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从冷战史同其他学科的关系、冷战造成的影响与后果、美中关系的现状与前景、美俄关系的现状与前景等四个方面分析了研究冷战史的意义,认为冷战是人类历史上奇特的一页,也是一个重要篇章,强调我国学术界应对冷战史展开全面、深入、系统的研究。  相似文献   

2.
随着南亚各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南亚地区的环境问题日益引发世人重视。在这种背景下,以印度环境史为代表的南亚地区环境史研究逐渐兴起。其代表人物之一是印度历史学者拉姆昌德拉·古哈。以古哈为代表的印度环境史研究者主张印度环境史应当有别于欧洲和美国环境史,它绝不是对后者的简单模仿复制,而应成为根植于南亚,特别是印度历史和现实条件基础之上的第三世界的环境史。随着近年来古哈的环境史相关著作的陆续出版,其环境史思想日益清晰,并开始为同行学者所接受。  相似文献   

3.
本文主要讨论了与西夏自然环境相关的几个问题:一是西夏野生动物的种类及分布状况,认为西夏境内有牦牛、虎、鹿、骆驼等野生动物,家养骆驼的数量十分可观;二是西夏对自然环境破坏的方式和类型,主要有战争、樵采、修筑城寨等;三是西夏官方文献以及地方民众表现出的朴素的环境保护意识。  相似文献   

4.
全球环境史是环境史领域的一个重要分支。英国地理学家伊恩·西蒙斯对全球环境史的思考有着鲜明的跨学科特色。退休之后,西蒙斯对全球环境史的思考并未停止,反而更加深入——论文《世界尺度》和专著《全球环境史》都是他最新的研究成果。这些著述既体现了西蒙斯早年环境史研究中的大尺度(large scale)特点,又体现了他在开阔视野下进行理论思考与实证研究的新发展。  相似文献   

5.
环境史作为近年来西方现代史学中异军突起的新学科,最早诞生于美国,其环境史史学的理论与方法在当代国际史学中有深刻的影响.对传统历史理论的创新、旧史学的发展、跨学科理论的应用以及全球视野构成了环境史研究的理论基础.事实上,环境史的诞生是在环保运动的推动下而成长起来的,这种理论和现实的密切结合,促成了环境史的源起.  相似文献   

6.
情感史研究旨在通过对人类社会历史参与者自身经历的事件,洞悉其情感表达,并解读他们情感体验背后的历史意义。作为教育史研究的新视域,开展情感史研究能转换教育史学研究范式,推动教育史研究重心下移;践行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立足于人的主体性价值;强化教育史鉴今功能,给教育情感以历史观照;顺应国际史学发展趋势,拓宽教育史学研究思路与方法等。开展情感史研究,应以学校和家庭教育情感史为主题,综合运用历史学、人类学、心理学、神经学等跨学科的研究方法,树立大教育史观,注重记忆、回忆录、自传、书信等史料的搜集,采用教育叙事和口述历史相结合的表达方式。  相似文献   

7.
政治视角中的环境史研究,即环境政治史研究有多重纬度,包括形形色色的多元环境政治行为体,这些行为体围绕具体的环境问题展开的错综复杂的博弈与斗争,以及包括科学与技术、信息与媒体、经济等诸多环境政治相关要素.美国学界对上述三个维度的环境政治史亚领域进行了大量研究,成就斐然.在十八大提出建设生态文明与当前严重的环境危局之背景与形势下,了解美国学界在这方面的研究进展,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以环境退化与土地荒漠化(全文均表述为环境问题)为主要表征的环境问题在中国尤其是在生态环境脆弱区最为显著。生态环境脆弱区的自然环境承载能力及自我修复能力均比较差,且极易受到人类活动的干扰,一旦破坏后也很难恢复。鄂尔多斯地区作为生态环境脆弱区中的典型代表,环境问题尤为突出,中国面积排名第五的毛乌素沙漠(中国四大沙地之一)与排名第七的库布齐沙漠都位于此地。目前,环境保护与环境问题治理已成为当地的一项重要工作,受到国家及相关各级部门的高度关注。鄂尔多斯地区环境问题的出现多是受到历史时期人类社会非合理的土地开发利用所致,明清以来尤其是清代以后对自然环境的急速开发是导致出现今日严峻环境问题的关键阶段。作为生态环境脆弱区,鄂尔多斯地区自然环境极易遭到人为非合理开发利用的破坏,环境恶化后也很难恢复,甚至会持续恶化下去。但回顾鄂尔多斯地区环境变迁历史可以发现,当采用游牧经济时,当地自然环境多较良好,那些因非合理人为开发利用导致破坏了的自然环境也因之有所恢复。当下鄂尔多斯地区自然环境开发利用及环境保护与环境问题治理工作的开展,可以参照历史时期当地的自然环境状况,借鉴当地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及治理经验,以更合...  相似文献   

9.
吉林西部湿地文化的研究方兴未艾。以何种研究方法、理论才能更加有效地推进相关研究是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认为从环境史视角对其进行梳理有助于推进相关研究的进一步发展。本文着重从环境史角度对白城湿地文化的内涵、研究状况、意义和展望进行分析,并提出了一些思路和方案。  相似文献   

10.
乔尔·塔尔(JoelA.Tarr)是美国城市环境史的开拓者和最杰出的研究者。他的研究主要包括交通与城市环境、“城市基础设施网络”及各类城市污染,擅长使用历史视角考察和“技术”与“决策”框架进行分析。他较早归纳和提出了城市环境史的定义、研究维度、研究模式以及学科价值取向,广泛而又深刻地影响了该领域的成型与发展。  相似文献   

11.
特纳之"边疆学说"自诞生后,曾主导美国史坛达三四十年之久,形成了颇具影响力的西部史学派。边疆学说最具创新之处是将"自然"视为美国特色的社会文化形成与演进的重要基础,并吸收了进化论思想。在研究方法上,特纳吸收了哈德逊河派画家的创作意象,很好地论证了其观点。从环境史角度来看,"边疆学说"存在历史主角的缺失、无视西进运动的负面影响等缺欠,它多被指责有"地理环境决定论"倾向。  相似文献   

12.
人口、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已日益成为理论界关注的热点,而历史学界并未给予高度的重视.该文就从社会史的角度研究人口、资源、环境史的重要性进行了论述,提出了研究的具体内容和方法.  相似文献   

13.
威廉·克罗农,美国著名的环境史学家,其学术著作《土地的变迁:新英格兰的印第安人、殖民者和生态》、《自然的大都市:芝加哥和大西部》等,均为美国环境史研究的佳作。克罗农的环境史研究内容很丰富,其中凸显的主要思想观念富有特色,并值得关注和重视。具体而言,他对环境史定义的探讨,展示了美国环境史研究领域的扩大和研究内容的细化;对资本主义文化的批判,则是他在反思中找寻如何更好地认识文化与自然关系的途径;而对“自然一文化”关系的解读,更着意于强调对“自然”概念的重新认识以及对“荒野”观念的重新建构。  相似文献   

14.
近代云南的城市发展可追溯自19世纪中叶,在抗日战争期间云南的城市尤其是昆明蓬勃发展。从环境史视角探索云南城市化面临的问题及相关对策,是云南城市化过程中最相关的问题,也是推进云南城市环境史研究的契机。研究认为,1978年改革开放后,随着城市化战略的实施,云南的城市化也逐步推进;云南的地理环境、人口密度与人均国民生产量是城市发展的因素,云南城市的分布还具有地区差异与较强的环境因素,城市化及其环境发展是云南城市发展的策略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  相似文献   

15.
16.
生态社会主义哲学家奥康纳在资本批判的视野下对环境史提出了独特的看法。首先,在资本主义历史书写谱系中,环境史是史学书写类型的逻辑终点。其次,在环境史研究中应当运用一种自然、劳动与文化三位一体的分析方法。最后,环境史可以视为对资本主义反生态性的历史批判。奥康纳的环境史观点既是对当今世界自然资本化危机的重要警示,也是对环境史发展的内在性和外部性原因、环境史研究的科学意识和批判意识等方面的深刻思考,这对于理解环境史本身和生态危机问题的历史学解释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对“荒野”的关注是侯文蕙教授研究美国环境史的突出特点。她认为,现代文明的发展不应忽视荒野,试图完全消灭荒野的想法是不对的。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应该反思一味追求发展速度的功利主义,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的关系,在人与自然相处的过程中约束自己的行为,尊重大自然的存在与进化规律,放慢社会发展的速度,改进社会发展方式,促进荒野与文明的和谐共生。  相似文献   

18.
关于中国环境史研究几个问题之管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针对当前中国环境史研究中几个较为重要的问题,即中国环境史渊源问题、环境史与历史地理学关系问题、环境史理论建设问题、环境史与环境志关系问题,逐一进行了论述,并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19.
环境史研究在全球生态环境逐渐恶化、环境危机日益加剧的背景下,受到学界和社会越来越多的关注,已经成为我国学者重点研究的领域。借助知识可视化分析工具CiteSpace,对中国知网中1999—2017年刊发的421篇环境史研究文献进行量化分析,可以清晰直观地展示我国环境史研究的演进趋势,建构我国环境史研究的知识图谱。研究发现,19年来我国环境史研究经历了发展期、稳步增长期以及快速发展期。经过19年的发展,我国环境史研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仍存在研究较为薄弱的环节。未来环境史研究既要进一步加强环境史史料的收集和整理,推进环境史学科的发展,同时亦要推动学科交叉研究,拓展研究领域,加强学科建设,推动建立学术共同体。  相似文献   

20.
环境问题是一个恒久的话题,也是近年来国家、社会与学术界高度关注的命题之一。因此,进一步加强与推进中国环境史研究就显得更为迫切。从何谓环境史切入,回顾当下中国环境史的研究历程、问题域与面临的困境,最后基于上述逻辑基点尝试提出今后中国环境史研究的新取向。全文旨在通过对近年来学术界关于中国环境史研究成果的爬梳,归纳出该领域研究的一些脉络,从而对未来的研究予以展望,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