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3.
4.
苗媛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3(6)
电影<阿凡达>中描绘的纳威人的世界是一个诗意的世界,而诗意的世界最终还需回归到人的身上,才能变成理想的家园.主人公杰克的身份认同和英雄历程始于身体,途经心灵,又止于身体,无疑是一次家园的追寻和回归. 相似文献
5.
朱春发 《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5):37-40
由于特殊的生活经历和历史背景,赛珍珠的家园情感结构非常复杂。在自传《我的几个世界》中,赛珍珠叙述了对出生地西弗吉尼亚州以及成长地中国镇江这两个家园的特殊感情,同时,也阐述了自己回到美国后在青山农场建构一个融合中美文化特色的新家园的努力。这些家园叙事一方面展示了赛珍珠作为一个漂泊者独特的心路历程,另一方面也同时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其复杂的身份认同以及诸多文学作品中的相关家园叙事。 相似文献
6.
如何理解与阐释英雄?不同领域、不同层面的研究会得出不同结论。从媒介生态学视角看,英雄可以被看作是可写可读的一种文本,可发送可接收的一种信息,可建构也可纪念的一种文化形式,即英雄就是人类传播的一种产物。真实的人仅仅是英雄的原始材料,是通过叙述、文本性、信息传输、人类符号传播和意义生成等方法进行加工的原始材料。在这层意义上,现实中没有英雄,有的只是关于英雄的传播。而且,研究英雄的唯一真实方法,就是研究关于英雄的传播。因为英雄的生成形式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塑造英雄之传播形式的影响,不同的传播模式产生不同类型的英雄。从神话英雄向历史英雄的转变,从历史英雄向名人的转变,都具有戏剧性,而这两次转变都与主要传播模式的变化关系密切:第一次涉及文字革命,第二次则涉及图像革命。从媒介生态学角度的研究证实,正是由于传播媒介和传播方法的改变,导致了传播内容的变化、由传播者形成的关系的变化以及通过传播所创立的文化的变化。因此,诸如书写、印刷和电子传播之类的技术创新,改变了我们谈论英雄、讲述关于英雄的故事和体验英雄的方式,由此也改变了英雄在我们心中的观念。总之,英雄最重要的特征,皆与传播技术具有亲缘关系,而且,英雄概念中最具有戏剧性的转变,是与传播中的创新,诸如书写和印刷的发明、电子媒介的开发等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
王子华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17(4):45-48
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表现形式,积淀着民族的古风遗俗;它起源于祭祀,有其特定的传承与演化规律,它是民族意识的个性化表达,构成民族文化的深层次内容和核心部分。 相似文献
8.
任现品 《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0(2):57-60
完美英雄与末路英雄分别是大陆、台湾民国史小说的典型人物形象,二者在形象内涵、审美价值方面存在着不容忽视的差异,这种差异不仅构成一种截然对照,成为隔海相对的遥远呼应,而且共同验证了文化语境对叙事话语的切实影响。 相似文献
9.
张子越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3):132-140
在党中央积极倡导全国人民崇尚英雄、争做英雄,推动实现英雄辈出的时代背景下,开展新时代大学生英雄价值观培育具有助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更好培养时代新人和实现大学生全面发展的价值意蕴。新时代大学生英雄价值观培育应当遵循政治性原则、科学性原则与示范性原则,构建包括基础目标和发展目标的培育目标体系。其中,基础目标包括价值认知、价值认同与价值实践的目标,发展目标包括坚持党的领导、树立大历史观和坚定文化自信的目标。 相似文献
10.
虞婧妍 《青春男女生.妙语》2010,(2)
世界如同一枚沉睡的胚胎,在羊水中均匀地呼吸着,沉淀了千百年的传统文化是它吸取的养料,就在这脉搏弹跳间,诞生了一个又一个的节日,形成民族的图腾。端午。汨罗江畔高原曳 相似文献
11.
李学智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 )》2006,43(5)
民国建立后,北京政府将武昌起义之10月10日定为国庆日,官方与民间对此均十分重视,届时举行各种活动以为庆祝。民国北京政府时期的国庆活动,经历了由民初的官民一体共同庆祝,到后来国庆活动中官民分立与对立的变化过程。各级各类学校则将国庆活动作为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及宣传启发民众的重要时机。进入20年代以后,国庆活动往往成为各界民众表达政治意愿,进行政治活动的重要场合;另一方面,国庆活动中亦增添了体育及娱乐、游艺等内容。民国北京政府时期的国庆活动反映出当时政治与社会生活的一个侧面。 相似文献
12.
夏宏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53(5):110-117
当代西方学术界关于生活世界这一概念的理解主要有两种模式:一种是侧重于从“生活”来对它进行理解的现象学模式,一种是侧重于从“世界”来理解它的社会学模式。两种理解的侧重点不同,但也不是泾渭分明而相互排斥。从总体上看,它们之间存在着维特根斯坦所谓的“家族相似性”:生活世界是人的生活所必须涉及的主观世界、客观世界和社会世界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13.
冯薇 《云南财贸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6(3):182-184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节日 ,节日的产生与人的生存利益紧密相关。节日是表现人的需要的积极形式 ,节日产生的初始带有不容可否的功利目的。随着人类支配自然能力的增强 ,节日的功利目的日渐减少和隐没 ,变成了娱乐性占主导地位的节日。 相似文献
14.
黄勇昌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3(6)
英美文学中的家园意识是唤醒人类对大家园与小家园的追求、热爱与保护,从而摆脱生存困境、化解生存危机,使人类的栖居更加和平、和谐、安宁、纯净的心灵追求和精神期盼.在家园意识昭示与驱使的能动环境中,正常的自然人无论身处异境与否都渴望有一个家即安身之所,以摆脱或减少寒冷、危险、丑恶、焦虑、孤独甚至死亡,并由此而进行艰苦不懈的重塑与抗争. 相似文献
15.
16.
郑向春 《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7(4):66-70
族群遗产对于该族群而言绝非仅仅是日常生活中存留下来的遗留物,更为重要的是,这些遗产承载了族群内部成员的情感依托、知识与信仰,由此促成了族群成员对于本族群的认同,而这一认同也成为族群遗产保护的关键所在。然而,今天在“国家遗产”、“世界遗产”的申报热潮中,族群遗产不可避免地在国家与世界层面被动员与调动,由此引发了以“遗产”为中介,族群同国家与世界两股力量的遭遇与碰撞。针对这类问题,文章特别强调了族群遗产向“家园遗产”的回归。 相似文献
17.
王寰鹏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50(2):59-62
英雄理念是鲁迅复杂思想体系中的重要部分。鲁迅从倡导个性主义的需要崇尚英雄。呼唤"精神界之战士"是其英雄理念的重要内容。鲁迅区分了建设性英雄和破坏性英雄。英雄和民众之间的关系也是他英雄理念的重要方面。在鲁迅英雄理念和他的启蒙实践之间有着深刻的联系。鲁迅历史小说中的英雄叙事是其英雄理念的形象化显现。 相似文献
18.
西方节日的文化底蕴与跨文化交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科峰 《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05,(4):73-75
西方节日/纪念日是西方文化的组成部分,是西方人民族心理、道德伦理、价值取向、精神气质和审美情趣的体现.在物质生活进步、精神文化需求提高、信息交流很快的今天,具有起码英语知识和运用能力的当代大学生,特别是英语专业的学生,应该了解西方节日深刻的文化内涵,以探索其文化底蕴,提高自身语言能力和社会文化意识能力. 相似文献
19.
袁联波 《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3,(6):79-82
康巴藏族的表演艺术活动同节日之间有着密切的关联.频繁的节日活动对康巴藏族锅庄、弦子等歌舞艺术以及藏戏的发展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节日特定的文化情境对康巴藏族民间表演艺术形态及风格的形成和发展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20.
徘徊在传统与现代之间——论张爱玲的家园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秀梅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2):103-105
家园意识是张爱玲创作心理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可以说是她创作的原动力。这种意识的形成是自发的,也是自觉的。对古老家园的痛苦记忆以及对理想家园的探寻是这种意识的具体表现。家园寻求意识伴随张爱玲创作的始终以至她的一生,成就了她极高的文学地位。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