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9 毫秒
1.
李善《文选注》征引《论语》汉魏古注8家(孔安国、包咸、马融、郑玄、陈群、王肃、周生烈、何晏)。立足于《文选》与《论语》文本及相关文献,经过细致的考证,可以考定李善对这些文献的征引并非皆出于原书,除郑玄注(或其部分内容)外,其余7家注释皆来自何晏《论语集解》,故其实际引书仅为单注本郑玄《论语注》与何晏《论语集解》二种。这一考察对李善《文选注》引书来源问题的判断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同时,从南北朝迄隋以至唐初,《论语》注疏类著作众多,但占据主流地位的只有郑、何二家,李善注对这两部著作的征引与当时的学术形势完全一致。这也可以从与李善同时或其前后学者之著作征引《论语》注释的情况中得到印证。  相似文献   

2.
龚敏 《船山学刊》2004,(4):121-123,110
东汉王逸的《楚辞章句》是现存最早的楚辞注本,王逸在注释时采取了以《诗》释《骚》的方式,用两汉诗经学的解释方法来解释《楚辞》。这种依《诗》取兴的方法影响甚远,也在一定程度上暗示了学术从东汉末至魏晋的转变,在楚辞学史及文学史上都有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钱澄之撰《屈诂》的主要原因,一是借表彰屈原之气节来抒发明亡后的个人忧愤之感,二是从《诗》学的角度来阐发屈原作品的内在含义.《屈诂》的注评体例主要是随文释义,注评篇目是依照王逸、朱熹所定,注评原则和方法大致包括字词注释继承传统、解题和章句注重发挥意旨、略补旧注之缺失等.而钱澄之对朱熹《楚辞集注》尊崇且又有所取舍的原因,主要是朱熹在当时仍具有崇高的地位.《屈诂》具有诗韵的注评语言与作者是诗人有关,其平正通达的注评风格则表现出作者力戒空疏臆说的鲜明时代特征.  相似文献   

4.
还没有人区分楚辞注释为道注与儒注。本文认为,屈骚原本是道家的文学经典,刘安《离骚传》即为道注。王逸《楚辞章句》为儒注。王船山以道注骚,实际上是杂儒道二家之注。  相似文献   

5.
张振军 《文史哲》2013,(1):64-71,166
裴骃《史记集解》是最早的《史记》注释之一,其特点和学术价值主要是:保存了早期不同版本中珍贵的《史记》异文和评注资料;展示了早期《史记》注解的特点,包括徐广所开创的以《史记》注《史记》的研究方法;裴氏以深邃的识见、精当可靠的征引,"增演徐氏"。  相似文献   

6.
王逸、朱熹、蒋骥三家的《兰辞》注本,在训释篇目和训释体例方面各有异同。从训释篇目上说,三家注本所选择的楚辞作品,各有侧重,从训释体例上说,三家注本无论是总体体例,还是具体作注的体例,既是传统训话的影响,又有着各自的特色,且各有优劣。从中不仅可以看到三家《楚辞》注本在训释篇目和训释体例上,从形成到成熟的渐进发展过程,而且还可看出古代众多《楚辞》注本在这两个方面的大致轮廓。  相似文献   

7.
黎千驹 《云梦学刊》2003,24(2):10-14
中国古代众多的《楚辞》注本其内容大致包括如下方面:校勘文字、字词注音、解释词义、疏通文意、阐述语法、说明修辞手段、诠释成语典故、考证典章制度等等;同时也运用了不少的术语。  相似文献   

8.
綦维 《齐鲁学刊》2006,(5):78-81
明赵大纲《杜律测旨》是现存第一部由山东人撰写的杜诗注本。是书曾风行一时,但今日传本已极为罕见。其嘉靖三十四年(1555)重刻本,刻印精美,版本价值很高。赵大纲注杜多从“裨补风化”出发,因此有许多牵强附会的曲解,这个特点正反映了宋明理学影响下的杜诗学风貌。同时,赵注简明流丽,不乏深警之见,又以独到的成就屡为后世征引。无论是版本还是内容,《杜律测旨》都堪称是一部珍贵的文献。  相似文献   

9.
苏芃 《文史哲》2011,(6):81-89
原本《玉篇》残卷中有73条书证材料征引《史记》,其中有27条材料涉及《史记》相关的先唐古注,经比勘判断这些古注是裴骃的《史记集解》的片段,且这些写本材料的底本来自南朝梁代。这些书证引文弥足珍贵,其价值不容忽视,对于《史记》的校理和研究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0.
唐代杨倞所著《荀子注》,征引了"韩侍郎"的一些观点,此"韩侍郎"即韩愈。韩愈的注文有得有失。荀子和韩愈在人性论的立论方式方面有相同之处。  相似文献   

11.
陶生魁 《殷都学刊》2010,31(2):85-88,102
本文主要从校勘与注释两方面论述了张舜徽先生的《说文解字约注》所取得的学术成就。文章认为《约注》校勘精审、无征不信,是文献校勘的典范之作;在注释方面《约注》恪守传统训诂学的训释原则,从本字着手,阐发引申义,推求语源,自成一家之言。  相似文献   

12.
三《礼》注中的诗说与《郑笺》既有契合又有矛盾之处,郑玄注《周礼》、《仪礼》时未得见《毛传》,所采为三家《诗》说,《周礼注》、《仪礼注》与《郑笺》的契合乃是因为三家《诗》义偶与《毛诗》义相同。《礼记注》提及《毛诗》、毛公,《注》中诗说却与《郑笺》存在诸多不同,说明郑玄注《礼记》时已得见《毛传》,但尚未治《毛诗》之学。  相似文献   

13.
以北宋本、尤刻本、陈八郎本、赣州本、奎章阁本、明州本、建州本等诸刊本《文选》,比勘对校《唐钞文选集注》中的陆机诗注,可发覆多重价值。其一,陆机诗注中《钞》注、陆善经注的诂训价值。《钞》注、陆善经注在释字词、通诗意方面力求昭晰,诠释离情、抉发诗人心曲堪称入微,注释地理方位力求精准,且对李善注有所辩证,有助于解决学界久有争论的问题。其二,陆机诗注中李善注、《钞》注、“今案”、《音决》的版本价值。《唐钞文选集注》保存了李善注早期的样貌和注释体例,可据此辨识诸刊本《文选》中李善注与其他注互渗现象;《钞》注有益于恢复五臣注原貌,“今案”标示版本的流变,《音决》则具备特殊的注音功能。其三,陆机诗注的文学史价值。陆机诗注发显出陆机的历史观、空间观、政治文化观以及崇尚文藻的诗文观,并抉发南北士人的冲突与竞胜心态。  相似文献   

14.
《文选》五臣注对汉赋的注释包括作家小传、题解、释音、释义、解释创作手法和文旨等方面,并用简明通俗的语言对汉赋进行解读。《文选》五臣注对汉赋的注释以及研究有很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5.
《楚辞述注》是明末出现的较为重要的《楚辞》学著作,惜乎学界对该书及其作者来钦之等缺乏足够的重视与了解。考察来钦之其人、家世及其与陈洪绶之交游,有助于研究来氏及《楚辞述注》相关的背景问题。陈洪绶之所以将版画作为《楚辞述注》梓刻插图并为之作序,系缘于其与来氏家族交谊及姻亲两层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王逸、洪兴祖的方言训释比较及其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王逸《楚辞章句》和洪兴祖《楚辞补注》中的方言材料,归纳和分析两家《楚辞》注本方言训释的对象、地域及各自的训释特点,比较其异同,可以发现王、洪二人的方言训释对后世《楚辞》注本如朱熹《楚辞集注》和戴震《屈原赋注》都有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张莉 《晋阳学刊》2008,(3):35-38
东晋著名博物学家郭璞,曾为《水经》一书做过注解。从《隋书·经籍志》至《四库全书总目》,各正史“艺文志”及目录书、典志史中皆有明确记载。现存郦道元《水经注》中,也保留了郭璞注的部分内容。郭璞广泛的游历、渊博的学识以及他渴盼祖国南北统一的志向,是他注释《水经》的动力源泉。  相似文献   

18.
李善以文学语言注释文学作品自然是对传统经学注释的突破与创新,但更与《文选》的编者萧统重情的情感指向及文本本身的情韵有关。情感因素的介入,在一定程度上为李善的注释披上了一层情感外衣,尤其是《文选·情赋》注,这种因素表现得尤为突出。情感的注入是李善注释《文选》的创新,也是李善注释的重要特点。  相似文献   

19.
《楚辞集注》在对注释篇目的选择上,体现了朱熹注释《楚辞》的几点原则:一是重视精神和情感内涵及其流露的自然性;二是强调义理的深切阐发及其“有补于世”的价值呈现;三是重视作品在艺术形式上与楚辞的切近。这种取舍原则,是朱熹理学家和文学家双重身份的融合与矛盾在注释活动中的一种反映。  相似文献   

20.
在何晏<论语集解>中,何晏自己所加<论语>注文极具汉魏注经的两面性,充分显示了何晏<论语>注由两汉经学<论语>向魏晋玄学<论语>的过渡性特色:从注经风格上其基本属于汉注系统,但不乏重义解的魏晋新学风:何晏既承袭了汉儒注经的重字词训诂、稍讲阴阳五行,又决不征引谶纬;更是在其少部分注文中偏重义解,不过其大多数的义理发挥又不离字词训诂;从汉晋间论语学的前后走向看,何晏<论语>注透露了一些玄学信息,将一些儒学观念初步玄学化,更规定了以后魏晋<论语>注经的主要发展方向;若具体到其<论语>注与魏晋<易>、<老>、<庄>的关系,何晏则较为系统、全面地以三玄之学注解了<论语>,并有意使其玄学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