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9世纪大工业生产下劳动异化状况是马克思劳动教育思想产生的历史境遇。马克思为工人争取权利而斗争、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而努力、为全人类的解放而不懈奋斗的革命理想是马克思劳动教育思想形成的内在动力。马克思之前的教育家、哲学家、经济学家等提出的劳动教育思想是马克思劳动教育思想形成的理论来源。马克思认为,劳动教育是劳动与教育的双向结合,劳动教育的目的是满足不同层次的需要,而教育与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马克思的劳动教育思想蕴含着劳动教育推动生产力进步的价值取向、劳动教育为无产阶级解放服务的价值立场、劳动教育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归宿。马克思劳动教育思想启示我们要高度重视劳动教育的战略意义,准确把握新时代劳动教育的育人导向,要办好与新时代特征相适应的劳动教育。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认为劳动是人类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前提,在当前重视劳动教育的时代背景下,重温马克思的劳动教育思想意义重大。马克思劳动教育思想是批判继承的产物,具体的内容结构表现为:目的上实现不同层次的发展需要、本质上理清劳动与教育的内在联系、途径上实现劳动与教育的双向结合。马克思劳动教育思想有深厚的现实意蕴:当前劳动教育的发展应遵循马克思劳动教育思想的指导作用,平衡劳动教育过程中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及人与自我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在马克思关于教育与生产劳动两种过程相结合的学说中,其基本涵义包括两个侧面:一是社会生产过程中的生产劳动要与教育相结合(即劳教结合);一是在国民教育过程中的教育要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即教劳结合)。而在这两个侧面中,马克思根据当时的历史条件详尽考察和反复强调的是劳教结合,对于教劳结合,马克思只是在此基础上对“未来教育”进行了简略的科学推断。然而,长期以来,我国理论界对马克思这一学说的研究缺乏两面观,大多着眼于教劳结合这一侧面,囿于解决学校教育(或正规教育)如何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问题。其结果,在理论和逻辑上,难以全面理解马克  相似文献   

4.
以大数据、互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相互融合而形成的大数据技术体系为引领和推动的新生产力发展势不可挡。人工智能实现劳动“观念建构”过程的自动化、智能化,解放人的脑力,从而推动大数据成为生产力中重要的、起关键性作用的生产资料。大数据生产力发展内在要求打通各行业、各领域、各地区之间的鸿沟壁垒,要求数据资源全社会共享共用。大数据技术体系将会不断消解传统商业的中介环节,促进生产和消费相融合,促进全社会的劳动者自由结合起来,按照需要进行生产。中国高度重视大数据技术体系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生机勃勃。以大数据技术体系为引领和推动的新生产力发展以无可辩驳的现实验证马克思关于未来社会理论的真理性、科学性。  相似文献   

5.
“经济时代”的文化话语:马克思文化思想探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的文化思想具有两个重要特征:一是他对文化问题的思考与表述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与现实针对性;二是他的文化思想以唯物史观为理论基石和内在线索,与唯物史观的发展历程相伴随。因此,对马克思文化思想的理解与阐释,一方面必须结合其历史语境,准确把握马克思所处的"经济时代"在技术与生产力状况、社会矛盾与阶级关系状况、思想领域斗争状况等方面的特殊性;另一方面必须将其放置于唯物史观这一理论框架之中,结合马克思思想发展脉络来加以解读。  相似文献   

6.
劳动作为人的对象化活动,是人的自觉的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劳动过程包括两个内在相连、辩证统一的方面,一是在头脑中实现的“观念建构”,二是在现实中实现的“现实改造”。大机器时代,大机器体系解放了人手和人的体力,实现了劳动“现实改造”自动化,推动了生产力实现质的飞跃。当今大数据时代,大数据技术体系加持人工智能通过“机器学习”建构模型、算法,推动“观念建构”智能化,解放人的脑力,将极大地提高劳动效率,促进生产力实现新的质的飞跃发展。在“观念建构”智能化推动下,大数据成为生产力中起关键性作用的生产要素,将从根本上推动资源共享共用,推动劳动社会化向纵深发展,并创造更多自由时间和空间,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7.
“自由的精神生产”是马克思艺术生产论中的一个重要的理论命题,如何实现“自由的精神生产”是马克思艺术生产论的理论旨归。探讨人工智能时代如何实现“自由的精神生产”问题具有很强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马克思的工艺革命理论及其把机器与机器之资本主义应用进行区分的理论观点对我们考察人工智能时代“自由的精神生产”问题具有很大启发意义。一方面,人工智能技术提高了艺术生产力,为实现“自由的精神生产”创造了潜在可能性条件,即大量的自由时间和技术条件支持;另一方面,“自由的精神生产”在资本逻辑下受到前所未有的挤压,而人工智能之“社会主义应用”将为“自由的精神生产”的实现提供现实可能性。  相似文献   

8.
人工智能技术迅猛发展及其大规模应用使人类迈入“智能+”时代。从批判“异化劳动”到提出 “消灭劳动”,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和分工造成的“异化劳动”思想在“智能+”时代已具有经验的现实。“智能+”时代,生产力的巨大发展为“消灭异化劳动”创造了日益充分的条件。“软工作”兴起意味着劳动复归为一定程度的人的本质活动。资本与劳动的博弈出现了有利于劳动的趋势。“智能+”时代,“软工作”兴起,变革僵硬的劳动制度、建立新的劳动认知框架成为时代发展的内在要求。整个社会应遵循协同、互利、合作、共赢的价值准则。资本主义历史暂时性和社会主义历史必然性更加凸显,劳动正义必将成为整个社会共识。信息革命以来劳动形式和劳动内涵的不断嬗变确证了“智能+”时代是复归人的本质时代。  相似文献   

9.
劳动价值学说是马克思全部经济学说的基石,其坚实的劳动创造价值思想为在理论上考察资本剩余价值关系,分析雇用劳动制度演变与发展走势提供了理论上的支撑。在当代市场经济社会中,社会生产资料的资本占有方式发生了时代性的转换,但其基本制度体系并没有改变,个体资本间的自由竞争为更高级的社会集团间的竞争所取代,以理论形态出现的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观越来越面临时代市场经济价值观的冲击,如何在现代市场经济中坚持劳动价值观,又如何将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在现代市场经济中得以继承和发扬,是时代提出的新课题。本文从分析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基本观点出发,客观分析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社会历史性与现实基础性,剖析现代市场经济价值内涵,由此,对照劳动价值理论,客观认识马克思价值学说在现代市场经济下的发展,从而为更好地开发市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提供坚强的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0.
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给人类生活带来了不可避免的影响,也对劳动价值论及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相关概念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人工智能时代出现的无人工厂、智能制造和智能治理等新现象,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仍然体现了资本对劳动的绝对支配。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特别是关于“自动机器系统”的论述,为分析人工智能的历史作用提供了理论基石。站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立场上,运用唯物史观分析人工智能时代人的发展困境,寻求对人的真实发展的批判和超越之路,为人工智能时代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人工智能时代不仅带来了风险,也带来了机遇。坚持唯物辩证法,准确识别社会经济中存在的风险,做好充分准备,在克服风险中前进,同时也应该抢占人工智能发展的制高点,方能把握和利用好这一重大战略机遇。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不仅是科学的,而且避免了主流经济学关于供求变化与价格变化相互关系的混乱状况。在新经济时代坚持和发展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必须在正确理解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基础上结合新经济时代的实际进行理论创新。  相似文献   

12.
青年马克思所处的时代,黑格尔影响下的德国思想界热衷于在纯思维的领域里进行纯粹抽象的思想试验。马克思借助于对国民经济学的批判以及对黑格尔、费尔巴哈、赫斯和恩格斯等人的思想所进行的创造性转换;一方面在对私有财产的发展的历史过程的考察中初步走出了纯粹抽象的思想试验,但另一方面又在对现实的异化劳动的理论批判中重新回到了黑格尔的思想试验;而在这种走出与返回的理论冲突中,已经内在地孕育着日益增长的现实因素;为马克思后来通过对现实的内在矛盾分析寻找批判现实的力量,从而为真正走出纯粹抽象的思想试验提供了新的理论生长点。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的《资本论》揭示了资本主义条件下商品拜物教、货币拜物教和资本拜物教的形态、性质和秘密。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社会劳动形式发生变化,人与人的关系被异化为物与物的关系,拜物教呈现为技术和数字拜物教等新形态,对社会尤其是人文精神领域产生了重要影响。人文精神在人工智能时代受到数字拜物教的影响呈现出一些异化现象,具体表现为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物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的自我精神的异化。基于此,对于人文精神疏离问题,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做出应有的时代回应。  相似文献   

14.
深刻理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提高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对于把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推向新阶段 ,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1 .先进生产力与高等教育我们原来对生产力的理解是“人们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生产力要素包括 :具有一定的科学技术知识、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的劳动者 ;同一定的科学技术知识相结合的 ,以生产工具为主的劳动资料、劳动对象。马克思指出生产力里面包括科学。邓小平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 ,而且是第一生产力。江总书记又发展了这一理论 ,提出先进生产力的概念 ,并认为“科学技术…  相似文献   

15.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马克思一生始终关注的重要问题。马克思认为,发展的主体是“现实的人”,是从事实际活动、进行物质生产的人,是处于一定社会条件中的人;全面发展的人应当是劳动能力、社会关系及个性诸方面都得到充分发展的人;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就必须发展生产力,消灭私有制,消除不合理的旧式分工,大力发展教育事业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社会结构理论的核心范畴是劳动,劳动不仅是人的本质性的存在,同时也形成了作为类的人自身的发展史。但马克思的劳动概念设置了自然的优先性,这实质上是一种生产力理性,而生产力理性由于没有挖掘到交往的因素,所以它所构建的社会结构理论缺少现实关怀。如何破除生产力理性,寻求社会解放的内在潜力,是摆在哈贝马斯面前最严峻的理论任务,在他看来,交往范式内蕴着社会结构的合理性,解决了劳动范式的危机。从劳动范式走向交往范式的社会结构变迁,昭示了未来社会的发展路向。  相似文献   

17.
在纪念列宁诞辰一百二十周年之际,笔者重新学习列宁关于提高劳动生产率思想,思考当前我国深化改革问题,谈一点粗浅体会。一列宁的提高劳动生产率思想是对马克思、恩格斯有关思想和理论的继承和发展。马克思恩格斯在理论研究中高度重视劳动力和劳动生产率问题,因为从劳动价值论角度看,生产力就是劳动生产力,它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推动人类文明发展的终极力量,而劳动生产率则是劳动生产力的具体化和量化。他们认为:“生产力当然始终是有用的具体的劳动的生产力,它事实上只决定有目的的生产活动在  相似文献   

18.
异化是主观状态与客观状态的统一,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现实出发点抓住了资本主义私有财产的雇佣劳动制度根本客观现实。在解读马克思早期著作的过程中,应该具体分析其哲学内容与分析形式的矛盾和不一致。撇开异化分析的哲学形式,结合人们以大工业生产为外在形式的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异化劳动理论的内容分析蕴含着历史的眼光,折射出辩证法的光芒,孕育着实践、生产力、生产关系等核心概念及其相互关系的萌芽。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具有唯物史观意蕴。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的“生产力”思想既包括物质生产力 ,也包括精神生产力。要把马克思关于生产力的观点置于马克思整体思想的精神背景下 ,置于马克思毕生致力的人类的人道主义理想的人文动机中加以阐释 ,这对于我们全面理解生产力标准理论 ,全面推动两个文明建设的社会总体文明 ,重建我国社会的精神信仰和道德品格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20.
"人"作为研究人的解放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两者关系的逻辑起点,是指"现实的、具体的人",是有物质、精神与社会需要和全面而自由发展需要的人.现实的人及其本质规定了人的解放的特定内涵,那就是人的劳动能力、社会关系和个体素质诸方面自由而充分的解放.而"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中心、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归宿和根本.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体现了对真正的"以人为本"价值理想的承诺: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