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黄登学 《国际论坛》2011,(1):27-33,80
亚努科维奇就任乌克兰新一届总统后,为了发展国内经济、保障国家安全与统一,大幅度调整了对俄政策,而俄罗斯出于地缘政治以及国家安全等因素的考量,也对乌克兰的政策调整作出了积极回应,两国在天然气价格、俄海军基地以及乌克兰加入北约等一系列问题上出现了新的正向互动态势;然而受西方因素、乌国内政治及其对俄"帝国意识"的疑惧等问题的影响,虽然俄乌关系"重启"与改善的趋势已经确立,但两国从昔日的"敌手"转变为"盟友"的可能性并不大。  相似文献   

2.
周明 《国际论坛》2015,(2):64-69,81
乌克兰危机不仅导致俄罗斯与西方之间的关系严重恶化,而且还波及到与俄关系密切的国家,如哈萨克斯坦。本文评估了乌克兰危机对哈政治、经济与安全方面所产生的影响。就政治方面的影响而言,西方和哈萨克斯坦关心的是哈北部俄罗斯族人口众多的地区是否会并入俄罗斯。鉴于目前哈俄关系比较密切以及哈族群政策得当,这种可能性较小。在经济方面,乌俄关系的恶化、西方国家对俄罗斯的制裁以及乌克兰对哈支持俄罗斯在克里米亚问题上的立场有所不满,导致哈萨克斯坦的经济发展面临困难。安全方面,不少哈萨克斯坦公民进入乌克兰参加亲俄武装的战斗,从长远来看很有可能增加哈面临的安全风险。正因意识到乌克兰危机与自身存在紧密联系,哈在乌克兰危机中的立场一直较为谨慎。  相似文献   

3.
作为现代国家形态,民族国家的建构意味着国家权力对地方性族群社会的现代性整合。而以族群"政治化"为特征的族群政治和以族群"去政治化"、"文化化"为特征的民族政治则是这种国家整合的两种方式。其中,较之于民族政治,族群政治往往不仅未能达到多族群国家的预期整合效果,反而制造国家的动荡、分裂,从而出现了"国家整合"悖论。正是在族群政治方式的国家整合下,泰国南部的马来族呈现出"族群政治化"倾向,频频发生动乱。因此,采取民族政治方式的国家整合,成为了泰国南部动乱问题的解决之道。  相似文献   

4.
齐顺利 《国际论坛》2012,(4):74-78,81
马来西亚建国以来一直被民族建构的问题所困扰。巫统作为马来西亚最重要的执政党,主要依靠公民权和族群政党联盟对马来西亚进行政治整合。以出生地为原则的公民权有助于华人认同马来西亚,精英合作下的族群政党联盟也有益于社会稳定,但二者均强化了人们的族群意识,使人们倾向用族群的眼光来看待事物,不利于族群间的融合和马来西亚民族建构的进行。  相似文献   

5.
哈萨克斯坦共和国民族政策取向经历了由“主体民族化”到构建“国家民族”的调适过程。虽然政府采取措施积极化解独立初期民族政策的缺陷及其负面作用,但要在政策层面引导国民认同或成功塑造一个公民性的民族——“哈萨克斯坦人”,仍任重道远。哈萨克斯坦是一个多样民族、多种语言、多元文化的国家,因此,“多元统一”始终是国家的重大课题和建构民族政策的核心。  相似文献   

6.
历史上,哈萨克斯坦历经征服兼并,政治风云变幻,经历八次大的人口迁徙潮,对其民族构成与语言状况产生了重大影响。从总体看,目前哈萨克斯坦有四个大的民族群(哈萨克族群、俄罗斯族群、人口较多的少数民族群和人口极少的少数民族群),这些族群的构成和语言状况十分复杂,有些民族已与其母体民族分离多年,其固有的文化和民族特性已丧失殆尽,其母语很难保留下来。哈萨克斯坦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增强社会安定与民族团结的语言政策和民族政策,有值得借鉴之处。  相似文献   

7.
前苏联的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土库曼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等四个以突厥语民族为主体的中亚国家,自20世纪90年代初脱离前苏联宣布独立以来,各国在语言及文化政策方面进行了一系列调整和探索,折射出中亚各国在迈向现代国家进程中面临的复杂政治、历史和文化生态。其中,加强主体民族政治地位建构是其语言政策的主导方向,去苏联化和泛突厥化是其显著特点。同时,针对这一过程中出现的民族分歧冲突日益严重的形势,各国在具体政策上做了许多促进民族和睦和制止排斥、歧视非主体民族的调整。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对国外族群理论与族群政策的研究越来越多,研究的领域也越来越广泛.而前苏联是一个民族问题比较突出的国家,它的民族问题具有很强的代表性.鉴于此,笔者就以前苏联这个国家为典型,从族群政治政策、经济政策、文化政策、语言文字政策以及宗教政策等方面来进一步研究前苏联的族群理论与族群政策.  相似文献   

9.
现代多民族国家建设的核心意图是培养各民族对国家的整体认同感。对于多民族国家而言,作为文化共同体的民族与作为政治共同体的国家存在着冲突,这种身份差别扩大了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张力。在国家建构中,多民族国家设计了不同的民族整合方案,其中苏联利用了"族群联邦主义"的政治化族际整合模式,澳大利亚采取了"多元文化主义"的民族整合政策,这两种民族整合方式在缓解旧问题的同时又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民族认同问题和国家认同危机。现代国家建设中的民族整合双重困境为理解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下的民族问题提供了新思路,在处理国家与少数民族问题上,必须强化国家能力建设,培养民族的向心力,提升民族的国家性。  相似文献   

10.
生活在中老边境地区的排角人是一个跨境而居的人口较少族群,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识别为哈尼族。近年来,随着国家对人口较少民族的政策倾斜和扶持力度的加大,使得一个族群身份和族群意识本来较为模糊的群体开始进行广泛的社会动员,来拒斥国家已经划定的民族成分。他们通过制作大鼓、更改族称以及递交申请等社会动员与村寨实践,力图通过与国家的对话和协商来获得人口较少民族基诺族这个"想象的"族群身份。我们的研究将说明,地方族群为了获取更多的社会资源和族群利益,充分利用其社会、文化和象征资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族群身份建构的运动中,从而形塑族群的文化传统与身份认同。  相似文献   

11.
少数民族大学生肩负着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建设及国家安定团结和稳步发展的重任。他们具有多重身份,即少数民族族群身份、国家民族身份和世界公民身份。身份的建构是一个社会-心理过程,涉及本民族族群的心理健康及社会的和谐发展,因此少数民族大学生均衡多重身份的建构非常重要。通过对120名云南少数民族大学生多重身份建构现状的分析研究,发现他们多重身份的建构存在着欠均衡的情况。国家民族身份意识比其少数民族族群身份意识强,世界公民的身份意识比较弱。  相似文献   

12.
民族国家的阶级状况与自我认同的关系有两个层面:首先在民族国家的框架下,国家与个人是互相建构的,而这种互相建构又是以阶级政治为中介的。其次,在当代西方社会,中产阶级更是使自我认同成为一个社会基础。在社会性别方面,女性主义运动和性解放运动都直接关系到个人的自我认同,它们都试图把人从私人领域的权力关系中解放出来,使人能在私人领域有更多的自由自主和自我把握。而在由多元族群所构成的民族国家中,族群状况同自我认同的关系也是与民族国家密不可分的。一个多族社会中的族群关系问题可能以同化或多元文化主义的形式来解决。  相似文献   

13.
威权政治是中亚和东南亚国家转型时期所形成的民主政治模式,哈萨克斯坦和新加坡又是这两个地区中实行威权政治体制的典型国家。两国的威权政治体制既存在相同特征,又存在许多差异性。但是威权政治体制能适应两国国情,并且两国正确地处理了传统与现代的关系以及威权政治与民主政治的关系。因此,在民主机制的载体中,哈萨克斯坦和新加坡威权政治的本质特征将会延续下去。   相似文献   

14.
在相对主义的文化语境中,"民族"概念呈现出不确定性的内涵。当人类历史进入到后民族国家的阶段,民族的实体与虚体的二元对立就被打破了,人们必须对描述文化、社会、国家的知识体系重新进行调整,回应历史带给我们的现实问题。在20世纪大陆民族学、人类学的研究系谱里,建立民族国家的政治过程使得民族获得了确定性的内涵。然而,20世纪后半叶族群理论的兴起又在不断挑战、解构这一"确定性",实体论与建构论再度进入对立的状态。从费孝通"多元一体"的思考角度出发,我们能够同时超越实体论与建构论,在关照历史的前提下,从整体的中华文明出发,思考当下"中华民族"的内在逻辑。  相似文献   

15.
在多民族国家里,民族关系的发展影响着国家的政治与社会稳定,决定着国家的命运和民族的前途。为了将民族关系理论推进到中层理论并进一步实证化,从民族意志和认同倾向两个维度的交互关系切入,民族关系可分为争论型、和谐型、争夺型与互惠型;民族关系的影响因素主要有语言使用、宗教与生活习俗、人口迁移、居住格局、社会同化、族群分层、族际通婚、族群意识等。而民族认同极端发展会导致民族分裂;国家认同促进民族融合,民族国家一体化。因此,对城市化与民族关系之间的机理也应作探讨。  相似文献   

16.
中越两国学者对"安阳王建国"汉字史料的解读和分析存在较大差异,在构建国家认同需求下,越南积极推进骆越国族认同以及具有本土特色的骆越文化性认同,骆越文化研究产生了明显迎合民族认同的流变现象。同时,对比中国学者对相关史料的解读与研究,考证越南建构骆越民族认同的真实意图。骆越民族是周秦时期已经生活在华南地区的一支族群,与百越、百濮民族有着不可磨灭的历史渊源。骆越民族后裔现跨居于中越两国,具有相同的民族起源与文化特征,在越南国家认同建构需求的催化下,过激的骆越民族认同意识有演变成为狭隘民族主义的趋势,甚至延展成为阻碍国家发展的潜在阻力。  相似文献   

17.
略论东南亚华族的族群认同及其发展趋势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二战以后 ,东南亚华人的国家认同 ,逐渐从认同中国转为认同于当地 ;其族群认同也从认同于中华民族转为认同于华人族群。各国华人的族群规模、经济实力、凝聚力 ,以及当地国政府的华人政策的不同 ,其华人族群认同的发展过程和走势也各不相同。但总体趋势是融合于当地社会 ,或作为族群之一构成当地国家民族的组成部分 ,或是同化于当地主体族群。他们作为东南亚人 ,在今后很长时间中仍将保持强弱不等的华人族群认同的意识。  相似文献   

18.
研究多民族发展中国家政治整合问题需要从国别比较的视角来看。通过印尼和尼日利亚两国建国以来政治整合进程的比较,得出其共性主要在于:两国政治整合的基础都是多民族发展中国家;政治整合的路径都经历了从基础性整合到威权政治整合、再到民主政治整合的转换;政治整合的历史起点都是独立建国,逻辑起点则是殖民主义历史遗产的祛除;政治整合的难题都是民族分离主义运动的干扰与国族建构的艰巨性。族际政治问题是两国政治整合面临的共同困境。殖民统治留下的历史遗产构成两国政治整合遭遇族际政治问题的根源。其化解困境的路向主要有:寻找重叠共识、尊重文化差异,建构国族共同体;探索利益均沾、成果共享的政治体制、制度和机制;祛除军人在政治生活中的影响,惩治腐败;探索促进多语言多宗教和谐相处的民族政策。  相似文献   

19.
人们是根据自己“特定的政治目的”来建构或重新建构本民族的历史记忆的。我们十分关注周边一些国家和地区是如何重新建构民族或族群的历史记忆的,但与此同时,我们似乎没有冷静地反思一下新中国建立以来,我们是怎样建构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和中华各民族的民族关系的历史记忆的。我们在阶级斗争意识日益强化直至以阶级斗争为“纲”的环境氛围中,把马克思、恩格斯关于阶级社会中民族剥削和民族压迫的根源是阶级剥削和阶级压迫的准确阐述,扩展为“民族问题的实质是阶级问题”,其产生的实际效应就是使人们将民族问题与阶级问题完全等同起来,并按此种思维定势建构了大量民族历史记忆和民族关系历史记忆,对我国的民族工作造成了许多不利的影响,值得我们认真反思。  相似文献   

20.
受第三次民族主义浪潮影响,魁北克于1980年和1995年举行的全民公投虽未导致加拿大国家分裂,但其政治诉求优先于经济诉求、族群认同优先于族际认同和国家认同的导向对加拿大联邦造成了深刻影响:在国家整合方面,使分离运动合法化并激发了其它族群的分离意识;在族际整合方面,制造了族际不平等并扩大了族际矛盾。由此得到的启示是:国家整合需要国家一体导向的民族政策,族际整合需要民族平等导向的民族政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