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夏 《成才与就业》2014,(1):122-122
毕业是道坎。2013年“史上最难就业季”的讨论尚未落幕,2014年高校毕业生“更难就业季”的统计数据已经新鲜出炉——据媒体报道:2014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727万人,再次创下历史新高。  相似文献   

2.
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数据显示,2014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727万人。相比2013年699万毕业生增长28万人次,再创历史新高,继2013年“最难就业季”之后,被冠以“更难就业季”称号。在经济充满挑战的大环境下,加之每年都在增加的毕业生人数,使得“就业难”被毕业生、家长以及媒体广泛关注。如何促进大学生就业成为整个社会广泛思索的难题。  相似文献   

3.
《今日南国》2009,(3):7-8
近年来,随着高校扩招等各种原因,“就业”早已成为每一个高校毕业生必须应对的难题。面对当前就业形势,“几家欢喜几家愁”,有的高校在为2009届毕业生就业发愁的时候,有的高校毕业生已顺利走向市场,陆续走上了实习、见习岗位。在劳动力供大于求和巨大的就业压力之下,对大学毕业生与用人单位而言,实习就业这一新的就业形式是“两厢情愿”的结果。  相似文献   

4.
“史上最难就业季”“就业形势不容乐观”“毕业生规模再创新高”……这些表述都指向同一个问题--“就业难”。那么,就业,真的难吗?在由上海市学生事务中心指导下出版的《成才与就业•学生发展研究》专刊中,来自6所学校的教师对此进行了分析与探讨。这里,摘录每位教师稿件中的重点与亮点,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5.
2023届毕业生就业季又呼啸而来。根据教育部公布的数据,2023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达1158万人,同比增加82万人,校招市场竞争激烈;另一方面,受经济下行压力和疫情影响,不少用人单位招聘积极性受影响。据统计,约有1/3的中小企业缩减校招规模,而毕业生选择自由职业(18.6%)、慢就业(15.9%)的比例均较2021年提高3个百分点。激烈的竞争甚至还“卷”到了薪资,智联招聘发布的《2022大学生就业力调研报告》结果显示,约55%的应届生已主动降低薪资期待。  相似文献   

6.
正毕业是道坎。2013年"史上最难就业季"的讨论尚未落幕,2014年高校毕业生"更难就业季"的统计数据已经新鲜出炉——据媒体报道:2014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727万人,再次创下历史新高。在沉重的就业压力面前,各路人士再次开始给大学生们进行一年一度的"就业指导",媒体也再次一年一度地报道各种就业励志典型案例——有人每天极为辛苦地在各地奔波参加  相似文献   

7.
2013届毕业生经历的“史上最雉就业季”余热还未消退,2014届毕业生又歼始为“金九银十”的求职季奔波忙碌。“十一”小长假刚过,各大企业的校园宣讲会纷至踏来,小型专业性的招聘会、大型综合双选会也接踵而至。  相似文献   

8.
对于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院校来说,毕业生就业情况的好坏,最为牵动人心。近日,第三方专业调查机构麦可思公司,对国内高校44.5万名2007届大学毕业生的就业与工作能力展开问卷调查,回收有效问卷22.3万份,其中包括高职毕业生4万多人。  相似文献   

9.
今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再创历史新高,达到破纪录的727万,就业总量空前巨大,就业压力进一步加大。从去年的“最难就业年”到如今的“更难就业季”,毕业生数量几乎被拔高成判断就业形势的“最高准绳”。中国社会调查所(SSCI)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八个城市中对2000名大学生进行了一次就业状况调查。调查显示,50%的大学生对于自己的就业前景感到迷茫,没有目标;41.7%的大学生表示目前没考虑太多;只有8.3%的人对自己的未来有明确目标,充满信心。其实,仔细分析后不难得出,当前大学生就业难更多的是一种结构性失衡,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工作难找、一岗难求。  相似文献   

10.
读图     
《成才与就业》2011,(12):2-2
上海市教委:今年毕业生14万 用工需求19万 上海市教委副主任印杰日前做客中国上海门户网站,就“2011年非上海生源高校毕业生进沪就业工作政策”与网民互动交流。印杰表示,今年上海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好于往年,直接就业的上海高校毕业生有14万人,而根据上海市学生事务中心掌握的信息,用人需求已经达到19万人。因此,对于上海高校毕业生来说,岗位数量还是比较充足的。  相似文献   

11.
高校毕业生的就业不仅关乎个人成长发展,更关乎国计民生和社会和谐稳定。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对2020届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造成了一定冲击。就业岗位供给不足、就业焦虑易于滋生、求职战线不断拉长、就业观念相对滞后是疫情期间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状态及心理。辅导员作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中的重要责任人,必须进一步明确自身责任担当,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心理疏导员”“观念引导者”和“精准服务者”。  相似文献   

12.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社会保障能力建设中心主任王玉君日前透露,以往的初次就业率在70%以上,按照这个数字,加上往年未就业的学生,今年会有超过300万的大学生不能初次就业。有数据显示,今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规模为699万人,比2012年增加19万人,再创历史新高,被媒体戏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季"。然而,对于这个所谓的"史  相似文献   

13.
宁事 《金陵瞭望》2009,(9):39-40
与全国一样.今年南京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 今年南京地区高校毕业生达到20万人,比去年增加2.4万人:南京籍毕业生4万人.比去年增加5000人。在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经济下行压力面前。今年前2个月.我市毕业生签约人数与去年同期相比减少了30%。  相似文献   

14.
关于毕业生就业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新的就业机制的建立和运转,国家对大中专毕业生不再“统包统配”,大部分毕业生通过市场进行自主择业、双向选择。与此同时,毕业生就业过程中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矛盾。一是人才需求与人才培养的矛盾;二是传统就业观念与当前就业环境的矛盾;三是平等竞争与“关系就业”的矛盾。要缓解和解决这些矛盾。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首先,国家应宏观调控,搞好科学预测,以“产”定“销”。其次,学校应在转变学生的就业观念,拓宽就业渠道方面多做工作,为学生的顺利就业创造条件。再次,国家应严格规范就业市场,杜绝就业市场中的不正之风,以促进人才就业的平等竞争和良性运作。这些问题不仅关系到毕业生本人的切身利益,而且是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大问题。  相似文献   

15.
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关系到毕业生如何合理选择单位,如何充分挖掘人力资源潜力,实现“人职匹配”的目标。高校毕业生分配制度的改革,为毕业生就业提供了机遇,同时也提出了新的挑战。  相似文献   

16.
又到了应届大学毕业生的求职高峰期,不期而至的国际金融风暴无疑加大了他们的就业难度。相关数据显示:2009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超过560万,而近两年沉积的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约有480万人,2009年需就业的大学生将高达千万人。那么,即将面临毕业的大学生该怎么求职?什么样的大学生最受用人单位欢迎?  相似文献   

17.
才市     
《人力资本》2010,(2):142-142
北京就业的毕业生工资最高 据人民网-麦可思1月24日发布的《2009届大学毕业生“职场新人”月度跟踪报告》显示,北京就业的09届大学毕业生收入最高.为2536元.其次为上海2347元。  相似文献   

18.
史学伟 《成才与就业》2023,(S1):56-59+88
从2022年开始,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就已超过1000万人,这无疑给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带来不小压力;同时,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工作亦面临诸多问题。在当前时期,只有认真分析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原因,才能提出更具针对性的对策,推动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本文从当前高校毕业生自身心理变化、高校和社会外部环境变化等方面来阐述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原因,并从学生、就业工作队伍、国家政策等多方面探讨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的对策。  相似文献   

19.
高校师范类毕业生就业现状及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年来,随着高校持续扩招,在校大学生的人数急剧增多。2006年全国共有毕业生450万人,比1999年扩招前增加了近两倍,再加上往年实际未就业的众多毕业生,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压力很大,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在此大背景下,作为高师院校一线就业工作人员,面对新形势,分析师范类毕业生的就业现状,努力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就显得十分重要。一、师范类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历史及现状我国师范类毕业生就业政策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对师范类毕业生实行“统一计划、统一分配”的分配体制;二是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到2004年的经济体制转轨…  相似文献   

20.
边疆地区少数民族毕业生就业状况直接影响着地区的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延边大学作为延边地区唯一的一所综合性大学,在为延边地区输送人才、为全国输送朝汉双语人才方面起着重要作用。该研究以延边大学本科2017-2019年一次就业率数据为依据,结合2018届朝鲜族毕业生访谈和2019届朝鲜族毕业生的问卷调查,对延边大学近三年朝鲜族毕业生就业状况、就业率走低的原因从学生个人、家庭、学校、政府四个层面进行了分析与研究,做出了“五维联动”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