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西学东渐中的西方社会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方社会学思想在西学东渐中传人中国。近代中国人所说的“西学”,包括“西方社会学”,但并不包括产生于西方社会的马克思社会学。严复翻译斯宾塞的《群学肄言》是中国人直接从西文翻译的第一本西方社会学著作,但章太炎通过日文间接翻译的介绍斯宾塞等人社会思潮的《社会学》比他早一个年头出版。严复的留学和译作都是西学东渐的表现和成绩。马克思主义传人中国后,中国人更是自觉地把“西方社会”与马克思社会学区别开来的;直到今天,仍然如此。因为这两者代表了不同阶级,是不同思想体系,不可混同。  相似文献   

2.
严复是中国社会学创始人之一,早在1895年于《原强》一文中,他就对斯宾塞的社会学理论的要义、理论体系及方法论作了系统的介绍,同年,在翻译赫胥黎《天演论》的按语中又多处介绍了斯宾塞社会学理论的特点及其社会达尔文主义。严复在斯宾塞社会学理论的基础上,吸取其他西方社会学理论,建立起自己的群学(社会学)体系,为开拓中国社会学作出了贡献。严复群学体系是为其改良主义的政治主张服务的,  相似文献   

3.
新时期以来,被冷落多时的西方史学的研究,在中国史坛也勃然兴起,且成绩斐然,令人瞩目。前几年,我们已读到过若干这方面的著作,最近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世界文化丛书”之一、由张广智、张广勇合撰的《史学,文化中的文化—文化视野中的西方史学》一书,无论在考察西方史学的视角、全书的布局、构架,还是在行文写作等方面,都富有新意,颇具特色。在这里,我结合自己多年来从事西方史学史教学与研究的实践,谈谈个人读后的一些感受。(一) 文化视野中的西方史学“文化视野中的西方史学”,这是本书的副题,它既是对书名《史学,文化中的文化》的一种诠释,更是和盘托出作者写作本书的宗旨。文化视野中的西方史学即西方史学之文化分析这一课题的提出,一下改变了人们对西方史学观察的视点,以这种写作宗旨为导引,使本书有别于传统的史学史,以一种崭新的面貌呈现于读者面前。  相似文献   

4.
中国传统的天地观念为"天圆地方",认定中国作为礼义之邦,居天之中央,由此派生出华夏中心论。这种观念虽然受到过明清之际西方传教士带来的算历及地舆之学的冲击,但并未动摇其基础,于是又派生出西学中源的虚骄观念和中体西用的保守思潮。而鸦片战争前后所传来的西方天地之学,带有彻底的革命性质:一方面它将天地人视为统一的宇宙演化过程,不仅地球无中心,整个宇宙亦无中心,居于其中的人类正是宇宙长期演化的结果;另一方面,由于它彻底埋葬了中世纪的神学目的论,也带动了民主思想的大发展。因而,西方天地之学的传入,使明清之际萌发的民主、民生思想顿时成长起来而成为中国思想发展的主流。从《海国图志》和《瀛寰志略》的问世可见,西方天地之学的传入对中国思想界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简论西方女学对中国近代女子教育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中国近代女子教育的变迁与西方女学的传入密切相关。以西方女学的传入为视点 ,不仅梳理出中国女子教育的近代化历程 :西方女学传入的肇端与中国近代女子教育的孕育、西方女学制度的传入与中国近代女学的兴起、西方女权思想的传入与中国近代女子教育制度的确立、男女同学教育的传入与中国近代女子教育的发展 ;而且对每个阶段西方女学传入的特点及其意义进行了总体的把握 ,进而展示了中国近代女子教育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6.
从实现中国社会学的崛起出发,探讨实现崛起所依赖的历史基础是什么以及应该如何认识、对待和探索这一历史基础.通过对学科标准及其前提性假设的辨析,论证了群学之为中国社会学的事实根据;通过梳理群学概念体系,证明中国社会学的历史存在性和绵延性,从而回答了为什么实现中国社会学崛起,必须探寻其历史基础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与西方不同,中国社会学是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我国的阶级矛盾十分尖锐和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一部分爱国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为了救亡图存,积极地从西方资产阶级武库中寻找理论武器这样一种特殊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的。一九○三年,严复翻译出版的《群学肄言》,是其诞生的标志。此后,中国社会学在短短的二十多年的时间里(1903—1930年),就走完了从近代到现代的历程,并且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历史时期。在中国社会学发展的过程中,我们是不能忽视一个著名的社会学家——许德珩的地位和作用的。  相似文献   

8.
通过采用数据统计和文献分析考证法,统计分析了《农学报》所涉及的农学学科体系分类,包括作物学、园艺学、农业化学、农业工程学、植物保护与病虫害学、畜牧业、林学、农产制造等。重新认识晚清《农学报》传播农学知识体系的重大意义,开辟西方农学在华传播史研究的新视野。《农学报》以前所未有的媒介形态实现了西方现代农学知识体系与中国传统农学知识体系的传播和交融,并以西方现代自然科学知识运用于传统农学为标志,首次系统地、大规模地和整建制地将农业科学技术分类精细化,为中国现代农学体系的确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9.
虽然西方音乐史的研究在中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是中国学者并没有走出“中国人如何研究西方人的音乐历史”这一问题的疑扰;尽管被疑扰着,中国学者却在不断的反诘中,继续前进,使得西方音乐史的研究领域逐步细化,研究方法日益多元化,研究视角不断趋向多维化。可是这种趋势的问题又何在呢本文就这种发展趋势谈谈自己的一些思考。西方人的音乐史在中国称之为“西方音乐史”(西方人的音乐,在传入之初多称之为“西洋音乐”,后改称为“西方音乐”),是为了区别“中国音乐史”而被赋予的特定称谓。其实,早在16世纪西方音乐就已登陆中国大陆(16世纪葡萄牙人定居澳门,带来了西方的音乐和乐器),并通过教会在中国传播开来。然而,中国人对西方音乐的研究则开始于20世纪初期,一些致力于西方音乐的学者编印出版了第一批中国人写作的介绍西方音乐的史书著文,如萧友梅的《近世西洋音乐史纲》(1920-1923)、王光祈的《欧洲音乐进化论》(1924)、俞寄凡的《西洋音乐小史》(1927)、黄自的《西洋音乐进化史鸟瞰》(1930)、王光祈的《西洋音乐史纲要》(1937)等。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王光祈先生(他本人曾留学德国),作为中国音乐学的开山前辈,他对西方音乐史在中国的...  相似文献   

10.
自1631年李之藻翻译与出版《名理探》之后,西方的逻辑学开始传入中国,然而由于当时的历史条件,西方逻辑并没有在中国真正扎下根来。当时实际上很少人阅读过和能理解《名理探》这部书,而且,这部书本身也没有对西方逻辑作全面的介绍。到清代初期,诸子学开始兴起,严格地说,它只为以后中国逻辑科学的研究与发展奠定一个基础,它既未受开始传入中同的西方逻辑(如《名理探》)的影响,也未真正从逻辑的角度来探索中国古代的名辩之学。  相似文献   

11.
季羡林先生在《文化的冲突与融合》序言中说,在几千年的文化交流史上,从文化输入的方面看,总共有两次规模宏大、影响深远的文化输入。一次是汉代印度文化的传入,一次是明末清初西方文化的传入。如果没有这两次文化的输入,我们谁也说不清我们今天光辉灿烂的文化会是一个什么样子。两次输入,事隔一千多年,应该说是毫无牵涉的。然而细分起来.它们二者之间有极多的相似之处。首先,两者都是凭借一个宗教的力量,叩开中国封闭的大门。最初宛如潺潺的细流,终于扩展增强,成了长江大河,一泻千里。印度靠的是佛教,西方靠的是天主教。中国…  相似文献   

12.
社会学中国化与中国社会运行廖菲(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所)19世纪末叶,西方社会学开始传入中国,五四运动前后,又传来了马克思主义社会学,与其他国家相同,中国也并存着西方社会学与马克思主义社会学两种不同传统。由于近代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使社会学...  相似文献   

13.
荀子为中国社会学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是群学创始人,是中国社会学的奠基人;阐释了荀子的群学,在以"群"的概念为核心的基础上,形成围绕这一核心概念的概念群和概念体系,提出"群"的若干命题,阐释合群、能群、善群、乐群的要旨,并将此贯穿践行于中国社会"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理想的各个层面,进而形成社会规范,约束个体行为,浸润群体生活,调节社会关系,影响社会变迁;荀子创立的群学,对中国社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也成为中国社会学绵延发展的基石以及弥足珍贵的优秀传统.  相似文献   

14.
1957年4月8日,《人民日报》发表了社论文章《关于中小学毕业生参加农业生产问题》。其中指出,1957年仅有小部分初中和高小毕业生能升学,绝大多数将不能升学,主要出路是到农村参加农业生产劳动,由此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讨论。以这一社论为切入点,通过对1957年动员中小学毕业生参加农业生产这一问题的讨论,可呈现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致力于中小学普通教育和适应国家治理需求的历史实践过程。其典型表现是将中小学毕业生参加农业劳动视为“做新中国第一代有文化的农民”的重要议题,那么,如何对劳动尤其是体力劳动作出时代性回应就成为理解这一问题史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中国的民族学 (或称文化人类学 )是舶来品 ,如果从 192 6年蔡元培的《说民族学》算起 ,迄今已有 70余年的历史。这 70多年 ,我认为可以划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 80年代以前。在这一阶段 ,老一辈的民族学家、人类学家在介绍西方民族学、人类学时 ,也在探索适合中国本土社会与文化研究的理论与方法 ,如在田野调查中运用文献资料研究一些族群社会与文化 ,充分注意到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文化背景 ;第二阶段是 80年代以后。在这一阶段 ,我们的研究基本上循着西方民族学的范式来探索我们赖以生存的社会和文化 ,或者说 ,我们是在用本土材料不断验证西…  相似文献   

16.
西欧中世纪人学思想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概述了西方人学思想发展的脉胳,探索了宗教神学与人学的关系,论述了中世纪人学思想的产生和神化的人的起源、堕落与拯救的人学内容与实质,同时对现代西方宗教哲学、人文哲学的影响进行了涉猎。认为这项研究对于探索西方人学思想发展规律,深入研究宗教这一复杂的社会、文化现象及其与人学的关系,从而自觉确立马克思主义人学观均具有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莎士比亚的《奥赛罗》批评演进在中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之一《奥赛罗》传入中国已经100年了。围绕着《奥赛罗》的主题、人物在西方引起了无数的争论,这种争论至今仍在继续着。《奥赛罗》在中国也引起了莎学研究者长期、尖锐的争论,《奥赛罗》批评在中国主要表现为:追随苏联马克思主义莎学批评,从人文主义入手肯定《奥赛罗》的进步性;对中国戏剧、戏曲改编《奥赛罗》的批评;嫉妒说与非嫉妒说之间的争论;从文化身份的角度解构《奥赛罗》。  相似文献   

18.
明清之际,西方的宗教文化和科技知识等伴随着"西学东渐"的浪潮和耶稣会士的来华而传入中国,这一时期以耶稣会学校为代表的西方教育也随之被导入,艾儒略撰写的《西学凡》和《职方外纪》就是两部众所周知的代表作.相比之下,高一志撰写的《童幼教育》却鲜为人知,也未经学界充分研讨.从历史上看,它标志着西方教育思想传入中国之始,也堪称中国古代儿童教育论著百花园中的奇葩.  相似文献   

19.
运用跨语际文本分析的方法,对严译八大名著之一的《群学肄言》进行考察,可以看到严复译《群学肄言》译文中包含大量严氏自己的思想,译者不仅传达了斯宾塞原作中所固有的西方思想,同时通过有意识地选用特定的语汇,将中国儒家的思想精华,尤其是荀子有关"群"的思想和朱熹一派的理学思想精华有机地融入其中,反映出严复立足中华文化,努力吸收当代西方科学思想,希望从源头上将以儒家为代表的中国思想文化现代化的真诚愿望。严复此种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的努力,堪称中国思想文化发展史上继孔子、朱熹之后的又一个里程碑,为中华文化在近代的复兴奠定了初步基础。  相似文献   

20.
本文将米尔斯《社会学的想象力》这一文本置于其本人的思想发展史之中,发现“社会学的想象力”这一主张同时也是其通识教育思想的体现。在通识教育研究的视野下,这一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对“焦虑”和“不安”的回应贯穿全书,是米尔斯对社会学的直接期待;其次,理性与自由的承诺最终意味着《社会学的想象力》将社会学视为一种公共实践;最后,该书与韦伯《科学作为天职》这一演讲之间在结构和主张上都存在深入的关系,堪称《科学作为天职》的美国版本。这三重面向同时也代表着社会学的学科传统能带给普遍意义上之大学教育的宝贵思考资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