑜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1(1):42-44
发挥实践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养成作用,应从营造培育氛围、校园文化熏陶、典型示范引领、社会实践等方面着力,做到以教育引导实践,以实践深化教育,坚持不懈推动实践养成。 相似文献
13.
刘湘辉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Z1):47-49
青年是国家的未来,青年大学生的价值追求直接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发展,为此,全社会都要努力关注青年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遵循灌输原则和结合原则,努力培育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师资建设、课堂教学和社会实践三方面不断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强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主阵地作用;不断优化大学生价值观培育的宏观环境、微观环境和媒介环境,引导青年大学生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相似文献
14.
夏咏梅 《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9,(6)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认同的价值观"最大公约数",承载着整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追求,体现着全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乎人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国家的富强和民族的复兴。乡愁里承载着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道德传统,是一代又一代人美好记忆的传承,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厚滋养。赋予乡愁新时代的内涵和价值,使乡愁成为当今中国力量、中国精神和中国价值的深厚源泉,让人们在记住乡愁中自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相似文献
15.
刘涛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2):31-34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质上是我国社会主义生产方式不断发展、成熟的过程,需要遵循其内在的逻辑进路.具体来说,要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价值理想及其演进逻辑,明确我国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趋向及对核心价值观的要求,最后确立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路径:推进经济发展、深化体制改革、健全民主进程、加强法治建设. 相似文献
16.
乔斐 《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5)
摘要(Abstract):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是一个纷繁复杂的系统工程,它需要发挥国家、社会、学校、家庭乃至个人的多方联动作用,同时,也需积极地发挥这些具体领域的内在驱动功能,以形成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多维立体的培育模式。因此,笔者提出构建学校的宣传教育、创设良好的家庭环境、引导优越的社会氛围和提高大学生自身实践能力在内的多维培育模式,以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强大合力,进而推动高校的内涵式发展。 相似文献
17.
抵御西方价值观渗透、增强民族文化软实力、防范市场经济负效应是当代中国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重要实践根基。把握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核心价值观念的科学内涵及其总体性、开放性,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当代践行的理论前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亟需践行一个系统工程、重点工程,以之回答和解决"中国公民生成问题"、"建设美丽富强中国的问题"、"公有经济发展问题"、"民主政治建设问题"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问题,是其当代践行的最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18.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是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源泉。但当前由于传统文化的缺失,大学生价值观出现了偏差。因此,需要通过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教师的文化引导作用、营造具有传统文化氛围的校园文化等途径强化传统文化教育,促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 相似文献
19.
吴开军 《盐城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29(4):78-81
高校承载着培育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人才的重要使命,在学生中深入有效地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活动是推进立德树人工作的主要抓手。为实现这一战略目标,应综合运用各种资源,构建六位一体的育人平台和多维立体的育人体系,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培养贯穿于办学理念中,融入教育教学、学风建设、校园文化、社会实践和管理服务各方面,一以贯之、持之以恒地加以推进,通过理论教化、活动强化、实践深化、榜样感化,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成为大学生坚定不移的价值取向和自觉的行为准则。 相似文献
20.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31-3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有机整体,兼顾了国家理想、社会制度保障和公民道德规范。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面临着多元价值观相互激荡、市场经济和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因此,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该通过意识形态建设实现国家理想,通过社会制度创新提供制度保障,通过公民道德建设夯实群众基础;应该做到政策措施与法律规范相衔接,理论教育与实践养成相一致,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人们的生产生活和精神世界。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