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公共服务均等化是我国解决民生问题的重要举措,也是实现共同富裕战略的基本路径。基于公共服务均等化和共同富裕这两个概念的内涵,构建了相应的多维测度指标体系,运用熵权法对我国除港澳台之外的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2010—2021年的公共服务均等化和共同富裕水平进行了测算,并借助动态空间杜宾模型分析了公共服务均等化对共同富裕的影响及其区域差异和空间溢出效应。研究发现:我国公共服务均等化和共同富裕的总体水平不高,二者在绝对总量上呈现出“东高西低”的分布格局,相对增量上契合边际生产率递减的规律;无论是从短期影响还是长期效果来看,公共服务均等化对共同富裕均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区域差异调节了公共服务均等化对共同富裕的影响,与中部地区相比,公共服务均等化对东部地区共同富裕的促进作用增强,对西部地区的促进作用减弱;共同富裕具有明显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各省共同富裕水平受到邻近地区共同富裕水平的正向影响。因此,多措并举、持续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因地制宜挖掘政策潜力、发挥公共服务均等化对不同区域共同富裕的促进作用,强化对口帮扶、发挥共同富裕的邻里效应是践行“先富带动后富”战略方针的重要政策选择。  相似文献   

2.
基于2007—2019年福建省九设区市的面板数据,采用组合赋权法、超效率SBM模型和Malmquist指数等研究方法,分别测度福建省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公共服务供给效率和公共服务全要素生产率,并构建三者的面板向量自回归模型实证分析福建省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与公共服务供给效率之间的互动关系,进一步采用标准差椭圆分析二者的时空演变特征。研究发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的泰尔指数呈下降趋势,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整体发展较好,但厦门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与其余城市的差距逐步拉大;九设区市的公共服务供给效率的演变趋势差异较大,仅漳州和厦门的公共服务供给效率大于1;公共服务全要素生产率整体呈下降趋势,下降的主要原因是技术进步变动指数的抑制作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与公共服务全要素生产率之间存在双向促进作用,公共服务供给效率对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具有单向抑制作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和公共服务供给效率均具有自我强化效应;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的重心迁移轨迹总体呈现出先向东部地区迁移、后向南部地区迁移的演变趋势,公共服务供给效率的重心迁移轨迹总体呈现出先向西南部地区迁移、后向东南部地区迁移...  相似文献   

3.
数字经济发展可充分发挥数据要素对生产力的提振效能,为农民农村共同富裕形塑新优势。选取2010-2021年国内省级行政区面板数据,实证分析数字经济对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影响,以及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在其中的作用机理。结果表明:数字经济发展有利于推动农民农村共同富裕;延展农业全产业链路、推动农村服务业融合发展、以技术演进布局新业态以及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数字经济影响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传导路径。数字经济、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与农民农村共同富裕三者间具有突出的非线性门槛关系,即数字经济对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积极作用的发挥受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制约。耦合协调检验发现,数字经济与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耦合协调度越高,越会为农民农村共同富裕带来利好。因此,地方政府应深入实践数字乡村建设,推动农业全产业链数字化发展;扎实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落实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强化农业农村现代化演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最终助力实现农民农村共同富裕。  相似文献   

4.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与城镇化互动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面板向量自回归的方法,建立一阶滞后PVAR模型,对我国8个区域2000-2012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和城镇化水平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导致了地区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的降低,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的变动对城镇化率的影响存在弱相关,这与通过传统的经济理论分析得出的城镇化与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之间为相互促进的良性互动观点不相吻合,主要原因在于地区发展情况差异、政府对基本公共服务投入不足、政府转移制度不合理以及地方政府的财力与事权不匹配。加快服务型政府职能转化,通过优化税制建立合理的事权与财权关系,规范转移支付制度是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与新型城镇化良性互动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5.
王磊 《东方论坛》2022,(6):11-26
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共同富裕概念蕴含于中华传统文化的“均富”思想和西方空想社会主义的共同富裕构想,其科学内涵来源于马克思主义共同富裕理论。中国共同富裕的基本内涵在实践中不断演化发展,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创造性地提出了一条行之有效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富裕道路。其实现路径在于: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和收入分配公平公正;促进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增进民生福祉;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促进经济社会全面绿色发展;不断提升文化建设水平,满足人民群众精神生活需求。  相似文献   

6.
区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通过缩小区域经济发展差距、促进区域合作、提高区域居民福利水平和自我发展能力等途径缩小区域收入差距。当前,我国区域基本公共服务不均等化问题较为突出,影响到区域收入差距的缩小,而相关立法不完善是导致区域基本公共服务不均等的重要原因。我国应确立区域公平发展的立法理念,健全区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立法体系,完善区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主要法律制度及配套立法,保障我国区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实现。  相似文献   

7.
在经济社会全面转型的背景下,着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重要体现。以汕头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汕头教育、医疗卫生和社会保障公共服务供给的发展状况,并通过均等化指数的测算对三项公共服务的均等化进行评估。研究发现,汕头教育和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良好,而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水平较差。研究结果表明,人口的高度集中带来了区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压力;同时,政府对基本公共服务各领域并未同等重视,导致特定领域均等化水平滞后。因此,加大整体投入,提升人均公共服务财政支出,强化人口集中区域公共服务供给等政策措施,才能有效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长远发展。  相似文献   

8.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我国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目标的重要内容。本文选取山东省17个地市2005-2014的数据资料,从教育服务、医疗卫生服务、基础设施和社会保障四个方面构建指标体系,利用泰尔指数分析了山东省基本公共服务整体、区域之间和区域内部均等化水平,发现山东省整体均等化水平在提高,区域之间差距在缩小,区域内部还存在明显不均等现象。利用熵值法计算了各年份和各地市在基本公共服务各方面的综合得分,在此基础上对山东省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空间演变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山东省基本公共服务空间格局分布整体上是"北强南弱、东强西弱、中心突出"的局面。最后,根据实证测度结果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实现共同富裕的应有之义与实施路径。以2011-2019年期间我国31个省份区划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作为研究对象,通过统计分析与泰尔指数实证分析方法,验证并度量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的供给非均等化程度,剖析造成非均等化的成因主要包括城乡文化经费投入不均衡、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缺位和错位等。建议构建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的资金可持续投入体系、提升文化资源供给侧的总体规模和质量。这些为保障并实现全体公民的文化权利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根据俱乐部理论提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应基于供给与受益维度进行测度。基于2015—2019年31个省(区、市)数据,对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进行测度并分析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1)近几年中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总体上呈上升态势,区域间的差距逐年缩小。(2)转移支付的增加显著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而地区财政自给率则表现为阻碍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其中,转移支付与财政自给率的交互效应对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起负向调节作用。(3)转移支付与财政自给率对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影响存在区域异质性。转移支付对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正效应呈东、中、西部依次递增;而财政自给率对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影响在东、中、西部的作用依次减小,且在西部地区负向作用尤为明显。需针对不同区域,采取合理政策措施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相似文献   

11.
本文首先从教育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内涵以及必要性入手,重点从教育经费财政投入总量、城乡和区域教育经费投入差距三个方面研究当前我国教育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存在的主要问题,深入探讨目前财政保障机制在促进教育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方面的突出矛盾,分析研究公共财政如何更好保障教育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这一重大课题,进而提出财政保障系统内在各要素间如何更科学合理地相互作用以促进均等化目标实现的对策措施,推动我国公共财政有效促进教育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制度建设。  相似文献   

12.
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供给,是经济新常态下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人们日益追求美好生活需要内在要求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供给。该文构建了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供给的实现机理模型与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供给指数。中国2005—2016年教育、医疗卫生与社会保障领域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供给程度显著提高,但城镇化进程并没有显著改善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的均等化程度;随着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的提高,居民更多追求高端的非基本公共服务消费需求;人口结构与城乡差距仍然是影响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供给的主要阻碍性因素,地方政府的税收收入和财政效率能显著改善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的均等化程度。因此,公共服务领域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关键在于增强我国城镇化的公共服务匹配能力,缩小城乡公共服务消费差距,提高政府公共服务财政支出效率。  相似文献   

13.
基于2008—2021年我国三大经济圈18个省市的相关统计数据,构建基本公共服务、区域物流与经济发展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研究该区域基本公共服务—物流—经济耦合协调发展水平。研究发现:三大经济圈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最高,呈“M”型阶段性变化特征,物流发展未能形成良好态势,经济发展水平变化相对平稳;地区之间三个系统的发展水平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性,总体上表现出基本公共服务发展水平优于物流与经济系统;三大经济圈基本公共服务—物流—经济整体协调发展水平处于勉强协调状态,长三角地区比较稳定,珠三角地区呈现省份之间耦合协调程度极差较大的特点。从加大基本公共服务投资,提升物流效率以及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视角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4.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2035年我国发展目标之一是要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实质性进展。基本公共服务高质量发展本质上是解决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从空间理论视角而言,空间不平等是基本公共服务高质量发展面临的主要梗阻,具体表现为城乡差异空间上基本公共服务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以及由此引起的各类社会问题。空间正义是其追求目标,在地理空间上实现资源合理配置,在社会空间、文化空间等多维空间的层面上实现文化权益、文化权利等软性公共服务均等化。从制度设计而言,基本公共服务高质量发展要与乡村振兴战略以及城市化高质量发展战略有效衔接,应包含多元供给体系、城市地区的质量提升压力、农村地区的区域补偿动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等四个支撑要素,进而推进缩小空间不平等,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和均衡化发展。从实践路向来看,可以通过空间结构融合和空间形态融合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5.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增进社会融合的重要手段,是促进流动人口个人发展的重要保障。当前我国流动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层面仍存在诸多不均等现象,其原因涉及理念、机制、财政、法制等多方面。推进流动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流动人口的融合与发展,需要在充分认识问题及原因的基础上,通过理念谋发展,机制助发展,财政促发展,法制保发展,促进流动人口与当地居民之间、流动人口与政府之间、流动人口与社会之间的和谐关系。  相似文献   

16.
从发展特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公共服务均等化、高收入规范与调节、精神生活、农村农民六个维度构建我国共同富裕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分年度变异系数法测度出我国共同富裕水平,系统考察我国共同富裕水平的区域差异与时空演化特征。研究发现:2011—2020年,我国共同富裕水平均值达到0.4652,并呈现出以2014年为底点的、不规则的“V”形波动;全国共同富裕水平的区域差异来源以区域间和超变密度为主,且超变密度的差异贡献率呈上升态势;全国共同富裕水平的绝对差异呈扩大趋势,相对差异呈缩小趋势,且出现两极分化倾向。  相似文献   

17.
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与农业产业集群之间具有内在逻辑关系,农业产业集群有利于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农业产业集群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需要。培育发展现代农业产业集群、提高基本公共服务供给能力、形成稳固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等应成为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8.
基于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对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关于共同富裕的一系列论述进行梳理研究。马克思主义共同富裕思想、中国传统“天下为公”的社会理想、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初心使命与新时代现实条件的有机融合,构成了习近平关于共同富裕重要论述的生成逻辑,业已形成了一个严密的思想体系。实现共同富裕的战略地位体现在: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党的重要使命;实现共同富裕的内涵特征包括: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全方位共同富裕,靠共同奋斗实现共同富裕,分阶段促进共同富裕;实现共同富裕的基本原则是:鼓励勤劳创新致富,坚持基本经济制度,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坚持循序渐进;推动共同富裕的具体路径有: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构建体现效率、促进公平的收入分配体系,公共服务均等化,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习近平关于共同富裕的重要论述内涵丰富且富有创造性,体现出党性与人民性相统一、实践性与创新性相统一、长期性与阶段性相统一、整体性与具体性相统一的重要特征,具有重大的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19.
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有利于补齐共同富裕在农村的短板。同时,均衡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基本环节和应有之义。在理论逻辑方面探究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与共同富裕“全面性”“共建共享性”特点的基础上,针对河北省城乡公共资源分配不均衡、公共财政投入机制不健全、农村人才缺乏、阻碍农村发展等方面的问题,提出了统筹城乡规划、优化农村公共服务顶层设计,探索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供给方式、优化资源配置,推进农村公共财政建设、发挥数字技术等建议,以期赋能城乡公共服务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20.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社会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体现了社会建设的核心和重点,同时也是社会建设在实践层面的具体化和展开.现阶段,我国地区间基本公共服务呈现出非均等化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全国性的东中西部之间、城乡之间、省域之间等宏观层面上的不均等.与此同时,省内地区问这一中观层面的基本公共服务同样呈现出不均等的状况,且存在着较为显著的差异.究其原因,与省内地区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地区间的财政能力差异、省以下的转移支付体系等因素有着较高的相关度.实现省域内地区间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是推进我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进程的重要环节和关键层面,基于此目的,必须探索出适合于省域实际省 情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模式,从而因地制宜地实现省域内地区间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