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文学进化观在近代文学观念中很值得研究,从梁启超和刘师培都可见这种文学观念的影响。而刘师培的进化文学观尤其复杂。本文从他立论的基础即俗语和骈文,从语言文字和文体变迁两个角度来讨论这个问题,认为他的进化文学观只是一种论证的策略,承认俗语和为骈文立正统分别合于他的启瀹齐民和保存国学两个立场。刘师培只是从不同的立场和不同的角度来使用他的进化文学观,以至于他的进化文学观不成系统,但是它却暗合了文学发展的潮流。  相似文献   

2.
接受美学视读者为实现作品意义的关键,媒体批评亦视读者为生存的基石,对“读者”的共同关注,使接受美学和以大众传媒为依托的媒体批评在某种程度上有了共通互动的基础。论文把媒体批评放诸接受美学语境下加以观照.阐释媒体批评在消费社会中对文学活动的积极意义,探讨媒体批评在文学市场化进程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文学修辞批评与中国当代文学批评的学术品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学修辞批评承诺对文本意义与效果产生的过程进行揭秘,它是批评家对文本进行意义阐释与价值评判的基础。作为一种批评方法,文学修辞批评与其批评对象之间有天然的亲和性,对文学的修辞性的忽视,实际上是对文学的本质的忽视。  相似文献   

4.
5.
鲁迅作于 192 7年 7月的《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的学术讲演 ,既是一篇研讨魏晋文学的重要文论 ,也是一篇讨伐专制独裁的战斗檄文。它的主要价值在于对魏晋一代文学风格特点及其形成原因的深刻剖析 ,其中对晋末诗人陶渊明的评论尤具学术独创性。全篇讲演运用美学批评与历史批评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一个时代的文学现象 ,至今仍不失为文学批评与文学史研究的典范  相似文献   

6.
朝鲜文人在出使北京的途中结识了辽东诗人李锴,互有诗歌酬嘱。李锴的《睫巢集》也随之传入朝鲜。朝鲜文人对李锴诗作中的“故豳之思”和淡泊情怀颇为欣赏。多有赞誉。李锴虽不是诗坛大家。但是朝鲜文人对其诗歌的接受是两田诗歌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两圜文化交流的盛况。也为“辽东三老”研究增添了新的文学史料。  相似文献   

7.
从对传统文学接受模式的批评视角解读章太炎的文学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代文学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较为稳固的接受模式,这对于民族文学传统的形成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但是它也日趋显露出僵化和保守的特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继承和发展这一接受模式已成为不能回避的重要课题.本文以章太炎的有关理论为参照,观照历代关于该模式的不同意见,提出对该问题的见解与思考,力求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更好地为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学提供新的思维和接受视角.  相似文献   

8.
从文学批评接受史的角度出发,综合分析美国小说家司各特.菲茨杰拉德在各个不同时期的接受状况,阐述了发端于20世纪50年代前后的“菲茨杰拉德复兴”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及其影响,论述了他独特的创作个性和他的小说艺术与文体风格的特色,旨在解开当今西方文学界出现的“菲茨杰拉德研究热”的奥秘,加深对20世纪美国文学批评理论发展行程的了解。  相似文献   

9.
10.
茅盾对莎士比亚的评论(以下简称莎评)是中国初期莎评的重要界碑.茅盾从人性、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三个层面论及了莎士比亚,但对莎士比亚现实主义价值的看重最能体现他的莎评的特色.他首次借马克思、恩格斯的评价将莎士比亚与现实主义联系起来,并且通过译文的方式第一次向中国读者介绍了"莎士比亚化"这一重要术语及其内涵,对当时以及后来相当长一段时期里莎士比亚在中国传播与接受的基调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他对莎士比亚完全现实化的接受与评论,直接服务于当时的社会政治,具有鲜明的功利性特征.他的莎评的现实主义倾向性,既是当时的社会历史文化大语境使然,又与他本人的价值理念密不可分.茅盾并非一开始就推崇莎士比亚,他对莎士比亚的认知经历过一个曲折的转变过程,从一个侧面也折射出了莎士比亚在20世纪20、30年代的中国得以传播与接受的曲折过程及其社会历史文化语境.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90年代大陆学者散文文化批评母题总体上沿着批判现实和阐释知识两个向度展开。在写作主体的整体精神立场上,它突显了知识分子写作的两种精神身份——批判者与阐释者;而在文体特征上则呈现出特有的介于“散文”和“论文”之间的文体形式。  相似文献   

12.
孔子的修辞观点主要集中在《论语》中,这些观点看起来分散而零碎,实际上已形成了一个系统。孔子的一些修辞观点开启了汉语修辞学的先河,并有一定的历史渊源。有些观点得到了后世学者的继承和发挥,有的引起了历代学者的争议,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生态批评,是近年来学术界的一个前沿话题,刘文良的学术著作《范畴与方法:生态批评论》是该学术领域颇富创见的一项研究成果。鲜明的创新意识,精巧的辩证之思,突出的文本意识,浓郁的中国情结,是该著鲜明的个性。该论著着力于构建一座带有中国特色的生态批评“诗意之厦”,为中西生态批评和生态文学研究实现良性互补和共同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相似文献   

14.
借助海外图书馆及数据库资源,通过梳理丁玲作品政府机构译介和国际学者译介情况,以及各译本在Goodreads、Amazon、StoryGraph等网站上的读者综合评价情况,对英语世界丁玲作品的接受状况进行分析发现,丁玲作品在英语世界的接受效果差强人意,存在不少进步空间。中国文学作品要真正走向世界,在翻译层面,应坚持“常译常新”。在传播层面,应注重“平靓正”,重视“粉丝翻译”的影响力,通过与其他传播形式跨界合作努力为自身“引流”;同时,还要重视译作的本土化。在接受层面,应思考如何实现接受效果从“Chinajoy”到“Globaljoy”,让中国文学作品凭借自身的魅力,赢得海外读者的衷心喜爱。  相似文献   

15.
宏大的叙述——弗莱整体性文化批评观的生成与向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种种复杂因素的交相作用,使诺思洛普*弗莱成为一位文化批评家,弗莱批评理论与荣格、弗雷泽、马克思主义、新历史主义、新批评等理论有着明显的不同,体现了一种独特的整体性文化批评倾向.  相似文献   

16.
1937—1949年德语文学汉译,总体呈跌落和沉寂态势,汉译数量和规模纵向远不及战前的二三十年代,但译作的翻译水准与质量可圈可点。这一时期译介和接受主要集中在德语“经典”文学与政治意味浓厚的“左翼”反法西斯文学及反战文学作品上。而同一时期的日耳曼学研究,较之二三十年代亦日趋深入和精到。  相似文献   

17.
18.
产生于中国本土的 ,借鉴、吸收了多种先进性别文化理论的女性思想者是当代中国女性中一个独特的群体 ,她们中已经出现了多元、开放、动态、发展的理论批评格局。“女性文学研究与批评”不纯粹是个“学术概念界定”的问题 ,它的“涵义”要更宽阔、更深远。  相似文献   

19.
在过去100年中,俄罗斯-苏联文学理论与批评曾经对中国文学产生过重大影响,但是我们对它的接受却存在着明显的片面性,在认识上也有偏差。回顾自“五四”前后至90年代中国文学接受俄苏文学理论与批评的历史,考察它在中国的译介、传播、接受、影响与转换,了解其中被我们所忽略与排拒的有价值的内容,认清苏联极左文学理论与批评曾经给中国文学造成的负面影响,并探讨制约上述接受史的文化原因,对于认识20世纪中国文学及其理论基本格局形成的外部条件,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探索建设科学的文学理论与批评体系的道路,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越南作为儒家文化圈的国家之一,历史上深受儒家“华夷观”的影响,其在文学和历史书写中往往以己为“华”,以周边为“夷”,包括对西方国家,也一律以“夷”视之,其与文化母国——中国的关系则十分微妙。在特殊情势下,“华夷之辨”又变成“华夷之变”:即在越南国内政局动荡时,尊崇中国为“天朝”,并乞求出兵相助;而当两国关系紧张,尤其是兵戎相见时,则视中国为“贼寇”。政治上的独立和文化上的认同,使中越两国在历史上不时呈现出一种复杂而敏感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