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台湾问题既是中国内战的后遗症,也是冷战的遗留问题;冷战在亚洲的结束具有相对的非彻底性,即冷战结束的渐变性。这种特征反映在美国和日本调整对台湾的战略中;同时,日本染指台湾问题、美国对台湾问题的干涉加强,两者殊途同归,也塑造和反映了冷战在亚洲结束的渐变性特色。  相似文献   

2.
1940年代初,新疆政府由亲苏转向归顺国民政府以后,中苏双方即开始注重发挥美国的协调作用.在国民政府的邀请下,美国于1943年在迪化(今乌鲁木齐)开设了领事馆.蒋介石在利用1944年新蒙边界纠纷,基本达到移师新疆、试探苏联对外蒙的政策等目的之后,需要美国发挥协调作用,修复暂时受损的中苏关系.为了联合盟国,集中一切人力、物力、财力反抗法西斯势力,美国最终不负国民政府所望,发挥了协调中苏关系的作用,实现了新蒙边境纠纷的和解.  相似文献   

3.
杜鲁门政府时期,美国逐步形成了全球冷战战略,在全球冷战战略的统领下, 美国政府还进行了冷战心理宣传攻势.杜鲁门总统公开进行的宣传攻势"真理运动"(Camp aign of Truth)和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中央情报局进行的隐蔽宣传行动形成了一场总体的心理宣传战.其中,美国之音起到了重要作用.为了能够突破苏联对美国之音的广播干扰 , 美国国务院组成了由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等名校22名专家教授在内的研究项目组,代号为"特洛伊计划".通过对这个"最高机密"计划的研究,可揭示出美国在冷战初期进行的种种心理宣传手段,进而全面认识美国的全球冷战宣传战略.  相似文献   

4.
在图像史视角下的观察中,《人民画报》冷战四十年的台湾图像,以可视性历史的形式,一方面呈现了冷战时代两极宣传对战的典型样征,另一方面,也隐含着中国大陆方面致力于摆脱冷战思维,形成理性基础上的涉台宣传取向,引导大陆民众客观认知台湾。对冷战时代宣传战的评判,需要从冷战到后冷战时代长时段进行观察。在跳脱冷战思维的前提下形成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应该是双方甚至多方努力的结果。  相似文献   

5.
1934年9月成立的新疆回族文化促进会,是群众性文化团体。该团体在首府迪化(乌鲁木齐)成立总会,在回族人口比较集中地区成立各地分会。回文会成立后积极发展回族文化教育,积极组织抗战募捐,对新疆教育的发展和抗战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冷战时期,为了应对苏联的强势宣传、缓解中东人民的反美情绪,美国政府通过非政府组织在中东实施一系列文化信息项目。富兰克林图书项目就是其中一个典型例子。美国利用该项目在中东开展图书翻译活动,输出美国价值观和现代化理念,意图对中东国家施加影响,使它们按照美国所界定的方式实现现代化,增强美国在冷战时期的竞争优势和影响力。富兰克林图书项目的缘起和实施过程,反映了冷战背景下美国通过非政府组织在中东开展翻译活动,以实现其文化输出和文化渗透的本质。但同时,当地文化精英也出现了分化,这也反映了美国文化渗透的局限性及其所体现的文化帝国主义色彩。  相似文献   

7.
文化冷战是20世纪美苏冷战的基本内容之一。作为文化冷战的重要组成部分,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建设和宣传的战略意义,它们以"好的宣传就是做得不像宣传"为行动标准,寻求所有可能的宣传载体,采取各种隐蔽性和欺骗性手段,加强其意识形态攻势,并最终取得冷战的胜利和建立起文化帝国主义。  相似文献   

8.
美国在中东的公众外交始于二战期间,其活动包括宣传美国的中东政策,反击中东反美宣传,介绍美国文化、价值观念、自由市场经济和西方民主制度等,目的是拓展美国在中东尤其是阿拉伯世界的影响力,实现其中东利益。二战后,美国历届政府在中东的公众外交上都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设立公众外交部门,建立信息文化中心,并由公众外交官负责开展具体活动。美国的中东公众外交经过近半个世纪的曲折发展,到80年代末90年代初日渐成熟。但随着冷战的结束,其活动逐渐减少,影响力日渐式微,最终于90年代末跌入谷底。冷战期间,美国的公众外交官在中东公众外交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尽管这些外交官也关注诸如美苏宣传战等议题,但是阿以冲突才是困扰他们的首要议题。同样,阿以冲突也是严重削弱美国中东公众外交成效的核心因素。  相似文献   

9.
韩美同盟是冷战的产物,韩国是在美国帮助下完成建国的,并在政治、经济、安全等各方面都极大地依赖于美国。对韩国而言,韩关同盟关系一直是韩国对外政策的基轴和重心。但是冷战后在东北亚地区新秩序的形成中,韩目也不甘平庸,逐渐摆脱以往唯美国马首是瞻的外交政策,在地区事务中不断增强自己的作用和影响,韩美关系的变化给中国安全带来不容忽视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美国的亚洲冷战政策起源于二战时期的美国亚洲战略构想,二战结束初期便得到了初步的发展。随着美苏全球冷战政策的全面展开,及中国共产党在内战中逐步取得胜利,迫使美国逐渐调整其亚洲冷战政策。1948年10月正式确立日本取代中国成为其在亚洲的战略伙伴,来抗衡苏联及中国的共产主义威胁。本文通过对美国亚洲冷战政策的形成进行深入的研究,使人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当时美国的外交政策是受意识形态因素所制约的。  相似文献   

11.
原苏联的垮台使原来两极的冷战国际体系变成由美国独霸的“单极”国际体系。20世纪90年代期间,美国外交政策界一直在辩论,美国在后冷战时代的霸权是否会长期持续下去,或只会是一个昙花一现的“单极时刻”。冷战结束15年之后,美国的霸权显然并没有昙花一现,而是持续未衰。今天美国政策制定者与外交政策学者中主流的观点是,美国的经济、军事与科技优势太强大了,美国的霸权在短期内不会受到挑战。  相似文献   

12.
冷战结束之后,美国的全球战略发生了重大调整,基于现实主义利益的考量,美国在对台军售的质与量方面,较之先前均有大幅度提升。本文从现实主义理论中的国家权力、权力平衡和国家利益三方面入手,对冷战后特别是从1992年至2008年美国对台军售进行概要分析。  相似文献   

13.
冷战初期,随着美国全球战略的逐渐形成,其赋予冷战的内涵也不断扩大.为了适应思想文化和意识形态领域对抗的需要,美国发动了一场旨在夺取"思想和灵魂"的心理宣传战,成为冷战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场号称思想界"马歇尔计划"的心理宣传战内容广泛,手段多样.图书馆作为一种宣传工具卷入其中,扮演着宣扬美国精神、抵制共产主义扩散的据点作用,有力地辅助了心理战的开展.  相似文献   

14.
美国犹太人委员会是美国犹太人社区中古老而富有影响力的全国性防御型组织。在苏联反犹主义和东西方冷战的背景下,美国犹太人委员会不但关注苏联犹太人命运,而且致力于切断美国犹太人与共产主义之间的联系,为教育美国犹太人不懈努力。为此,在冷战爆发之初,美国犹太人委员会开展了一系列反共产主义活动。在犹太社区内部,排斥左翼或亲共产主义组织;在犹太社区外部,联系各类反共产主义非政府组织,并借助广播、出版物等手段,宣传反共产主义思想。在冷战意识形态话语权争斗下,美国犹太人委员会的反共活动呈现出浓厚的“自由主义”色彩。  相似文献   

15.
秦腔是在新疆流行历史较久的剧种之一,解放前与河北梆子、京剧并称新疆的三大戏。自传入迪化(今乌鲁木齐)后,秦腔即深受社会各界人士的喜爱,获得了巨大发展。民国时期秦腔艺术在迪化的发展经历了以下历程:"三合班"成立后秦腔艺术在乌鲁木齐取得发展;新中舞台成立后秦腔艺术在乌鲁木齐的发展出现繁荣景象;抗战胜利后秦腔艺术在乌鲁木齐发展至鼎盛并逐渐走向衰落。  相似文献   

16.
建立世界新秩序是20世纪以来美国外交政策始终追寻但尚未实现的目标。冷战后,美国正式把建立世界新秩序确立为外交政策的原则,主要是由于冷战后国际局势发生的剧烈变化,尤其是90年代初海湾危机的出现,为美国建立冷战后的世界新秩序提供了有利时机。作为一种具有新泛美主义色彩的原则,世界新秩序概念主要是在冷战后新的国际环境背景下,美国所进行的一系列制止地区性武装侵略、组织集体行动和建立大国合作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  相似文献   

17.
1947-1948年美国对日政策的转变及其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二战结束后 ,美苏冷战加剧 ,美国对日政策也发生了巨大转变 ,由原来“以非军事化和民主化为中心的改革”转变为“积极扶植日本复兴” ,而 1947— 1948年是美国对日政策转变的关键时期。冷战与美国对日主导思想的变化、日本国内经济和社会状况、美国国内因素等三方面因素影响了美国对日政策的转变。美国对日政策的转变 ,它确立了美日冷战盟友关系 ,对美、日国内政治以及中国的内战形势都发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8.
正在1936年11月,由红四方面军组成的西路军,西渡黄河经河西走廊向新疆方向前进,在马步芳、马步青等西北军阀的围追"兜剿"下失败,余部进入新疆。阴差阳错,这支余部在新疆学习了各种现代化军事技术,成为我军首支系统学习机械化和航空知识的部队。1937年5月初,西路军400余名指战员在陈云、滕代远、李先念等人的带领下,抵达新疆迪化市。  相似文献   

19.
1991年以来,随着前苏联解体、部分档案的解密,国内外关于冷战起源问题的研究出现了一些新观点美国史学界大致有三种观点1.重申美国早期正统学派的观点,强调是苏联挑起的冷战;2.认为冷战是由多种复杂因素综合引起的,是美苏双方在意识形态、价值观念等方面对立的结果;3.冷战既不是苏联决策者也不是美国决策者制造的,而是美苏双方对战后国际形势错误判断造成的.中国史学界产生了以下新观点1.认为冷战是受多方面因素影响而形成的;2.认为英国在冷战起源上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朝鲜战争是美军历史上第一场以意识形态为分界线进行的战争,军方政治宣传机构在战争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其职能也由鼓舞军心士气向宣扬美国价值观,炮制反共宣传转变。从美军官兵的反响来看,单纯以思想控制为目的的政治灌输并未收到显著效果,但它应被视为冷战时期美军思想政治工作的发端,意识形态领域的敌对宣传在冷战实践中得到不断强化和完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