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本文进一步考订了《天山日报》的创刊时间和改为《新疆日报》的时间。  相似文献   

2.
<警钟日报>自创刊后,依照<俄事警闻>的传统,对马贼进行了比较详细的报道,揭示了马贼问题的方方面面.日俄战争期间,马贼不断骚扰甚至主动攻击俄军,有意无意地支援了日军.马贼是被迫走上武装反抗道路的各种中国人的汇合体,其抗击俄国军队的原因主要在于俄军比日军更加残暴.马贼总数虽然曾多达数万,但始终没有成为救国救民的武装,常受到俄军、日军和清朝政府军队的多重打击,在夹缝中求生存.  相似文献   

3.
于右任是著名的资产阶级革命家、宣传家,在辛亥革命前致力于办报宣传革命。《民呼日报》《民吁日报》是其办报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因为报纸存续时间较短不为人关注。文章考察了两报的政论类文章,认为其政治宣传的内容重点突出,集中在清廷的立宪骗局、路矿纠纷以及官场黑暗,其政治宣传的风格观点鲜明,亦庄亦谐,在民权、自由、民气等关乎现代政治民主以及中国彼时的国民性等问题上,独树一帜,发人深省。  相似文献   

4.
本文回顾了《西藏日报》的发展历程,分析了经过长期实践所形成的“正确导向、扩大信息、贴近群众、突出特色”的办报方针及其所形成的风格特色。  相似文献   

5.
《循环日报》之编辑与发行考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有各类新闻史著对有关《循环日报》编辑与发行情况的记述多有疏漏。经笔者考证,《循环日报》编辑人员主要由"主笔"(分"正主笔"和一般主笔)、"总司理"和"译员"等三部分人员组成。《循环日报》自创刊日起,除在香港及附近地区出版日刊版的"日报"外,还一度在海外华人聚居地区发行日报的周刊缩编本。《循环日报》发行地区主要分布于香港及周边地区,同时中国内陆各主要通商口岸及日本、澳大利亚、东南亚、南北美洲等华人聚居地区也有数量不等的发售。创刊初期的《循环日报》发行量不超过800份。1879年后,发行量增加到1100份左右,最多时达到2500份。为了扩大发行,《循环日报》在创办初期还采取免费赠送、广告招徕、刊登广告优惠、面向社会积极征稿等诸多方式,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循环日报》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浙西《民族日报》自创办以来,一直担负着浙西抗战宣传急先锋的使命,推动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巩固和发展。但同时,《民族日报》也引起了国民党顽固派的注意,他们在1940年至1941年间,对浙西《民族日报》进行了两次改组,原来报社内部的新闻工作者逐渐被替换,报纸的宣传内容也逐渐发生了变化。被改组的《民族日报》虽然遭遇了重重磨难,报社内部的进步力量有很大的损失,但依然没有放弃同顽固派作斗争。考察浙西《民族日报》的两次改组,有助于理解浙西抗战及国共关系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列宁主义”提法的来龙去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高放 《文史哲》2001,4(3):83-89
“马克思主义”和“列宁主义”都是在马克思和列宁逝世后提出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提法 ,则源起于 1 92 4年共产国际“五大”。其后 ,基于理解上的原因和实践发展的需要 ,上述三种提法都曾各领风骚。今后 ,随着世界共产主义运动的新发展 ,“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提法还会发生新变化  相似文献   

8.
刘圣宜 《学术研究》2001,4(7):126-132
广东学术界对鸦片战争后几十年间岭南文化形态是封闭还是开放的问题存在不同意见.本文发掘并考察了1874年在香港创刊的中文报纸<循环日报>的早期存报,对其创办的背景、办报的宗旨、内容和社会影响进行了初步的分析,说明这一时段西学在岭南传播的情况和特点.本文认为,岭南地区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人文环境以及商业的发展,文化形态不是单一的而是复杂的,官方封闭的意识阻止不住商业经济发展所带来的西方文化的冲击.就民间而言,鸦片战争后西学在岭南的传播并未停止,而是潜滋暗长.在经过港、澳输入的西方文化的直接熏陶下,岭南终于成为维新和革命领袖辈出之地.  相似文献   

9.
《西藏日报》刊发的透视达赖集团分裂言行、揭露达赖集团反动本质系列评论,对达赖集团分裂言行、反动本质进行了有力的批评,系列评论针对性强,论点鲜明,事实充分,论证有力,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固有的问题.本文通过分析认为,系列评论应该创新传统的评论模式,探索新的评论风格;注重新闻评论的专业化精神;依据受众的接受心理,采取具有受众接近性的评论方式,形成有效表达,进一步提高西藏主流媒体舆论引导的能力.  相似文献   

10.
由于中国与世界的联系日益紧密,中国与其它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也日趋频繁。如何正确看待各国间的文化交流以及如何促进当代中国文化事业的进一步发展乃至走向世界,是目前中国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希冀通过梳理和分析《华严经》这一著名的佛教典籍传入中国的路径、它的翻译历程及其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乃至东亚地区的广泛流布,来揭示中外文化交流的一些特点,从而推动国际间文化交流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1.
1918年3月,张东荪于《时事新报》创办副刊《学灯》,以期“促进教育、灌输文化”,其关注点始在教育,并未注意到《新青年》及其倡导的“文学革命”等话题。后一篇剧评意外地让《时事新报》及其《学灯》成为了《新青年》的批评者,双方相互针对,常带意气。在带有敌意的交锋中,《学灯》也有意无意改变了自己的话题与立场,进入到《新青年》的论域中。与此同时,张东荪做出一系列改善与《新青年》同人关系的尝试与努力,最终在“五四”前使《学灯》与《新青年》逐渐确立“立异以求同”的对话关系,成为新文化运动中的“同路人”。《学灯》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具有不小的影响和地位,以往学界对其研究相对薄弱,尤其忽视了它对《新青年》态度的转变。  相似文献   

12.
谢天勇 《江淮论坛》2009,(3):135-139
本文以《安徽日报》为个案,通过对其四年间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主要报道内容的402篇报道的信源、形式、主题、版位、倾向和篇幅等指标进行分析,对党报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进行描述与总结,得出了简短的结论,并给出了相关建议与对策。  相似文献   

13.
林榕杰 《船山学刊》2010,(4):124-125
《史记》对老子记载较为简略,后人认识老子还应结合《老子》一书。《史记》的相关记载与《老子》书中的某些论述可相互印证。从《老子》等书中可以看出,老子除可说是不同于众外,还可用"少私寡欲"、"知足"、"深不可识"、"有道者"等加以描述。  相似文献   

14.
对"刘勰是个什么家"的问题的不同回答,代表了不同时代学者对刘勰接受的不同结果,而这种结果又往往代表了不同时代学者对刘勰之文化成就特别是其流传于后世的代表作品的接受状况。因此,考察不同时代学者对"刘勰是个什么家"问题的回答,对我们认识《文心雕龙》在不同时代的传播与接受状况是非常有意义的。基于此,本文对齐梁、隋唐、宋元和明清等不同时期学者接受刘勰的情况进行了考察,指出刘勰在齐梁之时被接受为一位"佛学家",在隋唐宋元时期被接受为一位"文学家",而在明清时期则被接受为一位"文评家",这与今天我们赋予刘勰的"文学思想家"或"文学理论家"身份已经比较接近了。  相似文献   

15.
《西藏日报》作为西藏自治区机关报,也是西藏最权威最有影响的一份报纸,在西藏非遗保护中承担着重要的责任。该报在非遗保护中的责任是通过非遗报道来呈现的。分析该报2013年1月至12月的报纸,能够自觉地把非遗作为自己重要的议程设置,在非遗报道中见人,见物,更见精神,非遗报道的去阶层化,积极探索非遗保护的路径。但《西藏日报》非遗报道也存在一些问题,那就是对宗教节日的规避,专家意见的缺席和舆论监督的缺位。  相似文献   

16.
本文结合《礼拜二午睡时刻》这篇小说,分析马尔克斯作品中反复呈现的一些基本元素,揭示出"魔幻现实主义"的创作特色。  相似文献   

17.
严慧 《南方论刊》2014,(6):48-51
《天下》是20世纪上半叶由中国人所办的一份具有广泛国际影响的英文文化期刊,先后传播由外交官、传教士、汉学家所翻译的三个《论语》英译本,即Leonard A.Lyall的The Sayings of Confucious、苏慧廉的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与阿瑟·韦利的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分别代表了中国典籍西传时的三种翻译主体:在华外交人员(Lyall)、传教士汉学家(苏慧廉)、职业汉学家(阿瑟·韦利)以及两种译本性质:前两者为通俗读本,后者则体现出严谨的学术色彩,以公平性与思想性为原则,向天下传播中国文化元典《论语》。  相似文献   

18.
19.
朱供罗 《学术探索》2014,(7):102-106
《文心雕龙》一书引用《论语》达80多处,其中大部分为一般意义上的字词引用,同时在重视教化,强调仁孝为本,思想内容纯正无邪与表达方式合乎正道,文学与德行相互促进,重视文采,文质相称,"文疑则阙"以及"君子疾名德不章"等思想方面,《文心雕龙》受到了《论语》实质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杨华 《云梦学刊》2016,(4):115-118
《左传》一书极富文章技巧与经验价值。仅从起结来看,就生出许多法门,有总起法、有直起法、有突起法,随处写来随处作结,起、结变化无方,出人意表,而又结构完固,余韵无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