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词多义现象是语言研究的热点之一,隐喻和转喻是语义扩展的重方式。从认知角度看,隐喻思维和转喻思维也存在交叉,即转喻一隐喻连续统现象。在这一现象中,隐喻的关键在于相似性,转喻的特征在于相关性或临近性,转喻通常作为隐喻的基础存在。以词汇“花”为例进行认知思维分析,是探讨词汇语义衍生过程与认知思维的重切入口,也为探讨隐喻与转喻相互作用提供案例。  相似文献   

2.
方坤山 《云梦学刊》2002,23(6):113-115
英汉词汇的翻译过程,必然涉及文化的介入。因此,翻译工作者掌握和熟悉两种语言及文化是非常重要的。因此,特就英汉词汇中的词汇空缺现象、词联想、文化意向的差异以及词汇的语义和文化含义不等词现象习语与词文化内涵四个方面进行粗浅的探讨。  相似文献   

3.
浅谈语义的分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词的意义是在关系中建立的 ,一个词只有与其他词形成一定的关系时才有“意义”。同一语义场内中的各个成员在相互关系中确立各自的“意义”,这些成员彼此之间相互关联。语义场处于动态的平衡之中 ,当它的成员发生变化时 ,会引起语义场内的语义分割。本文从动态角度考察了语义场的成员改变所带来的语义分割现象 ,并试图做出解释。  相似文献   

4.
以“空间分布”语义场中动词集合为材料,来论证俄语词汇集合的构成原则:词→语义分布类型→体系→小语义场→语义场的词汇集合。  相似文献   

5.
台湾国语中闽南方言与国语之间出现杂混、渗透与吸收的现象较为普遍。这种渗透与吸收不仅仅表现为词语的借用,还表现为构词成分、构词方法、词义的派生漫延。这是汉民族共同语与方言相交融影响的结果,涉及国语当下的语言使用实际情况层面和语言的本体层面。对台湾国语中夹杂使用闽南方言词汇的情况的分析,有助于我们进一步认识台湾国语的特点与性质。在这种现象背后蕴含着的重要理论问题值得我们进一步思考、探索。  相似文献   

6.
语块是词汇教学中出现频率较高的语言现象,它融合了语法、语义和语境的优势,且形式较为固定。把词块作为词汇教学的切入点,可以帮助学生避免词汇选择错误及词汇语境使用不当的现象,提高语言交际的准确度和流利性,这对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基于英汉民族对动物“狮子”的属性有相似的认识,同时又由于生活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因而动物名称“狮子”在汉英语言中存在国俗语义同异并存现象。本文以汉语中的“狮子”和英语中的“lion”这两个对应词为例,探讨汉英民族动物词的国俗语义同异现象,以期对跨文化交际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8.
汉语词汇中有很多外来词,这些词从语音、语义等各方面都要相应地被汉语汉化。本文就是从词义入手,来探讨汉语中外来词的汉化现象。外来词汉化现象的形成有其内在原因和外在表现两方面。  相似文献   

9.
美国的语言学家布龙菲尔德(Leonard Bloomfield)在《语言论》("Language")一本书中曾经说过:“……我们没有一种准确的方法来给象‘爱’或‘恨’这样一些词下定义,这样一些词涉及好些还没有准确地加以分类的环境——而这些难以确定意义的词在词汇里占了绝大多数。”我们称这些“难以确定意义”的词语所表示的没有确切界限的语义为模糊语义。  相似文献   

10.
最近几年有学者隆重其事地提出新的名词,一是“华语语系文学”,另一是“汉语新文学”.“华语语系文学”的“语系”一词不甚妥当,弊在不精确,容易引起误会.“华语语系文学”其实就是“华语文学”,就是“华文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和中国新文学、中文文学、华文文学、华语文学的一个共同语病是:中国或中华民族由多个种族构成,有多种语言,而学术界使用中国新文学、中文文学、华文文学、华语文学等词的时候,绝大多数指的是用汉语书写的文学.“汉语新文学”的提法提出了可行的、统合的观点,超越了国家板块、政治制约的观点.若干学者在美国提倡的“华语语系文学”,其语系一词在学术上不专业,在意识上有分拆、对抗的主张.朱寿桐倡议的“汉语新文学”正好相反:名称正确且旨在包容.  相似文献   

11.
2021年7月22日韩国文化体育观光部发布训令,规定在韩国要将“??”翻译成“辛奇”,取代既有的中文译名“泡菜”一词,此举在中韩民间掀起了新一轮的有关文化归属问题的“泡菜之争”。韩国民间部分反对泡菜起源于中国的声音是没有根据的:从宏观层面来说,中韩民间“泡菜之争”是韩国在其民族国家建设过程中与我国发生的一个小的文化冲突事件;从微观层面来说,它是“泡菜”与“??”语义建构不协调导致的一个语义冲突案例。其实,既有的“韩国泡菜”“辣白菜”等词汇更适合“??”的语义,既能避免语义不协调问题,又能缓解“辛奇”所带来的文化冲突紧张感。  相似文献   

12.
徐瑾 《中州学刊》2001,(2):95-96
在现代汉语的自然语言中 ,一个语词、短语、语句或句群在一个语境中同时表达多重语义是一种常见的现象。它是一种客观存在 ,是由于现代汉语词汇语义本身的复杂性、语法结构切分的多种可能性和诸多语境因素的作用而产生的。在逻辑学里 ,这种可以同时表达为多重语义的现象被称为歧义 ,在论证中运用了能产生歧义的语言单位被称为歧义谬误。也就是说 ,逻辑学把对歧义和歧义谬误的研究限制在论证的范围之内。但是 ,在实际的语言运用中 ,歧义并不只发生在规范的论证当中 ,它们几乎随处可见 ,这些歧义是不是歧义谬误呢 ?除了论证和推理过程之外 ,其…  相似文献   

13.
反训,是指同一个词具有两个两反而相成的意义,相当于“语义对立词”(Ambivalent word)。历史地看,它主要表现为一种词义现象,而非训诂的法则。其类大致如下: (一) 授受同词:  相似文献   

14.
从符号学角度对网络语言旧词新义现象的特点、实质及词义变化机制进行了分析,认为新的所指意义与旧的能指形式具有不同程度、不同维度的关联。探讨了旧义与新义之间呈现的一词多义或同音异义的关系,旧词新义现象产生的外在动因——语言符号的社会性,内在动因——词汇的能指与所指关系具有一定的自由度,并在此基础上概括总结了词义变化的认知理据和具体变化方式:词汇符号的意义在本质上具有动态性和模糊性;通过凸显词汇语义框架内的某一要素,或通过概念隐喻、转喻或概念整合,可建立旧的能指形式与新的所指意义的链接。  相似文献   

15.
《孙子兵法》中的军事用语统计共129个,其中自己独创的有67个。这67个词有10个流传下来,其中有4个仍然是军事用语。这129个词在词性上表现出比较普遍的兼类现象,在词义上合成词表现出指物的单一性特点,在词的结构形式上表现出了与《孙子兵法》成书时代——先秦时期单音词占优势相反的特点即双音节词占优势、双音节词基本都是合成词的特点。书中的军事用语明显地表现出春秋时期词汇发展双音化的趋势。  相似文献   

16.
以六种海外华语教材为对象,从等级分布、使用频率、音节情况等方面对其中"共选词"进行具体分析,探讨有关词汇选择的若干原则。编写海外华语教材,选词要注意收入一定数量的基础词汇,基础词汇的编写应充分考虑《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中词汇等级、词频、音节分布等因素;其次要收入海外华裔社会中较常用的词,同时兼顾吸收适合学生年龄心理特征的词语,以及一些文化词和新词新语等;此外,也应考虑教材生词的系统性与难易度的控制。  相似文献   

17.
殷墟卜辞中普遍存在兼类词现象,“雨”是典型的动名兼类词。本文在认知-心理和 殷代巫术占卜系统的基础上,分析“雨”的语义功能场景和语义结构,是如何通过功能指示 而逐级上升为句法结构单位的。由于“雨”的语义结构的运演导致了它所支持的“雨”的词 性的变动,从而形成动名兼类现象,这是现实的句法结构要求的结果,是汉语词类辩证地、 历史地发展的结果。  相似文献   

18.
在汉语词汇研究中,已经有人建构了一种新的词汇描写系统,即区分语言的词和言语的词,区分语言的词义和言语的词义。但是,作为认知领域一种新的词义类别,词的言语义的研究还仅限于开始阶段,需要讨论的问题还有很多。1.词的言语义范畴界说词的言语义是相对于词的语言义而提出的。但是,到底什么是词的言语义,词的言语义与词的语言义二者何以分界,二者各自所拥有的是怎样的意义,各为怎样的隶属范畴,凡此,目前的研究并不十分明晰。首先对词的言语义的划定,就表现出广狭宽严两种范围的分歧。宽广范围的主张者认为:词的言语义是泛指词在言语表达中的…  相似文献   

19.
从来源上说,一种语言中的词可以分为本族词和外来词。本族词就是从本民族语言内部产生的词,是一种语言词汇的主体;外来词是指音与义都受到外语影响的词,它不是词汇的主体,但却是时代和社会发展的晴雨表,可以反映出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对外交往情况。然而,外来词最重要的功能是填补词汇空缺。这里所说的词汇空缺即是指在不同语言的接触过程中,一种语言所表示的事物或概念在另一种语言中无词表示的现象。当然,词汇空缺也可以用本民族语言的造词材料和造词规则创造出新词去填补,然而这种新词却不是音义都受到外语影响的外来词,而是本族…  相似文献   

20.
叠音词是汉语特有的语言现象,它能增强语言的表现能力,有助于作者尽己之意,写情状物。清人陈奂说的“一言不足,则重言之以尽其形容”(《毛诗说·毛传章句读例》),指的就是叠音词的作用。宋代大词人李清照的《声声慢》,开头用了七个叠音词:“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表现了诗人无限愁苦和悲凉的感情,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换一个写法,恐怕就没有那么好的艺术效果。由于这个缘故,我国古代最早一部文学作品《诗经》,运用叠音词就特别多,据王筠《毛诗重言》所收录,共有353个。这些词能表现鲜明的形象,并使音韵协调,但由于时代久远,语言发展了,文字变化了,很多就随之死亡,现在人们不能了解它。本文想从词汇意义和语法特点两方面谈谈《诗经》的叠音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